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22-12-04 19:44:1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

  (1)国家政策对慈善事业的支持

\

  中国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力度正在加强。慈善事业的发展环境日趋良好,这坚定了我们做佛教慈善事业的信心。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将各项政策以法律形式予以固定,紧接着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和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都明确提出发展慈善事业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慈善事业第一次写入了中共中央文件中,从根本上确立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对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不可估量的,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对慈善机构给予支持和保护,特别是2003年9月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向慈善机构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达了政府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决心。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慈善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已经摆上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

  (2)佛教慈善事业能辅助“和谐社会”的建设

  伟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也能拥护宗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政策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佛教来说是个机遇,只要把佛教慈善做好,21世纪必然是佛教的世纪。“一家仁,一国兴仁”①,“一国兴仁”不就是“和谐社会”!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伟大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达到了阶段性的进步。但这一切并不代表了社会各界人士都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和谐社会”目前是社会共同的目标,大力发展弘扬佛教慈善事业,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有助于调解贫富差距、调节社会关系,因为佛教慈善事业属于社会第三次分配的范畴,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维护困难人群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它以“慈悲济世”的价值观为支撑,通过宣传、引导来唤醒世人的“善心”,使社会上相对富裕的人群在自愿的基础上主动进行自我财富调配,无偿救助弱势群体,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当佛教慈善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还能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佛教慈善事业在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基本生活设施和生产条件、改善贫困地区初级教育和初级卫生的基本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佛教的许多慈善机构通过实施慈善项目,开辟了一条使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财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合理倾斜的渠道。

  由于佛教慈善事业以“慈悲济世”和“利他”为宗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因此,随着佛教慈善事业的逐步发展和慈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在社会上逐步形成;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日益趋向融合和社会道德水准进一步提高。

  发展佛教慈善事业对于培养青少年一代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少年在各种形式的佛教慈善活动中深刻领会了中华民族“上善者若水”,“厚德载物”①传统文明,亲自感受到佛教“慈悲济世”情怀的伟大,从而净化了心灵。目前,佛教慈善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这一事实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疑惑迷茫时,慈善事业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那些被名利物欲染污的心。如果集佛教全部力量资助每年上百万的失学儿童去读书,谁敢说这里面不会出现几个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呢?一个人才有时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他的价值的,中国因毛泽东的伟大战略方针而站起来了,又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而富起来了。谁又敢肯定这几百万失学儿童中不会出现几位出色的领导者或像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印顺长老那样的高僧大德呢?佛教的发展也需要僧才。如果因贫困而埋没了这些世出世间的人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损失,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损失!

  只要人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去参与佛教慈善事业,不仅佛教会兴盛发达,“和谐社会”也会到来,各个领域都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那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那时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像当今美国一样吸收外国大量世界级顶尖人才,相信不出百年,中国将是超越世界各国的超级大国,当然成为超级大国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利用自己超级大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帮助其他弱小国家发展,一起走向繁荣、富强,最终把地球建设成为“和谐村”。“和谐村”里没有战争、没有犯罪,甚至没有微小不良行为,各国人民相互帮助,共同爱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互不侵犯,人人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结语

  世人的爱心不会尘封、永在传递。个体的力量终归弱小,唯有彼此传递爱心,爱心才能变得强大。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爱的资源,只要有合适的载体激发,把佛教慈善机构有效地组织起来,爱的力量就会汹涌勃发!佛教慈善事业需要“慈悲济世”精神和古代大德“收拾乾坤归眼底,一肩担却古今愁”的壮志豪情,为世人担负起天地间无尽的苦难哀愁!

  众生需要佛教慈善事业;社会需要佛教慈善事业。佛教慈善事业的确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最佳方法!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网、中国慈善网站、无锡祥符寺网站、厦门南普陀寺网站、苏州寒山寺网站

  ①出自王国轩议注《大学中庸·第十章》P26,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① “上善者若水”出自饶尚宽议注《老子·第八章修身》P20,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厚德载物”出自邓安生编著《周易妙语·〈坤·象传〉》P92,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