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诵楞伽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幸福和快乐,使我们的灾劫和苦难得到消减,也可以为我们化解心中的一切邪念和痛苦,使我们的内心能够更清明,而且通过念诵楞伽经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福报,使我们远离一切的魔难和痛苦。那么楞伽经讲解是什么呢?
楞伽经讲解
第一部分 序论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是杂念,这个杂念又该如何排除呢?这是一种“执有”的观念,认为存在杂念,妄图用杂念排除杂念,结果导致杂念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无法从根本上断除杂念。“勿使”两个字恰是执著心的表现,而佛法是万念俱灭,一念不起,倘若一念升起,终至无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也不是。这是一种“执空”的观念,认为世界上一无所有,于是就将自己的心念执著在空境里。心境虽然脱离了物质世界,但却进入到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对的虚空里。在物质世界里,你可以得到物质享受或遭受苦难,但你堕入虚空将一无所获。佛祖认为凡堕入空境不知悔改者犯有不可饶恕之过,必走轮回。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如果说物质世界代表“有”,那么虚空则代表“无”,“有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要相互转化的。比如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虚空代表的是死,死即是“无”,堕入虚空者等于堕入了死境,“死”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要转为“生”,因此执著于虚空却妄想成佛的人最终必重新回到尘界。依然无法超脱生死。
任何诗都是显境的,即所谓的意境。境分内境和外境,内外境皆是相,相即是样子、情景、状貌等的意思。虚空也是一种相,是空相,是你的心意意识妄想出来的境界。任何相都具有生、住、异、灭的性质,都是变化无常的、不能永恒存在,因此都是不真实的。而佛是不显境不见相的,任何诗都无法描绘出真实的佛性,执著于诗或语言文字是错误的。
修行者常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是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指由情爱和食欲而引起的无穷无尽的贪求等一切有情众生所处的境界。跳出此界,便可获得小乘。色界是指一切无情之物所处的境界,如山水等。如果在摆脱欲界困扰的同时,能认识到色界中的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不真实的、非有非无的,便可获得二乘。无色界指的是没有任何物质存在的虚空世界,彻底摆脱虚空,远离欲界和色界,便可证得第八地以上的菩萨界,从此真正超脱生死,进一步修炼便可证得如来之真如法性,即佛。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五大基本要素辗转变化而来。生死轮回即是这五大要素的生灭变化。摆脱了三界的束缚,自然不在五行中,从而获得大自在。
由上可知,要想达到不生不灭,体验到真如的本性,必须跳出三界。
有人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佛?这种判断性的语句是修行者的大忌,有了判断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心里就显相,有了相就会攀援妄想,妄想心不灭永远不会成佛。判断性思维属于世间法,而佛法是远离世间法的,无论说有还是说没有,都是错误的。如果说有佛,那么佛必死,因为有能转化成无;如果说无佛,那么佛必生,因为无能转化成有。如果佛在有无、生死的世间里轮回不绝,那还是佛吗?佛是非有非无的。你说他有他却无,你说他无,他却有,因此才说佛是不生不灭的。修行者只有挣脱了有无、生死、轮回的束缚,彻底跳出三界,才能证入涅磐。
有人说这也太难了,怎么跟以前想象中的佛不一样啊,寺庙里都说有佛呀,否则为什么供那些佛像啊?非有非无那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啊?
寺庙里之所以要供佛,那是佛祖根据众生根性的不同,随顺设立的,也就是因材施教。因为佛要直接向众生说佛法的真谛,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懂。因此不妨先说有佛,让人们先断除世间的烦恼,收心,一心向佛,排除除佛以外的一切杂念,积累功德,多行善事,等悟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自然会了知佛性。寺庙相当于宣传佛法的学校,僧尼们传经授法,普度众生十分不易,应该得到众生的供养,除了靠众生供养之外,他们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想学佛之人,平日里多向寺庙施舍,表达虔诚之意,也算一大善事,即便不能成佛也会得到好的因果,因为善有善报。
至于非有非无到底是怎样一个境界,我在后面的叙述中,会让大家了解到。现在我们不妨先打个比喻,学过复数的人都明白,复数是由实数和虚数构成的,如果说实数代表有,虚数则代表无,在实数的世界里你无法理解虚数,在虚数的世界里你无法理解实数。但是复数则不同了,它跨越了实虚两个境界,你要说它有,它却含有虚的成分,你要说它无,它却含有有的成分,因此复数是非虚非实的。这个比喻未见得恰当,只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不可执着。在人类认知的领域里,只有数学才与佛学靠得最近,因而数学才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近现代数学,就不会有近现代物理学。如果没有复数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量子力学以及电磁学。量子力学中所呈现出的复相位是产生所有干涉现象的根源,这个如幽灵般神秘莫测的东西困惑科学界直到今天。虚数到底是什么?这个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却在量子力学中表现出最基本的物理意义。难道量子力学是虚数这个幽灵的避难所吗?看来一切莫须有的东西未必没有意义。但是按照佛学的观点来说,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不存在神秘性,只是你的心在作怪,对于未知的领域不理解造成的错觉,一切都是自心现量的结果。
上面说多了点,现在回到正题。有人问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又是如何转化的呢?这个问题,在后面将有表述。不过也可以了解一点“有无相生”的道理。比如一棵树上本没有果,后来却有了果,这个果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说是因为开花。开花为什么会结果?有人说花里有雄蕊和雌蕊。有了雄蕊和雌蕊为什么会结果?有人说因为有蜜蜂授粉。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原因。树开花、花结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这棵树扎根的地方必须适合它生长,才有开花的可能性,开花期还要具备适度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大气条件,还要有蜜蜂飞来授粉,作为媒介。养在屋子里得不到蜜蜂授粉的花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很少有能打籽的。假如开花的那个季节遇到了寒潮、大雨、冰雹、飓风、干旱或者被人为毁坏等等不良因素,雄蕊和雌蕊都不会有结合的机会,即便结合也未必都结果,一棵树有70%的结果率就已经不错了。那么这些因素当中哪一个是决定性因素呢?佛祖认为没有决定性因素。树开花、花结果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缺少哪一个都无法产果。这个共同作用就叫因缘和合。因缘和合是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人说授粉是决定性因素。授粉也不具有决定性,如果那个季节遇到低温寡照的天气,雄蕊中的花粉将不会产生,即使有蜜蜂过来也因无花粉而无法完成授粉。此时这个天气因素将决定花粉的产生,最终决定果实能否形成。但是即便天气再好,如果果树不到花龄,它也不会开花,因此树上的果实依然是无。另外如果果树自身有病,即便产生花粉,并且已经授粉,它也未必会结果。雌雄双蕊的结合对于果实的产生并没有决定意义。如果你依然一口咬定有决定意义,所谓的决定意义应该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改变的,否则不能称作决定意义。那么现在我把一朵已经授粉的花摘下来放在手心上,我倒要看看它是怎么结果的。
由上可见果实从无到有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此前之所以没能见到树上有果,是因缘未到,空无的枝头是在等待“缘”的到来。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就是各种条件不具备,一旦这些条件成熟,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有”便从“无”中产生了。
佛祖为什么要提出因缘和合的概念?因为他想要告诉人们,世间不存在决定一切的主宰,你心中的那个法力无边的佛以及那个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存在,所有的鬼神都不存在。夜行人往往会生恐怖心,那是因为他心中有恐怖的影子,结果越执著于那个影子越感到可怕。如果你自心清静,心中没有魔影,如月光朗照,那么你就不会感到恐怖。其实一切都是那么正常,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只是你自己吓唬你自己而已。所有的一切完全是你自心妄想的结果。就是说是你自己空想出来的,它们没有存在的依据,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不存在谁决定谁,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世间不存在决定因。你心中的那个魔影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天黑、你、你在路上走、心中想、眼睛看、分辨不清、有黑影等等这些因素聚合到一块便促成了你心中的那个魔影。如果你在家中与亲人们在一起就不会出现那个魔影,因为促成魔影形成的条件不够。
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哪里呢?先说西医,西医总是绞尽脑汁去寻找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原因,然后根据这个原因研究出某种特定的药物去对抗该种疾病。西医制药的针对性是极强的,他们认为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但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疾病这把锁和现实中的锁是不同的,因为导致疾病的病毒病菌时时刻刻都在变异,你杀死了一部分病毒病菌,却有另一部分变异的病毒病菌获得了抗药性,致使这部分病毒病菌更加肆无忌惮地猖獗起来。比如抗生素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种药用来用去越用越不好使,而且还存在毒性很强的副作用,给人体造成双重的破坏,终至病情恶化,不可挽回。而中医是整体论。中医认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病毒病菌无处不在,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被病毒病菌感染?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挡这些病毒病菌,只有当人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病毒病菌才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才是治病之本。当人的机体处在虚弱的状态时,即使你用抗生素一下子杀死了所有的病毒病菌,但药性过后,周围环境中大量病毒病菌将再次大规模入侵人的机体,因为虚弱的机体已经无法对抗这些入侵者。因此西药只能解决暂时现象,永远达不到治病的目的。中医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发展随时加减药,极大破坏了病毒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中医通过调整气血,通经活络,平衡五脏六腑之阴阳,人体免疫力不断增强,随时间的推移,气色渐转,当人体的免疫力达到能够对抗病毒病菌的时候,疾病便告基本治愈,当然此时恢复巩固依然很重要。中医治标又治本。中药方剂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调配的,其中任何一味药单独拿出来都不能治病,只有把这些药按照中医学的原理混配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西方学者对于中医总感到莫名其妙,他们总想通过科技手段找出到底是哪种成分把病治了,他们总是认为有一种决定性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毫无结果。中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其实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不存在那个所谓的决定因。西方学者的错误在于他们忽略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一味孤立静止地去看问题,因此他们永远找不到事情的本质。他们认为头痛就该医头,脚痛就该医脚,而没有把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中医有一句话叫“肺与大肠相表里。”记得有一次,我到同事家,见他的父亲面色十分不好,说话有气无力。我问他是否因便秘吃泻药了,吃泻药之前是否感觉五心烦热?吃泻药之后是否感觉手足冰冷?他眼睛忽然一亮说,“对呀,你怎么知道?”我说:“你的病因不在肠道,是你的肺出了问题,你目前这种治法是很危险的,将导致气脉越来越虚。”我让他服用一个月的附子理中丸,他接受了我的建议,一个月后,他彻底摆脱了便秘和气虚的烦恼。西医永远不会明白肠子出现了问题,与肺有什么关系?因此他们治疗便秘的手段只有疏通大肠。中医抓住了人体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的内在联系,采用种种药联系起来进行配伍,辨证施治,就这种被西方学者认为的稀里糊涂的药就把病给治了。这种稀里糊涂的治病理念恰与佛法的因缘和合的思想不谋而合。量子生物学理论的发展,逐步揭示出人体器官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印证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
当物理学发展到量子力学的时候,人们以往认识世界的观念全被打破了,那种妄图寻找事物发生发展决定因的理论彻底失败了,因为微观粒子在量子状态下是毫无秩序和规律可言的,一切变化都是偶然随机发生的,谁也决定不了谁,而正是这种杂乱无章的状态才产生了我们看似有序的世界,就如同稀里糊涂的中药能治病是一个道理的,因缘和合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证实。而这个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坐在菩提树下的佛祖释迦牟尼发现了。爱因斯坦直到闭上眼睛也没能找到量子力学的决定性因素,因果律在量子力学上彻底失败。爱因斯坦曾经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
不可否认,科学是一把利剑,它能一层层剥离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但是物质世界的无限可分性以及宇宙的无限性终使科学陷入不可知论。千百年来无数的科学定理被证明又被否定,这在物理学界表现最突出,科学家总想找到一条普适的真理却总也找不到。物质世界是变化无穷的,当观察的领域从宏观到微观一步步扩大或深入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被证明的那些真理都有局限性。新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为什么”层出不穷。科学永远无法找到绝对的真理,因为科学所揭示的只是物质的结构和表象以及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却无法了知物质本体的内在根本因。比如人们发现葡萄可以制成酒,化学家说这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分子是什么?它们之间为什么能发生这样的作用?人们开始感到困惑,后来人们发现这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子又是什么?原子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人们又发现是原子核核外电子通过电离作用实现的。那么原子核又是什么?电子又是什么?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又是什么?科学家们找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所发现的依然是事物的表象,他们不明白电子、质子、中子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因此他们又把目光盯在了电子、质子、中子的结构上,试图揭开这些粒子的内部秘密,但直到今天也没能搞清楚它们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建在欧洲的强子对撞机就是想要揭开这个秘密。但即使科学家发现了这些粒子的内部结构形式,找到了组成电子、质子、中子的更小的微粒,他们面对这些微粒依然会感到困惑,困惑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物质世界的表象,这样的表象无穷无尽,无限可分。他们不去想这些结构从何而来,只是认识了这些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联系。有人说电子不可以再分了,再分就变成光了。那么光就是物质世界的终极形式吗?不见得,因为光并不单纯,它的形式是变化多端的,不仅有可见光还有不可见光,仅仅可见光就可以变化出无数种,是谁产生出这么多的光?应该有一个更本质的东西存在。世界的本源应该是单纯的,由一才能生出二,才会有三以至无穷。有人说光是由光量子产生的,因光量子的能量、频率及波长等的不同才形成不同的光。既然光量子是可感可知的,那么在光量子的内部一定存在更深层次的秘密,两个光子相撞可以产生一对正负电子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光电互相转化的实验验证了相对论的正确性。根据相对论原理,光是没有静止质量的,光是质量的终极形式,是能量。但是中国现在却有一位科学家认为光子可能存在静止质量,并且还规定了光子质量的上限值为10的负54次方千克,这简直是荒谬之极。假如光子存在静止质量,那就意味着光子是有质量的实体微粒,是物质,并非能量,而电子的质量要比光子大得多,两个小质量的光子如何能产生两个比它们大得多的正负电子?两个小石头能变成两座大楼吗?只有按照相对论质能转换的原理,在肯定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只有能量的前提下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但是如果说光量子就是物质的极限,那么光量子又从何而来?认识是无限的。
在物质世界里漫游,科学永远也抵达不了真理的彼岸。1+1=2那只是人类观念性的东西,在现实世界上你永远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加在一起,令其等于2,总有误差。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2那不过是个近似值,谁见过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苹果?数学的纯粹性与物质世界的相对性是不可调和的。但是科学这把利剑却让人对于这个物质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科学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变化的,无常的,犹如虚幻,表面上看上去实实在在的物体其实是空的,物质无限可分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这样的观点释迦牟尼佛祖早就预见到了。
譬如一拳打在砖墙上,我们感觉到了疼痛,是不是因为这个墙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才无法穿过?并非如此,我们无法穿过是因为墙给了我们一个排斥力的缘故,这个力阻止了我们进入它的内部。这就好比一个军事实力很强的国家,外国不敢轻易冒犯,如果冒犯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是一个道理。如果用棉花做同样一堵墙,我们的拳头可能不会费很大的力就可以穿过,那是因为棉花墙对我们的排斥力小的缘故。
我们往一块石头上倒水,水会从石头的下面渗出来,这说明石头的内部是有空隙的,是存在空间的,并非是严丝无缝的。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间,那些看似实实在在的分子如同一个个实体小颗粒,但它并不实,它的内部是存在空间的。这个空间就体现在组成它的各个原子之间。原子看上去像是更为实在的粒子,但是令人无法想象的是整个原子空空洞洞,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微乎其微,核外电子更是小得几乎可以忽略。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一个乒乓球那样大小。如果把这个大厦按比例压缩到原子那样小,可以想象得到原子核几乎都不存在了。可见由一些原子组成的分子几乎就是一个个空洞,分子之间是通过吸引和排斥两种力的关系才结合到一起,形成我们这个看上去像似实实在在的世界。那么既然原子很空,为什么看上去却很实呢?理由就是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形成的错觉。就像一台电风扇,在它没被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风扇的每一个叶片,但是当这些叶片高速旋转起来后,我们就无法看清这些叶片的模样了,仿佛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原子看上去很实的原因。
电子、质子、中子被称作基本粒子,电子一旦与质子相碰马上变成中子。如果我们把一块像纽约世贸大厦那样大体积的黄金中所有的电子、质子、中子都紧密地集中到一块,那么这块巨大的黄金将迅速崩塌缩小到不足一立方厘米,而形成中子体,一立方厘米的中子体足有10亿吨重,由此我们将看到这块巨大的黄金其中的物质含量居然还没有一块方糖大,其余的都是空间。那么中子体内部就是实的吗?不是!中子体内部不过是能量场聚集的场所罢了,里面并没有实体的东西存在,能量一旦释放出来,将全部转化成光。
物质世界不仅是空的,而且还是霎那转变的。一秒钟之前与一秒钟之后的太阳绝对不是同一个太阳。强大的热核反应在一秒钟之内已经把太阳炸碎了无数次,内部的物质组成已经发生了无数次的转变,你再也不会找到一秒钟之前的那个太阳。只在霎那之间,太阳已经死了无数次,这样的转变是不间断的。太阳的光线到达我们眼睛需要八分钟,而此时太阳已经走过了八分钟。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八分钟之后的太阳,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全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留下的幻影,即已经死去了的太阳。
一秒钟之前的你和一秒钟之后的你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一秒钟之内你已经死了无数次,你再也无法找回一秒钟之前的你。我们体内的血液、体液、神经传导都是无间地运行,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时刻。我们体内不停地注入新的空气,携带氧气的血液不间断地与我们身体的细胞进行异常激烈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原来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不停地被氧化分解,以呼气、大小便、汗液等多种方式排出体外,同时又不断地有新的物质进入我们的体内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体内的分子、原子、电子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间断地进行着疯狂的运动,霎那间我们早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那么为什么在短时间内,我们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变化?那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具有记忆我们过去的功能,它对我们的身体按照原来的样子不停地复制,才保证了我们的身体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地稳定。但是基因自身也在不停地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制的时候不停地出错,这是导致我们的身体逐渐变老的原因。当基因复制出来的东西无法被我们的机体识别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走向了死亡。
量子力学的产生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理论,它的思想与佛学是那样的接近。它改变了科学家对客观物质世界一直坚持的机械决定论的传统观念,对唯物论哲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唯物论无法解释量子现象,神秘的量子纠缠理论揭示出意识并非是生命所独有,一切物质都有意识。这已经被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通过实验验证。在同一个原子中,两个曾经朝夕相伴的粒子,一旦被分开,不论相距有多远,哪怕一个在宇宙的边缘,一个在地球上,只要对在地球上的这个粒子进行扰动,那么正往宇宙边缘运动的粒子就会马上转身往回返不顾一切地去与之相会,根本不需要接收到什么信号,因为信号的传播速度最多每秒30万公里,它们相距那么远的距离即使等到地球毁灭的时候,处于宇宙边缘的粒子也无法接收到任何信号。它们之间就仿佛是心有灵犀,瞬间感应,根本不需要时间,完全是超越四维时空的。如果这两个粒子不曾在一起生活过,他们之间就没有这样的感应。这说明两个同源的粒子之间是有记忆的,它们能够彼此互相识别并记住,而且这样的纠缠关系永远不会改变。如果量子力学不把意识加进去,是无法解释量子纠缠现象的。爱因斯坦直到闭上眼睛那一刻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因此他才说“佛教符合这一特征。”这种意识的普遍性恰恰印证了佛所说的阿赖耶识的存在。佛曾说心外无物,你不要理解为你的心外无物,你的心外是有物的,如果你没有证到阿赖耶识自心本静的真如之境的时候,你根本无法理解佛说的是什么意思。
有人讽刺唯心论是无头脑的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决定意识的存在,因此物质决定意识。人从何而来?是不是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既然能把意识安排在人脑中,为什么不能安排在其他方面?意识为什么要人类所独有?人太自以为是了吧!那么意识是不是人脑的机能?对,没错!但意识绝非人类所独有!佛祖所说的“心”并非意识,也不是潜意识,也不是生命的本能!心不是你的心,心与人类的理性思维没有关系,心外无物并非是你的意识之外无物。唯物论者在没有深刻领悟佛学精髓的情况下妄下结论实在是太肤浅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佛学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总称八识。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具有摄录外界图像的功能,但它并不能分别事物。如果你马上分别出这个是狗那个是猪,这不是眼睛的功能,而是意识在起作用。刚出生的小孩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这个世界,他的眼中只有图像,他并不能分辨这些图像是怎么回事,因为此时他的意识尚未发育。你用手指在婴儿的眼前来回晃,他也不眨一下,他的眼睛就如同两面小镜子,几乎没什么感觉。我们把眼睛的这种摄录功能就叫眼识。
我们的耳朵具有听声音的功能,但它只是接收听的信号,并不能区别是什么声音,如果能听出是鸟叫还是人在说话,那就是意识在起作用了。我们把耳朵的这种听的功能就叫耳识。
我们的鼻子具有嗅的功能,但并不能分辨具体的气味,一分辨出香臭就是意识的作用了,我们把鼻子嗅的功能就叫鼻识。
我们的舌头具有尝味道的功能,但并不能分辨酸甜苦辣,一分辨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舌头尝味道的功能就是舌识。
我们的身体具有触的功能,但并不能分辨软硬,一分辨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把身体触的功能就叫身识。
由此可见,意识是接收了眼耳鼻舌身五识的信号并加以处理分别而产生的。意识具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功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能决定意识,意识和人脑的关系就像时间和手表,手表能表现时间,但时间并不依赖于手表而存在,没有了手表,时间照样转。人脑不过是意识活动的场所而已,更像一个容器,它们之间之所以配合默契,是因为他们有缘,人脑那种结构比较适合意识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就像人喜欢大房子不喜欢狗窝,因为人与狗窝无缘。狗之所以喜欢狗窝,是因为狗与狗窝有缘。如果是野狗,连窝都没有。意识在没窝的情况下就像那只野狗。房子也不能决定人的行为,但人比较喜欢在温度适宜、功能齐全的房子里生活。人也不能决定房子,有人说房子不是人盖的吗?房子是人盖的,这没错!但人类最初的房子是山洞,人类没诞生前山洞早就存在了。人类最初不可能理解山洞的意义,只是人们在面对风雨雷电冰雹严寒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时无处可逃碰巧躲进了山洞里,其他的动物也都往山洞里跑。只是人比其他的动物聪明,当山洞里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住不下时,人们便模仿山洞的样子在外面建草房,后来又建土房,再后来又有了石头房,砖房直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但不论房子的形式如何变化都逃不出山洞的影子,都有一个进出口,里面是空间。人们发现了房子的好处才在里面生存下来,人与房子的结合是由于种种原因因缘和合的结果,什么是因?因就是必然性。什么是缘?缘就是偶然性。人房的关系就是偶然的相遇导致必然结合的结果,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但佛所说的因缘和合范围更大,包括了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现象;而辩证法所讲偶然必然一般是指客观物质世界的机械性关系,就像我们常说的没什么人情味,是死规矩。山洞的存在也不是什么上帝故意给人类设立的,那不过是个自然现象,大自然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自己,有实就有虚,有高就有矮,有长就有短,山洞同那山、那水、那河、那树没有本质的区别,全是自然现象。同理眼睛与眼识、耳朵与耳识等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里没有决定性因素,物质决定意识是错误的。意识决定物质也同样是错误的。佛学认为这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并没有意义,房子不能长久,人也不能常住,一切都像虚幻一场,谁决定谁又能怎么样呢?什么沧海桑田、风雨雷电、生老病死,孰对孰错,一切都像在演戏,不过是阿赖耶识的自心现量罢了。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译为“意”,是意识之所依,为了区别意识,就叫它末那识。意识是缘末那识而产生的,意识要通过末那识而起作用,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善恶贪嗔痴慢等各类种性并执着为我,“执我”是末那识最显著的特征。这种“我执”是十分强烈的。我为什么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末那识执我的缘故。在六道轮回中,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皆有生有灭,但末那识在人死亡时之灭与前六识不同,它是以执我之种性藏进阿赖耶识那里并随阿赖耶识流转,这是执我种性不变的最重要的保证。如果末那识也像其他六识那样消失,谁来执我?我生前和前生的一切种子必将散落在阿赖耶识的汪洋大海里被溶解消散。那说明我将进入不生不灭之境,已不再是凡夫。如果我依然是凡夫,我在死境中,则末那识必须恒审执我,才能保全我的种性,此时末那识不过是处在待缘状态,暂时不发挥作用尔。
基因学的发展,为我们逐步揭开了末那识的神秘面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类对生命结构形式(非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科学家发现一切生命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譬如我们人体的毛发、肌肤、骨骼、内脏、血液、神经、大脑等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那么蛋白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体的蛋白质是通过我们吃的食物转化而来的。我们吃的肉、粮食等等食物所含的蛋白质进入我们的身体后必须要先分解成小的氨基酸分子,再由核酸对这些小的氨基酸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变成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如果进入我们体内的食物不经过转化,那我们的身体就将变成其他禽畜和粮食所堆积起来的怪物了。因此核酸是我们体内生产加工蛋白质的机器。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种。那么核酸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核酸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因此核酸是遗传物质,核酸上记录了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父母的父母以前好多代人的基本信息。我们前辈人的生命信息就储存在我们体内的核酸上。核酸要根据这些信息来制造蛋白质,这是保证我们的身体性状稳定并与前辈人相似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些信息具体储存在哪里呢?储存在DNA的基因片段上。这些基因片段由四个碱基构成,这四个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构成了不同的基因。每三组碱基对构成一个密码子,所有的密码子加起来一共有64个。我们体内所有的氨基酸必须要与这些密码子对应才能产生我们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密码子完全相同,都是64个。所不同的就是这些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人与一切生命在基因这个层次上没有本质区别,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决定我们是不是人。不同的密码子排列顺序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生命,只要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人与其他生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我们体内的密码子与小草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相同,那我们将变成小草;如果我们体内的密码子与老虎的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相同,那么我们将变成老虎;如果我们体内的密码子与细菌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相同,我们将变成细菌。利用现代的基因技术,造出一个牛头马面的怪物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之所以没变成小草、老虎、和细菌,就是因为我们继承了我们前辈的基因,我们前辈基因的排列顺序决定了我们这一代还是人。我们身高、长相、性格、寿命、情趣、什么样的人会是你的意中人、未来会得什么病以及命运等等全由这64个密码子决定。这64个密码子不仅记录了我们前辈人的积业以及全部的生命活动信息,还将记录我们这一生的一切,并且会传递给我们的后辈。这个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十分稳定执着,它不仅要执着于我们是人,而且还要执着我们必须与众不同,我就是我,强烈地执着我。我要对我生命的全过程都要恒审思量,必须保证是我,这种强烈地“执我”的意识就是末那识。
末那识附着在64个密码子上,但64个密码子并不等于末那识。密码子只是末那识所依缘的场所,如同大脑是意识的场所。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取64个种子(其实是64种意义,并非实体种子)与64个密码子相配套并执着为我,因而密码子也就有了意义。这64个密码子的千变万化代表了我们全部生命的意义。
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都有DNA存在(血液中的红细胞里没有DNA,但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依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上都有64个密码子,因此密码子从上到下遍布我们的全身,时刻监控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不允许出现不是我的东西产生。因此末那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而不像意识只驻留在我们的大脑里。但末那识本身并不作为,因为它掌控的只是密码,蛋白质的合成要严格地遵循这些密码所确定的程序,蛋白质的合成工作并非是密码子,而是RNA有意识地通过转录翻译密码子并搬运氨基酸合成的。RNA的工作十分奇妙,具有主动性,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它都知道。这也正说明是末那识在背后指挥它,必须按密码子的要求工作。
末那识为了表现我,利用密码子通过RNA造出了我的身体。眼耳鼻舌身大脑这些都是我生存本能的需要。
佛祖认为末那识记录了我的前生在过去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一直延续,形成了无明烦恼,并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当我再转回到尘世上的时候,末那识又将这些种子从阿赖耶识那里取出执为我有。由此可见,佛祖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知晓了末那识具有遗传性和连续不断性。这种无明烦恼是天生的,来源于我们的前生,是基因带来的,很难断除。我们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说不清楚为什么无缘无故会发火或者感觉很无聊或者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些奇怪的念头,还有做梦等等,这就是无明,这些东西都不是有意识地产生的。
末那识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生存意志、繁衍意志、执我、记忆。有人说末那识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贪、嗔、痴、慢、见等烦恼。这些恰恰都是生存意志、繁衍意志、执我的体现。因为我要生存,所以我要贪,不贪,我可能会饿;因为没得到,所以我嗔怒;因为我要繁衍,所以我痴爱等,因为执我,所以我傲慢偏见等等。
以往我们认为记忆是储存在大脑里,是由意识来完成的。但最近美国两名叫柯特利-米勒和戴维-斯维特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记忆并非由大脑中的意识来完成,而是储存在DNA里,也就是基因中的密码子里。意识只有整理、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功能,储存记忆只是短暂的。我们的意识功能是通过生物电效应实现的,意识将搜集到的图像、声音、气味、滋味、触觉等信息载入生物电波里,并由意识将载有信息的生物电波传递给DNA,被DNA上密码子的原子吸收并保存,由末那识接管掌控遗传,才形成了我们的记忆。生物电波本质上就是电磁波,我们的电脑之所以能将世界各地的图像、声音等信息传到我们的眼前,就是通过电磁波运载过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脑和电脑没有本质的区别。密码子相当于我们电脑上的硬盘,能够储存信息。
有时我们早已忘记若干年的事情,怎么想也想不起来,却突然在梦里显现,或在某一个念头又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提醒了我们。末那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潜意识,也就是本能识。但人们都把潜意识局限在大脑里,这是不全面的。大脑中当然存在潜意识,因为大脑的每个神经细胞中都有DNA,有DNA就有密码子,有密码子就有末那识的存在。但末那识绝不仅仅存在于大脑里,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末那识。我们在生活中免不了要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这些事情真的刻进了我们的骨头和心脏里,我们的骨头和心脏里都有密码子,都存在末那识。末那识在完成记忆以后,还会将意识传递过来的信息以异熟果之种的形式藏进阿赖耶识那里。
末那识的这种记忆功能是很厉害的,这是导致人类命运轮回的重要因素。如果你是一个杀生害命,吃肉成性的人,末那识可能会记住你很凶残,并将你的品性记在密码子上。当你再次投胎时,它可能会选择凶残的密码子将你的基因重新排列。这些代表凶残意义的密码子可能会与某些野兽的密码子相似,这样当你出世的时候可能会变成老虎或狼等。你一旦变成野兽,将永世不得翻身,因为野兽没有人的悟性,让它不吃肉是不可能的,因此你将永远是野兽。一切业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这就是你的因果。佛永远不会报复人,如果佛报复人,他就不是佛了。佛尘缘已了,尘世上善是幻,恶也是幻,一切如幻,幻起幻灭,善恶无分别,佛只做修行者的增上缘,如果你以佛为缘,佛就度你,你不以佛为缘佛想度也度不了你,所受因果只能自负。人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自以为是。人在宇宙中的存在连一粒微尘都称不上,一粒微尘碾碎另几粒微尘又能怎么样呢?宇宙又怎会因你而改变什么。况且你的存在不过是个影子,恍惚即逝。
末那识并非人类所独有,末那识执着你是人你就是人,执着你是猪你就是猪,执着你是树你就是树,执着你是蘑菇你就是蘑菇。只要有64个密码子存在的地方就有末那识。因此末那识是一切生命所共有。
有人问,没有生命的东西里有没有末那识呢?有!如果说有,比如黄金,它的末那识在哪里呢?黄金的末那识就在它原子核的质子里。质子数就是末那识执着的密码子。我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质子数排列的,质子数不同,则元素就不一样,因此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黄金的质子数是79个,如果你往黄金里再塞进一个质子,它就变成汞了,如果你减去一个质子,它就变成铂了。由此可见一个质子数的差别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元素。如果你往黄金的原子核里塞进一个中子,它还表现为黄金,去掉一个核外电子,它的物理性质也不发生变化,只是黄金带上了一个正电而已。因此能表现黄金基本化学性质的就是那79个质子数。末那识顽固地执着这79个质子数才表现出黄金的特性来。黄金虽然没有意识,但是有末那识束缚控制它,黄金因为没有意识,不造作,所以它长久,但是它被牢牢锁定,没有自由。铁为什么没有黄金长久?因为铁活跃,喜欢造作,遇到水、氧气便生欢喜,愿意与之化合,因缘和合而生二价铁、三价铁,结果导致它出现锈迹斑斑的情形,最终烂掉。而人或一切生命因为造作,才有生有灭,因为生所以灭,轮回不绝。
由上可知,末那识是整个宇宙的共有识,它执着于什么就是什么,它执着于山就是山,执着于水就是水,执着于生命就是生命,执着于空就是空,但是它执着于佛它一定成不了佛!有执著心者皆不成佛。成佛的过程就是消灭执著心的过程。有的人成天执着于口念、心念阿弥陀佛,心里总想象着一个高大无比的阿弥陀佛,这就是妄想。如来本性自心清净,内外无相无境,而你心里想的是相,口里念的是相,声音是相,文字是相,即使你了却了尘缘,最多也只能获得一个罗汉果,虽然你摆脱了世间生死,但依然没有摆脱末那识控制下的变易生死,你还有烦恼升起,并不自在,因此你如果不能进一步醒悟,将永远不成佛,弄不好还要打轮回。
末那识控制宇宙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四种力的作用,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爱因斯坦总想统一这四种力的作用,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最简洁的数学表达式解释所有的力学现象,但直到死也没能统一了。原因就这在于这四种力讨论到最后都与精神现象有关,无法回避,却又描述不了。精神现象是不能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因为科学实验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上的,科学家在研究各种力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要找出导致出现这些力作用的物理量,比如时间、空间、质量、能量等等,但这些东西都不属于精神范畴,通过物质手段研究精神现象是不可能的,精神现象是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比如量子纠缠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但透过这四种力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所谓的力就是执着的表现。不执着就没有力,越执着力越强。无情物质属于机械性执着,较为稳定,比如太阳吸引地球;有情生命属于随意性执着,也就是现在我执着,后来我可能不执着了,是可变的。力是能量的精神本质,力缘能量而起作用,能量与力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能量凝聚成质量要通过力来实现,质量要转化成能量也需要力来实现。力是质量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因素。因而力是末那识控制自然的主要手段。下面我们对这四种力分别加以阐述。
强相互作用,这种力只发生在原子核内部。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紧紧地抱在一起,这种力十分执着和强大,如果强行将它们拆开,将发生核裂变,导致猛烈爆炸,就像原子弹。这种情景更像把两个深爱着的人强行拆开而发狂是一个道理的。它们能走到一起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强相互作用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我们的身体里到处都是原子核,如果这些原子核全部发生裂变,焉有我们人在?正是因为末那识通过强相互作用这种执着力将原子核牢牢捆住,才保证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相对稳定。
弱相互作用力也发生在原子核里。这种作用很奇妙,原子核在衰变的时候,会有中微子等中性粒子产生,中微子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基本粒子,它在原子核中不受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自由穿行,毫无阻碍,它与其他粒子的作用十分微弱,属于弱力执着。在它面前几乎一切都是空的。宇宙中恐怕没有一种东西阻挡得了它前进的步伐,它以光的速度所向披靡,从太阳的中心穿过丝毫不受损伤,从地球的南极穿过地心直达北极瞬间逃逸,我们的房子、身体包括眼睛每天都有大量的中微子穿过,可是我们毫无察觉,它就像宇宙中的小隐身人,来无影去无踪,但它的结构和速度依然受末那识的控制。
电磁相互作用发生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宏观到微观,无处不在,末那识就是利用电磁力创造了生命,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电磁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身体里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电磁相互作用的结果。爱情也是电磁力,对爱生起的执著心其实就是电磁力搞的鬼。当两个人眼中发出的电磁波频率相同时,就产生共鸣现象,这种叠加在一起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作用是很强烈的,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心跳反应,导致双方面色潮红,生起欢喜之心,这就是一见钟情的原因。如果两个人眼中发出的电磁波频率不同,就会发生摩擦,导致电磁紊乱,从而生起厌恶之心。
万有引力相互作用也无处不在,但只在宏观世界里表现明显,末那识利用万有引力构造了宇宙星系的全景。月球之所有执着地围绕地球转,地球执着地围绕太阳转,各个星球各自之所有能紧紧抱成团,这都是末那识控制下的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
由上可知,这四种力可以统一称作执着力。执着力因执著心而起,执著心生则妄想心生,执着力缘执著心、妄想心而起作用,造作开始。在无情世界中,执着力主要通过执著心而起作用,譬如核力、电磁力等等,这些力似乎有一定规律可循,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只要知道其中的几个物理量就可以导出另外几个量,这种机械决定论发展到量子力学阶段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冲击了包括相对论在内的所有经典物理理论。机械决定论是很愚蠢的,世界没有决定因这一观点佛早就知道了,正如人吃鸟、鸟吃蜻蜓、蜻蜓吃蚊子、蚊子吃人,到底谁决定谁呢?在有情世界中,执着力则要通过执著心、妄想心而起作用。执著心指的是末那识,妄想心指的是意识。当然这两种心都是阿赖耶识自心的表现,非相同非不同,只是为了解说方便才分别对待之。心念一动则万物生焉。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在心念的作用下也能产生。比如骡子这种动物本来并不存在,但当人见到驴和马长相相似时便心生妄想,如果让他们结合会怎么样呢?此妄想心一生,电磁力马上自动发挥了作用,于是驴和马的结合便产生了骡子。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心念不动,会不会有骡子这样的事发生?当然这种心念属于意识范畴,是最浅的心念作用。如果要触及到世界的本质问题时,那就要从阿赖耶识那里寻找答案。
上面所说的四种作用力可以用易经中的四象来对应,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即是四象。太阳由两个阳爻组成,阳气最旺,可用来表示强相互作用;少阴由一阴一阳组成,阴在上阳在下,是阴阳和合的象征,可用来表示电磁相互作用;少阳由一阳一阴组成,阳在上阴在下,阳气上升阴气下沉,是背离、逃逸的象征,可以用来表示弱相互作用,比如中微子逃逸等;太阴由两个阴爻组成,势最弱,可以用来表示万有引力相互作用。从四象中任取三个便形成64种不同的排列关系,组成64卦,64卦恰好与生命基因64个密码子相吻合。研究人员发现,凡与64卦排列顺序完全一致的密码子,没有遗传缺陷;如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与64卦不相符,就说明这个生命体存在遗传缺陷。64卦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部蕴含全部生命意义的天书,而64个密码子也蕴含着全部生命的意义,两者之间竟如此巧合,这一发现震动了西方科学界,如果能用易经来解读生命现象,那在研究上就方便多了。但卦与密码子之间是如何一一对应的,目前还没有答案,因为科学家还没有搞清楚每个密码子具体都代表哪些意义。美国曾宣布要用50年来破解周易,但恐怕遥遥无期。64似乎是宇宙中的一个神秘数字,佛祖曾说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种种种子执为我有,从而演化出“我”,这些种子是多少数量,佛祖并没有确切说明,但我们的祖先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前就推演出了64卦,这64卦恰与现代基因密码子的数量相吻合,说明这些思想之间是有其共通性的。当然末那识所执取的种子肯定不是密码子本身,而是密码子所代表的意义,密码子不过是末那识和这些意义所存在的场所罢了。目前易经在国际上的地位是超越一切哲学的,黑格尔曾说他一生的遗憾就是没能彻底弄透易经。韩国的国旗就是由易经符号构成的。爱因斯坦曾经惊讶地说他所研究的相对论思想在易经中早就存在了。没有易经的提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效率如此之高的电脑。世界上至少有四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曾深受易经的启示。易经中所蕴藏的哲理是相当深邃的,好多东西至今无人能解。我们把话再转回来,密码子中不仅包含着生命的意义,还蕴藏着四种力的相互作用,末那识正是通过这四种力的作用才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命世界。有人问,强相互作用不只是在原子核中体现吗?当然了,但是我们的身体中哪一处没有原子核呢?
末那识在所有的造物过程中,本身并不作为,它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造物所要的种子,缘四种力而起作用,监控造物的全过程,恒审思量,确保为我,使微观粒子执着为我、地球执着为我、太阳执着为我、星星执着为我、生命执着为我等等。
由此可见末那识无所不在,相当强大,要想成佛,必须彻底摆脱末那识的束缚,摆脱了末那识你将获得大自在,真正进入真如的法界。否则你将永远在物质和虚无的世界里流转不绝,被末那识抓住那是很难摆脱的。
要想摆脱末那识,必须断除末那识的四个基本特征:
首先要断除繁衍意志,也就是情欲。有人认为不结婚就可以断除情欲,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释迦牟尼佛、普光如来佛等许多佛都曾结过婚,但最后都成佛了。成佛只与你是否开悟有关,与你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毫无关系,你怎么折腾也不过是肉体凡胎,你再不想男女之事也不能变成金童玉女,不结婚就能成佛那是想入非非,痴心妄想,与佛法的根本相背离,自讨苦吃。不论你是善还是恶只要你开悟就能成佛,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不结婚根本断除不了情欲,男人将转向纯阳,女人将转向纯阴,这两种极端都有着强烈的执著心,不可能将心完全静下来,即使你不想情欲的事,但是你对身边的事情依然充满了好奇心,或者敏感,好冲动、好被感动,甚至对家里人某些事看不惯而发脾气,等等。有执著心者一概不成佛,为了成佛我不结婚这就是执着。
佛道本是一家,按照道家的说法,阴阳调和,才能归于平静,道家并不反对结婚,而有采阴补阳、夫妇双修之说。结婚是消灭情欲执著心的最好办法。顺其自然之大道才能摆脱执着,而逆自然而行必形成抗拒之心。佛为什么反对结婚呢?主要是因结婚之后,会被家事所缠,烦恼不断,无法静心修佛,而不是别的原因。出家人不允许结婚,是让他们以天下为家,超度苍生为己任,只为别人不为自己,发大慈大悲之心,摆脱家庭的烦恼,为众生做更多的佛事。寺庙只是一所宣扬佛法的学校,每天的杂事并不少,烦恼并不比普通人少,因此真正能成佛者寥寥无几。
有修行的人都闭关了,连香都不烧,头都不磕,能悟到这一步,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形式并不容易。说明他的心已经静下来了,连点香的念头都没了。一点香杂念顿起,一起杂念,一切都白费了。
断除情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修佛与正常的生活并不矛盾,一切不可强迫不可执着,不可操之过急,不经过磨难是不会成佛的,一旦开悟,自然断除。有些人为了修行专找又乱又差的地方,就是要磨练自己的心性和定力,而家庭是磨练修行最好的地方。如果两个人都信佛,两体一心,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不互相攀比,互相理解,都深知其中的道理,一切家庭琐事对他们来说就都如同过眼烟云一样了,连这个臭皮囊都可以不要,还有什么割舍不了的呢?年轻的时候过正常人的生活,到年老的时候开悟了,那也不迟。
不论男女如果一边念佛一边背着家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处处留情,末那识可能会把你的行为记录下来,来生也许会把你变成一只鸡,因为只有畜生才这样滥情。当然末那识未必会知道你会变成什么,它只负责记录和转存种子,将来你再被投胎时,阿赖耶识在哪里显身,你就会被末那识执取出来在那里生长。
那么亲情、友情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否也应归到末那识的特征里?亲情友情是一个人诞生之后并与周边的人相处形成的。谁是你的亲人,谁是你的朋友,这是意识的分别作用,与无始以来男女之情欲是不同的,情欲是天生的,亲情友情是后天培养的。如果你连意识都断灭不了,那就更不要说断除情欲了。
其次,要断除执我。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总觉得有一个我,我到底是谁呢?我与万事万物有什么联系呢?我与小草、山石有什么分别呢?没什么分别,全是自然现象,只是形状各异,变化各异,“我”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命的名,小草知道它是谁吗?蜜蜂知道它是谁吗?飞禽走兽知道它们是谁吗?风雨雷电知道它们是谁吗?它们知道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吗?它们知道它们为什么存在吗?所有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只是人类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以为是宇宙的宠儿。人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是各种因素偶然聚到一块儿互相攀援进化才导致的这个必然的结果。小草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是同样的道理。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你就会感觉到人类的悲哀,忙忙碌碌的人们像蚂蚁一样爬来爬去,一会儿搞出个汽车,一会儿造出个轮船,一会儿又登上了月球,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什么呀?三、五十年之内这群人全都消失了,你本事再大又能怎么样呢?即使再让你活一千年你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人类每天以动植物为食,可是每天又有多少人的尸体成了细菌和昆虫的食物,有多少人的骨灰成了小草的养料,活着的人每时每刻又会遭到多少病毒细菌螨虫等的猛烈攻击?我们的身体内外哪一处不生存繁衍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何时不在吞噬着我们的身体?我们以各类生命为食物,我们又成了各类生命的食物,生命物质不就是这样循环的吗?谁敢说我们周围的小草、大树、微生物体内没有我们人类的成分?我们同这些生命有什么不同吗?我们不过是自然变化中一个转换的环节而已。生命物质又都来自于哪里?归根结底全部来自大自然。阳光、大气、土壤、水因缘和合变化而生万物,是谁将它们撮合到一块儿?没有谁!是因缘和合!月球上为什么没有生命?是因为缘不到,或者说条件不充分,无法和合。月球上有阳光、有月壤,但是没有大气,没有水,无水无气物质如何能循环?在任何一个星球上只要条件具备,生命自然发生。如果有什么所谓的神明创造了生命,那么这个神明既然有如此大的本事,却为什么只能在地球上创造而不能在月球和其他星球上创造?生命的产生不还是因为离不开地球这种特殊的有利于生命产生的的环境吗?既然是神,创造生命就应该不需要任何条件,既然需要条件,他还算什么神?既然地球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本来就可以有效地结合,何须要神?
生命在形成的过程中,末那识无时不在,伴随着生命的形成,末那识也由控制无生命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的状态转化为控制生命的状态,但这并非说末那识有不同的形态,末那识是非异非不异的。如果末那识有层次有结构的话,那它就是物质了。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种子,赋予生命以意义,塑造为我,才有了生命,从而保证了生命的连续不断和有序性。由此可见,生命的变化与轮回,完全是阿赖耶识种子意义转化的结果,也就是阿赖耶识自心所现的结果。这些变化升起又破灭,如同梦幻一般在时间的长河里轮回不绝。一切都如同镜中之花,水中之月,霎那转空,哪里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呀?阿赖耶识自心本静,是谁招惹了他?是你的心念啊!你的心念就是你的意识,是你的意识在造作!如果你不去执着妄想,不去拼命地争取,不为了那个所谓的名誉而战,不贪、不痴、不忿、不慢、不见、不耿耿于怀,哪来那么多的事?哪来那么多的烦恼?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执我分“执人我”和“执法我”,有人说,断除法我比断除人我还难。其实错了,真正断除人我,做到人无我才是最难的。法我指的是法身有我,也就是认为一切法都有其实在性。我们每天看到的事物总是那么清清楚楚,以为这些东西都是实在的,比如屋子、沙发、太阳、月亮、花草树木、山石、大海等等,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嘛,人不在了这些东西依然存在嘛,佛为什么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实在的呢?这些想法就是凡夫之所见,佛以慧眼观之,世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景象,如果把你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一点光都不见,你还能看到你周围的事物吗?你还能分辨出哪些东西是实在的,哪些东西是不实在的吗?显然不能,我们之所以能看清东西是因为有光将周围不同物体的图像信息反射入我们的眼睛,激发了我们视觉神经上的生物电反应,生物电携带图像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载入我们的大脑,引起我们的知觉,才生起分别的观念,载入我们大脑中的东西都是这些看上去实实在在的物体的影子,也就是它们的相,并非是真实的物体,而我们却把这些幻相当成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了。这就如同电磁波将遥远地方的图像载入我们的电脑一样,电磁波就具有运载图像、声音等的功能。如果你认为我们观察到的东西在我们大脑中的相都是真实的,那么当你打开电脑时为什么不能进入到电脑里那些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啊?我们看到的并非物体本身,而是物体上面被铺上的那层光,就如同在沙发上放了一个沙发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沙发罩,而并非是真实的沙发。因此进入我们眼中的东西皆是幻像,我们永远见不到物体真实本来的面目,没有光注定一片漆黑,有了光全是幻像。这些幻像是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我们闭上眼睛,这些幻像就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复现,通过电脑我们就可以了知万里之外的情景,这些虚幻的影子离真实相去甚远,而我们却把这些当成是真实的。人能分辨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而在老鹰的眼中,这个世界却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由此可见不同的观察者观察世界的情景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实的,这种实就不应该随观察者的角度而改变。海市蜃楼的出现,对于古印度人来说十分神秘,他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在大海上出现一座巨大的城市,城市里商人百姓出出进进,忙忙碌碌,人们认为那就是神居住的地方,而佛祖释迦牟尼认为那不过是个幻像,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都是自然现象,很正常。在2000多年前佛祖就能把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看破,实在令人赞叹,而相比之下,我们的古人却把海市蜃楼一直当作仙人居住的地方,那个蓬莱仙岛一直是道家向往和皇帝们乞求长命的地方。
真实的物质本体我们是不能用眼睛和一切感官探测到的。不论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得有多深入,人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假象。当看到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时候,人们以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这一个个实体小颗粒堆积起来的,看上去不同,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就像用黄金可以打造成首饰、器皿等等,形状用途不同,但本质都是金。其不知,我们通过仪器看到的分子上面也被光覆盖了,看到的依然是假象,并不能确切了解分子的本来面目。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又发现,原来组成物体的分子并不一样,分子的大小结构千差万别,不同分子的数量无法计数,由此可见分子并非物体的本质。后来人们终于弄清楚,原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大小结构与组成它的原子数量有关,看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我们所看到的原子依旧是假象,人们还是不能确切了知原子的本来面目。后来科学家发现,原来原子也是不一样的,原子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组成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的数量不同,原子也不一样。经过大量的实践和计算,人们发现不同原子的总量有100多个,如果不计算同位素,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这100多个原子变化而来的。后来人们又发现,所有的电子、质子、中子各自都是一样的,那么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电子、质子、中子变化而来的。爱因斯坦质能转换理论诞生以后,人们进一步了解到,电子、质子、中子最终的形式全是光。原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光变化的啊!看来物质的本质就是光啊!我们所见到的山、水、人、树皆是光能量聚集变化的结果啊!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光啊!我们的父母兄弟朋友、桌子电脑楼房、苍蝇蚂蚁蜜蜂、云海山石都没有任何分别啊!我们都是平等的光啊!那些杀生害命的人其实都是在杀他自己啊!我们都是光自身显现变化的结果,一切不同其实全都相同。一切都是形式而已,本质都是光。真是一切法如幻啊,一切法都无我啊!本以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不能变成水,水不能变成山,它们都有自性,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啊!佛一眼就看穿了这一切,一切都是非有非无的,说它有也行,说它没有也行,说它有是因为我看到了,说它没有是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形式啊,就如同一场梦幻一样,梦醒了,什么都没有了啊。
但是佛依旧无动于衷,因为在佛看来一切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都不是事物的本质,都是不真实的。光又从何而来?难道光有自性吗?光是一种物质存在,只要它是物质的,就表明它是有,而佛认为一切有都是没有。目前物理学界已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如果说光是物质的终极形式,那么它就应该能统一一切,但是光作为一种电磁波目前却无法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建在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试图找到希格斯玻色子,从而将前三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从而为最终统一万有引力打下基础,但是这一切实在太渺茫了,科学家们对此只有30%的希望,即便统一了前三种,要最后统一万有引力也几乎不可能,因为万有引力场与光的电磁场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万有引力的本质至今也无人能搞清楚,万有引力场能够轻松地穿过能量极大的黑洞,而光是无法穿过的,光的电磁性质具备相斥和吸引两种作用力,而万有引力却只有吸引。如今,科学家又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暗物质是什么?无人能回答。如果连四大作用力都无法统一的话,光就称不上物质的终极形式,因为这四种作用力在我们身体里都有作用,这同样会出现差别,每个人的作用力不同就是差别,另外,每个人或其他物质含有光能的多少也是差别,比如山就要比人的能量大得多,尚未发出的光、正在发出的光、已经发出的光有先有后,这些都是差别。而本质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有差别就要起分别心,有分别心就看不透法无我。在物质世界里漫游,人类永远也不会找到本质。物质是无限的。佛祖认为世间的一切不过是物质形式的变化而已,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自心显现的结果,其理是相当深刻的。
其实对于法有我无我的问题根本没必要理会,你如果能真正达到人无我的境地,一切法自然空,连我都不存在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呀?离我,离我所(我所摄受的对象),离无我(即连“无我”这样的观念都不要有)。无我谁去想?没有我谁摄受忍受?无我谁分别?没有我谁烦恼?离我谁发脾气?无我谁痛苦?无我谁轮回?无我还有什么是非?但即使你能把这一切都想开,仍然有无我的境界很难达到,那就是当你饿了的时候,依然会想到我要吃.这是末那识控制下的本能反应,没有进入高深境地的人是无法摆脱的,修佛任重而道远。
断除我执,自然达到禅定的境界。修禅和练气功虽然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最后进入的境界都是一样的。我在18岁时曾练过气功大师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三个月便打通了小周天。当真气到达脊背时,顿觉背部温暖如春,当真气绕过百会穴从脸部落下时,真如醍醐灌顶般舒坦自在。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真气在我体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形式,四肢百骸无不畅通。一天深夜,我在练功时忽然见到了闪光,又见有莲花在云中飘动。由于没有老师的指点,我担心会走火入魔,再加上学业紧张,次日便没敢再练。但自从真气产生以后,我常常在梦中感到有真气自动运行,一天我忽觉有一股真气冲进了我的左耳,耳轮中就听一声霹雳,犹如一个巨大的光球爆裂,似乎将我的耳朵炸成了粉碎,我一觉惊醒,浑身是汗,用手摸了摸耳朵,却感到无比的轻松。我的左耳曾经受过外伤,经常有耳鸣,但自从那一次以后,我的耳病全好了。
当你在修禅或练气功时,如果遇到有闪光或奇异的事情发生,说明你已经进入到了第七地菩萨地,气功上讲那是大周天,禅修上讲是证入了涅磐。但佛警告说,不可执着贪恋于那个涅磐,那是很危险的,有则有,无则无,止观双运,顺其自然,消除一切妄想,那个境界并不真实,不是真实的涅磐,如果相信那是真的,将前功尽弃。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境界是很让人迷恋的,会让你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切烦恼全都不见了。
再次,要断除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本能,是末那识执我意志的表现,为了表现自我,必须要生存,因此必须要通过意识造作索取,满足生命的需要,一切贪嗔痴慢善恶皆是为生命意志服务的。如果能真正断除生命意志,就等于远离了红尘世界,离成佛不远矣。有人说,我不吃不喝,什么也不贪图,只一心念佛。如果你不吃不喝,你一定会渴会饿,在饥渴交迫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一心?这只能说你贪心太大了,为了成佛连命都不要了,你这种妄想执著心追求的最后结果就是被痛苦地饿死渴死。末那识会认为你喜欢饥饿的感觉,下辈子还将让你挨饿。佛走的时候是毫无痛苦的。
断除生命意志,绝非凡夫所为,只有具备相当高深修为的人才能达到。断除生命意志的过程叫做净身,也就是辟谷。到了这个阶段,一般的得道高僧都闭关去了,也就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或山洞中修炼。到了这个阶段的人身心将出现一系列奇妙的变化,心脏几乎停止,呼吸若有若无,浑身的血液流速极缓,寒、热、痛、触、味等所有知觉全部消失,进入到了心内外无我无物之境,身静若月光照水,如如不动。此时人体内外几无造作,所需消耗的能量极小,因而不饥不饿。又因没有阳光照射,水分几无蒸发,因而不渴。闭关开始时,每周只进一餐,随后半月一餐,然后一月一餐,体内的舍利越积越多,舍利浓缩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完全可以满足人体能量的需要,当舍利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断除食物,真正做到不饥不饿。贪嗔痴烦恼无明等诸念皆忘,饮食皆断,外尘不入,善恶皆非,以往的前世现世因缘全部了断,一切皆空。末那识的记忆功能至此终结,无法再抓住他了。末那识的存在
已毫无意义,悄然消失,只剩下了阿赖耶识。此时的阿赖耶识犹如平静的湖面,只起微微的涟漪。继续修炼,不多时日,阿赖耶识微澜不起,一平如镜,微息不存。转识,肉身舍离,圆寂,入真如之境。自此超脱轮回,投身净土,永离苦海,不生不灭。
舍利子绝对是神奇之物。只有长期修习佛法的人才有,除佛法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都无法获得。舍利子在未经火化前是与人体血肉骨等交融在一起的,任何仪器都无法分辨出舍利子存在于人体的哪些部位,此时修行者的身体看起来同普通人的身体没什么两样。我们把舍利子形成前的状态叫舍利。大德高僧的身体被火化时,舍利凝聚始成舍利子。从这一点上说,那些把舍利子称作结石的人实在很浅薄。也表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佛法认识的无知。舍利子在形成时是火烧不化的,用铁锤击之不破,而任何结石都是经不住火烧的,一烧就化成粉末,更经不住敲打,一打就散花。高僧们的身体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舍利子,毛发经火化后会形成黑色的舍利子,血液和肌肉会形成红色的舍利子,骨骼会形成白色的舍利子,大脑会形成彩色的舍利子或如珍珠一样的舍利子,心脏居然也烧不化会形成褐红色的超大舍利子,另外舌头、牙齿都可形
成舍利子。这些舍利子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多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红的像宝石,白的像钻石、玉石,彩色的像玛瑙,五光十色,晶莹剔透,十分漂亮。
要想知晓舍利子的成因,首先要知道真气是怎么产生的。凡是有过气功或禅定经历的人都深知真气形成于经络,真气在经络中越积越多会产生强大的能量,这些能量的聚集是舍利子形成的根源。经络遍布于人体每一个角落,形成密布的网,这张网才是人体真实的框架,人体所有组织结构都是在这张网里形成的,人类所有机体的活动都要受控于这张网。科学家们没有发现这张网就说不存在经络,是很无知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实与虚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譬如虚数的平方就是实数。如果把肉体定义为实,那么经络就是虚,经络中的真气最终化为舍利子就是虚转实最有力的证据。
任何事物都有实与虚两面,虚并非没有用。比如山的影子,这座山如果很陡很高,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高度呢?那就要用到山的影子,利用山的影子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山的高度。如果天气烦热,我们可以利用山的影子乘凉。如果山没有影子,那结果会很糟,太阳会穿透这座山,因为只有光照射到的地方才不会形成影子,那么在强光照射的时候,我们将无处可逃。躲到屋子里太阳会穿透屋子。如果没有影子也就意味着没有黑暗,没有黑天,因为当晚上的时候,太阳会穿过地球,从地球的另一侧透过来,我们都将无法休息,地球将变成一个透明的水晶球,太阳将日夜烘烤地球,地球可能会变成一个高热度的星球,生命将彻底结束。镜子的用处有多么大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你的虚像,利用镜子你可以反观你自己,看看今天的衣服漂不漂亮,看看脸上是否有脏物。如果没有镜子,你怎知道你的胡子是否刮净了?潜水艇在水下行驶,如果没有潜望镜,人们怎可能知晓水面上的情况?电脑对我们的意义谁人不晓?坐在家里,通过电脑就能迅速了解全世界的情况,可是电脑的画面是虚拟的,手机、电视传过来的信号是虚的,相机的图像也是虚的,现在有谁还能离开虚?一句话,不要把虚的看成是没用的,虚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科学家知道虚、利用虚却不承认虚,因为他们并不能确切了知虚的物理意义,譬如虚数在传递信号上的作用,他们只把它当作运算拿过来用,却搞不明白虚数的意义,说这是电抗,电抗是实的,自相矛盾。但是当虚数在量子力学中呈现出鲜明意义的时候,他们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
佛教与道教堪称一家,但是为什么只有修佛的人有舍利子而修道的没有?其实佛与道都讲无为的,而道教是有为的,道教虽然也说道,理论依据来自老子,但道教却把老子关于大道无形的学说神秘化,认为道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得道就是成仙,因而他们在修炼到大周天见到那个光怪陆离的神秘境界时,就以为见到了仙境,贪恋不已,执著心起,妄想不断,有妄想就有造作,有造作真气就在体内被消耗,真气消耗则无法凝聚,因而舍利子无可得矣。道教把老子的学说理解为不死,永生,执着于那个神仙的境界,最终既练不成丹也成不了仙,空成一具死尸,必走轮回。而佛认为只要尚未脱离肉体凡胎,世间的一切都是一无所有,见到的任何事情都是假的,皆如梦幻,一切不可执着,一切求不可得。佛所说不生不灭,是指因为不生所以不灭。诚如大海上的波浪,浪生起再高也终有落下去的时候,妄想让浪永远生起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生浪,哪还会有浪落的现象呢?不生就不会落,就不见浪,与浪毫无关系,也就是与生死毫无关系。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有生必有死,妄想永久长寿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修道者在认知生死轮回的深刻度上与佛法是没法比的,其不得舍利明矣。
再说经络,所谓经络在人体中如一张密布的网,这只是一个比喻。事实上经络在我们身体里无处不在,无有漏处,非网可比。既然经络是全覆盖的,何以知晓有路径可循?这是因为我们能感知真气在经络中运行时是有规律的。这就如同我们站在海边,海水看上去毫无规律,但如果我们在空中看,情景就不一样了,海水流动总体上是有一定方向的,这就是洋流。洋流的走向和速度对于航海捕鱼军事以及海洋生物的迁流繁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真气在人体经络中运行所形成的规律意义也十分重大,真气运行无阻碍,表明此人身体健康,若有阻碍则表明身患疾病。经络是否人类所独有?非也。一切生命均有经络,所有的生命都要靠真气才能生长,气绝则生命休矣。但真气运行是需要一定途径的,这个途径就是经络。非生命物质是否有经络?非生命物质因为不生长,因此经络呈似有似无状态。什么是真气?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阴阳二气,将生命引向死亡的是阴气,促进生命生长的是阳气,真气指的就是阳气。真气从何而来?承袭先天父母之气、脾胃水谷运化之气和呼吸之气。真气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如果没有太阳,连空气都可能会被冻结,何呼吸之有?一切食物都是太阳能转化而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动物吃植物,动物吃食草的动物,人类吃植物和动物,本质上都是在争夺太阳能。什么是阴气?阴气就是与生命争夺阳气之气,即是阴冷的寒气。如果没有太阳,阴气将占主导,寒气重,则无生命。四季轮回可作为见证。冬季来临,太阳南去,此时阴盛阳衰,因而草木皆枯,昆虫俱灭;春天时,太阳北回,阴消阳长,则万物复苏,生机再现。因此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太阳是真气之本。我们平时怎么没感觉到有真气?那是因为普通人妄想执著心太重,把真气都消耗到与外境打拼中去了,而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真气因何沿经络运行?因经络是虚的,真气行之而无碍,且方便与阿赖耶识为缘。阿赖耶识是附着在经络上的吗?是也不是。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海绵,阿赖耶识比作大海,那么人体这块海绵是完全浸泡在大海之中的。真气与阿赖耶识为缘是何意?真气与阿赖耶识为缘正是凡夫之所为。阿赖耶识中的贪种缘真气的滋养而萌发,被末那识执取为我,形成生长意志,要生长必有贪求,无贪不长,意识受该贪种染熏,妄想执著心生,始造作,贪欲无止无休。得则生喜,失则生悲,嗔痴怒忿、焦虑忧伤诸烦恼蜂拥而入,终至身心俱疲,百病缠绕,真气耗尽,一命呜呼。中医有云,怒伤肝、忧伤心、恐伤志、淫伤肾、饱伤脾、饥伤胃、寒伤肺。五脏六腑之真气皆在妄想执着贪嗔痴念中损耗殆尽,寒湿暑热之戾气乘虚而入,焉有不病哉!假使真阳护体,则百毒不可入也。妄想心何以伤身?妄想心生,则心动,譬如愤怒,心动则血流速加快,机体代谢旺盛,而怒在肝,肝气逆血而行,与血冲撞上涌,致面赤头晕,如果超过人体承受力,则导致人昏厥或吐血,真气大衰,邪阴侵体,是为伤身。若心不缘外境,真气充盈则不伤身吗?非也。若心不外驰,精神内守,妄想心灭,则真气自生。真气生而聚,渐盛,温阳暖体,则阴气消散,如阳光驱散黑暗。但当修炼者进入第七菩萨地或大周天时,会遇奇光异景,虽不缘外境,但妄想心内境顿生,贪恋执着,不断熏染阿赖耶识之种子,致使阿赖耶识波涛汹涌,无止无休,真气在体内往来冲突,气机大乱,导致走火入魔,待真气耗尽,则气绝身亡。真气于内于外皆伤身,若何?不执着于外亦不执着于内,内外二无我,不见境起性,来则来,去则去,随顺自然,念念不起,断除以阿赖耶识为缘。真气充盈,不出于外也不侵于内,则真气妄动自会平息,又因真气无有损耗则渐渐凝结化成舍利,渐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虽百毒而不可侵也。若此时修炼外家功法,则可得铁布衫,刀枪不入,掌可断石,但因外家功损耗真气,虽体内含有舍利,却终不得舍利子。而静修之人因真气无有耗散,至圆寂之时可得舍利子。
佛走时将舍利子留给世人,是想告诉人们有修必有得。物可化人,人也可化物,生命与非生命物质是一体的,没有本质的区别,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变来变去,一切如幻。那么人是如何化物的呢?舍利子隐藏着无穷的玄机,揭开这个谜,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果能了知人化物,就可以推知物化人的过程,从而推知无机转有机的过程,那么人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生命,甚至用土就可以直接生产粮食,粮食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世界上就不会再有饥饿,农民从此不必种地,大自然恢复生态平衡。佛祖虽然离开尘世两千多年了,但他留下的舍利子依旧闪烁着不变的光彩,显示了一种真谛、一种永恒、一种超越。
阿赖耶识,此为佛学八识的第八识。阿,意为“心”。赖耶,意为“积存”。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意思,又译作“藏识”,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意,种子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本性。另外,阿赖耶识还是妄想心种子寄存的地方。我们所造的一切业种,甚至每一个念头都将通过末那识的记录转藏到阿赖耶识那里。因此阿赖耶识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妄想心的和合体。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具如来佛性,却受到妄想心不断染熏而无法清净。妄想心缘自于末那识的执取和我爱,妄想心的动力来自人体的真气,人未出生前真气来自于父母,出生后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真气的滋养使妄想心不断膨胀,不停地染熏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的爱种,这就是生存的本能。为了生存、生长,因而贪求造作,而所造的业种又不断地通过末那识转存到阿赖耶识那里,为来世的投胎积存种业。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八识之间的关系。打个比喻,假如把阿赖耶识比作马克思主义,那么末那识就相当于党,意识就相当于政府,眼、耳、鼻、身识就是政府各部门。党依据国情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吸取精华,规划出国家的发展大计,组织成立政府并建立政府各部门,政府必须服从党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党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吸取的精华就相当于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过来的种子,这些种子萌发以后马上在全国扎根,播撒进家家户户,从此人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等一切行为无不深深打上马克思主义的烙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虽然不停地变,但党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始终不变。党改变政策是要依据先前的经验。末那识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也存在变异,你前生的积业、现世的种业在下辈子传递的过程中都要体现出来,因而一辈一辈中总存在差异,但末那识执着于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的本质不会改变。政府一届又一届在变换,但党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不变。无论哪届政府都必须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管理国家。同样道理,一代又一代的人模样、意识在变,但“我”的本质不变,意识要按照末那识指引的路线图也就是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的要求对外索取,满足末那识生存本能的需要。政府要通过政府各部门获取信息,意识要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取信息。
有人问,世间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显现,马克思主义显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生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场面以及现今的改革开放不都是马克思主义显现的结果吗?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社会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情景!
上面的比喻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但通过比较却可以大致地了解八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世间万法无论如何变都是大同小异的。佛法与马克思主义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主要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法,阐述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佛法揭示的是整个宇宙与人生的本质。意识在佛法中并不是精神本体。意识是会随生命的结束而断灭的。在世间法中,阿赖耶识是不会断灭的。马克思主义所要阐述的是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巨大作用,是指人类必须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双手劳动才能改造大自然,这个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现成的,不能被创造,只能通过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被改造,从而为人类服务。而佛法认为人类通过意识改造自然与蜜蜂筑巢酿蜜、蜘蛛结网、小鸟垒窝、火山喷发、地震、风雨雷电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即使没有人类去改造,自然界依旧会变化,形式不同罢了,都是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不真实的,一切法如幻,皆是阿赖耶识自心所现的影子,而人类执着于这些影子,深陷其中,轮回不已,不知醒悟。因此佛说心外无物,是指阿赖耶识本心之外无物,一切物辗转变换,如梦一般,都不具有实在性,并非是你的意识之外无物。你的意识之外到处都是物,妄想分别心尔。
阿赖耶识,此为佛学八识的第八识。阿,意为“心”。赖耶,意为“积存”。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意思,又译作“藏识”,含藏一切事物种子之意,种子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本性。另外,阿赖耶识还是妄想心种子寄存的地方。我们所造的一切业种,甚至每一个念头都将通过末那识的记录转藏到阿赖耶识那里。因此阿赖耶识是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妄想心的和合体。阿赖耶识本来自性清净,具如来佛性,却受到妄想心不断染熏而无法清净。妄想心缘自于末那识的执取和我爱,妄想心的动力来自人体的真气,人未出生前真气来自于父母,出生后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真气的滋养使妄想心不断膨胀,不停地染熏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的爱种,这就是生存的本能。为了生存、生长,因而贪求造作,而所造的业种又不断地通过末那识转存到阿赖耶识那里,为来世的投胎积存种业。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八识之间的关系。打个比喻,假如把阿赖耶识比作儒家思想,那么末那识就相当于古代的皇帝,意识就相当于宰相,眼、耳、鼻、身识就是宰相以下各部门。皇帝因统治需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精华,制订国家制度,设置宰相并建立相应各部门,宰相必须服从皇帝的意志来管理国家。皇帝从儒家思想那里汲取的精华就相当于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过来的种子,这些种子萌发以后马上在全国扎根,播撒进家家户户,从此人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等一切行为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不同的封建王朝制订的政策虽然有差异,但儒家思想的本质始终不变。末那识在生死流转的过程中也存在变异,你前生的积业、现世的种业在下辈子传递的过程中都要体现出来,因而一辈一辈中总存在差异,但末那识执着于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的本质不会改变。宰相一茬一茬地换,但国家体制相对稳定。无论哪任宰相都必须按皇帝认定的儒家思想路线的要求管理国家。同样道理,一代又一代的人模样、意识在变,但“我”的本质不变,意识要按照末那识指引的路线图的要求对外造作索取,满足末那识生存本能的需要。宰相要通过其下属各部门获取信息,意识要通过眼耳鼻舌身获取信息。
上面的类比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但通过比较却可以大致地了解八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佛法与儒家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所宣扬的主要是以“仁”为核心的人类社会的法,是入世间法,人伦关系要靠理性梳理规范和强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和谐与稳定,从而永保皇权的大一统,事实证明没有一个朝代是长久稳定的,人的思想意识是时刻在变的,儒家们却把这异想天开的人脑意识作用奉为真理了;而佛法是出世间法,揭示的是整个宇宙与人生的本质。意识在佛法中并不是精神本体。意识是会随生命的结束而断灭的。在世间法中,阿赖耶识是不会断灭的。佛法认为人类通过意识作用规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及改造自然与蜜蜂筑巢酿蜜、蜘蛛结网、小鸟垒窝、火山喷发、地震、风雨雷电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尘世上的现象,形式不同罢了,都是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不真实的,一切法如幻,皆是阿赖耶识自心所现的影子,而人类执着于这些影子,深陷其中,轮回不已,不知醒悟。因此佛说心外无物,是指阿赖耶识本心之外无物,一切物辗转变换,如梦一般,都不具有实在性,并非是你的意识之外无物。你的意识之外到处都是物,妄想分别心尔。
我们再以儒家思想为例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几乎每个人都信奉儒家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切变化皆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信仰儒家,儒家就驻留在你的心中,从而影响你的一生,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你的“心”,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你这颗儒家“心”的显现。但这颗儒家心并不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不在了,儒家思想依然在起作用。因而说这颗儒家心即是你的心又不是你的心,即在你的心里又不在你的心里,而且儒家思想绝不会因你来到世间而增加,更不会因你的消失而减少,你在与不在儒家思想都是不变的。
佛所说的阿赖耶识也有类似的特点。阿赖耶识是整个宇宙的本质,是人与客观存在的“心”,这颗心无所不在,可以说在你的心里,也可以说不在你的心里。你在的时候,你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这颗心的表现,你不在的时候,阿赖耶识也不会消失,阿赖耶识显现的是整个世界,其中也包括你的生死轮回。阿赖耶识自心本静,他的本体绝对不会造作,更不会主动创造,虽然他有无穷的法,但阿赖耶识是无为的,一切造作都是末那识我执我爱而引起的,因而显现阿赖耶识种子见分的是末那识,是末那识的妄想执著心待“缘”之故将这个世界表现了出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阿赖耶识,有人把阿赖耶识比作恒河沙,说阿赖耶识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佛祖对此给予了批评,恒河沙怎么能与阿赖耶识相提并论呢?那分明是两回事。佛所说的恒河沙只是一个譬喻而已,阿赖耶识是不能用数量来表现的,凡是能用数量来表现的都是物质的,比如,一个、两个、三个等等,后面跟着的东西一定是具体的物,因为只有物才有个数。阿赖耶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的一切既可以说是你的心所显现,又可以说不是你的心所显现,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之所现。
佛法与儒家思想不同之处在于,你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就会对你起作用;你不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可能就不会对你起作用,如果整个社会都信儒家思想,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儒家思想经过历史的变迁之后,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儒家学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佛法则不然,你信佛,心中有佛,佛对你起作用,佛法显现;你不信佛,心中无佛,佛法不显现,但依旧对你起作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佛性,只是你自己不自知罢了。没有阿赖耶识就不会存在生死,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阿赖耶识永恒不变地与你为缘,历经生命变化的全过程。没有阿赖耶识也就没有末那识,没有末那识也就不存在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因而也就没有生命。阿赖耶识貌似你的灵魂,却不是,他是宇宙的本质。你是小法,阿赖耶识是大法,大法蕴于小法之中,共性蕴于个性之中。
儒家思想为何不长久?佛法为何永恒?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没有人类,儒家思想是否存在?显然是不存在的。儒家思想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大脑思考出来的东西,是意识的作用。而意识本身就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是无常的、时刻改变的,是随生命的结束而断灭的。即使这样的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形成共同而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当这种思想不再适应新社会生产方式的时候,就要被淘汰。不只是儒家思想如此,人类一切靠大脑意识思考出来的东西,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是相对的,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牛顿力学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超越的真理,但却被爱因斯坦推翻,如今爱因斯坦的理论也陷入了困境,因为它无法解答宇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一一列举。而佛法则完全不同,不管世界上存不存在人类,佛法永恒存在,佛法不是人类大脑思考出来的东西,人类无论怎么想,都不可能想明白佛法是怎么回事。有人问,佛学不也是人想出来的吗?关于佛的学说应该说是人的意识间接获得的,但佛法是什么,意识永远不能了知。佛永远不会告诉你佛的真如本性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是不可说的,无法说,只要你一开口说,都不是佛法,言语本身就是意识的东西,人活着的时候任何一个念头都是意识作用。佛法只能靠你的自证自悟,无限接近,只有当你圆寂之后,彻底脱离了肉体凡胎,回归佛的本性才能知道佛的究竟。在你圆寂的霎那间你根本无法开口,一开口,哪怕一个微微的念头,都说明你的妄想心依然存在,有妄想心者怎可成佛?如果一个人在临死前突然睁开眼睛说,我涅磐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死了,他不可能成佛。但一旦你成佛却又是不可逆转的,再想用语言与人类沟通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不通过修佛永远不能知道佛性。非有非无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岂是人的意识能想出来的?它远远超出了人类感知的极限,这就如同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有大海是一个道理的。在任何一部大乘佛经中,你都无法找到佛所说的究竟境界,不是佛祖不想告诉人类,那实在是无法说的,佛经中所说的那一切都是讲该如何修,如何消除杂念妄想,逐步接近佛性,但绝不可能向你真实地描述佛的真如境界。但当你真正消除杂念的时候,你是有感悟的。佛的境界本来就存在,与人是否存在没有任何关系,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你想出来的,而是要靠你悟,你开悟了,自然而然就踏上了成佛的道路。
佛经、佛典这些文字的东西不过是修佛道路上的一座桥梁而已,并不能反映真实。佛是不主张立文字的,但是如果不立字、不说法,凡夫不能了知,无法学佛,因此这些文字都是给凡夫看的,不得已而为之。佛祖与老子都有类似的观点,老子论道也不主张立文字,因为关于什么是道,实在是无话可说的,他的《道德经》是应朋友之约勉强写的,而且只留下了短短五千言便匆匆离去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字是用来描述物质世界的,比如长宽高大小圆方,父母、朋友,即便是那些抽象文字也是可感可知的,比如友谊、勇敢、善恶等等,两个人的关系好就叫友谊,一个人打死一只虎就是勇敢,施舍给他人财物就是善,杀生害命就是恶,所有的文字均与物质世界紧密相连,无论什么字都无法超越物质世界本身,物质世界是变化的不真实的,因而文字也是不真实的。比如你家的狗叫“逗逗”,你一喊“逗逗”,它便摇着尾巴向你走来,可是后来它死了,你再喊“逗逗”,它是否还会摇着尾巴向你走来?显然名实不符,这个名字不再具有意义。用变化的东西来反映永恒显然是很荒谬的,任何文字都无法反映精神本体,因此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言说的,不可用意识分辨的。你只要说出佛是什么样子,那就表示有佛,“有”必然转化成“无”,那么佛必死。如果你说佛就是虚无,那么佛必生,因为“无”能转化成“有”。如果佛在生死轮回中流转那还能称佛吗?
试论生死轮回的真谛。这里只做简要论述。人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并非是两个不相干的过程。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在受精卵刚一形成的霎那,生便开始。但生刚一开始,死便相伴而来,生与死紧密交织在一起。人在母体中经过10个月的孕育到即将分娩这一段时间,人已经死了无数次了。因为人从一个细胞分裂为多个细胞的过程中,要不断从母体中汲取营养,汲取营养的同时要不停地新陈代谢,旧的细胞也就不停地被新细胞代替,此时细胞分裂成长的速度远大于细胞死亡的速度,因此表现为生。从人出生到中年这一段时间,生的速度继续大于死的速度。而人到中年时,恰好生与死达到平衡。中年期一过,死的速度开始大于生的速度,也就是细胞分裂更新的速度开始小于细胞死亡的速度,自此以后,人逐渐表现为衰老的状态。当人更新的细胞无法满足人体生存需要的时候,人就走向了死亡。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我”的眼耳鼻舌身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识是与人体的整个生长过程紧密缠绕在一起的,没有阿赖耶识就不会有生命的本质内容,末那识执我之种性就失去了依据;没有末那识执我的生长繁衍本能就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人类就不知道该如何用手获得食物,用嘴吃食物,因而无法满足末那识生存本能的需要;没有眼耳鼻舌身识,意识就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无法从外界获得信息和能量,意识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毫无用处。关于八识与人体的关系前面已有较多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那么从死到生又是怎样的呢?有人或许认为,人死后,进入死亡的境界里,此时死的速度大于生的速度,因而表现为死。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死的速度大于生的速度在人走向衰老的过程中已经体现过了,因此人在死后这种情况不会重复出现。生的境界和死亡的境界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其具体表现并不一样,但最终都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完成一个轮回。“生”是依缘而起的过程,“死”则是待缘而起的过程。人活着的时候,生与死纠缠在一起是依缘于人体细胞更新速度的变化来表现的。而当人死了的时候,人体的细胞已经失去了活性,不可能再呈现出细胞的更新现象,因此也就无法表现生死依缘的过程。细胞如果还会更新,那说明人体还活着。因此生前与死后的变化是不会相同的。当人吐出最后一口气的霎那,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最先离开,人失去知觉。但此时人体的能量尚未耗尽,细胞及其内部的基因密码还有极微弱的活动,这是末那识在对人意识丧失前后做最后的记录。末那识要对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恒审思量,这是由它执我的特点决定的。随着身体的变冷变僵,末那识将这个人生前以及前生的全部记录以种子的形式转存到阿赖耶识那里,这个记录所表达的意义就是“我”,末那识执着于这个“我”也藏进阿赖耶识里。这个死亡了的身体已经无法表现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也随之离开,但阿赖耶识的离开并非主动,不会像人们所想象的灵魂出窍那样,只是不再显示生命尔。阿赖耶识是人与宇宙的根本识,他以共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我死亡了的尸体将经历地水火风的分离,这同样符合阿赖耶识自心所现的规律,但我的生命之种却留在了阿赖耶识的汪洋大海里,我的种性自此进入待缘的状态。我的种最终会落在哪里?需要等多长时间?这很难说。首先我落脚的地方必须能表现“我”,符合我的意志适合我生长,显然要找到我原来的那个身体已经不可能,但只要能适合我生长就依然会表现出“我”,这要看末那识与谁有缘。只能等。这个等待的时间可长可短,也许很快,也许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或许更长,很难说。如果末那识认为我的种性比较适合做小草,那么我可能会变成小草;如果末那识认为我比较蠢,那我可能会变成猪;如果末那识认为我依然具有人性,那我可能会重新做人。一切都与我前生以及生前所造的因果紧密相连。如果世界上出现一种生命结构与我有缘,末那识便马上显现出来,并把我的种子从阿赖耶识那里执取出来,将我种性的意义与这个生命结构的基因密码有效结合,按照我的意志开始生长。如果这个生命结构是一个受精卵,那我将发育成人。
以上就是一个人生死轮回的一个周期。
人要想成佛,必须先挣脱这个轮回,而挣脱这个轮回的关键就是要断除与末那识为缘,不受末那识的控制,那么摆脱了末那识的束缚就成佛了吗?只差一步,如果是彻底摆脱了末那识,那表明你已经远离了生死,至少进入菩萨如如不动地,已经不可逆转,不可能再打轮回,但若要成佛,还需转识,什么是转识?这是能否成佛的关键所在,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请跟我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玄奥的佛学世界。
第二部分 楞伽经详解
简要说明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我本人支持“楞伽山无上宝经”的翻译。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降临这座大山说过法,弟子把佛说的话记录下来始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这部书文字简古难通,是公认的,古往今来皆以之为难,读之令人望而生畏,这也是它很难在尘世上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楞严经》为何能流传很广?因其语言美,层次清楚,读之令人有抽丝剥茧之快意。而初读《楞伽经》没有不被搞得晕头转向的。楞伽经之所以难,难在它不是一部普通的佛经,而是阐述佛法理论的典籍,思想庞杂,涵盖了诸多个体系,属于哲学范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如果平时没有养成勤于思辨的习惯,一时间是很难适应的。
有人认为《楞伽经》难读主要是翻译的事,其实先人们在翻译时也都希望人能看懂,便于弘扬佛法,谁也不懂翻译有何意义?绝无讳莫高深之意。不明其理的原因主要是执凡夫之所见造成的。楞伽经是一部印心的书,修行者修到什么层次,可以拿楞伽经做参照比较,合于经文,说明你修对了,没走歪路;不合于经文,说明你修的不对,应该改正。而一点修行都没有的凡夫以俗目分别之心观之怎可了知楞伽大义?
《楞伽经》流传下来的译本共有三个,分别是(1)宋译本:南朝刘宋时代天竺人求那跋陀罗翻译的4卷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2)魏译本:北魏时北印度人菩提流支翻译的10卷本《入楞伽经》;(3)唐译本:唐朝时新疆和田人实叉难陀翻译的7卷本《大乘入楞伽经》。
上述三种译本各具特色。唐译本语言较美,但意译较多;魏译本翻译得还可以,但错误较多;宋译本属直译,最能体现此经的原始状态,流传最广。因此本书讲解将以宋译本为范本。
之所以要写这部书基于两点考虑:一、市面上流行的被译成现代汉语的《楞伽经》多数版本错误太多,错误主要表现为断句错误,文字错误、翻译错误、对于典故的理解错误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古代文化的普及,给读者或修道之人带来极大不便;二、我决心竭尽我的所能对原经文逐字逐句翻译诠释,尽量直译,使之合乎经文的本义,并作解说,将错误尽可能降低到最小限度,也希望朋友们与我一起努力,让我们共同来完善这部书,诚谢!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卷
第一节
【原文】:如是我闻①。一时②,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③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④来,是诸菩萨摩诃萨⑤,无量三昧⑥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⑦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⑧,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⑨,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⑩、究竟通达。
【注释】:
①如是我闻:是,这个或这些的意思。如下所说这些法都是我亲自从佛祖那里听到的。佛祖在涅盘前嘱咐弟子在集结经文之首都要以“如是我闻”开头,这句话就成了辨别真伪佛经的法印。
②一时:某时,某段时间,不确定。
③大比丘:比丘,有破烦恼、乞士之意,乞士就是向上乞讨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向下乞讨世间众生的出家者。男性称比丘,女性称比丘尼。大,指出家人修炼到上可以通神的境界,特指佛根较深之人。在楞伽会上,只有大比丘以上之众才能真正领悟佛的正法,根浅之士无缘此会。
④异佛刹:不同的佛土、佛国、净土。
⑤菩萨摩诃萨: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感情的众生。因此菩萨既是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大乘佛教建立后,依据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信佛发愿发慈悲心救度众生之人,不论在家或出家,都称其为菩萨。这是指一般的菩萨。摩诃萨,是大的意思。因此菩萨摩诃萨指的是大菩萨,比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等菩萨。
⑥无量三昧:三昧是译音,是入定,定而不动,正定,正受之意。不要把它理解成“三种昧”,三昧也可译作三摩提。无量是指不能用数字来度量之意。凡人在修炼佛法时心很难静下来,偶尔静下来了,入定的时间也总是有长有短,即便得道高僧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出定,比如吃饭等等,因而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所得三昧定法都是有限量的;而佛或大菩萨们却能做到永恒入定,不出不入,是无限量的,因而称之为无量三昧。
⑦大慧:菩萨名。楞伽经就是大慧菩萨与佛祖释迦牟尼的对话集。
⑧手灌其顶:诸佛用手对大慧施法加持,为其注入无穷发力,明其进入与诸佛平等正觉。
⑨心色:心指的是心法,包括受、想、行、识四种;色指物质世界,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还有被人感知的一切客观事物。
⑩五法、自性、识、两种无我:五法包括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包括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识指八识;两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些概念后面会详细讲到,这里只做介绍)
【翻译】:
如下所说诸法都是我从佛主那里听到的。有那么一段时间,佛主释迦牟尼驻留在印度南海滨的楞伽山顶,山上光华缭绕,神圣庄严,大比丘、大菩萨们与佛主聚在一起。这些大菩萨们来自不同的佛土,都有着无可限量的三昧法力,无拘无束,自自在在,神通广大,出入世间犹如游戏,无有障碍。大慧菩萨居上首,诸佛为其灌顶加持,对于自心所现的善恶等一切境界,大慧皆能明晓其中的义理。对于各种各类众生心色的差别,大慧皆能以无量度脱的法门,随不同有情众生的希求而普应之。大慧对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人无我和法无我皆了然通达。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①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②赞佛:
㈠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㈡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㈢远离于断常③,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㈣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④;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㈤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⑤;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㈥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注释】:
①摩帝:菩萨名,有“慧”之意,500罗汉中位居第155尊。
②偈:意为“颂”,是佛经的一种体裁。
③断常:断见和常见。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但人死之后,灵魂也会消失的就是断见;认为人有灵魂,但人死后,灵魂不灭的就是常见。这两种观点佛祖都反对。
④尔焰:空中的火焰。用来比喻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如空中的焰影那样不真实,转瞬即逝,而人们却认为那是真的,迷在其中,不知醒悟。这种不实的东西蒙蔽了人们的智慧,因此也称智障。
⑤觉所觉:觉与所觉。即能觉知的我以及我所觉知的对象。佛祖认为这两者都是不真实的。
【翻译】:
这时,大慧菩萨和摩帝菩萨一起畅游了一切诸佛的国土,秉承佛加持的神力,从座而起,露出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用偈赞美佛说:
㈠佛祖早已远离了世间的生灭,那世间的生灭啊,就像虚空中的焰华,并不真实。佛祖早已了知智既不能从有中得,也不能从无中得,只有超脱了有无,以无分别心观察,才得大智慧。佛以大智慧看穿了尘世上的一切生起悲悯众生之心,因而发大愿度化一切众苦。
㈡佛祖早已远离了心识的作用,不再生起任何妄想,因为一切法如幻啊!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翻译同上)。
㈢佛早已远离了断常,世间的一切都像是在做梦啊!智不得有无,而生大悲心(翻译同上)。
㈣佛祖早已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有我是烦恼产生的根源,法有我是认为尔焰是真实的根源。佛祖在清净无相中看穿了一切,因而悲悯世间的愚迷,生起大悲之心,发愿济度世间。
㈤佛祖早已证得只要你没脱离肉体凡胎,你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假的,肉眼是不可能见到佛的境界的。因此在修炼中见到的那个所谓的涅槃境界是不真实的。尘世上根本不存在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之法,佛走前是证法的人,在凡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个涅槃的佛的样子,那个样子就是人的形象,而人成佛之后是无相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不存在涅槃了的佛的样子,也不存在佛涅槃。大慧赞佛祖早就远离了那个能觉的我以及我所觉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个能被感觉的所谓涅槃,所谓的涅槃之境都是人脑想出来的,都是世间法,佛祖不仅抛弃了有而且抛弃了无,有无两者全都超脱。
㈥人若能观佛寂静之体,领悟到远离生死、不执着之真义,则今生后世常得清净矣【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①,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②”。世间解之士③,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⑤之境界”。
【注释】:
①大乘:大菩萨所达之境界。乘,本义为交通工具。这里喻指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的教法。
②尊中上:尊者当中的至上。是对佛祖的尊称。
③世间解之士:如来十号之一,对于一切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皆善通达。
④恣:随意。
⑤自觉:指佛祖证得的般若境界,般若即智慧之意。具备常乐我净四德。
【翻译】:
这时,大慧菩萨用偈赞美完佛祖,自报姓名说:“我叫大慧,为了彻底通达大乘之真谛,现在我以108个问题向我们仰慕的至尊求教。”
世间解如来听到大慧所说的赞美之词,观察一切众,对诸佛弟子说:“佛门弟子们,现在你们可
【翻译】:
这时,大慧菩萨用偈赞美完佛祖,自报姓名说:“我叫大慧,为了彻底通达大乘之真谛,现在我以108个问题向我们仰慕的至尊求教。”
世间解如来听到大慧所说的赞美之词,观察一切众,对诸佛弟子说:“佛门弟子们,现在你们可以随意发问,我理当为你们说出如来自觉的境界。”
【解说】:佛为大慧灌顶之后,大慧已与佛处于等觉之位,大慧的名字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不要一提到大慧就把他想象为一个人模样的神。此时的大慧已经拥有佛一切法力,已经与宇宙融而为一,他已经脱离了肉体凡胎进入了佛之境。从本质上说,大慧如诸佛如来一样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本源。大慧在宇宙之中无所不在,无论尘埃、星际、山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一切皆由大慧自心所现转化而来,大慧已经成了宇宙的共性,是一切的本质。有人问,所有的佛都是宇宙和人生的本质,那么佛到底有多少呢?到底是哪个佛显现了这个世界?是不是每个佛各有分工?总不能一个佛既显现山水月亮又显现人吧?世界上的佛可以说有无数个,也可以说只有一个,非一非异,这就是佛的奥妙之处。譬如水中之月,在同一个时刻里,在大海上、在湖中、在河里、在人的眼中、在酒杯之中都可以有人给你打电话告诉你,他们见到了月亮,那么是不是月亮增加了呢?没有,月亮只有一个。也正因为大慧无所不在,因而他获得了大自在,他不受任何物质的束缚,如水中之月不会因水变混而受到污染,也不会因水而变湿,更不会因水凉而变冷,因水热而变热,入与水、出于水无有碍也。
第二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⑴“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⑵“何故刹士化,相及诸外道?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云何有三乘?唯愿为解说!”
⑶“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⑷“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云何为想灭?何因从定觉?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⑸“破三有者谁?何处身云何?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⑹“云何名为藏?云何意及识?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⑺“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⑻“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何因如幻、梦,及犍闼婆城,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⑼“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⑽“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如实有几种?几波罗密心?何因度诸地?谁至无所受?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焰净?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
⑾“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明处及伎术,谁之所显示?伽陀有几种,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⑿“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⒀“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云何施设量?唯愿最胜说!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节摄?云何一阐提?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⒁“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⒂“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⒃“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⒄“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悉檀及与见,各复有几种?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僧伽有几种?云何为坏僧?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⒅“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注释】:上述为大慧菩萨所提的108个问题,细分起来,不止108个。因所问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皆被分别阐述,故在此不做加注。
【翻译】:
这时,大慧菩萨因承蒙佛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便以最虔诚的敬意顶礼拜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道:
⑴如何才能清除心中的杂念?为什么杂念总是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总是执着于那些错误的却自认为正确的见解呢?为什么无名烦恼总是不断增长呢?
⑵这里刹土指国土,是凡圣同居之土,并非纯粹的佛寂灭之土。相,客观物质世界。诸外道指三界凡夫。(魏译本曰:何因有国土,化相及外道)。刹土之上为什么会化生那么多的相和众生的变化呢?无受,能感受的我及我所感受的对象皆不入我心,此称为正受,正受是寂灭的状态,内外无相、无差别。既然无受是内外无相无差别的,为什么还会有从小乘到大乘的次第修证顺序呢?有次序则表明是有差别的,既然有差别为什么还称作无受呢?怎样才能称为佛子?解脱之后又到哪里去呢?是谁在操控生死,谁操纵解脱?等,层次或种类。禅修的境界有几种?为什么说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区别呢?希望您为我们解说。
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又从何而来?什么叫造作的业,什么叫所造作的业的果?世上为什么会有相同与不同之说?三界诸有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
⑷什么叫无色定、灭尽定的境界?什么叫无想定的境界?为什么自觉的境界要从定中显现呢?这里的所作是承上句,指入定;生是指因入定而产生的自觉慧果;进去是入住的意思。慧果指的是菩萨地,菩萨一共有十地。该句翻译为为什么入定生起慧果后就能持身入住在所到达的那个菩萨地里呢?菩萨地的修炼过程是从一地到十地层层转进,先入定进入第一菩萨地,第一地又成了第二地的因,此因生起第二地果,此果又成为下一地的因,以此类推层层转进一直到第十菩萨地。既然修佛不该存在分别心,为何在无分别中呈现出这么多的分别?为何要立这么多的地?
⑸能破三界者是谁呢?破了三界后就会舍此肉身,舍此肉身又会得到什么身?这个身又会到哪里去?达到什么样境界者才能称作佛最优秀的弟子?如何才能获得神通和自在三昧?什么样的三昧心是最胜的?
⑹什么叫藏识(阿赖耶识)?什么叫末那识和前六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什么叫生与灭?怎样才能断除成见、偏见(见已还,魏译云断所见,唐译云退诸见)?什么是圣贤的种性与心量,什么是外道的种性与心量?种性,这里指佛门弟子出世间的种性;非种性指不出世间的外道种性。既然心是无相的,却又说世上的一切都是心所显现的,心本来无相怎么还能显现出这么多的相?明明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多的相,比如人、山水、月亮等等,却又说这些相都是无我的,此为何义?为什么说没有我和众生?既然没有我和众生,为什么还随世俗说我,说众生呢?
⑺如何才能得断常二见不生?佛以平等心视天下,但佛与诸外道是对立的,佛如何能做到与诸外道平等无二?如何视诸外道所说法与佛法无差别?为什么佛寂灭后,佛弟子们虽皆依佛法,却又因种种不同的异见而形成不同的法门呢?
⑻为什么说诸法都是空的?为什么说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转坏的?托胎受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世间迁流变化,其体性却恒常不动?世间的一切为什么都如同梦幻,就像海市蜃楼,燃烧的火焰,水中之月和光等?
⑼为什么有七觉支和三十七菩提道品之说呢?为什么世间会有大劫难发生呢?既然一切法一切变化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三界(这里的“有”指万有、三界)所作皆可见?
⑽既然世间的一切皆如虚空中的幻华,为什么还说不生也不灭?如何才能觉知世间的一切法?为什么要远离文字相?是谁把诸法妄想比作虚空而远离了妄想分别?真如实相有几种?到达彼岸的修行有几种(波罗蜜译为到彼岸)?谁能超越十地菩萨地到达佛地?(无所受,没有任何杂念清静无为的状态,这是佛的境界)。到达哪一个层次上才算真正破了人法二执的惑障?如何才能消除智障?正智有几种?因众生的根性不同,其所持的戒律也不一样,这些戒律一共有多少种?
⑾摩尼(如意宝珠)真珠等这些珠宝从何而生?众生诸多的种性及其不同的语言从何而来?五明法和技术是谁发明创造的?伽陀(这里指有韵的经文)的长短句形式共有几种?成道的理论(成为意为成道的理论)有几种?为什么把这些理论称为论?
⑿饮食和爱欲这样的事是怎么发生的?转轮及小王为何被称作王?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守护国土的?天一共有几种?地、星宿、日月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解脱者和修行者各有几种?佛家的弟子有几种?什么叫阿阇黎(传授佛法的老师)?佛身(佛有法报化三身)有几种?这几种佛身又分别做了哪些本生事?
⒀魔及诸外道各自有几种?自性和心各有几种?为何要假立妄想的心量呢?只愿听佛说。空、风、云、心念、耳聪、目明、林树、蔓草这一切从何而来?象、马、鹿从何而来?人为什么知道去捕捉它们?什么叫卑鄙?因为什么而有卑鄙?一年为什么会有六个节气(六节摄指古印度历法,两个月为一节,一年共六节)?什么叫一阐提(永远不成佛的根机)?世上为什么会生出男人女人和不男不女之人?
⒁修行因何会有退堕或精进的现象发生?禅师以何法教授怎样的弟子帮助他入道?诸趣指六道。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模样和类别?什么事财富?为什么会有财富?什么是释迦的种性?因为什么而有释迦之种?什么是甘蔗种(释迦种是甘蔗种的后代)?惟愿听佛说。
⒂为什么会有长修苦行的仙人们?他们的这些修炼方法是谁传授的?诸佛为何在一切时空中示现种种色身时,总有无数佛子围绕呢?为什么不可以吃肉?佛为什么要制订戒除食肉的制度?那些食肉的众生们为什么要食肉?
⒃为什么说日月所环绕的世界、须弥世界、华藏世界、师子最胜世界,这些世界有侧者,有仰者,有覆者各不相同,就像天帝挂在天宫里镶满宝石的网(因陀罗网),这些宝石互相辉映,光影层层叠叠,幻化出无穷无尽的世界;有的世界形状像珠宝,有的形如箜篌或细腰鼓,呈现出种种的光彩,也有不见日月的世界存在,这些差别都是无法度量的呢?
⒄什么是化佛?什么是报生佛?什么是如如佛?什么是智慧佛?报身佛为什么不能在欲界得道,而必须在色究竟天离欲得道?善逝(佛名)成佛后,谁来主持传法?佛涅盘时能在世上住多久?正法能住世多久?法门(悉檀)与妄见各自有几种?为什么要立戒律(毗尼)和比丘律呢?那些菩萨、缘觉与声闻乘们为什么会有不停地变异生死呢?如何才能进入无余涅磐,远离一切生死?什么叫世俗的神通?什么叫出世间的神通?什么是七地?只愿听佛说。和合众僧有几种?什么是破坏和合众僧的徒众?为什么佛向众生说法常常拿医生给人治病做比喻呢?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⒅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祖为什么说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都是他的化身呢?佛主常说断见、常见、我、无我的意义何在呢?佛祖为什么不直接广说真实义,却向众生讲起了妄想分别的不实之法呢?世上为什么会有男女林(一种树,所结之果形如男女)、诃梨树、阿摩勒树?为什么在无量宝庄严的鸡罗山、铁围山、金刚山等诸山上住满了神仙(闼婆是神仙名)?
上面所述即大慧问佛的问题。这些问题杂乱无章,没什么秩序可言,也表明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真心修佛来说都没多少意义。如果重要的话,大慧与佛之间应该通过一问一答或两问一答的方式解决,怎可一口气问了100多个问题才让佛回答呢?佛法是离言说的,不可执着于这些问题,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一旦执着必将堕入无穷无尽的妄想心里,杂念将永无休止,离成佛愈远矣。下面的内容就是佛回答大慧的话。佛先对大慧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下总结,但往下并没有逐一回答大慧之所问,而是在大慧所提问题之上反问大慧,问而不答。见下:
【原文】: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翻译】:善解世间法的佛祖听完大慧菩萨提出的问题后,说:“大乘佛法的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位的。问得不错,你要好好听,我现在随你所问依次为你说。”
【原文】:“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密,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翻译】:生、不生、涅磐、空、刹那毕竟都是没有自性的。趣至,犹毕竟或究竟也。佛法当中的各种度生死海之法(诸波罗蜜即各种度生死海抵达彼岸之法也。)、佛子、声闻、缘觉还有各种外道、进入无色定的修炼者等等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像须弥山、大海、宝山、水中的陆地、国土、星宿、日月、外道、27重天、阿修罗(六道之一,介于人神之间,男的极丑,女的极美)等等三界六凡的世界,再有就是你所提到的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三昧)、寂灭、如意足(禅定状态)、觉支(觉悟的部分内容)、道品(进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各种禅定、无量、诸阴身(六道生死各种幻身)轮回、正受(正定)、灭尽定(灭尽心想及一切心的作用)等等,要想了知这些法,只能从三昧而起心说法呀。心(阿赖耶识)、意(末那识)、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二无我、五法、自性、能想以及所想、断见和常见、三乘与各种性、金、银、摩尼等无量宝相、断灭善根的一阐提、地水火风四大种、国土乱、三佛还是一佛、智慧和妄想的趣向、众生是有还是没有等种种问题。你问人为什么知道捕捉象马等诸禽兽啊?比喻、因明相应成宗法(悉檀)与能作所作是什么关系呢?世俗上的所谓通都是像丛林一样稠密的妄想通啊,自心无境界才是真正的通啊!诸菩萨地未必都是按由初地到十地的次序修成的,因为个人的根性不同,悟性高的人可能还会顿悟成佛啊,各地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皆是各证自境,不相至就是不是因为各地之间存在互相的因果关系而从一地到一地。世上虽有百般的变化,但我心如如不动,不为所惑,不摄受任何色相这才是正受啊。你还问到佛说法时为何常用医生治病的方法、工艺的理论、技术和五明的道理来做譬喻呢?等等诸多的问题。
以上是佛祖总结并部分回应大慧所提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充分解答。佛祖认为即使全部回答了大慧的问题,也并非了知所有的问题,依然会有无穷个问题和悬疑等待解答,如果这样问下去,那就都不必修了,人的一生有多少修行的时间啊,况且所问问题皆是妄想心生之故,如果总是执迷于这些虚假的相里,心如何能静下来?心不静何以成佛?修佛即是修心,修到妄想不生,明心见性之时即可了知世间的一切皆是虚幻,知道与不知道那些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佛祖为了进一步启发大慧,让大慧明白问题是问不完的道理,便举了更深更细的问题来反问大慧。如下:
【原文】:“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尘虮,羊毛穬麦尘?钵他几穬麦?阿罗穬麦几?独笼那佉梨,勤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为有几阿冕,名舍梨沙婆?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火焰几阿冕?风阿冕复几?根根几阿冕?毛孔眉毛几?”
【翻译】:各种山、须弥世界(须弥地: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大海、日、月等客观物质世界的度量,下众生(地狱、畜生、恶鬼)、中众生(天、人、阿修罗)、上众生(声闻、缘觉、菩萨)等等有情世间的身,所有这一切各有多少微尘构成?下面的量度按弓来计算是多少,即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这些都是度量单位)?兔毫(兔毛尖)、窗尘、虮、羊毛、大麦尘等,所有这些度量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升(钵他)有多少大麦尘?一斗(阿罗)有多少大麦尘?独笼(斛)、那佉梨(十斛)、勤叉(万)、举利(亿)、频婆罗(兆),各自都是如何计算的?多少阿冕(微尘)是一舍梨沙婆(芥子)?多少舍梨沙婆是一赖提(草子)?几赖提是一摩沙(豆)?几摩沙是一陀那(铢)?几陀那(陀那罗就是陀那)是一迦梨沙那(两)?几迦梨沙那为一波罗(斤)?这些从小到大依次累积起来的数量,如果继续问,多少波罗是一弥楼(须弥山)?这些应该请问的问题你不问,何必要问那些妄想分别的种种事?声闻、辟支佛(缘觉)、佛、菩萨身各有多少尘?这你为什么不问?每一火大有多少微尘?每一风大有多少微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每根各有多少微尘?毛孔、眉毛各有多少微尘?这些问题你为什么不问?
上述这段话佛责怪大慧问得太片面,大慧问的都是宏观上的表面的东西或者是妄想分别的一些东西,而对于微观上的几乎只字不提,这怎么能表现佛法的广大无边?佛法不论巨细都应该是了知的。这些微观上的东西让普通人回答起来恐怕不容易,比如火焰由多少微尘构成?风有多少微尘构成?三界众生有由多少微尘构成?但这一切对佛来说却是一目了然的。因此佛斥责大慧佛法修行不够,只知道共相,而不达于自相,迷于太多的自心现量,真如之法对于自共相应该皆了然无遗也。故佛在微观的深层次上启发大慧。
【原文】:“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云何山天仙,犍闼婆庄严?解脱至何所?谁縳谁解脱?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云何无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无因作?及非有无因?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为比丘?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翻译】:守护财富的自在王,治理盛世的转轮大王,人世间为什么要由王来守护?怎样才能解脱?你所问的问题既可以广说也可以略说:如你问众生为什么会有种种欲念和饮食?世上为什么会有男女林和金刚一样坚固的山?世上的一切都如梦幻,众生为什么还像野鹿口渴那样贪恋不舍呢?为什么诸妙山上会有神仙居住?解脱之后会到哪里去?在世间是谁束缚了你?又是谁解脱了你?什么是禅的境界?世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相的变化和外道呢?什么是无因而发生的?什么是有因而发生的?什么是有因无因一起发生的?什么是既不是有因也不是无因而发生的?怎样断除虚妄之见(现即是见,领大慧所问云何见已还)?如何才能清除妄念?妄念以及所造作的果为什么总是流转不绝?如何断除各种妄想?如何才能得到入定的正觉?超脱三界的是谁?脱离凡尘之后又去了哪里,化作什么身?为什么说法界本没有众生,而说有真我(吾我即是真我)?什么是世俗的法?(“唯愿广分别”这句话从佛嘴里说出来不妥,佛怎么会恭敬地听大慧来说法呢?显然是译本的错误,在魏译本和唐译本中均没有此句,如果在原著中有这句的话,魏译本和唐译本不可能都不译,因此该句可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你只想听我来详细说。)你又问什么相,什么是非我?世上的众生为何有受胎流转的现象,从而幻化出无穷无尽不同的色身?什么叫断见和常见?如何才能让心入定?言说和正智的差别、靠戒来成就佛的弟子和生来就有佛性的弟子的差别都是怎样的?因明有几种?为什么称因明关系为论?师和弟子是什么关系?世上的一切众生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靠饮食才能生存?观念的聪明和魔境界的变相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假立那些心量?为什么会有林木和葛藤这些植物?这些都是你所问的。仙人们为什么也要长修苦行?什么是族性?这些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呢?什么是丑陋?人为什么要修行?在欲界当中为何不能得正觉,只有在阿迦腻吒(色究竟界)中才能得菩提?什么是世间的神通?什么是比丘?什么是化佛?什么是报佛?什么是如如佛?什么是平等智慧佛?什么是众僧?佛子应该这样来问。有的刹土如箜篌,有的刹土如腰鼓,有的刹土如宝华,有的刹土没有光明,是怎么回事?心地为何有七?你所问的这些问题都如实义。
以上是佛在斥责大慧问得不全面之后接续的部分,这些问题都是大慧所问,也是众佛子应该了知的,然所问虽与实理相应,但法离言说,不可以执着,故佛总结如下:
【原文】:“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翻译】:大慧所问以及其他没问到的都是佛子所应问的。这些问题如能做到一一与实理相对应,就会远离各种边见之过也。佛说:佛法是离言说的,我现在无说处显示言说,只为方便建立故,依次为你说,请佛子们好好听。上述的108句,诸佛所说法也不外乎这些。
在以后的各章节中上述这些问题会一一展开。
【原文】:“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冕句非阿冕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翻译】:
这一大段是对大慧所问的一切问题的彻底否定。意思是说大慧所问问题皆是从妄想分别而来,是判断性思维,是意识的作用,穷追其理,句句见相,句句不离言说,这些东西如果全装进心里还得了,心就别想静了,这明显是执著强烈的表现。如果妄想心不生何来这么多的问题?只要能做到不生妄想,冥禅入定,即可证得菩提,因此知道这么些东西没什么用。但为什么还要说这些东西呢?这些并非是给悟性高的弟子们说的,而是给那些你不说就不可能明白的众生说的。
这一大段的翻译比较简单,就是对大慧所说的那些话都做了否定。比如第一句,是对大慧关于什么是生,什么是不生的否定。不生句生句,其中的一层意思是不生即是生,“句”指的是句义。当你想到不生这两个字或不生的这种境界时,即是产生了不生的这种念头,因此真正入定的人连“不生”这样的想法都不能有。更不要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千万不要生杂念啊!你这样一想即是杂念。大慧所问问题虽多,但所问之义总不出前三句,即: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这三句皆是判断性句式:是不生还是生啊?是常还是无常啊?是有相还是无相啊?不生即是生,生即是不生,生非生,不生非不生。常即是无常,无常即是常,常非常,无常非无常。有相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有相,有相非有相,无相非无相。现举例说明,譬如生与死的关系。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如何理解?生是从死中而生,死是从生中而死。儿童死了,就生出少年,少年死了就生出青年,青年死了就生出老年,老年死了就生出死,死死了,就转生。一秒钟之前的你死了就生出一秒钟之后的你,昨天的你死了就生出今天的你。果是怎么产生的?果是榨干了花的营养,是建立在花死基础上产生的,花是因果的产生而死。儿童是因奉献了童年的精华而死,少年是因汲取了儿童的精华而生。生非生,生中必有死;死非死,死中必有生。就如同大海的波浪,当波浪向上升起的速度大于回落的速度时就表现为上升,当回落的速度大于上升的速度时就表现落。生与死的关系与常无常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生与死的关系是常还是无常呢?既是常也是无常,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因生与死这种现象流转不绝,这种流转不绝即是常,世间法永恒地变化即是常;但生不能总生,死不能总死,因此又表现为无常。生与死是常与无常矛盾对立的统一。另外这段中的每一句不仅对句义做了否定,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否定,比如烦恼句非烦恼句,烦恼这个句子能表现出烦恼来吗?显然不能,这几个字根本无任何意义,因此千万不要执著于文字,文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人妄想心生境之故。任何语言都无法真实描绘客观事物。比如月亮,当你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你就真正看到月亮了吗?显然没有。那么什么是月亮?有人说月亮就是环绕地球运转的卫星。这样的描述就是真实的月亮吗?月亮就是月亮,为什么又弄出地球、卫星两个名词作比对?卫星就是月亮吗?这样的概念如何能反映月亮本体?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要拿出与之差不多的东西做参照或比喻,否则就无法描述,但这样的比对较之真实的事物本体相去甚远矣。就如同用卫星比对月亮,环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岂止月亮?人造卫星不是卫星吗?再比如什么是1?有人说1是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是1吗?自然数并不等于1,这样比对是不是太夸张了,如何能反映1的本体?就如同把大海当作澡盆子,你不觉得这个澡盆子太大吗?再比如,什么是人?有人说人就是两条腿的动物。那么两条腿的动物就是人吗?小鸟也有两条腿,小鸟是人吗?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在现实生活中你给我找出两条直线来让我看看,这样的直线应该是没有宽度只有长度的线,存在这样的线吗?显然不存在!这不是妄想吗?即使你找到的线再细,比头发丝还细,它也有宽度啊!那么两根头发丝相交有几个交点?显然是无数个呀!所谓的点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得到的,是没有大小等数量关系的,但这样的点谁能找到?如果数学是荒谬的,那么人类还有科学吗?没有,全是妄想。由上可知,人类思维产生的东西、形成的定理、概念、定义都无法反映真实,都是荒谬的。一切法如幻!因此以下所有的句子皆是佛祖对大慧所问问题的否定,意思都差不多,在这里没必要一一细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就是否定嘛!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要对我上面所说的理解了,如下诸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段结尾处佛对大慧所说的意思是:大慧!以上108句,是先佛所开示,你与诸大菩萨应该修学!
【名词】:
1、男女林:一种树林,所结之果酷似男女形状,成熟之时颜色艳丽,成熟后不多时便坠地,状如死尸,不久便腐烂,臭秽不堪。佛门弟子多认为此林虽美,但其果外形却如裸男女之状,故以此林做不净观。何不净?心生妄想尔,即会让人感觉奇怪,为何果会有男女之形?
2、诃梨:也叫诃梨勒,一种树的名字。该树似木槿,叶长椭圆形,白花,初秋结果。果实青黄色,卵形,上有5、6条棱,能治疗眼疾、风邪、胃脾肝肾诸多疾病。
3、阿摩勒:一种树的名字,枝叶似合欢木,小白花,果实形似核桃,奇香罕有,味酸甜可口,果根可入药。该果色如黄金却内外通透,佛看世界就如掌中之阿摩勒果,一眼看透。
2、甘蔗种:据佛本行集经卷5载,大茅草王舍王位出家后,得道成仙,被称作王仙。仙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也像人一样都是有寿命的,尽管寿命很长,也终究有老的时候,印度的仙与中国古代道教的不死之仙是不同的。在王仙老到不能走路的时候,他全靠门下弟子出去乞讨为生。一天,弟子们又出去乞讨。弟子们担心走后王仙会被虎狼吃掉,就用一个草笼把王仙装了起来,并悬挂在树杈上。王仙身着白衣并留有白胡须,猎人以为是白鸟,便一箭将其射杀。王仙的血滴到地上,生出两株甘蔗,这两株甘蔗经日晒后破裂,一个男孩从一株甘蔗的裂缝里走出来,另一株里则走出一个女孩。当地王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后,便将他们收养在王宫里。因男孩是从甘蔗里出生的,甘蔗本身不造恶业,而且还供给人类优质甘甜的蔗糖,属善,因此把男孩叫善生,也称作甘蔗生,又因为日晒的缘故,又称男孩为日种。女孩被称作善贤。他们长大以后,大臣们立善生为王,立善贤为王妃。善贤为善生生了一个儿子名长寿。后来善生又娶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又给善生生了四个男孩。善贤见自己的儿子虽端庄惹人爱却无王像,担心后妃四子与己子长寿争夺王位,便施展妖媚魅惑善生,让善生放逐后妃的四个儿子到国外,善生果然被迷惑,遂驱逐四子出境。后妃亦随四子而去,他们在雪山之南建国,立释迦姓,又名舍夷,造迦毗罗城,四子殁三,只剩一子名尼拘罗,传至第五代释迦牟尼佛祖即问世。这就是甘蔗种与释迦种的由来。
【辨正】:
1、“云何所作生,进去与持身” :南怀瑾在他所著的《楞伽大义今释》中翻译为“何以一切所作所为,能够形成因果的作用呢?怎样会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这句明显译错了。这里的“所作”是承接上文,指获得无色定、灭尽定、灭想定等入定行为,“生”指入定后生起的正觉(慧果),“进去”指的是入住某个境界,“持身”指入定修持的身体状态。意思是为什么入定生起正觉后就能持身入住在那个境界里而不动摇呢?他把“所作”理解为“所作所为” ,“进去”理解为“入胎” ,“持身”理解为“此身” 。在古今中外所有楞伽经译注当中恐怕只有南怀瑾先生这样译。大家不妨查一下。
2、“云何见已还” :南怀瑾译为“怎样是已见到不还果的境界呢” 。而魏译本《入楞伽经》中译为“断所见” ,唐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中译为“退诸见” ,中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译为“还灭虚妄之见也” ,由此可见魏译本、唐译本、太虚大师所译皆同义也。这里的“见”指的是断见、常见等错误的见解,“还”指的是还灭,而南怀瑾先生却认为“见”是“见到” ,“已还”是“不还果” ,即是“已还”何成了“不还”?荒唐!
3、“云何国土乱” :南怀瑾将其译为“何以国际间有战争和内乱的发生呢” 。这样的译法是不是太狭隘了?难道佛法是研究国际战争的吗?这里的“乱”指的是世间一切生灭之法,各种各样的生灭变化,或者说是较大的生灭变化。比如洪灾、旱灾、虫灾、雹灾、地震、火山、瘟疫、生物界中你死我活的争斗,包括人类的战争和社会的动荡等等。
4、“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南怀瑾翻译为“何以世间会有男女等众生,又有诃梨阿摩勒等果木呢” 。关于男女林的解释,明代释德清大师、近代太虚大师皆认为是树,并对树的形态做了详细的说明。具体解释我在前面已作注,不再重复。
以上诸句只是开篇的几句话,南怀瑾先生就弄出这么多的错误,而且远不止这些。通观南怀瑾翻译的这部经,错误之处相当多,不仅理解有错误、文字有错误,而且断句的错误更多,这给大家理解楞伽经原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之所以要列举上述诸句做以辨正,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盲目崇拜,一定要用心去读佛经,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取各家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逐步悟得佛学的精髓。南怀瑾在他所著的楞伽经中也承认其翻译不十分合本义。比如他在书中的《凡例》中说:“本书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以供研究者的参考,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 ,“本书译述大意,只向自己负责,不敢说就是佛的原意。读者如有怀疑处,还请仔细研究原经。”等等。
楞伽经难不难读?难!我读这部书的时候经常犯困,有时一天都读不上一页,前两卷还可以,到了三四卷的时候稍不留神就把人给绕迷糊了。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译著甚丰,语言翻译较为浅显易懂,这是他的优点。不可否认,他的书对于初接触佛学的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他的著作我读得很少,完整读下来的只有楞伽经一部,他所写的关于楞严经方面的书,我看了一部分,发现里面的错误明显少,这也从一个层面表明译注楞伽经较译注其他佛经有难度。如果你悟不通楞伽经,至少说明你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精髓,也很难进入佛法更高的层次。
限于篇幅的关系,以后不会再单独列出辨正内容,也不会大量引入南怀瑾先生的译注做比较,我只能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写这部书本身上,望谅解。
第三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解说】:这一段如果单从翻译的角度来说非常简单,不必我翻译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其中蕴藏的佛理确是极其深邃的。不论你有多么大学问都是不可能了其究竟的,即使成了菩萨也不行,必须成佛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要成佛才能真正明白呢?因为成佛就意味着脱离了肉体凡胎,脱离了肉体凡胎就进入到了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进入到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才能知道那个世界的事,而凡人是无法进入到那个境界里的,因此凡人无法了知明矣。
诸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还包括各个识所对应的对象,即心所。什么叫心所呢?比如眼识看到一朵花,这朵花进入人眼中,被眼睛摄取,这种被摄取的作用就叫心所。当然虽然被眼睛摄取,但在刚一接触的刹那还不能分辨,一分辨就是意识的作用,意识分辨花的作用是意识的心所。等等,其他诸识都如此。
生、住、灭:广说有生、住、异、灭四种,生指的是因缘而生起,譬如种子缘温度、湿度、土壤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萌发。住指的是生起之后有暂时停留的现象。异指的是虽然暂住实质却是霎那转变的。灭指的是刚缘生即消失,譬如一秒钟之前的你消失变成一秒钟之后的你,一秒钟之前的你无法再找到,即是灭。灭不等于绝对的死亡,生中即有无穷灭,当然死亡也是灭。灭是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仿佛是穿着笨拙的潜水服、背着沉重的氧气瓶在大海里遨游,游过一段长长的距离最后踏上大陆,到了陆地才明白这潜水服还有这氧气瓶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太束缚人了,因此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东西甩掉,感觉比在水里轻松多了。而真正束缚我们的又岂止是这潜水服和那氧气瓶?不甩掉肉体凡胎,人类永远不会获得大解脱。
大慧问佛:“世尊!八识和各识所对应的心所各有几种生、住、灭呢?”
佛告大慧:“诸识各有两种生、住、灭,不是靠人的意识能想得出来的。诸识有两种生,即流注生和相生;有两种住,即流注住和相住;有两种灭,即流注灭和相灭。”
流注生、住、灭,指的是像水流那样连续不断地流转轮回。也有把流注生住灭称为等流生住灭的。这种轮回受业力的作用或者现世现报或者来世再报。如果你种下去的是善种,那么现世或来世都必定会得善果;如果你种下去的是恶种,现世或来世必得恶果;如果你种下去的是无记种,也就是不善也不恶的种,现世或来世一定得无记果。流注生住灭同我们平常所说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差不多。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后来被人家察觉是你干的,你擅偷的种子就种在了那个人的心里,于是那个人便开始恨你,注意你,并将你擅偷这件事通报给其他人,提请他人注意,于是你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擅偷,都开始注意你、疏远你,同时被偷的那个人一直不忘找茬报复你,恶报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萌发。一天你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贪欲,又去偷别人的东西,而此时人们早就关注了你,在你得手的瞬间即被人们得个正着,结果饱受了一顿毒打,一只手被人们给砍掉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现世现报。你这擅偷的一念引出多少恶报的种子?种子的业力作用是相当强大的,比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获的并非只有一颗新种,而是会生出大量的种子。善种会生出大量的善种,恶种会生出大量的恶种,不善不恶种会生出大量的不善不恶种。如果你一生做好事,现世却没受报,那么来生你可能会直接得到罗汉果。你做的那些善事都是小事,无论有多大都不算大,因为罗汉果不是你用物质或金钱能换来的,罗汉果属大善,直接得菩提,直接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因果报应的巨大业力作用。但是来生的事会不会有呢?来生真的会得罗汉果吗?凡人无法知晓,我们只能听佛说,不成佛谁也不知道,菩萨也不行,可事实上谁又听佛这样说过呢?如果佛能像人一样说话或者辩解他是否还是佛?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那些现象,比如儿子像父亲,父亲像爷爷,鸡产蛋,蛋孵鸡,虎生虎,兔生兔等等这些现象都属于流注生住灭范畴,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八识的种子均有流注生住灭的现象。比如眼识,一个茶杯进入你的眼中,杯子的种子在你眼中生起眼识,同时杯子的种子也进入你的意识,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是一个茶杯;你的意识分辨刚结束,你的眼识马上看见这个茶杯有两部分构成,而此时你眼识生起的那个茶杯的种子消失,被茶杯的两部分种代替,茶杯的两部分种子也迅速进入你的意识,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两部分是杯盖和杯体;你的意识命令你的手打开杯盖,你的眼识马上看到了这个空杯,同时茶杯有两部分构成的种子在你眼中消失,被空杯的种子代替,你的意识马上知道这个杯子可以装水或知道这个杯子没水。这就是种子的生灭变化。其他各识也皆如此。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就是指当时的行为),现行生种子,辗转相续,连绵不绝,流注不断。这种流注通于真妄,诸识皆有真妄两性,在诸识流转过程中,有一分可断灭之妄,便有一分不可断灭之真,譬如眼识,眼识消失以后,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呢?不是,如果真彻底没了,那么这世界上怎么还会有眼睛这种现象存在?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未被前七识所熏时,会自己发生生灭变化,这种情况为阿赖耶识所独有。
相的生住灭变化,是指相变,也就是现世和来世的果报会不同,不像流注生住灭那样人生人、虎生虎、兔生兔,善生善、恶生恶。而是变成了人不生人,虎不生虎,善不生善,恶不生恶,这种相变被称作异熟。流注生住灭现象可以看作异熟因果变化的一个继续。另外根据辩证法,流注生住灭现象还可以看作量变,而异熟则是质变,流注的量变导致异熟的质变。在那个时代里,释迦牟尼佛祖就掌握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实在不简单。另外他还发现了增上因果作用,也就是促使量变引起质变的辅助条件,由此可见佛学比辩证法还要完善。
异熟现象必须隔世或隔几世才能发生,现世不会有。异熟现象只有佛才能知晓,凡人不可能知晓。隔世的事谁能知道?所有的异熟果均是无记果,也就是无善无恶果。异熟有这样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异时而熟,也就是因果不同时熟。如果有人砍了你一刀,你身上的血马上流了出来,刀是因,血是果,因果同时作用,这不叫异时而熟。你春天播的种子,到秋天收获了,这叫异时而熟。但这依然不能称作异熟。因为种子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也就是没有发生相变,原来是什么样子,成熟之后还基本上是那个样。异熟除了时间有差异外,还表现在本质变化上。譬如将葡萄发酵,葡萄变成了酒,因果明显不同,这就是质变。这种质变被称作变异而熟,这是异熟的第二个特点。譬如人生前作恶,死后就可能下地狱或变牲畜,生前行善,死后可能会变成天人或阿罗汉。下地狱或变牲畜就是受苦,变成神仙就是受乐。苦与乐是属于善还是恶的呢?非善非恶。苦与乐皆没有善恶之性。你问问你家的宠物狗是善还是恶的?你问问耕田的马是善的还是恶的?生前的善因或恶因导致来世的乐果或苦果即是异熟的第三个特点异类而熟。苦乐二果皆是无记的,所有的异熟果报都是无记的,都是非善非恶的。善恶之因隔世变化之后并未导致善恶之果,却导致了与善恶不同类的无记果,这就叫异类而熟。
这种异熟现象按照现代生物学观点来看是可能发生的,因为人类同其他一切生命体的基因密码子都是一样的,只要改变这些基因密码子的排列顺序生命体之间就可以互换。但是这种互换关系与人生前所造善恶业是否有关,科学无法证明。因为密码子的意义至今还无人能真正揭开。
所谓的善恶,都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你不去分别何来的善与恶?佛眼观世界一切平等,众生平等,善恶平等,无善无恶。地狱、牲畜、饿鬼、人、阿修罗、天本身都无善恶之性。如果说有善恶,那么人是善的还是恶的?你怎么来定性?你所谓的舍善,本质上是在成全你自己,这也是一种私心,是为了成佛,没有成佛这个巨大的利益驱动,你是否会真心舍善?而舍善本身其实也是在造业,而且可能还是造恶业,比如你对一个快死的人舍善,他活了过来,但这个人并没有感激你,因为他是个恶人,他认为你很有钱,便杀了你,并将你身上所有的钱财全部抢走,随后这个人做了更多的恶。因此你的舍善反而间接助长了邪恶,给人间带来更多的灾难。另外你明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苦的,却对他人施舍,让他们活更长的时间,这与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他受更多的苦刑有什么不同?那么你这样的施舍是善的呢还是恶的?再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把一条冻僵了的蛇救活了,而蛇却把农夫咬死了。那么这个蛇是善的还是恶的?有人说是恶的,我说不见得。如果你不能从蛇咬人这件事中跳出来看,那你永远都只能生活在迷雾里。蛇为什么会咬人?蛇知道农夫是在救它吗?蛇与人生活在两个境界里,根本无法交流,蛇怎么可能理解人的意图是什么?蛇咬人这是蛇的本性,这个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的分别,它必须这样做,因为它不明白人想要干什么。它醒来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醒的。它见有人在它的眼前,以为是要害它,它感到十分的恐怖,为了自卫才向人发动了进攻,假如真的有人要害它,难道它连反抗也不可以吗?如果它连自卫的本能都丧失了,它如何在这个世间生存?只能任人宰割吗?蛇嘴里有毒,那不是蛇的错,它未必知道自己的嘴里有毒,这个毒是大自然赐予它的。再说那个农夫,他真的是善良的吗?真的是为了救蛇吗?谁能保证他不是为了吃这条蛇的肉?冬天的蛇冻僵了这是正常现象,何必要将蛇暖过来?暖过来放掉还会被冻僵。他作为当地的人,能不明白蛇在冬季生理机能变化的道理吗?既然明白为何还要将蛇暖过来?他的动机会是纯正的吗?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言,阐述对恶人不能动善念,但对恶人不动善念这是佛子之所为吗?
世间本不存在善恶,假如地球上没有人,那么这个地球上的一切谁来分辨善恶?什么又是善恶?如果你连意识的善恶分辨作用都断灭不了,如何能得无分别智?刚出生的小孩有善恶的观念吗?狮子、斑马和草构成一条生物链,这条生物链孰善孰恶?善与恶在这条生物链里构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缺少哪一个环节能维持这个平衡?善与恶是辩证的统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世间必须有阴阳、有男必有女,有实必有虚,有光明必有黑暗是一个道理的。如果只有光明没有黑暗,人如何休息?太阳总当头照着,谁能受得了?地球上还可能存在生命吗?
普渡众生绝非是从物质上、金钱上施舍,这种施舍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应该效仿佛祖,向世间弘扬佛法,最终让人们从世间得大解脱才是根本
金钱和物质这两种东西无论是得到还是送出皆是染尘。得到等于染污自己,送出则是染污他人。妄图用物质或金钱来换取佛法是不可能的。舍善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你的贪欲,因为当你舍出去的时候,你心里可能会得到安慰,你为什么会有安慰感?因为你认为你所做的是善事,善有善报,你为了得到善报而为之,这才是你的目的,因此你的施舍是带有目的性的,这种目的性恰恰与你的施舍相抵消,你得到了你想得到的,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你们两个摆平了,谁也不欠谁的,因此你等于什么都没做。目的性本身就是一种贪欲,是一种精神领域里的贪欲,同物质满足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物质满足最终也将反映到精神满足上。
要想彻底断除贪欲,只有靠证悟,金钱、物质都靠不得。尘世上善非善,恶非恶,善是幻,恶也是幻,善恶皆是变化,皆是幻,一切法如幻,站在地球之外你将看得更清楚,什么善恶是非,一切不过是变化尔。一团美丽的火焰,我们都希望它永远燃烧,可是它最终还是会熄灭的,人世间的生与灭皆如这火焰。无所谓善恶耶。
有人问,那佛祖为何主张布施,主张供养出家人?主张布施是为了断除愚者的贪欲,因为愚者吃一点亏都会受不了,布施就等于是给他们开的药方,正好对治他们这种强烈的私欲,让他们布施看看,心胸是不是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因此布施是佛祖给那些病人开的药方。而对于开悟者来说这个药方没有实在意义。开悟者的心胸不能用世间的时空观念来度量,物质世界的一切量度都是相对的,只要你说出一个很大的事物,一定存在比它更大的事物,这样的相对性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开悟者的心胸要多大有多大,可以大到无边无际;要多小有多小,可以小到一无所有,而一无所有即是无边无际。供养出家人是何意?出家人就是弘扬佛法的人,弘扬佛法的人相当于凡人的老师,老师弘扬佛法开导众生是有功劳的,理应得到众生的供养,否则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如何弘扬佛法?臭皮囊虽然无用,但修证佛法还需要这个臭皮囊做过度的条件,修到果熟之时自然再无需众生供养,在尚未结果之时花先谢了怎会有果?当然现今的寺庙状况,本人不便于评论,或许是时代的进步,总之与古代不同。
相生、住、灭变化皆是前六识业力作用引起,主要是意识的分辨作用。意识认为是善,行善时便造善因;意识认为是恶,行恶时便造恶因。善恶皆是两边之见,是妄想执着分别作用,这两者皆是贪恋凡尘的表现,都与客观世界或众生为缘,而无法断缘,不断缘则攀缘而上,纠缠不休,永堕红尘。地藏王菩萨永远不成佛即是因为他永远与众生为缘之故。善恶的观念不断,则前六识无可断也,在阿赖耶识与前六识共同作用下,则致隔世异熟成无记果也。末那识属于无相生、住、灭变化,与外界的相没有关系,末那识只与四大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之种相应,执取阿赖耶识见分为我,这只是一种执我识上的生灭变化,与前六识所分辨的物质世界之种不同,末那识不造业也非业所招。业力对末那识没作用。人走轮回就是因为人的前六识与物质世界为缘的缘故,前六识迷恋于物质世界不知醒悟,才导致轮回不已。断灭了前六识人即可脱离生死,但脱离生死并非即是成佛,还有末那识没断,只有彻底断掉末那识才能成佛。断除前六识等于断除了肉体的轮回,肉体的轮回被称作分段生死,而断除末那识则是断除变易生死的过程,也就是断除四大烦恼生灭变化的过程。断除了四大烦恼,摆脱了变易生死才能成佛。
【原文】:“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解说】:刚一睁眼,光忽地闯进了眼中,眼中就出现了一幅图像,这幅图像没有任何遗漏,所有的部分都被我们的眼睛所摄取,就如同照相机拍照那样。这就是眼识,而这第一念的眼识即是眼识的真相。这幅图像随之便以电波的形式传给了大脑,引起图像的第一意识,这第一意识就是意识的真相。随后一个会动的物体进入眼睛,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动物;紧接着眼睛又分辨出这个动物有两条腿,意识迅速分辨出这是一个人;眼识看到了这个人的身体轮廓,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女人;眼睛注意到这个女人的五官,意识马上判断出这是一个美女并立刻被迷住了。但没过多久,眼识注意到这个美女的眼睛下面有东西,意识迅速判断出那是一颗黑痣,并忽然对这个女子产生了厌恶感,意识分析认为眼下的黑痣是不吉利的。从眼识和意识的第一念到黑痣的辗转变化过程就是转相。由相的层层转进,我们看到眼识和意识对于真相的把握越来越远,看事物的范围越来越狭窄,尤其见到那颗黑痣后,那个美女就变得一无是处了,在他的眼里只剩下了黑痣,对于那个美女的一切优点全都不看了,仿佛那个美女就是一颗讨厌的黑痣。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此佛说凡是识的分别作用全是假象。至见到美女那颗痣为止,眼识和意识把周围的环境和美女一切好的方面都漏掉了,漏掉的原因就在于有根本烦恼,当光入目的一霎那,人在不觉中便急于想知道眼前出现了什么,这种急于想知道的心理对于凡夫来说几乎是不可抗拒的,仿佛有什么东西驱使他必须去知道,这个驱使他的作用即是贪嗔痴等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也称无明烦恼。这个无明烦恼从何而来?从无始而来,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不成佛烦恼是不可能完全断的,最简单的道理,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都要吃饭、喝水,这都是物质贪求,有贪求就是烦恼。贪嗔痴属于生命意志,是生长本能的需要,无贪不长。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小草大树长得好,这充分说明了贪的作用,也表明贪嗔痴等烦恼绝非有情生命所独有,无情生命也广泛存在。为了争夺营养,植物界的生存斗争也是相当激烈的,这个斗争皆是由贪引起的。无明一来,心念就动,心念动时人却不自知,心念一动即成业相,有了业相造业便开始。从光入眼,眼识意识在一刹那间就造了无数个业。无明是眼识意识产生分别作用的直接动力,当意识被美女迷住的时候,意识和眼识便把周围的一切全都忘记了,陷入对这个美女的巨大贪求和痴念当中。当眼识偶尔见到美女脸上的黑痣时,意识马上又生厌恶之心,陷入对这颗痣的嗔憎之中,因此眼里心里只有她的痣,却无形中把美女本人忘了。假如那不是痣呢?烦恼障蔽了事物的真相,而意识却妄想执着、谬之千里而不自知,实可悲也。有烦恼之法被称作有漏法。无烦恼之法被称作无漏法,最彻底的无漏法只有成佛才能真正获得。
意识的分别作用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智慧。譬如浏览一幅三维立体图,如果你用意识仔细去分辨那些密密麻麻的图案,即使眼睛累出了血丝,你也无法看出这幅图是怎么回事;但当你以似有似无的无分别的状态观察时,便很快就能进入到那个美妙的立体空间中去。意识的分别作用也让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就会弄出大象原来是一条绳子或一把大扇子的笑话。而佛眼观世界观察到的是宇宙的整体,整体是什么?一切法如幻!因为一切法如幻,因而一切平等,这岂是凡夫所能了悟的智慧?
诸识当中的每一个识都具有转相、业相和真相三相。这三相生生世世流转不绝。转相流转到下辈子时,受业报可能会形成异熟果,上辈子是人,下辈子可能会变成狗,那么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均将变成狗的七识。只有阿赖耶识不被转,因为阿赖耶识是真你,你的形态无论变成什么,阿赖耶识永恒不变,永恒随你流转。这当然指的是世间法。在世间法中,阿赖耶识不会在善恶等因中转。业相从前七识中来,却只染阿赖耶识,但无论来世果报变成什么,阿赖耶识自体都不会变,变的只是前七识。那么转相对阿赖耶识有没有作用呢?当然有,那只是在成佛的时候,阿赖耶识将由杂染识变成清净识,再转识成佛而入真如之境。入真如之境后,识全部消失。当然在修佛过程中,诸识皆有转变,前五识将被转变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被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被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被转成大圆镜智。这四智即是真相的体相,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摄取的第一念的本来面目,也称正智、无分别智。
什么是业?业的本义在中国古代是指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版同板),大版上面刻有锯齿,用来悬挂钟磬等乐器。业的原始意义就是大版,那么这个大版同佛学上的业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因为大版不是毫无用处的,是用来悬挂乐器的,是有功用的,有功用说明它是有为的,有所作为,有所用处的,因而业这个原始的大版被引申为作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即是指在“工”方面的作为,农业即是在“农”方面的作为,学业即是在“学”方面的作为。有作为就要造作,因而业又被引申为造作,用业这个字来对译梵体原文还是比较贴切的。做事、行为都属造作。我们为什么要造作呢?不造作行不行?不行,不造作人无法生存,你什么事都不做怎么生存啊?造作是无穷无尽的。什么是造作的真正原因呢?这个真正原因就是无明烦恼。贪嗔痴慢等烦恼构成了业因的本质内容。有业因就造业,因为贪,故有偷、抢、索取、受贿、贪污等等诸业行,因为嗔,故有打、杀等暴力事件,不一枚举。因为有业行,所以才形成业力。这个业力的作用不一定当时就会发作,当然当时发作的也算是业力,比如你骂人,被人打残废了,这就是业力的发作,被打残废则是业果。这叫现世现报。如果你骂人这件事在当时业力没产生,那也不等于没业力存在,这个业力会一直潜伏下去,直到来生形成新的果报可能就会显现出来。譬如你来生可能会变成一只蛤蟆,蛤蟆在夏天的时候最喜欢鼓噪,昼夜不休,既然你喜欢骂人,喜欢鼓,那你就到水里鼓去吧。
业的种类一般有三,即身业,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业,眼睛也会造业,比如你偷看了别人的秘密,被人发现后丢了性命。如果你向佛学习,不招惹红尘事,不与他人的秘密为缘,你怎会丢掉性命?鼻子也造业,比如当你一嗅到鱼香的时候,嘴里马上淌涎水,于是便升起强烈的食欲,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嘴里,结果一不小心鱼刺卡了喉,动了手术后才保住性命等等;其次是口业,口舌之业,也就是言语造业,比如骂人;再次是意业,也就是思想造业,这个容易理解了,因一念之差导致多少恶果?不胜枚举。身口意这三业的主因是意业,有身口业,必有意业存在,仅看到、闻到、听到还不行,必须得意识到,否则无法行动。但意识造业未必一定需要身口参与,因为心念是可以独立活动的。比如你在心里诅咒一个人恨他死,即是造业。
业的性质有三个,即善业、恶业、无记业。促进众生更好地生存生长的行为皆称之为善业。比如布施和救苦救难,如果这种行为不带任何目的性,只是出于本心,发慈悲心,是真心为了众生,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那像你这样的好人一定会与众生相处十分融洽,下辈子一定会让你再做人,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好人,因为你与众生有缘,众生离不开你,你也难舍众生,你与凡尘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所造善业的种子里就含有与众生的因缘,因此你下辈子注定还要做人;如果你是为了成佛的目的而去行善,你这动机就不纯,并非发自本心,你的心在幻想的佛国,行为上却对众生施以假慈悲。你这种人虽然没造恶业,但是很假,很自私,是为了达到自己更大的贪欲也就是为了成佛而不计代价,妄图想通过物质的手段换取佛果,这实质是以更隐蔽的方式玩弄众生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佛果如果用钱能买来,那修佛还有什么意义?有钱的人多得很,舍大善的人多如牛毛,但成佛的有几人?成佛的见证是必得舍利,自身的舍利可否用金钱买到?因此动机不良的人是不会成佛的。你不是为了成佛而去做善事吗?那好啊,来生你就去做粮食吧,粮食比善人还要善良得多啊,因为粮食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啊!粮食与人的转换也完全有可能,因为人与粮食的基因密码子是相同的。
业的第二个性质是恶业,一切不利于众生生存生长的行为皆称之为恶业。比如把一户穷人家唯一的一袋米偷走了,这样卑鄙的小人来生必不得好报,你不是喜欢偷吗?来生就去做老鼠吧!还有许多反人类的业行,如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人,不与人为善,不善待自己或他人的孩子,自虐、自杀、杀人、放火等等诸端业行均不得好报。还有一些人结婚却不要孩子或者那些终身不娶不嫁不生育也不修佛的人所造的也同样是恶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创造生命保证人类的延续是善业,而不要孩子只图自己享受等于断灭生命,如果地球上人人都不要孩子,人类的种性如何传递?这样的行为岂不是在灭绝人类?因此说不要孩子也是在造恶业。释迦牟尼佛祖年轻的时候也结过婚,而且有后代,他在29岁离开妻子和儿子时,已经把身后的事处理妥当了,他把一个王国都给了他的妻子和儿子,还有什么牵挂的呢?他了却了身后的事后便离开王宫,走进丛林修行。他既了却了人间正常的因缘,又悟道成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现在的人却认为信佛就不该结婚,应该绝根绝种,实在荒唐可笑!这是正常人吗?纯属妄想!修佛和繁育后代并不矛盾,圣俗两境界都需圆满,都需完成任务才能彻底悟道而无挂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凡是不结婚的人,执著心没有不强烈的,对于尘世的迷惘根本看不透。你敢说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从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吗?你敢说在你心中从来没崇拜过任何人吗?而你知道吗?你的崇拜就是执著心,有执著心,心中就有相,这相几乎是挥之不去的,比如崇拜佛祖,崇拜佛祖即是盲目崇拜,盲目崇拜会导致许多愚昧的行为,比如每日给佛磕一千个头,这一千个头磕下来恐怕要消耗一天的时间,你每天都把这一千个头放在心里当作任务来做不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吗?心里有负担如何能静?你每磕一个头要动多少念,造多少业?佛是以平等心视天下,而你却认为佛比你地位高,你这样想与谤佛有何区别?佛祖认为每个人都是佛,那么你到底是在给谁磕头?是给你自己磕头吗?自己给自己磕头是不是愚昧?事实上,你无论如何崇拜佛祖,他都无法把你度成佛,因为佛祖只是我们的老师,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给我们指条路,至于你能不能成佛完全靠你自悟,别人谁也帮不了你。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看某些人顺眼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你为什么看某些人顺眼?因为你们有缘呀,而最顺眼的应该是你理想中的情人,即使你平日里不想他,但你也无法保证在梦中不想他,你更无法保证在你与他见面的瞬间不想他,这就是缘啊!如果你强迫自己不与他为缘,那你与他之间将有不了缘,这不了缘如果无法圆满,那你下辈子百分百注定还要做人,什么时候了缘什么时候才能得异熟果或证得佛果。结婚生子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磨难,没有磨难是不会开悟的。有了磨难,心才会冷静下来,才能真正明白这世间的一切都如幻啊,也才能重新反思逐步了悟宇宙人生,从而踏上真正的修佛之路。当然这是简单的说法,其内在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以后有机会再聊,否则会离题太远。
业的第三个性质是无记业。无记就是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的见解,表现为非善非恶的状态。比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操作,该怎么对它们定性呢?是善还是恶?非善非恶。还有异熟果,比如六道中的地狱,你怎么定性它是善还是恶?说它是恶,可它是用来惩戒恶人的,如果不惩戒恶人如何能制止或教育恶?如果说它是善,可地狱对待恶人的手段确是极端残酷的,手段残酷何以为善?因此异熟果非善非恶,是为无记。但异熟果是来世的事,因此异熟果是无记果而不是无记业,业指的是现实的业行。行走坐卧、科学技术以及一切意外的变故等等,这些才是无记业。那么无记业会不会遭果报呢?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也是有果报的。比如在路上走,每一脚下去踩死多少生命你可能无法知晓,这些生命可能因你之故而十分痛苦,自然会产生怨恨的种子留在心里,当你受果报的时候,这些种子都可能会找上你。一碗水里有多少生命?佛祖两千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就了知了水中存在大量的生命。如果我们将这碗水烧开会有多少生命死亡?我们能说这些生命之死与我们毫无关系吗?我们每天都要吃掉、喝掉无穷无尽的生命,我们自己却自认为是在吃素,吃得很干净,真的很干净吗?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是无记的业,也许都属恶业范畴,即使你是无意识的。佛说众生平等,那么我们眼睛无法看得到的虫子与大象是不是平等的?我们杀死了一头大象是造业,吃掉无数个肉眼见不到的虫子是不是在造业?无记业并不简单。修佛即是要远离所有的业障,切断业因,使之无法形成世间法的果报,转识而成佛果。然而这需要一生的修为,最终如何,就看造化了。
此外,业还有共业和不共业,定业和不定业,引业和满业的划分。与大家共同造业就是共业,自己造业就是不共业;杀人一定下地狱这就叫定业,无法确定将来去六道中哪一道的就是不定业;今生造业,死后会在哪一道出世,是由引业来引导的,引业加上其他的种种业使一生的业报完满即是满业。这些都不是太难理解,因此不再细说。
是谁在造业?人们总是认为有一个“我”在造业,其实这个所谓的“我”实在是身不由己,因为我并不能主宰我。有人说我的命运就是我说了算。这简直就是梦话,你想永远不死就能永远不死吗?你想成为当代的爱因斯坦就能成为吗?你想当国务院总理就当得上吗?你想得到一个人的心就能得到吗?在你生命的历程中,没有一件事由你说了算。有人说,那我自杀。你自杀杀死的只是你的身体,日常生活中你的身体受谁指挥?受你的思想啊!你能杀死你的思想吗?你的思想才是真的你,而你的身体不过是盛载你思想的容器而已。但是思想离开人之后还能继续想吗?不可能了。那岂不是等于杀死了思想?错误!你的思想只是暂时不想了,就像睡觉一样,什么时候醒来什么时候接着想,接着想的人还是你,只是这个时候的你,换了个包装,模样同以前不会一样了。但你之所以会想并不由你来主宰。你不妨问问你自己,我为什么会想呢?我为什么要造业呢?其实你并不能主动造业,你的身体里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你,你就仿佛是一个木偶被人牵引着做表演。那么是谁在牵引着你?难道有个主宰吗?佛门弟子当中有人说牵引我表演造作的是五蕴当中的行蕴。
什么是五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
色蕴即构成我身体的物质,还包括我们所感知的外境。外境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整体,千万不要把外境和我们的身体分开来看,因为我们身体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与外境的五尘颜色、声音、气息、味道、触感是一一对应、密不可分的,否则长眼睛干什么?长鼻子干什么?
受蕴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领纳感受,六尘当中的香指的是各种气味,并非特指喜欢闻的味道,不喜欢闻的叫恶香,喜欢闻的叫好香,没什么味道叫等香,等香之外的太强或太弱的其他气味叫不等香。受蕴具有苦、乐、舍三种感受,不苦不乐即是舍。
“想”字是由“相”和“心”两个字合成的,心中的相即是想,你每天想的内容是什么呀?都是相,不论怎么想都离不开相,这些相只有在被识别、被命名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意识,你走进一个从未去过的大都市,会发蒙,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一时间你能记住多少东西呢?即便记住一些也是模糊的,更难形成长期记忆,要想形成长期记忆务必要对所见所感的相进行识别、认识再认识并加以命名或者记住那些已经存在的名。这些相在人的头脑中会建立各种联系,这些相的联系就构成了想蕴。眼睛所见是色相,鼻子所闻是嗅相,舌头所尝是味相,身体的感觉是触相,意识的分别是意相。这些均是想蕴的内容。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识聚在一起便构成了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是了别识,什么是了别?了别就是第一念的知觉,比如眼睛摄入了一个物体,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嗅到了气味。意识也感觉到了这个物体,收到了声音的信号,感知到了气味,但还没来得及辨别是什么物体,是什么声音,是什么气味,这个第一念的感觉就是识的了别作用,这个了别作用一过的刹那便进入到了分别作用,这个分别的作用就是受和想的过程。意识要想知道是什么,必须要先感受然后再想,而你只要一受一想一分别,所感觉的东西便将不再是原貌。有修行的人看世间一目了然,根本没必要去感受、想和分别。末那识是执我识,是意识的根本,意识就是依末那识生起的。阿赖耶识是末那识的根本,末那识将其他诸识的业种都藏到阿赖耶识那里,因此阿赖耶识又叫藏识。
你的眼睛看到一盘熟猪肘,鼻子嗅到了它的香味,舌头尝到了它的滋味,牙齿感觉到它很软,于是你便想真好吃!是啊,真好吃,可是第二天你便进了医院,因为这是一个病猪肘。于是你又想真倒霉!从上面这个譬喻中我们看到心念在造业,这个心念的造业过程就是“行” 。除了受、想、识之外的种种心念活动都是“行” 。种种行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行蕴。你为什么感到好吃,因为你因贪之故品尝到它了。你为什么说倒霉?因为你的行为让你生病了。
有行就有业的发生,不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是造业。因此有人说不是我在造业,而是五蕴里的行蕴在造业。那又是谁在指使行蕴造业?是贪嗔痴等烦恼暗中指挥的!贪嗔痴等烦恼从何而来?从本能而来呀!是生存繁衍本能的需要才会贪、才会嗔、才会痴!才会引起无穷无尽的妄想啊!你见到一个女人或一个男人忽然被迷住,这是你的本能反应,这个反应是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不贪不行,不贪就得饿死。不痴迷,繁衍本能就要受到威胁。有人说人毕竟不是动物,是有理性的。理性也就是有判断能力的意识,但理性也是为本能服务的。譬如一个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一般来讲不会像动物那样野蛮,但不论你装得多么绅士、多么文明、多么儒雅,你最终不还是为了得到吗?否则你装什么呀?理性终究是要为本能服务的。
所有的生命都有本能,所有的本能都体现在生存和繁衍上,而繁衍也是为了生存,因此生存本能是本能的核心本质。生命的本能是造业的基石,本能以千姿百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时他的外观是树,有时他的外观是鸟,有时他的外观是人,有时他的外观是蚂蚁,等等。本能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表现形式,恰恰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为不同的生命形式可以对抗大自然中不同的危害,比如地球每隔许多年便出现一次冰期,冰期到来,全球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一切高等生物全部灭绝,但有好多的细菌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大自然一切生命造业行为都是本能的反应,并不存在一个真实造作的你。你不在了,本能依然存在。
那么本能又从何而来?从缘中来呀。比如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识这五大部分的互相攀缘就构成了人的本能。本能并非是由某个单独的东西起主宰作用,必须是和合而生作用。五蕴中离开色蕴,受想行识将焉附哪里?离开识蕴,强光入目,人却无任何反应,人同朽木有何区别?离开行蕴,谁来造作?不造作如何体现本能?离开受蕴和想蕴,人将失去感觉,不能思想,不知饥渴,不知冷暖、不知苦痛,人的本能何以体现?生存本能的实质就是一种本来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体现就是生长的能力,这个生长必须要缘外物才能生长,自己不能自动生长,譬如离开食物、空气、水、阳光怎么长?因此本能没有自性,想怎么长就怎么长不可能!本能并不能主宰自己,必须缘外物才能发挥本能作用。那么缘又从何而来呀?缘从因中来呀!因又从何而来呀?因从缘中来呀!这样的问题就如同问世界上是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而寻找这样问题的答案就是当今科学界的终极目标。大家想想看,科学家是愚蠢呢还是聪明呢?
中国的易经认为“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太极指的是阴阳和合的状态,两仪指的是阴阳分开的状态,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宇宙从无中走来,当“有”刚一产生的时候,即分出阴阳两性,阴阳两性是同时出现的。既不能说阴决定阳,也不能说阳决定阴,既不能说男决定女也不能说女决定男,谁也决定不了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而生万物。阴阳合抱不分为何是无呢?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正数是阳,那么这个正数的相反数负数即是阴,正负之和是什么呀?是0啊!0是什么呀?0即是无啊!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道理,所谓的无就是平衡态,佛学也是一种平衡态,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在后面我还会详细论述。从上面我们看到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超越哲学。唯一能同易经媲美的就是佛学。易经同佛学一样难倒了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家。
上面说得多了点,主要是因为楞伽经前面的内容概念较多,必须先解释清楚,然后进行下去才能更方面了解。
接下来佛又对大慧说,识略说有三种,广说有八种,八相即是八识,每一识的识相都不一样,比如眼识、耳识、鼻识等等,因此把八识也称作八相。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八种识,这八个识我在序论中都做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略说有三种识,即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这是依据八个识的特点做的合并归类。前七识总称分别事识,如眼识只管看的事,鼻识只管嗅的事,耳识只管听的事,舌识只管尝的识,身识只管触的事,意识只管分析判断的事,末那识只管无明烦恼执我见分的事。现识指的是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个识的第一念尚未分辨时的状态皆是阿赖耶识的表现和反映。这第一念的感觉就如同一面明镜能照见各种物象、色相,现识即有类似的特点。但现识还不同于明镜,明镜无心而识有心,现识虽能见、能感、能闻、能听、能想,但却只照而不分别。如果能持住这种只照不辨的状态,将得法,当即照知物我一切唯心所现的深刻内义。不悟不证,不得禅定,阿弥陀佛念到死你也不会明白。科学家为何不懂佛所说法?因为他们没有证过,而禅定是得法的根本所在。
阿赖耶识虽然是以现识的方式显现出来的,比如光入目的无意识的瞬间,声音入耳、气味入鼻等尚未分辨的状态等等,但阿赖耶识是个杂染识、不净识,是清净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为什么我们无意中一睁眼见到周围的景物时马上便开始进入分辨的状态?这是山,那是水,鸟从我们眼前飞过,小孩在捉蝴蝶等等,这就是受妄想心、好奇心、贪痴等诸烦恼驱使的缘故,妄想心念一动,现识马上转为分别事识,这分别事识迅速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流转起来,导致妄想执著心流转不绝,烦恼不断,深陷迷云网中而不能自拔。只照不辨这种状态并非是指眼睛所见才称为“照” ,鼻子闻气味、耳朵听声音等尚未分辨时皆称之为“照” 。
阿赖耶识照见某物后,末那识缘阿赖耶识所照物相的见分,执取为种,比如关注美女的容貌而起痴念,认为这是我所爱。阿赖耶识的见分被末那识一取便不再完整,因为末那识只关心自己喜欢的部分,因此末那识所取相分均是片面、不真实的,意识受末那识贪嗔痴等念的指挥对末那识所执取的见分开始分析判断,意识这一分别,眼耳鼻舌身五识便跟着意识流转,越流转所观察的范围越小,越不全面,越不真实。看来看去,这美女越看越不受端详,越看越像大猩猩,于是心里就出现了一个大猩猩的幻相。前七识流转的过程中不断造业,这些业种不断地藏进阿赖耶识里等待将来的果报。这就是八识诸趣流转情况。
前面说过阿赖耶识是清净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这里的清净识指的就是真识,如果能把阿赖耶识中的妄想心断灭掉,八个识将化八为一,皆是真识,若能修到感觉只有一个识存在,并能长时间入定,就连眼耳鼻舌身意都看作毫无分别时,离成佛不远矣。由此可见八识本是一体,无二分别的,因妄想心生之故才导致出现了八个识的划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真识并不等于真如,真如是佛果,真识依然是识,识不灭,不能成佛,成佛要在转识之后。真识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第九识,本人认为没必要立这个第九识。
【原文】:“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知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解说】:此二坏不坏,意思是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种识相是有差别还是无差别的?既有差别也无差别,非一非异,互为因果。现识因分别事识而转,分别事识缘现识而变。(唐译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这种无法理解和言说的熏变方式是真如世界转变为世俗世界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来之体本来自心清净,是不能被染熏的,但本不能被染熏却给染熏了,什么力量如此强大呢?是不可思议的力量,是无力之力,是缘起也,对此无人能解释,只有成佛才能了知。当然这也是一种无明,也只能说它是无明或不明,但大家千万不要理解成贪嗔痴等诸烦恼,因为如来是没有贪嗔痴念的,他能被染是不可理解的。文中说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就是说现识因何而来?是不可思议的力量熏变而来。不可思议的力量熏了谁?熏的是真如,也就是如来本心,将如来本心熏成了真识。真如与真识的区别是,真如照镜没有念;真识照镜形成第一念但不转念,只是持住这第一念,无分别。而现识即是真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也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感官的第一念。现识和真识的异同点是,两者都有照镜之用,都能形成第一念,但真识能持住这第一念而不转,现识在形成这第一念的刹那即转向分别事识。那么这第一念是怎么产生的?比如光入目,我们在未分辨之前能够照见物相并立刻产生第一念的感知,那么这第一念的感知从何而来呢?如果我们是塑料人,当光入目时,我们会产生这第一念吗?显然不会!这第一念就是真识,这真识从何而来?从真如(佛)而来,真如是不能被染熏的,因为真如早已断除了一切无明,入于佛地,怎么又被染熏了呢?无法理解!就是被不可思议地熏成了真识,又由真识转向现识。从真如到真识再到现识,皆是被这不可思议的力量染熏而转变的。因为真识照而不转,所以真识也不受贪嗔痴等诸烦恼的染熏,因此真识也是因不可思议的力量转变成现识的。这一不可思议的力量与第七识无关。
上文提到的真如、如来指的都是佛所处境界。以后大家还会见到“如如” ,如如是不是真如呢?不是,如如不动地指的是第八菩萨地。“如如”中的第一个“如”是像的意思,第二个“如”是真如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像真如”的意思,离真如之地还差得远呢。“如”是会意字,由女和口两个字组成,女是女人,口表示命令,古代的女子比男子地位低,女人要服从男人的命令,因此“如”有依从、依顺之意。真如就是依顺真实的意思,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绝对真理,只有佛的境界才有绝对的真实性,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那么如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来就是依顺真实而来,成正觉。
有人问真如照物而无念同明镜照物有何异?真如照物没有念指的是不动念,不起念,一念不起之义,一念不起才能显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一念迷心,方寸则乱。譬如雨季浑浊的河水,我们无法看清水底的状况,只有当雨季过后,水流和缓,污物沉积,我们才能对水下的情况一目了然。再比如,你在高中的时候有了初恋,你和你的恋人同桌读书,但后来你的恋人因种种原因转学了,由此你日日思念他(她)而无心学业。你的心完全被这种痴迷的烦恼所覆盖,看不清未来,无法静心听课,导致学业荒废。而你的恋人却没受到太大的干扰,专心读书,终于金榜题名。在这种反差极大的情况下,你还有何面目面对你的恋人?如果你能认清形势,挣脱烦恼,静心苦读,同你的恋人一起共同步入大学的殿堂,何愁得不到他(她)?而当你们正处在学习阶段的时候,做那些非非之想有何意义?你们之间只有做到无差别或差别极小的情况下走到一起才是最合理的。能做到无差别无分别才是你的智慧。被妄念干扰而不能自拔,你就是愚夫。智是一个形声字,下面是一个日字,意思就是像阳光一样普照四方,不分善恶无所不照,无所不至,无分别,一切平等。慧则是指了悟通达之义,照见而一眼看穿,无需思考动念就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明心见性,不为贪嗔痴等诸烦恼所诱惑,才能一眼望穿水底,才能一切了然于胸。佛以大智慧如阳光一样普照世间,善恶平等,各得其所,世间的一切竞相生长,无为而无不为。真如照物虽无念但有觉悟,是以无分别的大智慧照物,因此真如不同于明镜。
有一念在都不是真如,都不可能成佛,地藏王菩萨以慈悲之心发大愿要救度所有的众生成佛之后才成佛,而众生是无穷无尽不可能度完的,因此地藏王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他的心里总牵挂着众生、想着众生如何能静?有人说既然不舍众生无法成佛,那我干脆把众生抛弃了,不管他们了,赶紧修,趁早脱离生死苦海。你这样一想实质上是在造恶业,你抛弃众生不管,为了自己成佛正是你私心膨胀的表现,私心就是贪心,贪图佛国的快乐因而起执著心,贪念不舍,执著心不去何以成佛?既然不舍众生不能成佛,抛弃众生也成不了佛,那怎么样才能成佛?没什么怎么样,靠你自证自悟,不堕善恶两边,中道而行,舍与不舍皆是两边之见,皆不成佛。“我度尽众生再成佛” ,“为了成佛,我抛弃众生。”这两者都认为有一个“我”存在,我怎么怎么样,连我都灭不了还成个什么佛?忘我,得我;想我,失我。
分别事识是怎么产生的呢?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种种尘指的是六尘,即色香声味触法。
法尘指的是人的理性思维,也就是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为何也称之为尘呢?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说人的思绪像灰尘一样纷乱,挥之不去。人的意识从何而来?是第七识本能对外境作用尔。意识的内容从何而来?人的意识是通过五根缘外界成相并在相与相之间建立联系而产生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收到的色相、声相、嗅相、味相、触相皆以生物电的形式反映到人脑中而产生各种意相,意识将收集到的意相信息进行整理便形成了思维的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像尘垢一样染污意根,也就是染污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生起之根),因此被称作法尘。意识的内容既然来自五根,为何还能独立进行思考活动?因为意识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在脱离五根的情况下,记忆中的相以及相与相之间的联系还在。但这些相及它们的联系必须首先从五根来,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它们与色香声味触法六尘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出生时,眼耳鼻舌身的感觉要比意识来得早。眼能观色、耳能听音,但不能辨色也不能辨音。这是意识内容形成的基础。意根只能提供给意识以思考判断的作用,思考什么、判断什么需要借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摄受功能提供信息。离开了五根的作用,人大脑细胞的意识存在就毫无意义了。人的意识反映在大脑皮层上,表明意识受控于大脑内部,大脑内部有什么?有潜意识。潜意识为什么要指挥意识?是生长本能和繁衍本能的需要。生长本能和繁衍本能由谁来掌管?由基因来掌管。而基因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是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的主要原因,这恰恰是末那识“执我”的体现,末那识掌握了密码子也就掌握了人的一切变化,因此说末那识就隐藏在大脑皮层内部的细胞核的基因中。但现代克隆技术表明,人身上的任何一个体细胞都可能被克隆成一个与你完全一样的个体,包括你的思想和性格在内也都是一样的。这说明末那识绝非脑细胞所独有,它分布于人体所有细胞中,否则从你身体上随意取过一个细胞不可能克隆出一个与你身体性格等完全一样的你。人体细胞的总量在40万亿到60万亿之间,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含有人本身的一切因素。这说明现实世界上有至少40万亿到60万亿个小你(克隆之后还可再克隆,你无穷尽),每个小你都是浓缩的你,小你在你的细胞中,但你却感觉不到这个小你;大你则是你本人,你自认为大你才是真你,却不知你是从小你转化而来。那么比小你还小的你,比大你还大的你又是什么呢?
色尘分为显色、形色。显色指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所有光色包括暗色。形色指的是眼睛所见到的物体的形态如高低大小长圆等等。小乘佛法中把无表色列在色尘里,本人认为不合适,故不描述。五蕴中色蕴与色尘是不是一个意思呢?这是要注意的一点,色蕴包括色尘,色尘只是色蕴的一部分。色尘只表示眼睛所见世界,而色蕴则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香声味触五尘。佛学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外境的色香声味触五尘都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眼睛和眼睛所见,耳朵和耳朵所听、鼻子和鼻子所闻等等这些都是色蕴。
香尘是鼻识所嗅的对象,香只是气味的代名词,不仅表香,还表其他味道。前面说过不再重复。味尘是舌识所尝的对象。触尘是身识所感知的对象,如坚湿暖动饥渴等等。
无始妄想熏,无始妄想指的就是贪嗔痴三毒障智,其中以贪最为根本,一切烦恼皆由贪起。在世间法中贪念是连续不断的,纵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贪欲具有明显的遗传性,打从娘胎落地就知道贪,否则怎么会知道吃奶?知道吃绝对不需要人教,眼睛尚未睁开就知道寻找能吃的东西,这是生长本能的力量。
现识(阿赖耶识)照物后会形成种子,这种子是怎样萌发的呢?是通过前七识(也就是分别事识)的染熏而萌发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当成了自己,认为阿赖耶识所照见的种子就是自己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感。如果这个种子能引起末那识的兴趣,主要是能否满足本能的需要,若能满足,那就是末那识之所爱,末那识就会将这种子的见分执取出来,这种取是缘取,并非用力,是一个染熏的过程。末那识取过阿赖耶识的见分后,会自动形成一个新的相分,为了弄清这个相分的具体情况,末那识便自发地生起意识,意识在贪嗔痴三毒的迷惑下,对眼耳鼻舌身反映上来的信息进行判断。譬如,阿赖耶识照见一小块东西形成种子,末那识执取并生起贪爱之心,意识通过眼睛取这块东西的色尘,分辨出这个东西不大,是白色的;通过鼻子取香尘,辨别出奶油的香味;通过舌头取味尘,尝出是甜的;放进嘴里一咬感觉酥脆,说明不硬,这是对触尘的感知;在咬的时候,还发出了声音,这是对声尘的感知。意识根据五根对五尘的分别作用知道这是一块香酥奶糖。而香酥奶糖恰恰是末那识所喜欢的,在贪欲的诱惑下便开始吃了起来。从表面来看意识的分别作用是很全面的,意识综合了人体各个感官的功能。但令意识想不到的是,这个人吃完那块糖后便晕倒了,因为那糖里含有迷魂药。由此可见人体感官和意识分辨作用并不可靠。只有阿赖耶识照见那是一小块东西是可靠的,因为那的确是东西,至于能吃不能吃则很难说了,一分辨就要犯错误。意识认为糖好吃、能吃,放心吃吧。于是你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吃,即便糖里没有毒,但如果你对糖很贪迷,那就要当心龋齿和糖尿病了。
有人说糖里有毒那只是个偶然现象,如果不是因为有人故意害你,糖里怎么会有毒?糖是企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高额利润,一些企业会在糖里添加许多有毒成分,比如众所周知的大白兔奶糖,这个奶糖在国际上也是相当出名的,是正宗的大牌名牌企业,尼克松访华时还曾把它作为国礼赠送。如此知名的企业我们还有什么不信任的呢?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大白兔奶糖是绿色食品。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我们百般信赖的企业居然往糖里添加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大白兔公司因未出现人命事件最终平息下来。三聚氰胺虽然不用了,但糖果里依然有许多种其他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多多少少都带有一定毒性,这些毒到底对人体会产生多少危害,目前还不得而知,这需要广大的民众继续食用,等到出了事以后才能明白。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三鹿奶粉,就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受到了灭顶之灾,不仅公司倒闭而且给广大婴幼儿身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等等,所有这些事件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意识并不可靠。分别事识永远不会见到真相。
再比如,当你从一个粪池旁经过时一定会被粪味熏得受不了,但这世界上真的存在所谓的臭味吗?如果存在,那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表现为臭,所有的众生都应以之为臭,但事实恰恰相反,狗、苍蝇等却认为粪是香的,苍蝇把它的子孙后代都弄到粪池中繁育,那么到底何为香何为臭?香臭不过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罢了,并非真实的存在。一个有修行的高僧从粪池经过时,则不会被粪味所熏,因为他的心中无粪。
综上所述,现识在无始妄想的熏习下,贪取色香声味触法六尘之故,刹那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转化,这是分别事识形成的原因。
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覆,是返回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句可翻译成:若现识、分别事识都返回到那个真识,一切不真实的虚幻妄想灭尽,则六根八识也随之灭尽,这就叫做相灭。相灭指的是异熟灭。前面已经讲过诸识有两种生住灭,一种是等流生住灭,一种是相生住灭,相生住灭就是异熟生住灭。因此这里的相灭就是异熟灭。异熟指的是由于业因的不同,来生的果报会发生变异的现象,比如造善业可能会升天,造恶业可能入地狱,等等。大家不要把等流和异熟两种变化分割来看。等流中有异熟,异熟中有等流,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世间法的六道轮回中,不变的叫等流,变化的叫异熟。比如你今生是人,来生可能还是人,人的基本特征没变,这就叫等流。但这个时候的你已经与原来的你不一样了,模样改变了,性别甚至也变了,居住地可能也变了,这种改变就叫异熟。如果你今生是人,来生是虎,这种明显改变就叫异熟。你变虎的原因是你做人时脾气暴躁,因此你才做了脾气暴躁的虎,从人变成虎脾气暴躁的性格未变,这就叫等流。如果你做人时很贪婪,后因信佛之故成了个大善人,来生做了神仙,这就叫异熟。综上所述,不论是等流还是异熟,从今生到来世皆是相的变或不变。比如今生是人,来生或入地狱或变饿鬼或转牲畜或做人或成阿修罗或升天,就像演戏一样来回轮转,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相貌,这些都是相变。这些相轮回流转的原因是由于业因的存在,你造善因就结善果,造恶因就结恶果。如果不造业,业因就无从生起,无因则无果,来生的变异不得,也就是异熟果不得,六道轮回中的一切相就将全部灭尽,因而异熟灭。一切相都是假象,假象灭尽了,真识就显现出来。真识显,则走上了佛位,灭识涅槃即成佛。
有人说,阿赖耶识名藏识,藏有万法的种子,人总不能从娘胎来就具足佛性吧?因此在懂得修佛前造业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业种都会藏进阿赖耶识中,在来世都将得异熟果,况且前辈子的业种也会随胎转到这辈子来,当你修到最后的时候,只是不再继续造业了,因此也就不会再继续产生业种,但以前所造的那些业种怎么办?它们是不可能自动消失的。这些业种不消失,怎么可能不受果报?
这个问题涉及到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世间的生死,也就是六道中的轮回生死。比如人从出生到死亡再转生再死亡,一段段地死,如果造善业死后就可能做天人,天人也是有寿命的,天人如果造恶业又回到人间,等等,总之就是在六道中流转。变异生死有两种情况:一种被称作不可思议变异死,前面讲过不可思议熏不可思议变,将真如法性熏变成了阿赖耶识,也就是由圣而转凡。其实所谓的不可思议并非真的不可思议。真如本不可熏为何还被熏了?主要是大乘以上的佛子们在证得真如法性之后,感觉真如境界太美妙了,忽然生起大悲心,悲悯世人的痛苦,发大愿一定要广说佛法,救度众生,宁可自己先不成佛也要让众生成佛。大悲心一生,佛子们为了方便向世人说法,不得不化成肉身回到人间。因此由圣变凡就是这大悲心与众生结缘之故。但佛子们一边宣扬佛法还要一边继续修炼,大乘佛子们根性已成,身心无垢,只要静下来很快就能进入真如之境。但为了众生还要宣传佛法,又从真如之境重新返回到凡间,从圣到凡、从凡转圣的过程都是心识的生灭作用,这种只是心识而非肉体的生灭就叫变易生死。佛祖为何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呢?因为如果佛祖说是大悲心让人从佛变回了人,这对于尚未开悟的人来说是很危险的,领悟错了永远不会成佛。如凡夫认为人千万不要有善心,有善心是不会成佛的,由此产生私心,只顾自己成佛而不管众生,这种贪念一旦起来,那他永远不会成佛。因此佛祖为了方便众生修佛才没有说。事实上,我们凡夫修佛必须先从善念修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阻碍凡夫正确认识佛法的是私心,学佛前,一点私心都没有的凡人是不存在的。人们在与他人打交道的时候总是怕自己吃亏。为了挣钱养家、养活自己,你不自私行吗?一点私心没有的普通人生活在这个尘世上会被认为是傻子。但只要这种私心存在,就不可能成佛。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将这种私心消灭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舍善,这是对抗你私心的一剂良药。当你舍出去以后,如果感觉一点都不后悔,心里特别舒畅,心胸特别开阔,那说明你找到了病因,你只有在这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广阔胸怀下才极容易步入修佛的正轨。因此在初修的阶段舍善是相当重要的,但必须要有诚心,差一点也不行。如果一路平坦,你很快就能证入到第七菩萨地,到了这一地你将得阿罗汉果,从此跳出三界,脱离分段生死。即使你尚未抛弃肉体凡胎,你在将来也不会再在六道轮回里转了。在阿罗汉果位上,你将会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会见到神仙般的境界,世间的一切烦恼全部了断,再也没有想回到世间的想法了。但此时如果你沉迷在这种极乐当中,那将是十分危险的,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走火入魔,因此千万不能执着于这种极乐的境界,永远要记住只要尚未脱离肉体凡胎,你在世间所见到的一切没有真实的,全是虚幻。根性好的人在此时会自发地产生对众生的大悲心,而这大悲心恰恰是对治极度快乐的良药,一喜一悲,达到心念上的平衡,避免了堕入两边之见的妄执。这种心性必须是自发地产生,没有任何污染,否则不灵。因此根性善良的人容易得道,根性不善的人会误入歧途,假慈悲没用。如果你悟性高的话可以不必产生大悲心,但这是不可说的,除了自己去悟。由此可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一生一世就可以修得成佛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是自私的表现,是贪念的复归,这样修下去是不会有进展的,最终将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再被重新打回人间。要想成佛恶念绝对要不得。如果你有幸度过第七菩萨地,你将进入变易生死阶段,每变异生死一次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一直到第十菩萨地修行圆满即可成佛。这是从凡夫修炼成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第二种变易生死。当然这种生死依然是心识的生灭变化。
从初地到第七菩萨地是不断消除烦恼、摆脱分段生死的过程。经过布施、忏悔、消业、持戒等步骤后,业障种子会被绝大部分抵消掉。消业的过程要比造业难得多,比如你曾偷过邻居的一百元钱,你学佛之后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了大错,但这个业种已经种下了,你今生无论做多少布施、忏悔、持戒都是没有意义的,来世必得果报,或变牲畜或下地狱。你后悔不已,决定主动把钱还给邻居,并向邻居深刻检讨和忏悔,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你来生的命运,邻居即使原谅了你,也将从此改变对你的看法,以后必然会对你加强戒备,邻居也完全有可能会把你偷他们钱又归还这件事告诉朋友们,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你曾经做过贼,人们会想:“我们家丢的东西是不是他偷的呢?”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投案自首蹲监坐狱也无法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人们会说这小子曾因为偷进过监狱。直到有一天,你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你邻居的皮包被一个坏人抢走,你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同那个人展开生死搏斗,包被保住了,包里面的大量现金被保住了,而你却被坏人捅了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直到这个时候你的邻居才算从根本上扭转对你的看法。你的事迹经过报道之后,人们才改变对你的看法。这个过程叫现世现报,现世现报表明你已经得到了果报,你的果报是用血换来的,抵消了你曾造的那个业种,已经报过了,来生不会再报。你原来所造的那个业种至此才算了结。由此可见,造恶业的人要想消业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从初地到七地的修炼不仅是断烦恼的过程,也是消业的过程,有的人积攒的恶业太多,几辈子都消不完,因此必须在六道轮回中受尽苦之后才能挣脱这个轮回。世间之凡夫为何不开悟?因有业障智之故,这些业的存在才导致烦恼越断越多,越断越乱,因而无法走出迷雾。而善念属于施舍心、无贪心,是对治第七末那识自私自利的良药,因此有善念的人在修佛时精进较快,悟性高的很快就能进入到第七地,结束分段生死,得阿罗汉果,永脱世间生死,以往的一切业至此全部了断。接下来是从七地到十地的修炼,这个过程要经过多次变易生死才能最终证得佛果。每经历一次变异生死,都会受到相应的异熟果报,报过了就不会再报,每一次异熟果报都会提升一个层次,层次越高,受报的业种就会越少,直到第十地大圆满之时,所有的业种全部消失了,阿赖耶识完全变成了清净识,里面一切善恶种子都没有了,真识显现。没有业种还会不会形成异熟果呢?当然不会。玄奘法师有诗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藏,指的是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阿赖耶识是六道众生的识,到八地以上菩萨界时就不能再叫阿赖耶识了,而改称异熟识,当修到第十菩萨地大圆满时,异熟识也灭了,在世间的一切相都灭了,只剩下了纯净的真识。这才是真正的佛果位,但你能不能坐在这个位子上,还需要转识成智。
真识、真如等等名称在佛学上多有混用,给初学者会带来一些不便。什么叫识呢?识最初的意思是旗帜,旗帜具有标志性、象征性意义,比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会看到一队队的运动员向会场走来,我们该如何区分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呢?最简单明了的就是看他们手中的国旗。因此识是识别的意思,佛学上的识指的是识别的功能。这种功能只有有情生命才具有,因此识是有情生命区别于其他生命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标志。只要存在识的现象,那你就是有情生命。在佛的国度里不能称识,真识也不行。佛不靠识来分别事物。否则佛与人何异?所有的识都有分别作用,眼识对事物的观察区分完全可以层层深入,耳识也精微得令人不可思议,譬如语言文字的发音,音乐的细微音符,差一点点也逃不过耳识等等。意识的分别作用不必提,末那识顽固地执着于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事事以我为中心,将我同他人完全区分开来,且有诸多种不同的烦恼相随。那么阿赖耶识的分别作用在哪里呢?如果说前七识每一种的分别作用都是越分越细,那么阿赖耶识的分别作用就体现在对诸识的概括性上。我们知道我们的身根诸识皆是阿赖耶识一心变现出来的,它将诸识分化出七个部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它通过眼识实现看的功能,通过鼻识实现嗅的功能,等等,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分别功能。它不会对诸识的具体细节进行分别,也就是它只显示功能,照而不辨。那么真识呢?真识就是把这八个识看成了一个识,分化出来的眼识、鼻识等等都是表现形式,本质上都是一心所生识,一般修行到第八以上菩萨界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许多奇妙的现象,比如用眼睛闻气味,用耳朵看东西,用鼻子听声音,各种感觉可以互用。尽管很奇妙,但你也没脱离世间,你依然是人,只不过让我们知道了自然界当中还有一种叫做移觉的现象,知道了识与人的根身还存在这样的关系。真识没有脱离分别的作用,因为至少还知道有一个识。不脱离分别作用怎么可能产生彻底无分别的大智慧?一般修炼到真识这个阶段的时候,离成佛只差一步,那就是必须转识,在这个境界转识只是一霎那的事,转识成大圆镜智,顷刻涅槃,肉身舍离,进入真如之境,同宇宙融为一体,无所住无不住,获得大自在。
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相续灭,指的是流注灭,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等流灭。前七识是等流现象流转不绝的因,前七识互相鼓动,不停造业,如同波浪一样生灭不定。造业就有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现世现报,或来世再报,比如你今生杀人,导致他人短命,你来生的果报可能是蚊子,蚊子虽然属于异熟果,但蚊子是短命的,短命是等流果。前七识是因,若等流所依附的因灭了,业也就灭了,等流现象也就灭了。
“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所从,指的是等流所跟随的对象,等流受谁的指使而转?无始妄想习气熏也。比如你今生就喜欢大眼妹,等到了来生你还是喜欢大眼妹,你为什么只喜欢大眼妹呢?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你根本找不到理由,这种望风扑影的想法就是无始以来的妄想。你认为大眼妹美,可别人未必会喜欢大眼睛。如果大眼睛是美的,这种美就应该具有普遍性,还要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是美,是牢不可破的,是永恒的。你自认为大眼睛美不是妄想是什么?虎豹牛的眼睛都不小,你是否也认为它们的美呢?那大眼睛不过就是两个肉窟窿里各塞一个球状物,外面长了几根毛而已,有什么呀!你能得到什么?等到入土的那天一样变粪。而你却痴心妄想饱受煎熬和痛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回头想想你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因它伤因它死值不值?人一旦被妄情驱使,就会失去方向和理智,而且执迷不悟,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认准那个大眼睛了。试想如果她的眼睛有一只被刺瞎,另一只受伤,你是否还会喜欢她?喜欢一个人不应该只看外表,内心美、心相印才是最重要的,双方之间如果没有经历一番相处相知的过程就是盲目的。真心修佛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心,因为佛心本身就是永恒的。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颗永恒的心,只不过因为被无始以来的妄想给染污了,就如同污水一样,无法看清水底的本来面目。这种妄想贯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妄想心持续存在,等流现象自然随其流转。只有灭尽妄想,等流才可灭。以上是从内在的无始妄想熏来说明等流生灭的原因,那么外在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所缘是指前六识缘外境六尘生起色香声味触法的知觉,在无始妄想习气的染熏下,鼓起七识风浪,导致生灭流转不停。若内断无始妄想,外绝六尘的涌入,内外平静,则等流现象自灭。
“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这句是对上句话的补充说明。译为:为什么说所从灭及所缘灭,等流就会灭呢?这是等流所依缘的灭了的缘故。所谓依者,就是无始妄想熏;所谓缘者是指第七识执取第八识见分,诸识对这个见分进行再分别的假象境界的妄想攀缘。这里的“自心”就是阿赖耶识本心;“见”指的是阿赖耶识照物后留在心里的第一念影像的见分;“等”是差异、等级、分别的意思,这里译作分别;“识境”指的是诸识所生境界。阿赖耶识照物后,会在心里产生第一念的影像,这个影像没有任何染污,是一个客观的影像,犹如被照相机照下来那样没有遗漏,但随之便被末那识所执取。末那识有个特点,就是主观性太强,固执地认为阿赖耶识是它自己,阿赖耶识所看到的东西就是它所看到的东西,无形中便给阿赖耶识里的影像打上了主观性烙印,它对阿赖耶识里这个影像的执取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执取出来以后便形成一个自己喜爱的见分,这个见分实质上是影像的影像,影像本来就是虚的,影像的影像必然是虚而又虚。而这个虚而又虚的影像见分又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相分,第六识就根据这个相分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又引起前五识的层层跟进。相分指的是外境,见分是相分在人心里所形成的影像。而前六识居然把末那识执取的见分当作了客观世界的相分,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前六识所缘并不是六尘世界,而是末那识的见分假象。末那识犹如挡在意识和阿赖耶识之间的一个屏障,只有断除末那识,意识才能直接见到阿赖耶识的见分,才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才能更加理智和客观,意识之光才能把阿赖耶识照亮。
现实中,让凡夫脱离执着妄想心那是很困难的。比如观看文艺节目,会有好多人只关注美女的模样而不去冷静地聆听或观看美女的艺术表演,这就是末那识在搞鬼。因为末那识喜欢上了这个美女的模样,因而意识便去分析美女的模样,而不再关注她的演出,导致妄想心生,节目一散,一切都结束了,那么你得到了什么呢?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之间的关系就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消除主观臆断和妄想,学会冷静观察世界,不妄执,这是佛学的基本要求。
“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意思是比如说泥团和微尘这两者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相同的也可以说它们不同,用黄金打造的妙胜庄严器具也是这样的,这些器具看上去不同,比如金佛龛、金香炉、金佛像等等,但它们之所以能呈现庄严华美,是因为它们都是用黄金做成的。
“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意思是若泥团、微尘不一样,那么泥团就不应该是微尘所成(就像白面不能组成苹果那样),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泥团就是由微尘所成的,因此说它们是相同的。如果说他们相同,那么泥团和微尘就应该没有分别,言外之意就是泥团和微尘确是有分别的,它们至少在形态上是不一样的。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意思是大慧呀,转识、藏识(阿赖耶识)、真如之间的关系就像微尘和泥团之间的关系一样啊,若它们不一样,则藏识不能为转识和真如的成因,(而事实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转识都是在藏识基础上转化而来的,而藏识又是修行者之所以能涅槃转变成真如的原因);若一样,则转识灭藏识也应该灭,(而事实上藏识并不灭啊),藏识自体的真如法性真实不灭啊!
有人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确实存在,第七末那识总认为有一个我,总是我怎么怎么样,比如我吃我喝我玩我乐我喜欢我发怒等等,也确实有一个我在支配意识去想某事或某人等等,这也容易理解,但是这个藏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在哪里呀?你怎么知道是七转识的成因啊?你怎么证明啊?我看就是空想的吧,胡说八道吧?
回答这个问题佛祖比弗洛伊德不知要高明多少倍。记得有西方学者称高四倍,也不知道这个数字是怎么弄出来的。既然弗洛伊德是从梦开始描述意识的,那我们也从这里开始吧!这里也只能简单说明,实际情况更复杂。
一般而论,人躺在床上从闭眼开始,渐渐进入浅睡眠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都开始渐渐平静下来,末那识虽然很顽皮,但它在这个时候会变得最乖,因为末那识就是我的化身,它时时刻刻都注意保护我,工作了一天很累了,我极需要休息,必须休息,因此它不再造作,它不造作,不再用贪嗔痴慢等烦恼勾引意识,意识很快就断灭了,意识一断灭,眼耳鼻舌身也就断灭了。不久末那识便彻底静了下来,末那识一静,整个人进入到了无我的状态,不知道有我也不知道有物,物我全忘,一点感知都没有了,同一切无生命的物体几乎无区别,人进入到了深度睡眠的状态。这个状态大约持续一到两个小时,人的身心会得到极大的调整和最充分的休息。那么人在如此深度的睡眠状态下,几乎与死人没什么分别,怎么没睡过去呢?人为什么能进入到那个一无所知的境界当中呢?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这个境界里“无我”,显然不是末那识啊!这个境界就是现在所说的无意识境界,这个无意识的境界就是阿赖耶识所处境界。人之所以没睡过去,就是因为阿赖耶识还没有离开我们的身体。如果阿赖耶识离开我们的身体,那我们就真的睡过去了。阿赖耶识的孩子们(前七识)都睡着了,只有阿赖耶识永恒不睡,它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阿赖耶识藏有万法的种子,妄想心的种子也埋藏在它那里,我们的身心在得到充分休息以后,精力恢复,身体里元气渐渐充沛,这个元气使得末那识“我”又有了活跃的力量,元气熏使妄想心种在阿赖耶识里萌发,妄想心种一萌发,不甘寂寞的末那识在半醒半睡中将以前藏在阿赖耶识中的历史种子折腾了出来,这些历史性业种在妄想心的染熏下一幕幕呈现在末那识面前,但由于此时末那识并不清醒,缺乏理性的分析,把这些情景搞得乱七八糟、张冠李戴、上下颠倒,但末那识却认为这是真的。这就是梦境。我们每个人处在梦中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验,认为梦中的一切都是真的,直到醒来才知道是假的。做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犹如植物的种子在土壤中孕育,种子在土壤中发芽大概也在做梦吧?那么种子在什么时候醒来呢?那就是从土壤中钻出沐浴阳光。正因为末那识认为梦是真的,梦境陷得越深越感到离奇,如果所做的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梦,它会强烈地要求意识醒来想办法,意识在莫名其妙中醒来,赶紧驱使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面发生了什么,眼睛和耳朵几乎同时起作用,眼睛一睁,耳朵一竖,人就彻底醒了,醒来一看天亮了,什么事也没有,末那识终于松了一口气。
大德高僧们在修炼的时候,就能使自己进入到这种深度睡眠的状态里,而且能够保持住这种状态,绝非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事,这就叫入定,修行越高的人入定时间越长,能入定一个月或两个月的人在当今的社会上也不少见。这种深度的入定,能让人的元气达到最充盈的状态,可得百毒不侵之体,是得舍利之源。但深度睡眠同入定并不一样。深度睡眠是不自知的,怎么睡着的,怎么醒来的自己并不知道,也无法控制醒来的时间。而入定和出定是自觉的,想入定就能入定,想出定就能出定,定中时间的长短根据实际情况由自己决定,不受末那识的干扰,能有效控制末那识捣乱。这种自觉性又是无我的,是一种非想非非想、无所知无不知的状态。
“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译为:因此大慧,并不是阿赖耶识自体真如灭,(如果说灭),也只是藏在阿赖耶识里的业种灭了啊!业相不再流转了啊!如果真如也灭的话,藏识也就灭了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真相识也就是真识,在这里真识和真如通用了。学佛法就这样,不要咬文嚼字,执着文字不是佛法,更不要多立名号,比如把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也就是把真识列为第九识,这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非佛所说。第九识一说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是真识和妄想心的和合体,一些佛经认为把阿赖耶识中的妄想心去掉,就剩下了真识,它们就把这真识列为第九识,又取名为阿摩罗识。阿赖耶识本是一个染污识,去污之后它的自体并没有改变怎么又弄出来一个第九?比如说张三好长时间没洗澡了,身上非常脏,昨天张三终于洗了一个澡,洗得非常彻底,身体干净了。但张三依然还是张三,本体并没有变。我们能说张三脏的时候叫张三,干净的时候就不叫张三了,而变成张四了?
“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译为:大慧,那些说阿赖耶识会灭的,同外道的断见之论没什么区别啊!断见,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人只有这一生,死了之后一切都断灭了,不存在生死轮回的问题。这样的说法至少存在三个错误:一是太绝对,太极端,世界上没有一边倒的事情,都是平衡态,没有平衡就没有世界。如果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话还能有人类长期存在吗?二是主观臆断,没见过就说没有,自以为是,你还没有死过,怎么知道不存在?三是同辩证法相冲突,辩证法认为真与假、绝对与相对是矛盾对立的统一,有真就有假,有相对就有绝对,绝对就是真,相对就是假,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真与假的一面,都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的肉身就是假的,变化不定,是相对的;但我们却都活着,让我们活着的这种东西能保证我们世世代代发展延续,在自然界中各个时期的生命有动物有植物有微生物,形式不同,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都统一表现为活着。这种活着的本性就是真,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因生命体的消亡腐烂而断灭,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我们今天的人们对此却视而不见。那么活着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就是现在所说的精神现象,精神永远不死,精神要是死了世界就不会存在生命。能表现生命精神现象基本特征的就是生命体。世间法的生命精神现象指的就是阿赖耶识。
【原文】:“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解说】:大慧呀,那些外道作出类似这样的(荒谬)论断:眼耳鼻舌身意摄取感受外境色香声味触法诸相,再加上末那识的粗相要是灭了,那么末那识的细相和阿赖耶识流转之相也就灭了。如果末那识的细相和阿赖耶识的流转之相灭了,真如也应该断(实际是不可能的)!
能摄、能受外境界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末那识不缘外境,但它有智力(非智慧,指人动脑思考的能力)相和相续相两种粗相,六识灭时,末那识的粗相也是灭的。识流注指的是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细相的流转现象,细相从根本上说是完全属于阿赖耶识的,但末那识作为连接前六识和阿赖耶识的桥梁和纽带,又是从阿赖耶识生起的,它自然含有细相的成分。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细相在世间法中是永远流转不绝的,因此称其为流注,而前六识都是时断时续的。粗相和细相指的的三细六粗,这恐怕是世界上最高深最精微细的学问,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高僧大德们在定中却能体验分辨得十分清晰。我们知道光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公里,这是人类已知速度的极限,但一念的速度有多大没有人能测量得了,念是不受时空约束的,一个念的波动刹那就可以覆盖整个宇宙。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相关的著作,讨论起来又是长篇大论,故这里不做详细论述。外道们认为如果前六识和末那识的粗相灭了(也就是人死了),那么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细相也就灭了。这是典型的断见理论。按照外道的这种说法,如果阿赖耶识要是灭了的话,无始流注(也就是真如)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真如也是从阿赖耶识转化而来的,而真如又是永恒的,阿赖耶识要是不存在了,怎么可能会有永恒的真如?人死了什么没了?相没了!相是什么呀?物质和精神的和合体呀!相没了,物质和精神都没了吗?什么也没有没!物质和精神分离了!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万变之中有不变,不变的是什么?是静止!是本质!运动从何而来?从本质中来!静极而生动!本质为什么是静的?因为本质是不变的,只有动才变啊!也只有物质才能体现动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是什么呀?是阿赖耶识和物质的和合体啊!将动彻底止息剩下了什么?绝对静止啊!绝对静止是什么呀,是真如、是绝对本质啊!一切动皆从静中生起,一念而生动。在世间法中,动与静的关系是辩证法,动离不开静,静也离不开动,没有脱离静的动,也没有脱离动的静,因此阿赖耶识在世间永远不可能消失。谁有多大的本事能把动与静都消灭呀?但是到了佛的境界里,彻底止念就可以达到绝对的静止,从而回归本质,永驻真如!能量消耗尽了,动自然止息,正如人死了,相没了,能量耗尽了,彻底不动了,但是静却永存。静中具足一切本质,静是平衡态,你再厉害,能消灭静吗?怎么消灭呀?因此说真如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外道想消灭静,以为静真的什么也不是,是不是很愚蠢啊!因为他们不懂得以静制动、静极生动、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皆从静中来的道理。
【原文】: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解说】:大慧!外道说诸相续识(这里的流注指的是相续识,相续识包括了时断时续和流注轮转两个识态,也就是前七识和第八识)并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比如外道认为眼识(外道以眼识为例说明)不是依色尘和光明等缘和合而生,而是别有其他的原因。
大慧!那个因是什么呢?有的外道说是胜妙,相当于上帝,即在心之外有那么一个永恒的主宰,在万物未有之前,是他制造了一切身心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具有绝对的权威,想怎么变就怎么变,随心所欲,不喜欢随时都可以毁灭,而他却恒常不变,那么这个主宰又从何而来?完全是人心想出来的东西,是人心中的幻影,你不想怎么会有这东西出来?谁能证明有这样主宰的存在?不是你的幻想是什么?一切真一切假皆源自你的心,心外是无物的,而心是你自己能体验到的,上帝你能体验到吗?
有的外道说诸识的生因是士夫,士夫就是神我,就是把自己当作神来崇拜。我之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都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自己内在的神具有最优秀的品质,是我一切力量和品德的源泉,我特崇拜我自己,任何人都不能与我相比。这个我指的是神我,不是人我,每个人都有一个神我,神我有与人我一样的名字和形象,但品质不同,神我是最优秀的,人我只有与神我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人我有寿命,神我永恒。我所想要的东西只有向神我祈祷,最终要靠我自己想办法去实现,其他的人都是靠不住的。世上的人都想得到,看你得到都会眼红,谁会帮助你去得到?因此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而我优秀的品质具有神奇的魔力,会由此得到世人的尊敬。这个外道很有意思,现在自我崇拜的人也不少,可能都受印度这个教的影响?神我与人我有共同的名字和形象,这个观点就自己把自己弄趴下了,名字是谁给起的?是人还是神?文字是人造的还是神造的?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各个都不同,为什么在一个民族里文字会相同?神我与人我有同样的形象,那么人我死了,神我的形象何在?既然神我那么优秀,何须要人我?神我永恒,神我从何而来?什么叫做最优秀的品质?有吗?所谓的最优秀是谁规定的?不是人想出来的吗?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定?这都是人自私的表现,都是因利益而形成的规定,你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引起不满才产生这样的规定。这个问题不再细说,越说越多没必要。
有的外道认为诸识的生因是自在,这个自在指的是大自在天。这种论议对小朋友来说顶多是个神话故事。据说这个大自在天位于物质世界的顶端,是三千大千众生的主宰,是毁灭、苦行和舞蹈之神,拥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毁灭一切,他能掌控人间喜怒哀乐,总与佛作对,后被佛收归护法,另外还说这个神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持三股叉等等,纯属无稽之谈,不再细说。
有的外道认为诸识的生因是时节,认为万物都是应时而生,应时而灭,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一切都是时间创造的。
有的外道认为诸识的生因是微尘,微尘也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都是由极微细极微细的类似现在所说的原子构成的,四大之间互相作用便产生诸识,四大分离了,诸识也就消失了。四大从何而来?
所有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以常为无常,以无常为常,颠倒之见也!
【原文】: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解说】:佛又对大慧说,有七种自性。此七种自性是世尊依世俗谛建立的。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性?性是一个形声字,生是它的声部,但也表义。左边的偏旁是心,意思是性由心生。性是指事物的本质、本来具足的性质、事物的真正实体,本来如此,本来就这样的意思。性无论受外界多大的影响都不会改变。性通过心念的作用而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由心生,无心则不显性。性是事物的本体,心是本体的功能。心念动的时候,性就被显现,心念不生的时候,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性一体。性犹如太阳,心就像太阳发出的光。比如糖是甜的,醋是酸的,盐是咸的,甜、酸、咸是它们各自的特性。而它们都属于调味品,这是它们的共性。
那么什么是自性?自性就是诸法各自具有的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个性,就是自体之本性,也就是特性或个性。比如刚才所举的甜酸咸分别是糖醋盐的自性,再比如狗汪汪的叫声就是狗的自性,其他的动物没有这样的叫声。初八的月亮是上弦月就是月亮的自性。佛祖所列举的这七种性的自性是依据世间法而假立的,也是对外道诸法所作的一个总结,佛祖列举这些性就是要破这些性。这些性从何总结出?就是上文所说的胜妙、士夫、自在、时、微尘等。这些性就是外道的邪见。佛祖认为在世间法中一切性都是无自性的。永恒不变,牢不可破才能称之为自性,而世间法没有不变的道理,因此世间法都无自性。比如上面所举糖是甜的,如果说甜是糖的自性,那么这个甜就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怎么折腾都是甜的,而事实并非如此,最简单的办法即可破之,比如糖在高温下会分解成碳和水,完全失去了甜性;醋在加入小苏打的情况下会变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完全失去了酸性;食盐的水溶液被电解后会生成氯气、氢气和火碱,咸性完全改变。狗从小到大叫的声音虽然都是汪汪,但小狗叫声细,大狗叫声粗,狗死了之后,就不叫了,如果汪汪是有自性的,那么不论狗是死是活都应该是汪汪,且声调不变,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上弦月并非初八那天所独有,有时初七上弦月就出来了,况且初七初八这样的日子完全是人为规定的,自然界本来并不存在什么初七初八,月球只有围绕地球旋转的时候才可能有所谓的上弦月现象出现,谁能保证月球永远绕地球转?无物不变,因变而无自性,佛祖看得太透彻了,一眼见底!
集性自性:集是集聚的意思,就是说事物的自性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许多自性集聚在一起的。比如三角形,它有哪些自性呢?当然有很多,比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其内角和是180度等等。粗看起来这些都是三角形的自性,但实质都不是。首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就是胡说八道。180度纯属人为规定。人们事先规定平角的度数是180度,然后根据这个平角定义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如果我事先规定平角的度数是100度行不行?完全行,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想规定多少度就是多少度,所谓的度本身也是人为规定,自然界本来就没有度,所谓的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显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非是三角形本来就有的性质。其次,三角形只有三条边吗?四条边可不可以?五条边可不可以?六条边可不可以?无数条边可不可以?完全可以!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边都可以与原来的三条边重合呀!无数条边与原来的三条边重合后所组成的三角形就不是三角形了吗?显然还是啊!由此可见三角形的边数也是可变的,因此三角形的边数也是无自性的,同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也是无自性的。再比如一片大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每棵树都有其独特的自性,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这片大森林的自性,但这些自性又有什么意义呢?能保证永恒不变吗?一场森林大火就全化为乌有了,永恒不变的自性在哪里?
性自性:诸法的天性本来就存在这些差别性,也就是说在大自然中,我们所见到的那些变化本来就那样,树有树的样子,鸟有鸟的样子,虎有虎的样子,石头有石头的样子,人有人的样子等等。那么你所见到的这些现象都是真的吗?都是变化而已!它们都是无自性的。如果它们都有自性,老虎就不至于快被灭绝了。大森林就不至于快被伐光了。性自性最根本的是指本性的自体,相当于胜妙论所认为的自然的主宰,一切创造的源泉,是无所不能的永恒存在,相当于万能的上帝。既然这个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也一定能造出一个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如果这块石头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又因何称其为万能?既然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上帝也一定有办法创造他自己,在创造他自己之前,他一定还不存在,他还没有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创造他自己?
相性自性:指的是相与相之间因差别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特性。如风雨雷电各个不同,各有各自的自性,但风雨雷电的自性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自身的变化都是无常的,风就有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诸多的不同,雨也同样,而且到了冬天雨会变成雪,雷有炸雷、滚雷、小雷、大雷等等,而且不是有云就能形成雷,冬天则无雷,电的种类更是变化万千,哪有一层不变的自性?
大种性自性: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各自的自性。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指的是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即坚湿暖动,坚湿暖动相当于外道所说的微尘。地水火风就是在坚湿暖动的基础上发育而来。外道认为坚湿暖动这四大是常法,能生起一切诸法,四大互相作用因而有万物,四大分离则万物消散,而四大自身永远不灭。这是典型的常见。坚湿暖动这样的观念从何而来?从心而来!心里没有坚湿暖动的观念哪来的四大?心灭则四大灭也!地水火风灭也!一切皆唯心所现!这是最深奥的主观唯心论观点,接触佛法时间较短的朋友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
因性自性:把一种法作为一切法生起的根本原因,如一类声论师认为声音是生起一切法的根本原因。那么声音从何而来?如果有生起声音的因存在,那么声音还如何做生起一切法的根本因?如果说声音不需要成因,即堕无因论,既然声音不需要因,因怎么还有自性?因性自性无法自圆其说,不攻自破!
缘性自性:这里的缘是指协助诸法生起的助缘,还有一类声论师把发出声音的众缘比如敲鼓的鼓槌、木棒等作为生起法的自性。认为鼓槌、木棒等具有永久不变的自性.真荒唐!何须解释!没有空气累死你也敲不响!耳朵坏了如何听声?
成性自性:成是指因缘和合而成果,胜论师把和合而成当作法的自性。这显然是荒谬的,比如一辆车是因缘和合而成,车的作用是载人拉货,那么这辆车和合而成之后就能保证永远载人拉货吗?(成在这里不做胜义解,本人支持魏译本关于这七种自性是外道所说的观点)
【原文】: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解说】:佛又对大慧说:有七种第一义。这是为破前面所述七自性而立。
心境界:心即是阿赖耶识,心境界就是阿赖耶识的境界,与集性自性相对应。阿赖耶识集万法的种子于一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自心种子所变现出来的。
慧境界:与性自性相对应。是真如第一义心的般若之慧,了悟通达无为本性之理体。
智境界:以无分别心照见一切有为之世间法为智,与相性自性相对应。
见境界:见指的是邪见,常见、断见等两边之见。凡堕于两边者皆为谬论之见。如说一切都是常的,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说人永远都不会死,从小到大模样不变;又如说一切都会断灭的,断灭之后就不会再有了,那就是说今年树上结苹果了,这些苹果都被我吃光了,从此之后这棵树上再也不会结苹果了,荒谬不?而佛所说见是正智所照之正见,不堕两边,非有非无,非常非断,譬如说那苹果,你说树上有苹果,可是那苹果熟透了以后会自动脱落,脱落了以后,你说那树上无苹果,可是第二年又结了,这是不是正见?佛所说见境界是与大种性自性的常见相对应。
超二见境界:与因性自性相对应。指的是了达人法二无我,得无分别智,通达平等真如,以般若大智慧超脱有无、断常等两边之见为成佛之根本因,而不是像因性自性所说的那样以某一法(如声音)为万法的根本因。
超子地境界:十地以前的菩萨皆曰佛子,到了十地灌顶位时受佛加持,登佛位,从此超越佛子,具足无穷法力,无漏胜缘悉圆满,也就是与佛结缘,而不是像缘性自性所说的那样与什么棒子鼓槌之类的结缘。此境界与缘性自性相对应。
如来自到境界:无上菩提,果位圆满,成佛。真正到达永恒不变的真如自性之地。此境界与成性自性相对应。
【原文】: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促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解说】:应供,应受天人供养。等正觉,以平等心、无分别心照遍一切法的觉悟者。性自性第一义心,这里的性自性指的是第一义心真如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而不是指世间法所说的天性或胜妙。出世间上上法即得佛果。自共相,即自相、共相;自相这里指自证之真如法相,共相是指一切世间法。
佛对大慧说:大慧呀,此七种第一义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真如本性的第一义心。依真如本性促使(世间之人、天、三乘等)第一义心形成,从而成就了如来从世间度化他人逃脱世间,最后证得佛果的善业,这七种第一义乃是佛以出入世间的大智慧建立起来的,不与外道所持的七种性自性的恶见共。
【原文】: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解说】:分齐,分是分开;齐的古体字是斋。古代祭祀时,将各种斋物分献给各祖宗,但分配时要掌握分寸,要有一定差别,不能搞平均,要按德望和辈份等来分配,比如分给最早的祖先要好要多一些,以下次之。因此分齐就是差别、分寸等之义。
大慧!怎么样才算是与外道的恶见相一致了?就是对于自心所现境界做妄想见,不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自心所现的差别之相,对此不通达也,(即是与外道之恶见共)。大慧!愚痴凡夫,(对于眼睛所见到的一切)或认为有性自性第一义,或认为无性自性第一义,堕于两边之邪见。(性自性第一义非有非无,执有执无都是错误的。)
【原文】: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解说】:三有即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知即根本无明。爱即贪爱。业缘,因无明和贪爱所结成的生死之业,这个业将人缠缚住了,因此称业缘。
佛又对大慧说,如果能把导致三界苦果的妄想心灭掉,再把无明、贪爱、业缘断掉,那么你立马一切全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自心所现的幻影啊,这些东西哪有真的啊,就是这些虚妄的东西将我折腾得这么苦啊!(早知道是这么回事,我何必会这么苦呢?)这些道理,我今天将对你说。
【原文】: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解说】:沙门,出家修行的人,不专指佛教的信徒。婆罗门,译为净行,在古代印度是祭祀贵族,掌握神权,垄断文化,社会地位最高。欲令是妄执的意思。种即原因之义。阴即五阴,五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界即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入即十二入(六根入,六尘入,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感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能进入六根)。事时住,事物依时间而存在。
佛说,比如有沙门和婆罗门两外道妄执有因之果和无因之果两种观点,有因所执的是果之所以能产生一定存在一个绝对的根本因,比如造物主、上帝等,这是常见。无因所执的是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因,一切果都不需要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正如人生人,狗生狗,人不能生狗,狗不能生人,原来是什么果将来还是什么果,人生人之前肚子里的果已经产生了,人的肚子里如果没有果就不可能产果,因此肚子里的那个果并不是因。同理果生果,花生花,果与花没有任何关系。这属于断见。把事物的发展因给断了。对于常见我们以前已经说了很多,上帝并不存在。那么对于断见呢?曾有一位菩萨反驳得很深刻,他说,譬如吃饭,饭到人的肚子里会变粪,如果说因果是无分别的,那么饭没进肚子之前就已经是粪了,你天天吃的都是粪而不是饭。
他们还妄执一切事物都是依时间而存在,依时而生,依时而灭。这实质是把时间当成了造物主。他们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攀缘三世恒有的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而生并存在的。这两者都是常见。或者(他们说)生了就是灭了,这是断见。
以上外道的观点都是很荒唐的。
【原文】: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解说】:彼指沙门、婆罗门。相续指因果相续。事是指一切世间所作所为。生指生死。有指三有,即三界。涅槃是指出世间究竟解脱之义。道指修出世间之法。业指善恶之
【原文】: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解说】:彼指沙门、婆罗门。相续指因果相续。事是指一切世间所作所为。生指生死。有指三有,即三界。涅槃是指出世间究竟解脱之义。道指修出世间之法。业指善恶之业。果指因善恶业所感之果。谛指苦集灭道四谛,苦就是痛苦,集就是导致痛苦集合到一块儿的因,灭就是消灭痛苦,道就是消灭痛苦的方法。
佛说,大慧,沙门、婆罗门两外道对于因果相续、凡所作为、生、有、涅槃等等诸事都做破坏断灭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认为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皆不可得,见到开始就是结果,无法分别,找不到从何而来的因。大慧呀,这些外道所说就如瓶子破了失去了瓶子的作用,硬要一个没底的坏瓶子装东西可能吗?这是以破瓶喻无果;再比如种子被烧焦了就无法生芽,生芽的因被烧没了,还怎么发芽?这是以焦种喻无因。
古往今来,佛学家们都认为破瓶是喻无果,焦种是喻无因,其实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比喻说的都是无因,破瓶和焦芽表明的都是因坏了,因为瓶破了,所以不能装东西,因为种被烧焦了,所以不能生芽。无因一定无果,但无果未必无因,比如花开了,花是结果的因,但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关系,没能结果,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但果要想形成,无花这个因绝对不行。有一种植物叫无花果,很难看明白这种植物怎样开花,但却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果,圆圆的,其实不是果,而是花托,我们吃的就是这个花托,这个花托又肥又大,花托未成熟时,花是开在花托里面的;花托成熟时,花托肉里会形成许多籽,这些籽才是果实。
大家不要以为佛学高深便生恐怖心,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俗语、成语都是从佛学中来的。比如佛祖所打的这两个譬喻,破瓶不做瓶事,焦种不做芽事,辗转流传到民间便成了和尚不管女人的事,这句俗语就是从楞伽经里来的。
【原文】: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解说】:性,体性。已灭,过去的已经灭了。今灭,现在的正在灭。当灭,应当灭还没开始灭,指的是将来终究要灭。
佛说,就像这样,外道们认为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体性,已经过去的就彻底消失了,现在的正在消失,将来的也终将消失,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正是自心妄想之邪见。若前后无因的话,这个世间就不会有次第相续流转的现象发生。
上述观点属于无因无果论,否定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承认前世所造业是导致因果关系形成的原因。他们既然不承认因果关系,那么过去、现在、未来所现的一切都是怎么来的?他们认为是另有异因创造的,比如造物主,创造过去则为过去,创造现在则为现在,创造将来则为将来,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们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完全割裂开来,是典型的异因断灭论。现在的人们也很容易看懂这显然是错误的。
【原文】: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解说】:宗,命题,指的是一切都是无种、有种、识三缘和合而生。所作事业指外道所从事的苦行教法等事。
佛说,大慧,还有外道执无、有、识三缘和合而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乌龟应该长毛,乌龟身上长毛属于无,而乌龟本身属于有,另乌龟有识,乌龟的无、有、识三缘和合,怎么没生毛啊?同理,沙子也应能出油啊,虽然沙子没有生油的能力,但无能生有,沙子怎么没生油啊?这样一来,外道所立的宗(一切都是无、有、识三缘和合而生)自坏矣,违决定义就是违背了他自己所立的那个三缘和合具有决定意义的宗!自相矛盾!因有无之说有如此过错,所以外道所作诸事,全都空无实义。
【原文】: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解说】:上句否定了三缘和合是能生之因,本句是说外道们依三缘和合之说所作的事是怎样的。方便,即外道为了让众人相信而采取的施教方法。自相,自心所见之相。本,外道所认为的本是冥。
佛说,大慧!那些认为有三缘和合而生的外道们所做的事业,比如施教方法、依三缘和合而修的因果、自心所见之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无两种之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外道们认为现在的世界有八万大劫,在这大劫之前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的本源处于昏冥的状态,也就是处于“无”的状态,无中生有,冥初生性(本质),性生觉(知觉),觉生想(智),想生地(即物质,地水火风等),一直转到神我,这是古印度的二十五谛说。这样的观点在佛祖出世前世代传承,实际上,这些皆是自己邪见过患妄习染熏才作如此说法,都是荒谬的。
【原文】: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解说】:佛说,如此看来,大慧!那些愚痴凡夫们皆受外道的恶见所害,中于邪见歪曲,迷醉其中,本来无智,还妄称这一切都是智者说的。
【原文】: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解说】: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指的是除了前面所说的信仰邪教的那些沙门、婆罗门之外,剩下的是能明白正教、能按佛所说修行的沙门、婆罗门。火轮,是指将燃烧的木棒等进行旋转形成火轮的模样,就认为那真是一个火轮。犍闼婆城,海市蜃楼。幻焰,是鹿渴阳焰的简称,是说一群鹿口渴了,见到前面阳光照射形成明亮的影子便以为有水,疯狂地往那里跑,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反而更渴了,甚至被渴死,比喻愚昧的人们在世间生活就像这群鹿一样追逐那些虚幻的东西而深陷其中不知醒悟,一直到死。什么是我根身感受功用的对象呢?当然是外境的六尘境界,也就是器界、物质世界,因此受用建立指的就是六尘形成的境界。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识境界,即六识所分别的境界,就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尘。摄受,具有摄受功能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者,谁去摄受呢?是六识。
佛说,大慧!能明正理的沙门、婆罗门,便能见到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世间的一切都如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如旋转的火轮以假乱真,如海市蜃楼空无一物,这些哪有自性啊!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一切法本来都是不生的,如那虚幻的阳焰和水中之月以及梦等,不过是自心执取外境所现的幻影而已啊,是那无始虚伪妄想心不离你的自心之故啊!如果你的心里没有这些东西,干干净净,怎么会生起这些幻相呢?如果生起妄想的因缘灭尽,远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也就是虽然说、虽然观,但说而无念,观而无分别,远离了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的心识,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能进一步观察到一切根身器界都是藏识(阿赖耶识)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也才能体验到六尘、六根、六识并不相应,不要把你所见到的那些六尘之景都当真,一切法如幻啊!皆是阿赖耶识自心显现出来的幻相,六根、六尘、六识本来无有,痴迷其中即堕苦海。证入五蕴皆空一无所有的境界,远离一切生、住、灭的作用,恒住不舍。以无分别心观察自心所行不同的境界,了知自己所处的菩萨诸地,不断精进,不断断惑,这就是自心起,随入分别的意思。
【原文】: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解说】:本段承接上段。生死涅槃平等,生死与涅槃平等无二(到八地证得),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动与静的关系,生死轮回即是动,涅槃即是静;受无明染熏则为生死,远离无明则为涅槃。无开发就是无功用的意思。不勤因缘就是不从因缘起。三昧与三摩提都是入正定的意思。般若波罗密,智慧彼岸之义。金刚喻三摩提,金刚非常坚固,用它来比喻入正定的稳固、不动摇。渐次转身,是指菩萨从初地到八地再到十地最后达到如来地,获得如来身的过程。
佛说,大慧!菩萨们在进入第八菩萨地不久便证得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能自在地以无功用心行大悲方便,度化众生。就是说菩萨们在施设善行时,虽有大悲心,却不起心动念,无需分辨善恶,所行之事保证都是善行,因不起心动念之故,所以菩萨们不造业,善业也不造,菩萨们的这种神奇的无功用法力被称作净业,净业不形成业力,因而无异熟。这种说法其实很矛盾,菩萨们如果不知道他们所从事的事是善事,那他们就不是菩萨;如果知道又缘何说不分辨呢?如果无所知无不知,大悲心不造业,菩萨们都应成佛,缘何地藏王菩萨因大悲心之故不成佛?菩萨与佛是两种境界,佛比菩萨有更大的法力,佛拥有法报化三身,能变化千百亿化身佛来世间救度众生,成佛之后是不是能完成更多的善事?地藏王菩萨因小失大不想成佛有必要吗?其实大家不必执着于这个问题,这都是佛祖为鼓励人们多行善事的方便言说。
大慧!菩萨们以无分别智观一切众生悉皆如幻,但观而无念,并不集中注意力去攀缘,他们远离心内外境界,除了真心之外无所见,依次随顺入无相处,渐升诸地,从初地到十地次第随顺进入如来三昧之境。
了知三界皆如虚幻,分别观察是指对于三界当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观照,只照不辨,是这样一种分别,不要理解为辨别。照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后,证得如幻三昧,所谓如幻三昧是指此时已证入第八地菩萨地,定中所现一切皆无实性,包括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空的,他在度化众生之时根本不必用心,仿佛将幻影拿来把玩,但所施皆为善法,虽为善法,心中却空无一物,不招惹尘埃,犹如月光入水,入于水出于水自由自在,毫无质碍。看来八地菩萨很会玩人的啊!他把人当幻影弄来弄去,自己却当起了魔术师。有人可能会说那也太伤自尊了,怕伤自尊啊?那你也快去修啊,修到八地你也去玩他啊,因为他也是幻影啊!呵呵!开个玩笑,不必当真。
有人问修到八地具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八地就相当于道家所修大周天的境界,从七地小周天到八地大周天是最危险的境界,好多人都在此境误入迷途,这与人的本性有很大关系,恶念强的人没有不在此夭折的,因为当进入此境时会见到如涅槃的般的境界,他们自以为得道成仙,法力无边,便忘乎所以而走火入魔,有的还会显现他从前所行诸恶事,见有仇人要来杀死他等等;善根好的人则不一样,所见之境会非常美好,过去所行善,可能会见有人前来感激报答他,他会受到感动生起大悲心,而大悲心与他进入境界时的快乐恰好形成一喜一悲的状态,到达修证的平衡,从而不会着魔,这就是自发生起大悲心的原因而不是假慈悲。善根好的人有时会见如来加持得宝光,入八地的善人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慈眉善目,面色红润有光泽,仿佛有佛光照身之相。要度过七地到达八地实在不容易,只要度过,以后修起来便容易多了,八地以及八地之前善念绝不可断。八地还关乎舍利子能否形成,只有有佛缘或悟性高的人才能到达八地。
八地菩萨虽然断除了我执,但未断除我空,因为他还知道是自心所现无所有,自心就是我心,他还知道有我心,我心虽空了,但还是有我,他还迷于法空,认为一切法如幻,幻即是幻法也。因此八地还需度过自心现无所有的境界,达到我空空、法空空,只要刻苦修炼,度过这个艰难的境界,就可得住智慧的彼岸,舍离一切相一切无明一切所作即得无生无作之法也,从而进入十地菩萨大圆满之地,获得与佛同等的圣觉,坚如金刚般的妙定,三藏有诗云:金刚道后异熟空。此时以金刚来比喻正定,表明已获得十地的圆满,一切无明一切惑刹那断尽,获解脱道,即将成佛。随即便脱离肉体凡胎而得如来法身,即入真如(如如通于真如)自化化他之境,得神通获大自在,行慈悲方便之法(如以千百亿化身佛到人间度化众生等等),具足庄严,入于一切佛刹,这与入于一切外道的入处即魔界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远离了心意意识,远离了心意意识就会由凡夫转而为菩萨,由菩萨渐次转而为佛,不离心意意识就进入了外道,即魔界也。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原文】: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解说】:佛说,大慧!因此要想获得如来身(如来随入身就是随入如来身),应当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心所起因缘造作之法(方便就是法的意思)、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就是安住诸法唯心观中直趋如来妙境。无始虚伪过是烦恼道,妄想习气是业障道,三有即三界是苦道。观察三界之苦皆是由无始虚伪妄想习气造成的。思惟有两种,一种是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一种是有思之思,是邪思惟。经中所言当属正思惟。以无思之思观察,唯心之外,一无所有,这样的思惟契合佛地不生不灭,能到达自觉圣趣的境界。在自觉圣趣的境界中获得大自在,行无功用法,如摩尼宝珠能随顺众色,摩尼就是如意宝珠,这种宝珠非常光滑亮丽,能像镜子一样随环境的变化而反射周围不同的色相,而自己并不被众色染污,就像月亮入水出水那样自自在在,众生的一切微细之心、一切相皆被反照,自由地出入于他们的内心,但并不会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动摇,菩萨还是菩萨,什么都没有改变,就像那摩尼宝珠一样,映在上面的都是幻影而已。佛菩萨们以化身随众生心量的差别而说法,因材施教,令所度众生也能渐升诸菩萨地,建立越来越高的果位。因此大慧!此为大乘佛子依不同情况自行之悉檀善法,应该修学。悉檀,悉是遍的意思;檀是施的意思。悉檀有四种,是指佛说法的四种范畴,也是佛度化众生的四种方法,总体意思就是佛以四法遍施众生。关于悉檀以后还会详细讲到,这里只略说。
刚开始看看挺不错的,后来有点唯心净土的感觉,理没错,可是修行人不做到业尽情空,断除一切烦恼,还是在六道轮回里,你想末法时代有多少人又能做得到?引了一段龙舒净土文。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谢谢楼上的点评。末学是觉得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以前许多困惑我的问题,因为不敢独享,特转载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
另:可能因为因缘和合的原因吧,末学总是接触到禅宗和南传佛教的经典,对净土的经典总是没有福德学习,希望楼上能够介绍一些
第四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解说】:心意意识即八识的总称;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这里指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八识、五法、自性和人法二无我相是全经的核心,贯穿始终,被称为四法。随着内容的展开,会逐步清晰。摩罗耶山,摩罗是垢的意思,耶是除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除垢之山。此山在南天竺境内,山上产白旃檀香木,清香无比,入者香洁,故云除垢,佛祖曾在此山讲过法。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八识、五法、自性、人法二无我相也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行的境界(诸佛菩萨在这四法之中自由穿行,出入世间毫无质碍,犹如月光照水无有染污),自心所现与世人所缘一样的根尘境界,四法与根尘和合就是妄识,是凡夫(比如眼识与色尘和合就是凡夫所见境界);四法不与根尘和合就是真智,是佛菩萨,无所知无不知,无分别。不和合则显佛所说一切法都是真实相,这是诸佛所教心法之大要也(离言说而说,无法说而说,此为真妄之大别也)。现在请世尊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所住的诸大菩萨演说如来曾经赞叹的阿赖耶识法身像大海波浪一样的境界。”
【原文】: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解说】:此为佛祖以眼识为例说明七个转识的流转情况。自心现摄受不觉,眼识对自心所现境界妄取而浑然不觉,这是凡夫所不能自己的,他不认为他是在妄取,他认为他所见的一切都是真的,譬如凡夫路遇美女,你不让他看一眼行吗?不仅要看一眼,而且还要多看几眼,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自觉的,此为根缘,也就是眼根的摄取之缘。无始虚伪过色习气,眼识招惹色尘是无始虚伪习气的过患导致的,有鸟从头顶惊飞而过,他会不由自主地去看,见到肉便会生起贪取之心,眼睛会瞪得溜圆,此为色缘。计著识性自性,眼识性自性就是眼识的本质,眼识有了别的功能,妄想生执着,此为识缘。欲见种种色相,前三缘即使和合,但如果没有想见之心,则诸色相犹不见也,此为欲见缘。
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因有四因缘的缘故,所以眼识转而生起。有哪四因缘呢?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这就叫眼识的四种因缘。四因缘和合像水一样流转,导致藏识生起七转识的波浪。”
【原文】: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解说】:这段话不怎么好理解,由于宋译本是直译,按汉语的语法习惯,顺序有颠倒,且少连贯性、逻辑较乱,语晦,唐译本则通顺得多,但要深刻理解也不容易。怎么办呢?先编个故事给大家听,以便于理解。
在撒满阳光的春天的早晨,你和你的恋人到郊外散步,一条小河挡在了你们面前,你们循河而行,见一石桥横卧在河面上,你们嬉闹着从石桥上穿过,到达一山谷处,一片妖冶的桃林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在这林中,桃花盛开,馨香怡人,蜂喧蝶舞,百鸟鸣唱,有悠悠的笛声从不远处传来。于此同时,一只喜鹊突然一声惊叫从你们头顶越过,飞上了附近的一株梧桐树,你的恋人被吓得赶紧抱住了你的胳膊。我们可以把这段描写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下(信手拈来的句子,只为说明道理,题目就不拟了):喜鹊枝头春意浓,桃花流水山色中;妹逐郎走石桥上,蜂蝶伴舞牧笛声。看!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水风光图啊!
但这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你们从桥上穿过时,一幅美丽的春景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这景色闯入你眼中的一刹那,也就是你的眼睛与景物刚一接触的第一念瞬间,你的眼睛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将面前的景物全都摄了进去,但此时尚未分辨都有什么东西摄入了你的眼中;于此同时有气味进入你的鼻子,但你还没分辨那是什么味;有声音进入你的耳朵,你还没分辨是什么声音;你的恋人被吓得抓住了你的胳膊,你还没分辨被抓的感觉是轻是重。你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所接受到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你的大脑,但这信号还没引起你的思考和分辨。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某种事物闯入眼根的刹那,其他诸根(耳鼻舌身意)也同时生起,都首先产生了照见的作用,这种照见的作用叫顿生,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这个时候八识是一体的,尚无分别。但随后第七末那识便在无始妄想执着心驱使下,将第八阿赖耶识所照之相进行再摄取,形成影像的影像,末那识认为这是他之所爱。末那识首先从阿赖耶识中分化出来,形成第一转识。末那识一形成,马上命令意识去分辨,意识一分辨,眼耳鼻舌身五识俱起,眼睛看到了美景、耳朵听到了鸟叫笛声蜂鸣、鼻子嗅到了花香、胳膊被恋人一抓仿佛电打一样,往下越辩越细,七转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犹如大海的波浪。转识形成的过程就叫渐生。
经中所言: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这句是以眼识为例说明,一切诸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毛孔特指身根,也就是浑身的毛孔;微尘指的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尘。俱生的意思就是六根摄取六尘俱生六识。随次境界生意思就是诸转识一产生,各个境界次第而生。亦复如是的意思是,眼识一生,其他诸识都跟着俱生,除了眼识以外,其他诸识也是这样,比如鼻识一生,其他诸识也跟着俱生,当你一嗅到某种味道时,你肯定会不自觉的睁眼看,耳识即便听不到声音也会不自觉地竖起,你在一呼一吸的瞬间,便有身识的存在,你浑身的细胞没有不动的,不信你试试,一呼一吸的感觉可以从头传到你的脚。
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明镜现色只是照见作用,是根身的摄取功能,尚未形成诸转识,是指阿赖耶识的顿生功能。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以色香声味触法六尘外境比喻猛风,大海水比喻阿赖耶识心体。以前面所讲故事为例,当你被你的恋人抓住以后,你的头一下子被搞晕了,妄想心顿生,眼前的美景都不重要了,你为了讨她欢心,便折一枝桃花送给她,她见你对她有情有义,心生感动,不觉间情潮涌动,她情潮涌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送给她的那枝桃花,那枝桃花又是什么呢?就是色尘。而你被她弄得晕头转向、心潮澎湃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被她一抓,她那一抓又是什么呢?就是触尘。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意思就是外尘像风一样在阿赖耶识心海上飘荡,导致七转识波浪翻滚,持续不绝。
因所作相异不异,七转识是因谁而转呢?当然是阿赖耶识了,因有阿赖耶识之故才会有七转识嘛!阿赖耶识这个心海是因,七转识从阿赖耶识上生起形成诸相,七转识相与阿赖耶识相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非相同非不同。因它们各自所作相不同,各了自境,因此是不同的;但波浪看似不一样,不一样也是水,海自体也是水,不论怎么折腾,水的本质没有变,当风平浪息之时你就会看得更清晰,浪会与海水融为一体,因此阿赖耶识心海与七转识又是不异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意思是七转识各造各的业,比如眼睛所见、鼻子所嗅、耳朵所听等等,再经意识分别后认为确有这么回事,合到一块就会生起具体的相,因受业力所缚,深陷其中,妄想执着,不能了知诸法本来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的,这才导致眼耳鼻舌身五转识不断生起波浪。这里千万不要把五识身转理解成在六道轮回中转,在六道轮回中前六识都不转,都是断灭的,如果前六识能在六道中转,那么好了,下辈子那个人会与现在的你一模一样,这可能吗?如果下辈子不是人呢?转的只是第八识和第七识的细相部分。有许多人把这理解成五识在下辈子转是严重错误的。
【原文】: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解说】:即彼,就是那个。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身,一体。俱,俱现。即彼五识身俱,译为,就是那个前面所说的五识,在未成转识时是一体俱现的,那时的五识其实就是一识,也就是五识初起的第一念,这一念只有照见功能,尚未分别。
差别,色香声味触五尘相不同。分段相,五识不同的知觉。因差别分段相知,译为从五尘的差别引起五识不同的知觉(如眼观色,耳听音等等)可知。
当知是意识因,译为当知前五识是产生第六识的原因。第六识对前五识具有分别的作用。
彼身转,译为那前五识一转而生第六识,而第六识一分辨又引起五识的变化。
彼不做是念:我展转相因。译为诸识之间并没有这样的关联:诸识互相为因。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句。
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译为(并不是诸识之间能随意互相转化),而是诸识要随自心所现境界转,随妄想执著心转。
而彼各各坏相俱转,译为,未转前,五识所现相是一体的,无差别的,是第一念的,因此是完整无漏坏的相,但只在刹那一转就变坏了,五识不再是一体,产生了分化,转向各个差别相,眼转向视觉,耳转向听觉等等。
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分别境界意思就是开始对色香声味触五尘境界进行分别而转。分段差别意思是五根合五尘境界而形成了五识差别,故转。谓彼转,译为,这就叫五识转。
【原文】: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解说】:如果修行者进入禅定境界,有微细习气流转却不觉知,而起这样的念头:我的识已灭,入于禅定三昧(正受)。其实并非是诸识灭而入三昧,因为还有无始妄想习气种子在藏识中尚未灭。因此说,识并没有灭尽,只是暂时伏住六识不取境界罢了。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意思就是原来随境界转的六识不再具摄受境界中六尘的功能。故灭,意思是故以之为灭,其实并没有灭。什么没灭呢?微细的妄想习气没灭。
【原文】: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解说】:大慧!这微细藏识(阿赖耶识)究竟边际在哪里呢?除诸如来和住于如如不动地以上的大乘菩萨之外,其余的像声闻、缘觉、外道他们修行所得的所谓三昧智慧之力,再高,即便使出一切力量来,那也是无法测量解决得了的。
【原文】: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解说】: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是指菩萨们以智慧力巧妙了别诸地之相。余地相就是指从初地到十地各住地之相。
决断句义,意思是善达佛所说诸法。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意思就是依最胜修,广大无边的善根逐步圆满成熟。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远离自心所现诸妄想。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意思是安于山林之中,从低到高逐步修行,渐升诸地,可见自心妄想微细相之流注生灭(普通人是无法见到的,这是指变易生死,需实证)。宴,安逸、安闲之意。
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意思是(变易生死过后,微细妄想不存,一念顿证无生)十方诸佛同时来为你灌顶加持,从而得神通正定之大自在力,一切真理、善知识了然于胸,广大的佛弟子围绕在你周围,听你传经授法。佛子就是学佛的弟子。眷属,围绕在你周围,依附于你,成了一家人,佛门。
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意思是八识所现的一切虚妄境界,虚妄之想,三界之生死苦海,所造诸业无明,所有这些因缘,全部了断超度。生死有海中的“有”是三有即三界的意思,海就是三界苦海。无知是指无明。
最后一句译为,因此大慧,如实修行者,应当与最胜的善知识亲近,(不可与二乘以及诸外道为伍)。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解说】:本段所说偈言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但楞伽经的偈言远没有经文全面,要想全面了解楞伽经大义,必须看经文,偈言只能做参考,因此不做深入诠注,只翻译大义。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前面所讲的内容,以偈言说道:“譬如海上的巨浪,是由猛风掀起,巨大的波涛犹如在深不可测的深谷中怒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阿赖耶识的心海本来是平静的,境界的尘风将它鼓动,卷起七识的波浪,腾跃转而生起。青赤种种色指的是色尘。珂指马勒上珂佩的声响,表声尘。乳指香尘。石蜜在梵语中是冰糖的意思,硬而甜,能引起触觉和味觉,指触尘和味尘。淡味就是能分辨出浓淡等的味道,这是意识作用,指法尘,现在之花,未来之果,花果喻法尘,众花果就是种种法尘。天上的日月以及它们所散发的出来的光明,日月喻性,是本体,光明喻心,这是心与性的关系,所有这一切,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正如大海掀起的波浪,七识的流转也是如此,八识心与七转识和合而生诸法也。譬如海水之变换,种种波浪辗转生起,七转识也是这样,与八识心和合而生诸法也。(前后有重复)。藏识之处,种种识辗转而起。因为那个意识,分别种种相之故,才导致诸识各异。八个识本来一如不坏,无能相也无所相,就是无能辨之相,也无所辨之相。譬如海水与波浪,根本没什么差别,都是水。诸转识与藏识心也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叫做藏识的能采集一切有漏无漏种子,被称为意的能广泛采集一切有漏业,意就是第七末那识,前六识造业皆以它为根。诸识识所识意思是前五识所摄五尘皆被第六识所识别,诸识是前五识,第二个识是意识,第三个识是识别,意识一分别,前五识便由无有分别的一体之识转化为五了别识(也就是说,意识一分别,眼睛就表示看到了,鼻子表示嗅到了等等。前五识具有了别作用,但无分别和分析作用,分别和分析是意识作用)。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解说】:这时,大慧菩萨以偈问佛祖:“面对青赤等诸多色相,众生会生起诸转识,诸转识像波浪一样种种法,这些法具体如何,只愿听您说。”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回答说:“青赤这些杂色,像波浪一样本来都没有;说心能采集诸业种子,是要令凡夫明白诸业产生之由而开悟啊。如果能取的心远离所取的境,那些业全都没有了。摄无所摄,取无所取,与那波浪一样,不为风所动。受用建立,指的是我们取用享受的外境世界,包括资财和物质世界。身,就是我们的根身。众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都是现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因藏识而现诸业,(导致七识流转),这些业相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断,但都是水变的,看上去不同,其实都一样。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解说】: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大海波浪之性,我们通过听它们如击鼓般的轰鸣声和腾跃的姿态而能分辨得到,如果说藏识与业相也像大海和波浪那样,我们为何却感觉不到呢?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答道:“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大海,业识就像波浪,这不过是依这个比喻令凡夫能触类旁通而已,并非业识真的有像波浪那样的相可见啊!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解说】: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太阳升起普照四方,高低贵贱一切众生皆受惠泽,平等平等,如来也像太阳那样照耀世间,本该为凡夫们说如来藏识的真实之法,何故(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分讲不同的法,而不普说阿赖耶识的真实之义?岂不堕不平等之过吗?
【原文】: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湣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解说】:这时,世尊以偈答道:“我倒是想说真实,可是那些凡夫的心不真实,(你说了他们能信吗?能引起共鸣吗?就如同对一个木头人说法,它听得懂吗?话若不投机都是废话!只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心本来就如同幻像一样,无境界可得,就像那海波浪,镜中相、梦境等,虽一切俱现,但却都不具有真实性,心境界也是如此。境界指外境界六尘,六尘不是心本来具有的东西,但却会随业力作用而次第转生,(比如当你第一次吃肉造业,知道肉好吃之后,业力便开始形成,当你下次再见到肉时,肉的色尘会立刻扑入你的眼中,香尘会立刻扑入你的鼻中,当你听到有人说真好吃,声尘便进入了你的耳朵,你还没等吃涎水先淌了出来,味尘扑在了你的舌头上。“真好吃”这是意识思维作用,是法尘。如果你不知道肉好吃,可能就会视而不见。),就这样色香声味等诸尘次第随业力而生。六识分别五识而识别外尘,第七识是意识生起之根,取法尘也是如此,五识随五尘而显现,诸识并没有绝对的次第顺序可以遵循。这就像工画师和他的弟子,画师画素像,打轮廓,弟子往里面填彩,我说法也是这样,言语相当于画笔,诸法相当于画好的彩色像,言语非言语。画笔非画笔,它们不过是中介而已,我通过言语把诸法描述出来就相当于画师用画笔将彩色画描绘出来。诸法本身上面并没有言语文字,就像彩色画本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一样,就是一堆颜料而已,有实质意义吗?那是真的吗?只是为了让众生心声新奇欣喜之故,应机利物,错综绮饰出众图像。以言说分别施教,而真实是离名和字的,分别施教只是为应初学之人,有一定修为了以后再向他们示现真实,而真实只在自觉自悟处啊,非言说所能抵达,是离能觉想和所觉想的。这只能为佛子说啊。而对于那些愚者,你不对他们广为分别,他们是无法了知的啊!一切皆如幻,虽显现但却无真实,这些种种的说法是随事而分别施设的,如果所说不能被听者接受,话不投机,那听者会认为你胡说八道。良医要根据不同的病人来开处方,如来也是随顺众生不同的心量而说不同的法,如来境界非凡夫妄想和声闻小乘等以及诸外道所能
外道所能了知的,发大悲心者说,真实是自觉自悟的境界!
【原文】:“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解说】:现量,这是个重要的佛学概念。现就是显现,量就是五识心对外境的量度,比如形状、体积、状态等。五识心照见外尘,尚无意识反应,所照之物未经人类思维和意识加工过,只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处于最质朴的原生态,直逼物自体,即自相,也就是事物自身没有任何修饰的本来面目。比如一件红毛衣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那么这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呢?首先我们能不能感觉到“一件”?不能!如果你知道那是一件,而不是两件,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不是现量。能不能感觉到“红”?不能!因为红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像,红是人们的规定,是人们从各种红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比如红苹果、血液、红花、红云等等,因此红是共相,而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相,说红,红就会在共相上转,比如人与动物都有眼睛,眼睛是人与动物的共相,你能用眼睛来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吗?显然不能,必须用人独有的自相的东西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因此上面所说的红不是毛衣的自体相,不是现量。必须将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彻底清除干净,才是现量。那么在现量状态下能不能感觉到“毛”?不能!因为毛也是共相,是人从猪毛、牛毛、马毛等等毛发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不能反映毛衣的自体,不是现量。还剩最后一个字“衣” ,“衣”能不能反映这件毛衣的自体?也不能!因为衣也是共相,是人们从各种衣服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衣”这个概念不是这件毛衣本来具有的东西,说它是衣它是衣,说它不是衣它就不是衣,它与石头又有何异?衣也不是现量。没有一个字能真实地反映现量,现量是离言说的,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由此足见人类语言的贫瘠。一件红毛衣了无可得,一切法如幻啊!
掌握现量,还要知道现量的三种相,其一为非不现见相,是指能被五识清楚照见的相,如果因天黑或眼睛坏了,耳朵聋了,或者在极远的地方等等,五识无法照见,则不是现量;其二是非思构所成相,就是不是人大脑想出来的相;其三是非错乱所见相,如有人挨打后,眼冒金星,那不是现量。
人要想真实地见到现量,必须亲身证到第八菩萨地以上,否则凡夫俗子想见现量那是做梦!见不到现量,就是凡夫,搞鬼弄神、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修也白修。
佛说:“大慧!若大菩萨们想要了知自心所现的真实境界,能摄受以及所摄受的妄想境界,应当离开群聚、习俗、睡眠,从早至晚、通宵达旦,无人干扰,才方便修行,常自觉悟不要理解错,意思是要恒常地保持在自觉入定的状态,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对大菩萨所说的话,大菩萨们能够做到这一切)。还要远离一切外道恶见言说,及声闻、缘觉等乘相,只有这样才能彻悟一切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啊!”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解说】:佛说:“大慧!大菩萨们已经建立起智慧之相并能持住了,但若要证得上圣智三相,还应当修学。什么是圣智三相?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若修行得此三相,就能到达最胜的第八菩萨地,而不会像一头瘸驴那样因为道远而不能行或行起来费劲。第七菩萨地叫远行地,第七菩萨地前的修行是相当漫长的,有好多佛子会在这段时期内出现懈怠情绪,常常停滞不前,就像瘸驴,佛祖因之而斥责之,勉励佛子应当勤修三相得生圣智。
【原文】: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解说】:佛说:“大慧!无所有相,是声闻、缘觉和外道修习所生的相(无所有相既然被称作圣智三相之一,为何还说是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修呢?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一个“观”说明了一切。无所有是空相也,声闻缘觉等外道证了无所有相之后,便起断灭之心,认为一切皆空而入住空相,这对于他们来说就算修到头了,最终一切枉然不是打轮回就是堕小乘。而菩萨则与之不同,证得无所有相之后,只观,了知而不取证、不入住,站在三界之外观照而已,勤观勤修,不断精进)。大慧!所谓自愿处相,就是诸先佛(为救度众生故,为佛种不断故)自心发愿住持世间诸法(如地藏王菩萨发愿:等度尽一切众生之后再成佛,而众生是度不尽的,因而地藏王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大慧!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就是对于一切法相都不再执着,得如幻三昧之报身(已脱离肉体凡胎),在一切佛地随意趣行。大慧!这就是圣智三相,如果能成就此圣智三相,就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因此大慧,此圣智三相,应当修学。
净土推荐看净土五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不过和当下的人最契机的还是《无量寿经》,另外推荐你可以先从印光大师的《印光法师文钞》入手,末学接触佛教22年,但是真正认识净土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十分感谢
第五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解说】:圣智事包括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八识等。自性是指三自性,前面大慧等众已经闻听佛所说的八识法,此再请佛说关于三自性的法。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色究竟天,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
这时,大慧菩萨明了大菩萨们心之所念是圣智事分别自性的法门,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对佛说:“世尊!只愿听您说我前述的那百八句分别所依圣智事自性的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若能依这百八句分别说大菩萨们堕于自相共相妄想执着的原因,分别解说妄想自性的含义,知此,就能善知全面观察人无我和法无我,清除一切妄想,无染污,心如净水澄澈,诸菩萨地自然一一现见,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之所谓的禅定境界乐,不执着乐中,从而证得如来不可思议境界,(毕定舍离就是究竟舍离的意思,即是舍非舍,是离非离)五法自性不离而离,不舍而舍,诸佛如来的智慧法身自发地庄严,无造作,起如幻三昧之自觉境界,能以幻化之身度化众生。遍行一切佛刹,在兜率天则示现应身佛,在色究竟天则示现报身佛,随类现身,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幻化无穷,获如来常住法身(其他皆为分身、化身,而法身不变,这是佛法的神奇之处)。”
【原文】: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解说】:佛说:“有一种外道,执无所有妄想见。认为人的感觉、知觉随因灭而灭(如认为因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不会有来世),就像兔子没长角一样确定无疑。兔子本来无角硬说兔子长角了,是不是很荒唐?根本不存在的事;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硬说有,是不是也同样很荒唐?就像兔子无角一样,其他一切法也都是这样。这就是外道的断灭论。(这种论调很容易破,首先该外道认为人死了就一无所有了,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这可能吗?不可能!因为人死了至少还有尸体呢!尸体是物质的,按照佛学的观点,物质虽然是由自心所变现,但在世间法中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无论怎样变化也只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而已。其次,从日常生活的经验看,人死了之后还有许多因缘没有断灭,比如,这个人生前的一些事迹、音容笑貌还会长久地留在亲朋好友甚至仇人的记忆中。如果这个人生前成就很大,他的思想和精神可能还会流芳百世。这怎么能说是彻底断灭了呢?人虽死,但他与人间的缘并没有彻底断,还以精神的状态与世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是从日常经验上来说的。再次从这个比喻的本身上看并不恰当。兔子与角的关系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而人的生死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两者本质不同怎么可以做类比?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想让兔子长角并非难事,只要改变它的基因就行了。但人的精神怎么改变?)。大慧!还有一些外道,见四大种(地水火风)、求那(功德尘,极微细)、极微(极微尘,如现代的原子)、陀罗骠(尘)等等诸物形处(这些尘所处的状态),便横生种种差别执着,认为这些差别相都是自己亲眼所见,是实的,与兔无角那种断灭完全相反,于是他们由执兔无角遂生牛有角想的“有见” 。他们认为四大等微尘就像牛总生角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外道们认为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常见就是断见。因而堕于两边之见。”
【原文】: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解说】: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用,就是被我们身根所感受利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六尘,器界。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就是六根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根识之量度。
大慧!外道们堕于两边之见,是因为不懂得自心现量的道理,自心境界妄想不断,六根和与器界六尘互相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妄想六根识之量度造成的。大慧!一切法性都是这样的,皆是离有无的,不应去想是有呢还是无呢?大慧!若你们修证过程中在离开有无之见的情况下,生起兔无角这样的想法,那就是邪想,也就是说,在你们的心里千万不要生出一个兔无角这样的相来。“彼因”就是指兔无角产生的原因,“待”就是互相对待、对比、比较。“观”就是观察其他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彼因对待的意思就是之所以会产生兔无角这样的念头,就是因为你们曾经见过某些动物如牛等头上有角,经观察比较就产生了兔无角的想法。因此兔无角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一有必然引起妄想,就如同见牛有角便心生妄想,这兔子怎么没角呢?感觉很奇怪,结果越想越远,妄想心一去千里。即便是那微尘等的分别事自性,全都不可得。大慧!圣境界远离二见,不应作牛有角而妄自分别。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解说】:这几句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如果不解其意,那定会把人绕迷糊了。世上的人多数都不懂“无”是怎么回事,以为修佛修空了,修彻底无了,什么也没有了,就是悟道了,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大慧问佛:“世尊!得到没有妄想的人,见自己心中已经可以不生起相了,便随之将不生妄想与‘无’这两种境界进行对比思量观察,于是便说不生妄想就是无吗?”
佛曾对这样的观点曾给予严厉斥责,人之所以不成佛,就是因为在修的过程中堕入“无”的境界中了,而且好多人都无法从中摆脱出来,简直就是一大顽疾。佛的境界并非是“无” ,也并非是有。不生妄想不等于无,试问“无”是不是妄想?“无”不也是人想出来的一种境界吗?“无”是关于“无”的一种思想!只有人才有“有”或“无”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是一个木头人,你会不会产生关于“无”的想法?显然不会! 即便你摆脱了自心内外一切现实“有”境界,但你的心却立刻被一大片“无”给侵占了,有和无是两边对立的境界,脱离了有就是无,脱离了无就是有,总在有无两边转换,那不就是轮回吗?因此执着有或执着无是无法跳出三界的。三界都是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出了欲界和色界,却堕入无色界中,怎么出三界?因此修行者在修证过程中千万不要起分别心,一动念就是妄想,当你知道自己心内外皆空的时候,你一定堕入了空境。有的人说我已经修空了,那他一定没空,因为他至少还有心空这个念头。不生妄想是指不生“有无”两种妄想。
【原文】: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解说】:佛说:“不是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是无。为什么这么说呢?妄想是因他而生的,就像那兔无角之相是依牛有角之相而生的,否则怎么会凭空出来一个兔有无角的想法?角的观念从何而来?还不是因为见到了牛等动物头上有角吗?因有角和无角这两种想法都是依角这个观念而生的妄想,因此说有无角的妄想是依角这个因生起的。要远离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是相同还是不同的两边邪见。因此并非观察不生妄想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是无。大慧!若说有角之妄想与无角之妄想不一样,那么它们就不应该由角而生起,有角应该有“有角”的自性,无角应该有无角的自性,它们应各有各的自性,完全不一样,而事实上呢,不管有角还是无角这样的观念都是因角而生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有无两种妄想都是一样的;若说一样,一个有角,一个却是无角,从这个角度看,又是不一样的,因角而生不同。因此有无两种妄想非相同非不同,非一非异。乃至从微尘上分析推求,这句是指牛有角说的,这里的分析是无限分割的意思,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思维分析,将牛角无限分割下去,会越分越小,数学上有个概念叫无穷小,无穷小的极限是什么呢?当然是0,因此牛角分至最后会化成0,一无所有,同兔无角完全一样了,都是无,有角无角没分别,因此说角不异,一切皆空,皆不可得。佛祖在那个时代里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最终是0,这是到了牛顿时代才有的微积分极限思想,而在中国古代却认为一根木棒对折下去万世不竭,无穷匮也,永远也分不完,就没能认识到无限可分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有。从微尘方面推知,有角是没有自性的,有和无两者都是无自性的,没有自性怎么还弄出来一个永远不变的“无”?显然荒唐。大慧!把不生妄想当作无,就说像兔子无角一样,兔子无角这样的想法怎么出来的?这不是妄想吗?或者观牛有角便生兔无角的想法,这两者都是邪见,不应有这样的想法。大慧!邪因才产生有无对立的两边见观念,二者都不成立。
【原文】:“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解说】:复有余外道见,译为还有其他外道的邪见。计著就是执着。色空事,就是色(物质)与空的事相,外道认为色是色,空是空,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形处,译为形状、形态和处所,认为有形的东西是色相,处所是空相,色相住于空相之中。横法就是因执着于色空事而形成种种不同的法门。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这里的分齐是分际、边界的意思,意译为不能了知色与空的究竟边界在哪里,因为无法找到色与空转化的界限,因而将色与空完全对立起来。色与空的界限在哪里呢?在上一段中佛祖已经举例说明了,譬如说将那个牛角无限分割下去,最终会一无所有,这样有就转化成了无,在有与无相互转化的刹那就是色与空的界限,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原来色相的本质就是一无所有。
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译为外道们一说色便离虚空,认为色与虚空是两码事,由此生起差别之相而产生妄想。妄想心皆是因有差别才产生的。若一切都一样,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想法,一切都一样还想什么呢?譬如单位发工资,如果人人都发一样多,大家就不会生起攀比之心,但如果相差悬殊,那可能就会出很多问题,这很多问题就是由于生起妄想心造成的。再比如见一个美女嫁给一个十分丑陋的男人,便自然而然地生起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妄想,等等,不胜枚举。分齐在这句话里是差别的意思。
【原文】:“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解说】:虚空是色,随入色种。佛所说的这句话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科学家部分证实,但这部分也没研究透。对于空即是色这样的问题没有经过实证的人是很难理解的。空怎么会是色呢?我们从三点来解读:
第一、分析空,这是现代人普遍能理解的方法,比如前面所举将牛角无限分割的结局就是一无所有,看上去很坚韧的牛角原来并没有什么!牛角原来是空的,空就是牛角!因此空即是色。随入色种,就是空与色不一不异,空中有色,色中有空,彼此互缘,虚空之性遍于一切色法之中,从色种起,便融而为一。空与色的关系在现实中随处可见,譬如鼻子是色,鼻孔是空;碗面是色,碗腹是空;房子是色,房内是空;等等,不用我说,大家都能感觉到空的重要性。
第二、自性空,世界上无物不变,人们的精神观念也在不断地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东西,万法皆空,皆无自性。譬如桌子上的葡萄,无法永久不变地维持新鲜状态,放久了会腐烂分解掉,如果它有自性,它将永远不变。显然这不可能。
再比如,你写了一本书,你自以为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与众不同,但实质上你写的那东西没有一丝一毫是你自己的,你无论怎样寻找也不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首先,你要想完成这本书必须使用文字,试问哪一个字是你发明的?哪一个字是属于你的?通篇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是你的,文字本身的意义更不是你的;其次,书中的任何一句话也不是你的,如果你从小同狼生活在一起,你是否会说人话?再次,书中的思想内容也不是你的,那些思想、那些故事从何而来?从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中来,从你所阅读的其他书籍中来,从一切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中来,而绝不会从你自己的内心中自发而来,假如你打小就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不让你与外界或他人接触,你是否还会有书中的那些故事?因此你写的这本书是没有自性的,这本书的自性是空的,而恰恰是这自性的空构成了这本书,书中所有的东西都是共性的、大家通用的,你不过是对这些东西进行重新组合罢了,从文字到思想均不存在你的独创性,你是文字的再加工工具,而不是内涵。这就是空即是色的道理。
有人问老子的“道”是不是他独创的?首先“道”这个字是不是老子独创的?显然不是!其次“道”的思想更不是,老子的“道”源自《易经》,老子不过是对《易经》理解最深的智者。《易经》是不是人创造的?不能说是人创造的,应该说人发现了《易经》,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易经来自古代的占卜术,占卜术也不是一个人搞出来了,由于当时的原始人群普遍对自然存在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占卜术产生的土壤,占卜术的形式本来多种多样,逐渐形成了人们统一的认识,这就是易经,易经中融汇了太多的共性。
有人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不是独创的?更不是了,他的狭义相对论是以高等数学、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等为基础创立起来的;他的广义相对论则是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上,统合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黎曼几何学、微分几何学等建立起来的。
任何所谓的新东西都不是凭空自发出现的,均是由各种各样的要素因缘和合成的。这些要素都是共性,单独拿出来都不是该新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属性。譬如掌声是怎么来的?单独的一个巴掌能不能弄出掌声来?显然不能,必须要两个巴掌,必须有空气,还要有心念和力的作用等种种因缘合在一块儿才能发声。空气是掌声吗?巴掌是掌声吗?心念是掌声吗?都不是!我们单独观察掌声,发现了什么?什么都没发现,空气、巴掌、力等因缘散去了,掌声就消失了。由此可见,掌声是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有人说,掌声是声波。声波的形成要靠空气等媒介,没有媒介就不会形成声波,没有空气,你击掌也无法形成声波,因此空就是掌声的全部内容。而掌声是声尘、是色相,因此空即是色!
第三、修证空,修行者在修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能亲证到自心现量,能够真切体验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这是最深奥的唯识论思想,世界上没有任何思想比它更难理解,因此也很难让人相信,有人称佛学为主观唯心论,这是很荒谬的。主观唯心论是唯我的,片面夸大个人意识的作用,而佛学是无我的,我心非我心。古往今来,对于自心现量有所感悟的人总是欲言又止,想说说不出来。大道是不可说的。其中的玄妙只有自证自悟。
我们再以前面讲过的“一件红毛衣”为例来说现量。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一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了不可得,毛衣没有自性,是红色、毛再加上手工等因缘和合而成的衣,如果把毛衣上的红色还原成颜料,把衣拆开还原成毛,那你还能找到衣吗?因此衣是空的,没有自性。一件红毛衣的现量不能用语言去描述。
现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知道画家画画要先打出轮廓,然后再在轮廓上涂颜料,没有轮廓那就等于乱涂。这个轮廓非常简朴,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相当于这幅彩色画卷的基石,层层的颜料都要在它圈定的范围内填涂。画的轮廓类似现量,但只能说似现量,而不是真正的现量。真正的现量在哪里?在心里。心里的那个样子就是现量吗?也不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那个样子,有了分别心,因此不是现量。现量到底在哪里?现量与真如为缘,如来所见皆现量。严格地说,一念无有、正智照之才能称为现量。现量对境界无识别摄取的作用。心念初起、欲动未动之时称为现识。识表明有摄取功能,但在尚未摄取时称为现识,已经发生摄取行为则为转识。
佛祖曾以镜子照物来说明现量,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是说像镜子照物那样无分别无意识的状态,切不可理解为镜子里的影像就是现量,那肯定不是,因为镜子照物是显色的,而现量是绝对不显色的,显色非现量。
现量有无自性?有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真空妙有,因此现量的自性就是真空妙有,是永远不变,不可毁坏的。在现量的状态下,无物不被看空,一切如幻,但在这如幻的真空中却存在妙有,比如衣服的现量是一无所有,衣服是假的,是物质的,无物不变,因此衣服是容易坏变的,但万变之中却有不变,不变的是衣服的功用,衣服的功用是什么呢?是遮体御寒等。这种功用在火烧、捶打的情况下会坏吗?显然不会!会受时空的限制吗?也不会!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变的都是衣服的形式。只要有遮体御寒等等功用的存在,就完全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衣服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没有衣服之前,就存在这样的功用,因此人们才想到做衣服。人们之所以能想,说明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有这样的种子,以前没有衣服穿是因为种子尚未萌发。如果把功用比作佛,那么衣服则是佛的化身,化身没了,功用还在,因此衣服是真妄和合体。可见,我们可以感知得到的现量就是事物的功用,功用既然原本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说明功用就是心识的功能。但遮体御寒这样的功用并非最本质的功用,因为它被杂染上了人的欲望,是为人类服务的功用,遮体御寒只是为生存本能服务的。离人情感和需求的功用才能反映功用的本性。但最本质的功用是不可说的。为了遮体御寒才去做衣服,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人眼识、身识(如手)和意识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是有为识的作用。有为识的作用不论多强大也都是有限的,譬如人类目前无论怎么折腾也没能逃出地球。
整个宇宙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无为识的作用,无为识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藏有漏无漏一切种子,整个宇宙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而来,怎么变的呢?高深的学问就在这里,就是当下一念,这个宇宙就变出来了。变出来的这个宇宙就成了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当下的一念是什么意思?当下的一念就是现在的一个念头,《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譬如昨天的宇宙我们还能见到吗?现在的一切刹那就变成过去,现在的一切我们得到了吗?将来还未发生,将来的一切我们会得到吗?显然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缘皆不可得。整个宇宙瞬间产生瞬间消失,前灭后生,永无止境。我们所见只在当下一念的刹那。经云:“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仗境为缘长六粗。”意思是无明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缘无明,无先无后,互相攀援。无明相当于男人,属妄动,阿赖耶识相当于女人,属静。无明将妄种播进阿赖耶识的土壤中。不觉中种子萌发,起心动念,一念而起三细相,即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这三相显现极快,绝非光速可比,超越时空,几近同时。无明引起心念波动,心念一动即造业,从而形成无明业相;心念一动,现识迅速转,成七转识之相;心念一动,境界立现,宇宙万物、根身器界之相皆现眼前。阿赖耶识中具足万法的种子,一切的一切都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在一念之中变现而来。有了境界相,立马呈现六粗相,即智相(非智慧)、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起业相是指身口意造善恶业之相,不同于无明业相,要区分。
六粗相比较容易懂,有了境界相之后必然会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关键在三细相上,境界是怎么变出来的,这是所有凡夫的疑点。这也就是最深奥的佛学唯识论思想。凡夫对此无法理解,有些耍小聪明之人说佛学的这种观点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不懂佛学,最好先闭嘴,什么心理作用啊?所谓的心理作用那是意识作用,一切唯心所现并非意识所现,意识是有为识,主造作,不能无为而兴万法。唯心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所现,无佛法在身之人是体验不到阿赖耶识存在的。阿赖耶识是宇宙的心识,并非是人的心识,是第七末那识把阿赖耶识错误地当成自己了。阿赖耶识蕴于整个宇宙当中,并非只在人体中发挥作用。世间的一切皆由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如果把真如比作太阳本体,那么阿赖耶识则是太阳发出的光,光所照之处,云腾致雨,万物竞相生长,生机勃发,如果没有光的作用,会不会有生命?显然不会,这不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吗?但这样的变化太慢,太阳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实在太渺小了,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本质,具足不可思议的强大能量,非太阳能比,霎那间就能诞生整个宇宙、霎那间就能让整个宇宙发生无数次生灭变化。这才是阿赖耶识的真正内义。
人在修证到八地时之所以能感受到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而变,那是因为证到此地的人已经与境界和心识皆融为一体了,人、境、心皆是现量,无分别,主客观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见佛学与片面夸大主观的主观唯心论、片面强调客观的客观唯心论以及片面强调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哲学都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唯心论、唯物论的观点都是意识的产物,意识的作用无法深入到内证的境界。因为意识是分别作用,而佛法的作用是现量无分别的,两者无法协调。
现量既然缘真如,为何它还会被转、被熏?其中的道理一直是佛学界争论的焦点。一般来讲,当证到第八菩萨地的时候,真如之性已经显现,这时人的定力相当强大,是不会被染熏的,以后境界越高越染熏不了,成佛之后,具足一切法力,既无法染也能被随意染,佛具有法报化三身,无法染的是法身,随意染的是化身。世间相皆是佛的化身。法身佛是恒定不变的,永远不会被染。化身佛必须随世间缘,否则无法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佛的化身,都有佛性,开悟即是佛,不开悟即是凡夫。如来现量是恒定不动的,凡夫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肉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体,本身就是杂染识,无始以来即被染,并非什么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就是佛,怎能不守自性?不守自性同凡夫何异?根本说不通,乃外道之见!阿赖耶识之现量只是瞬间现量,被称作真识,真识加妄想心就是阿赖耶识,真识并非真正的如来现量,如来现量不具有任何识的功能,只有物质的才具有识的功能,不脱离肉体凡胎,就不可能摆脱识的作用;脱离了肉体凡胎,心识回归本性,心性一体,转识成智,不再有识的作用,就是真如,真如所照才是恒而不转的真现量。真识是第一念的现量镜状态,虽为无漏种子,却因识而变,一念无明刹那即转,瞬间现量(即真识)转现识,现识转七转识,前六转识造业,造业生善恶,才引起世间波澜壮阔的生灭变化。
修证到第八地的人一切看空,无功用行,心性一体,得如幻三昧,照物则现量现前,观一切现量如幻。出定时,见现量转,比如锋利之性,渐见有质、刃、光泽、还有把,叠现在锋利上,则知为刀也。质、刃、光泽、把,皆为共性,非刀之自性,假有,色相显,空即是色。入定时,见质、刃、光泽、把一并转空。心现时,则刀现,心不现时,则刀灭。由是知,一切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色是虚空。这句不难理解,一切色法如幻,已经说得不少了,诚如物质是由空空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空空的原子构成的,一切色相皆空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空,刹那转空。
持所持处所建立。持就是能持,指能持色相的虚空,所持处所是指安住于虚空的色相,建立,就是色与虚空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可分离的紧密联系。色是虚空之所现,虚空是色之所安住。
性色空事分别,当知。(由色与虚空的关系看)色相与空相的自性差别,应该能够知晓了。
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四大种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四大并非是指世间所见的土地、水、火和风,借其名方便之用尔。但世间的地水火风包括其他一切色相皆是由四大种变现而来。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化万物,四大分离,则万物消散。但四大种性不变。地显坚性,水显湿性,火显暖性,风显动性,坚湿暖动就是四大的种性。四大种藏在阿赖耶识中未受熏时不显性,四大种受熏生起时便首先显坚湿暖动四性。四性而化万物。坚湿暖动自性各个不同,皆是不变性,虽然不住于虚空(亦不住虚空),为什么说它们不住虚空呢?如果说住,它们住在哪里?摸不着,看不见,你说哪里就哪里,哪里都有,哪里也没有,怎么能称作住?(非彼无虚空)但并不是它们没有虚空,因为它们都不实,它们的自性本身就是空的,坚之性是不是空的?湿之性是不是空的?暖之性是不是空的?动之性是不是空的?四大皆空!但空中妙有,坚湿暖动皆有自性,永恒不变。真空妙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稍加留心,随处可见,比如碗,碗是空的,这个空碗里到底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但是这个碗要是实心的行不行?留作大家思考。
这几句经文看似内容少,但所涉及的佛学知识是深不可测的,全面解读一本书也不够,好多东西都没有说透,但也只能权且到此,后面还要继续,不能停留在这几句话上,想说的东西后面会逐步展开。
【原文】:“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解说】:观牛有角,故兔无角。意思是看到牛有角,就说兔子无角。角这个观念本来与兔子无关,如果你从来没见过长角的动物,会不会想到兔子有无角的问题?显然不会,因此兔子无角这个本来不存在的妄想是因看到了牛有角而引起的。于是便执牛有角,执兔子无角,这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兔子安了一个角,根本不该有这一说,是不是画蛇添足?兔无角这样的观念是不是妄想?兔无角这样的妄想就是断灭论。如断灭论者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诸识俱在,死了之后识就彻底灭了,这样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见到活着的人有识的作用,所以就说人死了,识没了。就像观牛有角,故兔无角一样荒唐(活人相当于牛,死人相当于兔)。
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译为假如把牛角析为微尘,到了微尘这一步再继续分,一直分到刹那不住,一无所有,(由是观之,牛角并不实,也是空的)。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译为牛角既然也是空的,你还拿谁去对比说兔无角呢?(牛角既然连微尘都不可得,你那兔无角的邪念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表明兔无角的妄想失去了根基。)
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若以析牛角的方法来观他物,有无二见之妄法一并破之。
【原文】: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解说】: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当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等妄想,你们这些大菩萨们,当正确思维自心所现诸妄想,随入一切刹土,成为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法门而教授众生。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解说】: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言说:“色等外尘和八识皆空,色等妄法恒常滋养妄想心生,导致根身器界建立,第八识变现出众生。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指前六识,自性、法有五即五法、人法二无我等一切空、一切净,这些都是诸佛大悲方便所说的。长与短,有与无等等,辗转相互攀缘而生,因为无所以生有,因为有所以转化为无。以析微尘的方法去除分别心,(因为微尘分到最后是一无所有,万法皆空,一切都空了,都一样了,所以就没分别了),分别心去了,对色法的妄想就不会再执着了,于是就能够安住在自心现量的境界中,然而这是持外道恶见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外道之妄想那是虚假的境界,声闻乘所见也是一样的。能够度化众生的是大悲者所说的自觉之境界。”
第六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解说】:这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所现虚妄难尽的生灭流注现象,又问佛:“世尊!如何才能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诸识流转生灭呢?是一下子除净,还是一点点除净呢?”
【原文】: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解说】:佛告大慧:“要逐步除净而不是一下子除净。就像庵罗果(芒果)要一点点成熟而不是一下子成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注生灭,也像庵罗果成熟的过程一样,是渐净非突然净的。比如制陶的人制造各种器皿,是渐成而不是一下子成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之幻相,也像制陶器那样是逐渐净而非立即净的。比如大地渐生万物,不是一下子就生出来了,如来净除自心流转现象也像大地生万物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比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都是渐渐学成而非一下子成就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幻相,也像人学种种技艺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此段说的是渐修,下段说的是顿悟。
【原文】:“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解说】:“比如明镜,能突然呈现一切无分别不实的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也像明镜照物那样顿现一切无所有的清净境界。比如日月,顿照间,一切色像均被显现出来,如来为让众生远离自心现一切习气过患,也像日月照物那样突然为众生显示不可思议智最胜境界。比如藏识(如来藏识)自心在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一念成之,无先后,彼诸依佛(报身佛)也像藏识变现根身器界那样令众生在一刹那成熟起来,而他自己则以修行者的样子安住在色究竟天。比如法身佛所作依佛(报身佛和化身佛)顿现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也是这样,对于法相之有性无性等恶见妄想,照之令刹那除灭。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就是法身佛。一念清净就是一念都没有,一念尚存都不是清净。心里存在佛念都不行,能念所念一并灭掉。但法身佛虽无念而有正觉,所说的明心见性最根本的就是要见到一念清净心光这个性。法身佛是无为的,永恒静止,寂然不动。它能顿现报化二身而行无为法。
报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这是指成就无分别智而说。无分别智是大智慧,犹如太阳那样照遍世间,不分善恶。因而从十地成就报身佛时,一片光明,无有他相。文中所提彼诸依佛指的就是报身佛,因为只有报身佛为了方便向大菩萨们讲经说法才住色究竟天(色界中最上层的天,据传释迦牟尼佛祖成佛时就住色究竟天)。大菩萨们成佛之时皆需报身佛加持灌顶才能登佛地。
化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差别心光就是化身佛。报身佛的无分别指的是无分别智,报身佛是无相的,化身佛是有相的,因为化身佛来世间为解救众生必须显身,既然显身就表明有差别了,为何还说无差别?因为世间的一切不论有无生命,皆是佛的化身,我们看似有差别,而佛却能把这些差别看作都是一样的,花草树木、飞沙走石、猪马牛羊以及人没什么不同,因而化身佛在世间能随意变化,有时化作恶人、有时化作好人,有时化作风,有时化作雨,等等。
渐修和顿悟是修佛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先渐修才能产生顿悟,才能突然明了;只有顿悟才能有信心进一步渐修。渐修和顿悟是交替进行的,渐修是量变,顿悟是质变,每一次顿悟都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进入新的渐修阶段,新的渐修又会产生新的顿悟,直至成佛。
【原文】:“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解说】:佛学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在大乘唯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唯识学的根本。文中所说妄想自性就是指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就是指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在春游的日子里,你和你的男朋友在花丛中漫步,你男朋友折一枝鲜花送给你。这鲜花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当它从你男朋友手中被递过时,你却认为它有意义,无形中你就给这鲜花附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你认为这是他在向你表达爱,那花本来并不香,而你在接过鲜花时却感觉无比香,那花本来很普通,而你却认为很漂亮。这时,你忽然听到他问你:“好看吗?”你回答道:“好看!”他说:“你比花更好看。”听到赞美,你很受感动,不觉间一丝红晕浮现在你的脸颊上,你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你忽然感觉他的手轻轻放在了你的肩膀上,你的头晕了。
上面这段情景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鲜花进入你眼睛的瞬间,你只有第一念的照镜感觉,你眼识所能照到的地方皆无遗漏地被摄到,这种无遗漏就叫“遍” ,全面周遍。但此时尚未分辨,只是照,因此这体现的是眼识和阿赖耶识的功能,眼耳鼻舌身五识与阿赖耶识都只有遍,而无“计”和“执”的作用。此时花的相分变成了阿赖耶识的见分。就在这一刹那,第七末那识便将花在阿赖耶识中的见分执取了过来,你见是他送给你的花,便立即心生欢喜,于是暗自揣度,花是爱之花,是他的一份心意,这种揣度、计度、分别、思量就是“计” , 此时这花的含义完全偏离了第一念的感觉,花已非花,你的感觉关注的已经不再是花,而是他,而你却假意地关注花,试问你还能看到花吗?由此可见被末那识所执取的这个花的见分是个蒙上了感情色彩的假象,而且末那识顽固地执着于这个假象,因此末那识对花的认识是片面的,主观的,不全面的,也因此表明末那识没有遍的作用,但有计和执的作用。花本来并不香,你却感觉很香;花本来很普通,你却感觉很漂亮,这是因为你的意识所接收到的鼻识和眼识信息被末那识的贪爱之情给染污了,已经无法辨清真伪了。当你的耳识接收到他赞美你的声音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心花怒放。当你的身识接收到他手的信号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崩溃了。于是你便成了他的俘虏。由此可见,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对所缘外境进行周遍计度,因此意识具有遍和计两种作用。有人问,舌识在这里没体现出来呀?这个问题还用我说吗?自己琢磨去!意识主要以分别、判断等理性思维为主,但由于受到末那识的染污,因此意识所谓的遍计其实只是对末那识执取第八识被染污了的见分的遍计。意识要想真正见到真相,只有彻底断绝末那识的干扰。末那识就像水中的污物,让人无法看清水底的真实。意识为什么要分辨?因为不分辨不行,水太浑浊了,分辨也分辨不清。只有将水彻底澄清,意识才不必分辨,连思考都不必,水底之状况一目了然,一切真理尽现眼前,还有必要去胡思乱想吗?因此只有断除末那识的干扰,意识的理性之光才能将阿赖耶识照亮!这个时候的意识已经离识与识别的作用了,不再叫意识,而是转识成智,这种智叫妙观察智,但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想转成真正的妙观察智是不可能的。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后,将具有最全面的照遍作用,但无需“计”的作用,以智照遍,一目了然,何须揣度?
当你男朋友送花给你的时候,你是否能远离情感的干扰去看待这枝花?这样的意义又何在呢?意义就在于你不仅仅能看到这花好的一面,还能看到坏的一面,因为花再好,命运却是短暂的,由此你该试想一下,当你年老色衰的时候,他还会说你比花漂亮吗?你要想看透一个人,只有修佛,修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有感觉,不自觉中,你就能看破他在想什么,若进一步提升层次,你甚至能看穿他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佛学三性中的第一性,遍计所执性。由上可知遍计所执性就是指对于内外之境周遍计度妄想妄执认为实有之性,其实都是幻觉,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依他而起的。遍计所执性分为能遍计、所遍计和执遍计三种。能遍计就是指周遍计度之心,如第六识。所遍计就是指被能遍计所周遍计度的对象,如外境。执遍计就是以能遍计之心执着于所遍计之境。
依他起性:一粒树种不借助任何外在条件能自动发芽长成大树吗?不能!如果各种外在条件都适合该种发育,但种子自身有病或存在缺陷能不能发芽长成树?也不能!种子必须在内外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芽成长。但内因若要起作用,必须通过外因来实现,内因自己不能自动产生作用。在色法上内因叫因缘,外因叫增上缘,共二缘;而在心识方面除了因缘和增上缘之外,还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心识必备四缘。
我们还以树种为例,树种要实现生长的特性,必依外缘。如果没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种子是不会萌发的。种子萌发,种芽钻出土壤后,还需要合适的光照、雨露和大气等条件,才能逐步发育成大树。这些促使种子萌发的温度、湿度、土壤,以及种芽成长所需的光照、雨露、大气等外在条件就是增上缘。适合种子发育成长的叫顺增上缘,对种子发育起破坏作用的如恶劣天气等是逆增上缘。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必依增上缘才能体现生长的特性。
我们再以种子为例来看因缘,因也就是缘,为啥称之为因缘呢?因一般指内在的起主要作用的元素,缘一般指起协助作用的元素。但因也是一种缘,是能发生主要变化的缘,因此把内因叫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在哪里呢?在种子内部。种子的内部有什么?我们发现有胚和胚乳,种子外还包有种皮,我们把胚、胚乳、种皮都拆开来看,里面还剩什么?什么也没有,因在哪里?这个所谓的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空的。只有当胚、胚乳、种皮和外界的环境共同作用时,种子的内因才得以体现。相对于种子的内因来说,胚、胚乳、种皮都是它的外缘,也就是增上缘,所有的增上缘合在一块才共同促成了种子因的发育,当然种子发育与否首先体现在是否有种芽钻出,种芽是种子生命活性的标志,但种芽未钻出种子之前,就是一无所有。由此可见,所谓的真正的内因并不存在。
因相当于舞蹈,缘相当于跳舞的人,舞蹈要由众多的人来合演。缘散了,人走了,舞就不见了。一切不依外缘而能自动发生作用的自性不存在,比如上帝能不依外缘而自动创造世界;一切依外缘发生作用的自性也不存在,正如人走舞散一样。总之,在世间法中,依他起性只是一个虚幻的现象,并不真实,因为所有的一切缘本身就不真实,都是虚幻,以幻而变幻,都是无自性的;但若依圣智为缘,排除一切妄想杂念,静心修炼,将会转识成智而入佛地。因此依他起性是连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桥梁和纽带,是佛学三性的核心思想,占有极重的地位。
圆成实性:就是指如来之性。因依圣智为缘,证得人法两空显现圆满而成就诸法实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原文翻译:法依佛就是法佛所能依的佛,法佛寂然不动,但受大悲愿力所熏,为救众生故,以报身佛现身说法,有人称之为真如不守自性,其实真如并没有不守自性,法佛就是真如,他在以报身佛现身时,法体不动,正如天上的明月,湛然不堕凡尘,有一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谁掉到凡尘里了呢?是报身佛,是法身佛把报身佛推下去的吗?显然不是!报身佛就像那千江之月,明亮如故,但不过是法佛的影子而已,诚如我们在路上走,身后留下影子,那个影子是我们派出去的吗?
报身佛随顺说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和共性)、自心所现的无始习气因相、妄想相续执着因相,所有这一切不论真妄,皆如虚幻,凡有执着皆不可得。(有人问,“真”也不可得吗?不管真不真,都不可得,你一执着“真”心里就见相,见相就是假了)。大慧!执着依他起性,从而生起遍计所执性相(因依他缘他而见妄想故)。大慧!(执着于依他起性),就像那工幻师(比喻心),依草木瓦石(喻各种缘)起种种幻,变化出众生各种形色(喻一切法),起种种妄想(指遍计所执),所有这些妄想都不真实。因此大慧!依缘起自性(依他起性),起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依有种种妄想心,所以种种相呈现(行事是呈现的意思)出种种妄想相,执着习气妄想,是遍计所执性生起的原因。大慧!这些都是报身佛所说的法。
【原文】:“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解说】:大慧!什么是法佛呢?离八识心、妄想自性、如幻之诸法相;而以圣智缘清静无为之自觉境界,成就四智,真理法汇聚大圆满者,就是法身佛。建立就是成就的意思。施作指成所作之大智慧。这种智慧有所作,也无所作,无为而作,作而无为,照而不辨,一切非了非非了,在而不在,作而不作,为而不为,有无有,玄而玄,寂而静,生无所生,灭无所灭。
【原文】:“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解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心智慧,这是菩萨的六种度生行为,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意思是度到彼岸。
施是指布施波罗蜜,布施的作用在于可以度脱顽固的贪心,贪心是度生死海到彼岸最大的障碍。布施就是舍,彻底地舍,干净地舍,心里一点障碍都没有。当你舍出去感到后悔时,你不如不舍,因为感到后悔即是造贪业,贪念不去,你怎么修也等于白修。舍出去感到快乐、轻松、自在才算初得菩提。但如果你是为了快乐而去施舍,依然属于贪。贪图快乐、轻松、自在就是贪。舍出去希望佛知道也是贪,贪图得好报也是贪,你自己就是佛,还需要哪个佛知道?心到佛知很荒谬。必须是发自内心地,真心为众生,不求自己得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大悲心!当然无条件地施舍是对出家人而言,出家人(受菩萨戒者)无论怎么舍,总会有众生去供养,因此出家人舍善应该是最彻底的,但出家人绝不可有舍出去还可以赚回来的心,一有就等于没舍,反而造更大的贪业,必须是诚心诚意地舍,连命都可以舍,毫不畏惧,有畏惧心就是贪生,贪生怕死依然是贪,有贪修也白修。佛祖绝不会让世人倾家荡产地搞施舍,当鼓励世人量力而为,但这种量力不应有后悔心或犹豫,否则干脆别舍,要舍就心无障碍,干净地舍,既然舍了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等于没舍,一个快饿死的人,你送给他一颗小米粒与你什么也不给他有区别吗?抠门的人就是贪念太重,贪心不去永不成佛。但当你决定出家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舍去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否则你还是在家里做个凡夫吧,因为你有贪念、有牵挂,根本成不了佛。上面所述是就施舍钱财物而言。天下受苦众生多如牛毛,施舍者的能力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若能弘扬佛法,帮助广大众生度过生死海成佛,那功德才是无量的。
戒是指持戒波罗蜜,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佛陀制定的戒律称作律仪戒,包括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摄善法戒是菩萨发愿所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为了阻止菩萨发嗔心而不想行利益众生的事而制定的戒。持戒的作用在于戒能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且能阻止其胡思乱想,时时戒在心中,从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修行的根本,戒就相当于度河的船,人在船中不可能像在陆地上那么自在,只有那么小的一个空间,想乱动也动不到哪去,如果河面上有风浪,你更不敢乱动,但当你度过河之后,船就可以舍弃了,重新获得自由。因此戒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一个重要工具。修行者在悟到第八如如不动地的时候,戒自然而然就舍了,此时,戒中的一切规范与他都无关了。戒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修行者行善,为什么一定要行善?因为人生来没有不贪的,贪念是无始以来就有的,起初是贪吃、贪睡,然后就是贪玩、贪色、贪财、贪物等等。贪时时在、处处在,因贪而起嗔痴诸念,即使庙里的僧尼也因贪时常起纷争,一切贪都是恶念,一切贪都是妄想,妄想不除何以成佛?对治贪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行善,善是施舍心,正好能抵消贪念。修菩萨心的人一定要先从布施开始,当你感觉贪念明显减少时,再来持戒,否则贪心太重,想持也持不住。
忍是指忍受苦,也叫忍辱波罗蜜。包括三种:一是生忍,对众生之忍,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其坑崩拐骗、诽谤陷害不恼火等等;二是法忍,对不可抗拒的色法之忍,也就是对自然的忍受,如饥渴寒热疾病天灾等等;三是无生法忍,佛说让我们止心念,一念不生,而且要以坚定不移的意志长期守在定中,无任何私心杂念,我们是否能做到?能做到即得无生法忍。忍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真功夫。
精进是指勤奋不懒惰,也可称精进波罗蜜。精进通六度,各度皆需精进,如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智慧精进。修佛切忌懒惰,懒惰不会修成佛果。
禅定梵语为禅那,指禅定波罗蜜,不是一般的禅定。如为得神通而修禅定,则是凡夫所为,不会成佛;如有人为求解脱而修禅定也可能到彼岸,但到彼岸也不会成佛。因为佛法是无边广大之法,犹如阳光照遍寰宇众生,如果你只为自己得解脱,只为照到你自己而修,你想你能得多大的法力?禅定波罗蜜是专指菩萨禅定。菩萨除了使自己得解脱外,还要通过修禅定得种种法力和智慧神通,从而使广大的众生都得解脱,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禅定波罗蜜。大菩萨们可以行走坐卧都在定中,因此能广施善行而不造善业,因为处在定中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不造业,这是菩萨们不堕凡尘的原因。禅定十分重要,禅定生智慧,智慧能使我们得解脱到彼岸。不得禅定者一概不成佛,因为不得禅定烦恼杂念不可能了断,满脑子杂念还修个什么呀,就是凡夫!
心智慧是指般若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为何称般若,不直说智慧?将胜义谛智慧称作般若是为了与世俗谛智慧区分开才设的。通达人法二无我,离心意意识自性相,万法皆空,一切无所有,金刚道前,刹那间,大圆满,异熟空,入佛地,得四智,成就般若波罗密。这是指大菩萨和佛所成就的智慧,未脱离肉体凡胎肯定无法彻底完成,菩萨们也只是部分获得,因此凡夫不要去幻想。
以上就是六波罗蜜,修得六波罗蜜即可度过生死海到彼岸,获得不生不灭,到达清净无为自觉之境界。六波罗蜜是为了对治六种烦恼、无明而设的。布施对治贪;持戒对治一切诽谤罪恶;忍辱对治嗔怒心;精进对治懒惰;禅定对治散乱,如心总长草;智慧对治愚痴。此六度既度己也度众生。
原文译为:大慧!化身佛说六度波罗蜜法门,令众生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分别识相上解脱出来,成就无分别观察智,这样的智慧远超外道的分别见,两边见等邪见,也远超无色界中诸定的偏见。
【原文】:“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解说】:大慧!我们再来说法身佛,什么是法身佛呢?离攀缘是指能离能缘之心,攀缘离是指所离所缘之境,能所双泯,则一切能造作的根尘识量皆可灭,这不是凡夫、声闻、缘觉、外道、执着我法者能明了的境界,是依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起来的,这就是法身佛。(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非一非异。比如八识,凡夫八识各个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功能;但最胜八识说八识其实只是一识,八识各个平等,不分你我,眼睛可以听声音,耳朵能视物,到大菩萨地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因此大慧,自觉最胜相应当修学;自心所见一切虚妄不实之境界,应当除灭。
【原文】:“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声闻乘,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陈如等五个伺从讲四谛(关于四谛后面章节会讲到,这里不详述),他们因通过听闻佛祖的音声而悟道,就称他们为声闻。后来把所有修四谛而觉悟的人都称作声闻,四谛的教法就被称为声闻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这里指教法。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修声闻乘可以获得声闻四果,分别为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只在天界中往生,天界包括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四果阿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分段生死(也就是肉身生灭),但因尚未断无明惑,故还须经历变易生死。
自觉圣差别相。是指缘最胜义在修炼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差别相,如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再入佛地,每一地的相都是遵照最胜义修的,因此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这些相同前面所说的自觉圣究竟差别相是不同的,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到头了,成佛了。而这里是指各个阶段的相。
性妄想自性计著相。相就是法;性妄想自性计著,就是对于性,妄想有自性因而起执着心。两者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法执。
原文译为:大慧!声闻乘通两种分别相,一个是自觉圣差别相(这是声闻乘与菩萨乘相通的地方,也说明了声闻乘存在真实性的一面,声闻乘能灭人我执),另一个就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是声闻乘与外道相通的地方,是邪见,属法执。菩萨乘即使没证到去法执,也知道心外无法,不起执著心,因而能够远离;声闻乘却固执地认为心外有法,而起法执,生邪念,因而最多只能自己得解脱,不能令众生解脱,无法圆满)。
【原文】:“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解说】:所谓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就是以修四谛而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因而离欲望,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共相流注,心外涅槃之相如实得见,得寂灭。心一寂灭,则得禅定解脱,如幻三昧道果,得正智解脱。(这是声闻乘的观空之法,也可以跳出三界,但最终只能入住于有余涅槃中,自得其乐)。外不坏相是指声闻乘在修炼过程中会见到神仙般的境界,如莲花、空中城堡,如幻殿堂等等,这就是声闻乘所见涅槃,是在意识清醒时亲见的涅槃。这个涅槃之境是依佛祖所说四谛箴言证得的,因而也算是正道,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外不坏相。(说声闻乘是外道,是相对于菩萨乘而言的。声闻乘住涅槃;而菩萨乘不住涅槃,不享受快乐,菩萨因乐而生大悲心,这是声闻乘和菩萨乘的区别)。声闻乘修习者(因见涅槃之故,便执着地认为心外有法,那法是真的,因而贪念生起,起贪念则无法到达圆满,恋之不舍)受无始妄想无明习气不停染熏,(虽摆脱了分段生死)但不能摆脱不可思议变易生死,得自觉圣乐境界,这就是自觉圣差别相声闻,(也就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不顾众生,独自快乐,无大悲心,其法力是有限的,无法获得大自在)。证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菩萨们,不会像声闻乘那样享受断灭门的快乐及禅定之乐,而是顾悯众生发本愿(此时发大悲心发大愿非常有效。这个大愿必须来自本心,否则无效;必须是自发产生,而不是强迫自己;不是意识认可,而是如来藏识认可。不达七八地菩萨地不会感觉到如来藏识,未证到此地的时候,一切愿都是杂愿,发什么愿都无用。未见涅槃,你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不知道涅槃的快乐就不会自发生起顾悯众生的大悲心,发愿者你可以扪心自问,你有大悲心吗?你曾有过最大的快乐吗?如果不曾经历快乐,你的大悲心将导致心境失去平衡,大悲心将占据你的整个心灵,从而大悲心将变成杂念,这样修下去永远是凡夫,最多是个好人。而经历过涅槃的人知道什么是快乐,因而产生的大悲心恰好与之抵消,从而使自己的心重归清净。这是修炼上的真功夫。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能生起大悲心,有的不能生起,那就要看造化了,生起大悲心就是菩萨,否则就是声闻或外道。这个大悲心作用非常强大,能有效抵消对涅槃的贪恋之心,从而能使功夫精进,),(去救度众生)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独享快乐)。不作证意思就是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大慧!上面所讲的就是声闻所证得的自觉圣差别相乐境界,大菩萨们在这个境界上
大菩萨们在这个境界上,不应该修学。
【原文】:“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就是执地水火风四大种有青黄赤白四种共相,有坚湿暖动四种自相,认为这些都不是造作者创造的,是本来就有的。佛祖善巧方便宣教说四大有自共相,这只是佛祖根据众生根性不同,因材施教,随顺说法,但凡夫愚昧,当四大之性呈现在他们眼前或心中的时候,他们便在四大上起有自性的妄想,执为实有实法。大菩萨们应知四大有自性是妄执,因此要舍弃,随证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和邪见,渐入诸地安立。以上所说就是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青黄赤白为何是四大的共相?因为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四大种作为种子本无色,比如青色,谁能确定地水火风哪个种是青色的?无法确定,但地水火风这四大种相互作用就能产生青色,因此颜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的共性。而坚湿暖动则不一样了,只有地才显坚性,只有水才显湿性,只有火才显暖性,只有风才显动性,因此坚湿暖动是四大各自的自性。
先胜指佛祖,善说就是善巧方便说。非作生,意为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
四大为何无自性?四大是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皆空,何来自性?
第七节
【原文】: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解说】:这时,大慧问佛:“世尊!您所说的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和第一义境界,难道不是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因缘吗?
意思就是佛说常不思议,外道也说常不思议,比如外道执上帝或造物主为常,难道佛与诸外道所说有什么不同吗?
【原文】: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解说】:佛告大慧:“第一义与诸外道因缘的常不思议是不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诸外道常不思议不是因其自性而成的。如果常不思议不因其自性而成的话,因何能显现出常不思议来?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其自性而成,不思议应该为常,但由造作者因与果的关系上看,常不思议不成立。
世界上存不存在无因之果?不存在!我们的书桌上能凭空出来一个玻璃杯吗?没有玉米种,地里能长出玉米吗?我们的身体会凭空产生吗?不击掌,空中会自动响起掌声吗?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是指造作者,例如上帝,那么这个上帝从何而来?是谁产生了上帝?无因何以有上帝这个果?上帝是什么样子的?到底什么是上帝?你从何处知道存在上帝且上帝是恒常不变有自性、不可思议的?无法回答!因为上帝完全是人们用大脑空想出来的,是人的思想造出了个上帝,而不是通过实证证得的。外道常不思议要想能够成立,首先它的自性必须是恒常不变的,因为自性、本质恒常不变,所以常不思议。因为是玉米种子,所以能结玉米。玉米种子和玉米之间存在非常清晰的关联性。但是你怎样能证明上帝有无自性?你无法回答,因为上帝是你空想出来的,因此因与果之间无法形成关联性,是虚幻的关联。人的大脑本身就没有自性,不能永恒存在,更不能自有永有,因此大脑造出来的上帝也就不可能自有永有。佛陀从自性本质上有力地推翻了上帝存在的合理性。
有人问,人的大脑是不能自有永有,但你怎么知道它造出来的东西不能自有永有?那么请问既然这个东西是自有永有的,还何须大脑去造?
【原文】:“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解说】:“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之常不思议是以第一义相为因而成的,离有性、离无性而得自觉相,因此有相;以第一义无分别智为因,故有因,这是远离有无性之故。比如虚空因为无为所以常,涅槃因为灭尽所以常。因此大慧,第一义常不思议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因此大慧,此第一义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得的,自觉圣智所得常不思议应当修学。”
第一义,义就是义理,也就是真理,第一义就是绝对真理,这是按世间法的理解来说的。佛法上的第一义是离言说的,不可说的,是完全离心意意识的,没有任何念头在里面。当我们说出第一义的时候,已经不是第一义了,很难说是第几义了。我们把第一义说成真心、本性、真如、如来、涅槃、自觉圣等等好多个名称,这些名称都是我们通过心念作用思考出来的,在最初定这些名字的时候显然也费了好多心思,当这些名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都不是第一义的本来意思。佛祖之所以要弄出这么多的名字,就是要告诉我们第一义是离言说的,不可以执着于名字,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用什么名字都不能反映真实的第一义。当我们说涅槃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会生起一个涅槃的相,当我们说如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生出一个如来佛的样子,不论是什么样子都表示“有” ,而第一义是非有的,但第一义并不空,因此它又是非无的。第一义处于中道,离有无两边,非有非无。有表示生,无表示灭,非有非无,则不生不灭,因为不生不灭,所以恒常,因为常,所以不可思议。这与外道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不能立“第一义处于中道”这个宗,也就是不能立这个命题,一立就犯错误,当我们提出第一义处于中道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心中马上会生起第一义是处于有与无中间的那么一个非有非无的相,一生相就起心动念,一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心,分别心一起又堕入两边之见,比如既然第一义处于有无的中间,那么第一义与有是不是两边对立?第一义与无是不是两边对立?由此可见,第一义是离言说的,无话可说的,说什么都是错误。这就如同老子所说的道,只要你说出道的样子,那个道保证不会长久,甚至出来就死。因为你只要能想出一种东西来,肯定会同时生出另一种东西与它唱反调,这就是矛盾的对立。但如果我不生,你想唱反调也唱不了,想把我灭了,你也无所灭。这就是佛法的妙处。任何事物只要生出来就表示存在,存在就是有,所有的“有”最终没有不转化成无的。
离性非性,就是离有性,离无性,有无皆离的意思。
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第一义智是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照见,则有与无平等平等,不一不异,完全一样,没有区别,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以第一义无分别智为因,因“有无”无分别,所以心里不起有无之念。有不生,无也不生,非有非无,故不生不灭。这不生不灭之真相是以第一义无分别智照见为因的,故第一义智是不生不灭、常不思议的真因。
处于中道的第一义会不会与“有无”形成两边对立?不会!因为第一义虽然非有非无,但并非处于有无的中间,第一义的非有非无是离有无的,与有无没有关系,“有”是生相,“无”也是生相,有与无都是生起之相,而第一义的非有非无是不生不灭相,因此第一义并非是处于有无之间的一个生起的非有非无相。在有与无之间不存在第一义。不要去想第一义,一想就是生起,一生起就有相,一有相必成两边对立,一成两边对立就不是第一义了,说不上第几义了。
为什么不生就不会灭呢?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煤,煤在被采掘之前,深埋地下,虽经亿万年而不朽,年代越久含碳量越高,煤质越好,但如你一旦把煤采出来点着,煤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化为乌有。我不点,煤还是煤,我一点煤就没了。正如庄子说的那样,有用的还不如没用的好!
【原文】:“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解说】: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译为外道所执的常不思议之所以无常性,是因其执心外之相为因的缘故,不是以自证的无分别智慧力为因的常,而是以无常执以为常。
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译为外道的常不思议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他们见世间所发生的一切看似有自性,其实都是短暂的、无自性的,无常的,譬如猪马牛羊狗似乎各有各的自性,但当它们死的时候就都一样了,与众不同的自性在哪里?外道们见此便思量道,世间既然存在无常,就一定存在无常的对立面有常,因此便执存在一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为常。
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译为我在世间法无常性的观点上也有与外道相同的看法,但我以无分别智为因证得自觉圣境界,因而是常,而外道所执造物主为常是无因的,空想而已。
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译为再看外道所谓因相成常不思议,其因与自相皆无自性,就像兔子长角一样不切实际,(外道以无因为因,因而这个因如同兔子角一样不实;以空想出来的造作者为相,这个造作者相当于兔子,产生造作者的原因就像在兔子头上安了一个角,兔子头上本来无角,却硬安了一个角,显然是荒唐的,因而造作者也是荒唐的)。此常不思议,空有妄想言说而无实义,诸外道们,有如上所述的过错。
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译为(接上句)为什么说外道们有这些过错呢?外道们所谓的常不思议只有言说妄想,同兔子长角没什么区别,其因与其自相都是非分之想。
【原文】:“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解说】:大慧!我所说的常不思议,是以自觉圣智为因证得的,离于一切有为法的有无之性,非有非无,不生不灭,所以常;不像外道那样把本来无性无常的执着为有常。大慧!外道把无性无常妄想为不思议常,却不知常不思议之自因之相,离自觉圣智境界相差太远了,因此对于真实的常不思议,外道们所说的根本对不上号。不应,就是不相应。(外道所说与真实的常不思议不相应)
【原文】:“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解说】: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译为修行声闻小乘的佛家弟子们畏惧生死虚妄之苦而求涅槃,却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皆是妄想。一切性妄想非性是指包括生死、涅槃在内所有看似有性的东西都是妄想、都是无有自性的。小乘们怕生,因为活着就是受罪,为了一日三餐、养儿育女而劳累终生,还要忍受自然的折磨,如寒来暑往、风霜雨雪、疾病灾害等等,这种种的烦恼让他们厌倦了生;但他们也怕死,一遇到灾难就求佛保佑,以为佛真会来保佑他,总幻想到心外去求法,总以为在心外有那么一个涅槃之境,却不知道自己原来就是佛,涅槃就在心中,正如煤的能量隐藏在煤的内部而非外,煤的光芒一旦要跑到外面去,那煤也就不是煤了。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译为小乘们以修到根尘灭尽的虚空状态为涅槃,不是如来藏识所趣转自觉圣智之涅槃。如来藏识是由阿赖耶识所转,因此如来藏识也就是真识,转真识成自觉圣智,识灭成智才是真涅槃,以智照见而不是以心识去想,一起心动念就有相,有相就是有,小乘们把虚空的状态执着为涅槃,这一执着就变有,无中生有而显假涅槃,因涅槃而生乐,他们的这种快乐是非常短暂的,犹如蛹化飞蛾,拼命地快乐,完成使命之后便很快死去。因此小乘住涅槃导致打轮回者不可胜数。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译为因此我根据凡愚根性不同说佛法有三乘,(要分部、分阶段来修炼,其实哪有那么多的乘,说这些无非是要他们不要起执著心罢了,修到了某一乘,接着还有下一乘,不要执着于以前修炼的层次上),并且我还对他们说自心现量是与一切无所有为缘的,结果可倒好,愚夫们把佛法理解成了就是一无所有,修空了就是最高境界。
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心外现境界,生死轮常转:译为因此大慧!愚夫们不知三世如来自心现境界,妄执心外所现的那个所谓的涅槃境界,(就像那飞蛾虽然飞到天上去了,最终还是要落到地面上来的,人也一样即使到了天国,也不等于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注定要常转啊!
【原文】:“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解说】: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大慧!一切法不生,不是说没有法,不生尔!这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说的。佛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法都是自心所现境界,非有性,非无性,离有生,离无生,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的缘故啊!离有、离无我们才能看到本性,性一显就无性了。再以煤为例说明。你不把煤点着,我们就看到了原来煤是这样的,而且将永远都是这样子,历经三世而不变,表现了永恒,这就是说煤具足本性,拥有生起诸法的能量,哪些法呢?比如煤可以提取多种化工原料,可以制药,可以做燃料、取暖,可以发电等等,它一旦生起这些法的时候,你还能看到煤原来的样子了吗?这些变化都是从何而来呀?都是煤变的呀!但是当农民将化肥施用在农田的时候,当汽车的轮胎在路上飞奔的时候,当炸药将敌人炸成灰烬的时候,当糖精被加进点心的时候,当各种塑料制品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当我们穿着各种鲜艳的衣服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等等,有谁会想到这些神奇的东西都是煤变的呀?但正是因为这一切都是煤变的,因此煤也就不存在了,而生起的诸法更不会长久,当煤被开发完的时候,煤所变现的一切法也就都如同梦幻一样消失了。因此说深埋在地下的煤不是没有法,可是当它不发生变化的时候,你看不到法,无法可得,你甚至连煤有什么用都不清楚,人最初见到煤与猪见到煤并无本质区别,因不生法故,但人于煤有缘,因缘而使煤法生故,法生则煤灭也。不生并不是无生,不是不能生,也不是自动能生,生与不生皆需缘也。以圣法为缘则不生,以俗法为缘则生。一切法不生是离有生离无生的,譬如煤,煤就是煤,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呀?没什么呀!本来是不生的,就是因为缘之故才生;煤虽然为煤,但也并不是无生,它具足能生的一切法,无缘才显现不生。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不生就是一切有性、一切无性以及非有非无性都不生,不要一见到狗活着就说狗有性,一见到狗死了就说狗无性,也不要执着于一个非有非无的境界,那都是幻想,一切法都如兔马长角一样荒唐,所有的法都是愚痴凡夫不实的妄想,妄想有自性之故。曾有一个18岁的少年被一个电影中的少女深深打动了,发誓要找到她并娶她。他固执地认为电影中的少女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少女,他为了这个幻影而受尽折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次现场会上找到了她,但令他震惊的是电影中的那个少女竟是一个40多岁的成年母亲,身旁还带着孩子。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一切法本自不生,自觉圣智所缘的境界,一切有性无性的自性相都不生起,这种境界不是愚夫所妄想的是有性还是无性的二见境界。愚夫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人的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如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等等各自都有自性。自性身财意思就是拥有自性的六根身与滋养六根身生长发育所需的六尘物质世界。财,六尘世界。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
愚夫不了根识能摄取、所摄取的一切外尘境界都是由藏识影像所转所变现的,因而堕于生、住、灭的两边之见,妄想一切有性无性生,因而生起有还是没有的妄想,这岂是圣贤之见!
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大慧!对于自觉圣所证得的一切法不生应当修学!
【原文】:“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解说】:大慧!有五种无间种性。哪五种?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原文】:“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 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解说】:声闻乘是以修四谛而般涅槃的,不明四谛则无法更好地了解声闻乘。什么是四谛?四谛即佛所说的苦、集、灭、道四真理。四谛真理博大精深,远超现代最前沿的心理学,可以说佛祖把整个人生看了个精透。
苦集二谛是世俗谛,苦是果,集是因。因集而生苦。人生的真相就是苦,没有快乐可言。人处处受束缚,时时如在牢笼中。
比如你在北方,生活贫困,虽然连车票都买不起,但非常想到海南岛去看看,可是你受这个肉体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至于出国,则限制更多,有这个臭皮囊,你是不自由的。比如你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被一片大漠的荒凉震撼了,不知不觉中,你走进了大漠的深处。烈日炎炎之下,你忽然感到渴,四处找水找不到,便往回返,无奈沙漠的太阳太毒了,你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大漠之中,化成了木乃伊。比如你是一个科学家正在研究一个重大的课题,正当成果即将浮出水面之际,强烈的饥饿感却打断了你的思路,你不得不赶紧出去找食物,可是当你吃饱喝足重新返回的时候,你的思路却没了。于是你不得不重新思考,这又耗费了你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另一个研究同样课题的人却抢先将这个成果搞了出来,你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因为填饱肚子之故前功尽弃。如果人不吃不喝也能活着,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累?我们的存在和拼命地工作
比如你在北方,生活贫困,虽然连车票都买不起,但非常想到海南岛去看看,可是你受这个肉体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至于出国,则限制更多,有这个臭皮囊,你是不自由的。比如你是一个旅游爱好者,被一片大漠的荒凉震撼了,不知不觉中,你走进了大漠的深处。烈日炎炎之下,你忽然感到渴,四处找水找不到,便往回返,无奈沙漠的太阳太毒了,你终于体力不支倒在了大漠之中,化成了木乃伊。比如你是一个科学家正在研究一个重大的课题,正当成果即将浮出水面之际,强烈的饥饿感却打断了你的思路,你不得不赶紧出去找食物,可是当你吃饱喝足重新返回的时候,你的思路却没了。于是你不得不重新思考,这又耗费了你一段时间,就在这段时间里,另一个研究同样课题的人却抢先将这个成果搞了出来,你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因为填饱肚子之故前功尽弃。如果人不吃不喝也能活着,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累?我们的存在和拼命地工作归根到底不都是为了这张嘴、为了这个肉身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日三餐哪一顿不吃能行?我们的身体是不是束缚我们行为的紧箍咒?我们想随心所欲、不间断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办到吗?有人说我有的是钱,想去哪去哪,我也不必工作,整天吃喝玩乐,钱多得几辈子都花不了。不用说几辈子,就你这辈子,你敢保证你手中的钱一直都很值钱吗?经济危机的到来,一夜之间就足以把你变成穷光蛋,比如当前的金融危机,欧美各国的中产阶层就是这样。伪满洲国解放的时候,一面袋子的钱都买不来一盒火柴。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印尼海啸中,在飞机、火车、轮船、高级轿车等等失事中,有多少富人、有身份的人不得不痛苦地与他没花了的钱告别。我们生活的世界随时都可能有灾难发生,平静中隐藏着危机。一场西班牙大流感,在一个礼拜之内活活夺去800多万条生命。面对疾病,你有再多的钱能保证幸免吗?冬天你会不会感到冷?夏天会不会感到热?蚊虫叮咬你难受不?路走得多了,你会不会感到累?你有再多的钱就能保证得到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心吗?你即便得到了,就能保证以后没烦恼吗?孩子整夜哭闹,你心烦不?放学没及时回家你担心不?学习不好你发愁不?不听话你生气不?母亲生病急需要照顾,恰恰这时又是岳母的生日,而你的工作又忙得无法脱身,同学从国外回来看你,领导的孩子结婚需要随礼,都赶到一块了,你该怎么办?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去调理?等等等等,人的一生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之中。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佛学上的苦谛有三苦、八苦之说,八苦是对三苦的细化。这里只说三苦足矣。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烦恼疾病等称作苦苦;坏苦就是乐苦,因乐破灭了而生苦,乐极生悲;不苦不乐称为行苦,行苦就是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流变化,包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迁流或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生的历程等等。
苦谛因何而来?因集而来。什么是集谛?佛学认为,以贪嗔痴等诸惑为动机,引起身口意造业,因业力作用而生苦。诸惑和诸业合在一块儿就是集谛。惑是引苦之根本。人生来无有不贪,比如贪吃、贪财、贪色等等,因贪吃而造杀业,结果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等,饱受疾病的折磨和痛苦;因贪财而造偷盗、贪污等种种业,而招致牢狱之苦;因贪色图一时之欢而招致艾滋等疾病,悔恨终生。这些都属于乐苦。吃肉、贪财、贪色当时可能会感到很快乐,但随之受业力所招而受苦。对想要得到的得不到,因而生嗔怒,因怒而爆发冲突,被人打成残废,终身受苦,这就是苦苦。人生在世,漂泊不定,奔波忙碌而受行苦。奔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欲望。欲望从何而来?是由贪嗔痴诸惑引起的。由此可见一切苦皆因集而生。只有将惑、业二集彻底断掉,才能摆脱苦。
断惑、业是釜底抽薪之法,能从根本上除苦。把锅底下的柴禾拿走,锅里的水还会沸腾吗?现代心理学都是伪科学,所谓的心理医生给病人做疏导时,总是就事论事,譬如有的心理医生认为只要让有心理问题的人把一切心里话都倾诉出来,甚至彻底发泄出来,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论,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病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依然会生烦恼,甚至更严重,因为人的本性难改!
中医治病总是寻找病因,把疾病的发生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譬如有一次,一个朋友总抱怨说晚上睡不好觉,还天天头痛,中西医都看过了,吃了不少药就是不见好(那时是夏天),我问他你每天用什么水洗脚,他说凉水。我告诉他以后用热水洗,同时用手按摩脚上的太冲穴10分钟。他照我的话做了,结果第二天他就兴奋地告诉我说他好多天都没睡过这么香的觉了。
治病和除苦是一个道理,找不到主因,就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佛祖绝对是一个心理大师,他发现了惑业二障是导致苦的根本因,只有断除贪嗔痴诸惑和所造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苦的问题。我不贪吃就不会得肥胖等病,我不贪财就不会造偷盗业,我不贪色就不会得艾滋病,我不发怒就不会与人爆发冲突,我不与人接触,隐没山林,断绝传染源就不会招致传染性疾病。断集苦自灭也。
起惑造业,由业造苦,苦而又起惑,因惑又造业,业又生苦,如此循环不止,苦海无边。佛以苦集二谛辩证地论述了人生的真谛,给人以无穷的启迪和智慧。佛所揭示的苦集二谛并非是出世之法,而是让人先体验世间苦,知道了苦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什么叫大彻大悟。一个不曾结过婚的人就不可能知道养儿育女的艰难,一个不融入到世俗社会中的人就无法了解人际的复杂和险恶。你不了解这一切怎么能算看破红尘?没有磨难是不会成佛的,磨难越多越能坚定人修佛的意志。当你经历了这一切,毅然从红尘中跳出来时,才会有一种超然的大解脱和如获重释之感。你不曾经历这一切,那你什么感觉也没有,你只是带着无始以来的天真听人怎么说就怎么修而已,那你不会成佛。道理很明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自己不曾苦过,怎么能知道世间苦?你不知道世间的大苦,在修炼中就不会产生超脱的大乐,没有大乐,你怎么能生起哀愍众生的大悲心?最多算做一个善良的小心眼而已。你没有大悲心的悲愿力推动你,你就无法入大菩萨地,入不了大菩萨地你还成什么佛?以上是佛所说的入世间苦集二谛之法,下面将讲述出世间的灭道二法。
灭道二谛属于出世间法。灭谛就是寂灭、成就,至于能否圆满不好说,由各自的根性来决定,但到了这个阶段均可以达到消除世间烦恼和苦的目的,从而离三界生死,得解脱。道谛就是修道的方法,是成就灭谛的因,灭谛则是修道的果。修道的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和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些东西大家很容易在佛经里找到,这里不再细说。
有人问,既然先有因后有果,集是苦的因,道是灭的因,四谛为何不将集放在苦前,道放在灭前呢?这就是佛学的严谨辨证之处。把苦放在集前,是为了突出苦,先说苦,容易让人接受,因为苦随处可见,先在人们的心理深深打上苦的烙印,让众生彻底明白这个世界是苦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众生留恋凡尘世界的心理顽结,也会迅速拉近说法者与众生的距离,大家会认为传法者说得太对了,无形中就会对传法者产生崇拜感,于是大家都想知道该如何解脱苦,接下来再向众生揭示苦的原因。如果你先说集是苦的因,这很难让人接受,不好讲,也不招人听,因为苦比较形象直观,而集则相对抽象晦涩。说话办事传法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行。将灭放在道前,也是为了彰显寂灭涅槃境界如何如何好,让大家产生无比向往的感觉,非常想修,那该怎么修呢?于是再向众生传授修道的方法。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含义。知道苦,明白了苦,才想断苦,怎么断,断苦的因,即断集;因为羡慕涅槃境界的美好所以才想修道,因为修道才证入涅槃。
四谛真理博大精深,细讲起来一本书讲不完,这里只能算做抛砖引玉吧。考虑了半天,关于四谛只能叙述至此,因为这毕竟不是一本系统阐述四谛的书。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
译为:什么是声闻乘无间种性?无间就是不间断,表明连续性,声闻乘属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从古到今都有,从未断绝,就像能遗传似的,因此称之为种性。主要是因为世上总存在悟性不高的人,才呈现出声闻小乘的连续不断性,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因无法生起大悲心普度众生而境界不得精进,属自娱自乐。
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
阴界入自共相就是世人所处的苦海。断知就是前面所讲的“知苦断集”,译为一听说佛法可以帮助他们跳出苦海,断除一切烦恼惑业的时候,全身的毛孔都兴奋得放出光来了。
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修就是修道,相是法,智是指我空智,声闻认为我空法不空,喜欢修我空无我,见涅槃境认为心外有法而乐住涅槃。缘起指的是缘觉乘从十二因缘悟得,一切法都是因缘而起,都是空的,譬如掌声这个法,在我们的两只手掌未因缘和合到一块时哪来的掌声?缘觉乘认为心外无法无涅槃,声闻乘所谓的涅槃也是因缘而起的假象。这是声闻乘所不愿意修的,因为声闻乘是慕灭才修道的,他们亲眼所见那个令之欣喜若狂的涅槃之境怎么会是假象?我们把这样的种性就叫做声闻乘无间种性。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异死,度分段死。
声闻最高证得阿罗汉果到达第八地,达此地时,贪嗔痴诸惑等烦恼断,微细的无明烦恼不断,过不了变易生死这一关,但分段生死能过去。
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
声闻乘到八地以后,自以为圆满,便大声喊道:我的生命已经彻底结束,苦集尽断,我的圣道已经建立,从此不再受三界之苦了!所言不虚。
修习人无我,乃般涅槃觉。
声闻乘通过修习人无我而得人空法不空的涅槃偏空觉。
【原文】:“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解说】:各别无间种性者有两种情况,一种执心内相,一种执心外相。执心内相者认为五蕴中有一个我,这个我是生生世世不灭的,因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要是没了哪还会有生命?我、人、众生、寿命四相都是五蕴中的这个我变化而来,人的根身诸识皆从五蕴中的这个我流出,是五蕴中的这个我长养着我,只要我见到五蕴中的这个我就是求得了涅槃,那么这个五蕴中的我是谁呢?就是长养我、人、众生、寿命这四相的士夫,士夫即神我、五蕴中的我。此为心内执我。执心外相者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造物主造出来的,等到我如实见到他并与之融而为一时,我就证得了涅槃。作如此觉想的人,认为佛所说的“法无我”是非分之想,是不可能的,法怎么会无我呢?这些人不是执着人我就是执着法我,(心里总有顽固不化的东西存在),是不会得到解脱的。此与诸声闻乘外道同出一辙,(不出出觉)本来并没有出离三界,却自以为出离三界了断了生死。为转变这些恶见之故,菩萨们应当修学。
【原文】:“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解说】: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修行缘觉乘无间种性的人,一听佛说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缘的变化是连续不断,因果循环往复的,从而悟得无生的真谛,这恰合自己的心愿,于是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悲感交集,以至于痛哭流涕。从此之后远离一切缘,所有尘缘不着。各别缘指的是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缘。
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听说佛法能示现种种身,具有种种神通,离合诸多变化,马上就能接受。
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菩萨们在传法时若发现众生当中有如上特质之人时,那说明他们具备缘觉乘无间种性,这时就该随顺向他们传授缘觉乘之法,具备如此因缘的人就是缘觉乘无间种性之相啊!
声闻、缘觉所悟之法皆不出四谛。声闻是从苦谛上悟,知苦断集得人无我之偏空觉。缘觉乘则从集谛上悟,观十二因缘,发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人法两空觉,显然缘觉乘要比声闻乘悟得深。缘觉乘又称辟支佛,辟支就是缘的意思,觉就是佛的意思,因此缘觉就是辟支佛。从大小乘佛法上来讲声闻缘觉都属于小乘,菩萨属于大乘;若从三乘佛法上讲声闻属于小乘,缘觉属于中乘,菩萨属于大乘。缘觉与菩萨不同之处在于缘觉是独觉,自己觉悟,自利,从不主动传法,你向他求教,他还要在定中看你前生是否与他有缘,有缘则说,无缘则不说,因为若无缘说了你也不信,他那等于白说,他一句废话都不会说;而菩萨乘则是自利利他,不仅自己好,还要让众生和他一样好,能生起大悲心,广说佛法,普度众生,因此能够圆满而入佛地,缘觉乘不能入佛地。
大悲心不是指特悲伤的心,是一种超越状态下的悲,是无悲而悲,菩萨们因无悲而悲获得无穷的法力。菩萨乘悲悯众生不分善恶,如阳光雨露滋润万物生长,譬如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小草、大树,病毒病菌、益虫害虫皆恢复了生机。所谓的善恶只是相对于人类来说,在大自然中不存在善恶,病毒病菌相对于人类是恶的,但相对于大自然却是维护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人类讨厌苍蝇,可是没有苍蝇,燕子会被饿死;人类讨厌蚊子,没有蚊子,蜻蜓会被饿死;人类讨厌瘟疫,瘟疫却是制衡人类无限度扩张的有力武器,正是在毁灭中人类才维持了自身的良性发展。何为善何为恶?无善也无恶!一切法如幻,众生在这生死轮回中折腾来折腾去执迷其中不知醒悟,苦海无边,因此菩萨们才生起超度众生的大悲心。
这大悲心法力之大是不可想象的,世间万物、山河大地无不受惠。大悲心与世间的善心不可同日而语,举例来说,某善良的人见到张三因家里穷看不起病,便心生怜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捐钱捐物找名医,整天心里就惦记着张三什么时候好,满脑子都是张三,后来又听李四出车祸,心里又装了个李四,为了张三、李四一天到晚把你忙得连饭都吃不好,终于把你给折腾出病来了。你是不是好人呢?你是好人,但你就这么大本事,天下有多少人遭难,你都能救得过来吗?你做好事为什么还生病?因为做好事也是在造业,在造善业,造善业为什么也生病?因为你自以为你做好事应该是善有善报,但你忘记了一点,做什么事都需要按规律办事,你为了张三、李四而违背规律不好好吃饭,心事重重,严重违背生理规律,焉有不病的道理!而菩萨们做善事从来不起心动念,既不喜也不悲,心里绝对无牵无挂,既有众生又无众生,如月光入于水出于水,自由自在,不沾不染。如果心里总是牵挂着一两个人,为这一两个人服务,你想那能有多大的法?菩萨心里没有任何人,因而能够普度所有的人;心里没有众生,所以能够普度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大悲心。菩萨们因不起心动念,因而不造善恶业,虽有净业但净业不形成业力,因而不流转。菩萨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就去哪,行任何善事都如蜻蜓点水般轻松,不受任何约束,心里无牵无挂,得大自在!
菩萨既能不知疲倦地做事而且还自在?对!人家就有那本事,羡慕去吧!而缘觉乘并不自在,自娱自乐,又不能像菩萨那样随便玩,随便做事有什么意思啊!缘觉乘的法力不够,因而入不了佛地。
有人问那得修到哪个阶段才有这样的法力?第八如如不动地。到了第八地,若生起大悲心就是入大菩萨道,若无大悲心则不是。所谓如如不动就是不论做什么事,包括行走坐卧在内都可以在定中,天塌下来都不会动摇,但要想出定就可以出定。随意!
【原文】:“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解说】:大慧!如来乘无间种性一共有四种:一、自性法无间种性,自性即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二、离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即三无自性,遍计所执无自性、依他起无自性、圆成实无自性;三、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即证得无分别圣智,能以智照见观察的种性;四、外刹殊胜无间种性,证得无量无边佛刹广大之相,也就是在心外各个刹土里的化身,随类而现庄严,殊胜无比。大慧!若听说此四种无间种性之法及闻说根身器界皆自心所现等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不怖,就是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原文】:“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解说】:大慧!不定种性就是在三乘佛法中,不论你说哪一乘,他都能接受,很容易悟入,随你所说法而成。三种这里指三乘。
【原文】:“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解说】:大慧!此五种无间种性是众生未修佛法前最初的根性,为了超度他们悟入无所有地才建立的。他们若能自觉如来藏,烦恼习气除尽,见法无我,在得三昧乐住声闻之后,(不沉溺于乐中,遇佛缘,得大悲心,继续修炼,不懈怠),就能够获得如来最胜之身。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解说】: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须陀槃那也叫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证得该果者在欲界世间还要轮回七次,最后才得以跳出三界到达阿罗汉果位;往来指声闻乘的二果,即斯陀洹,斯陀洹需要在欲界再往来一次,才能到达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叫不还果,意思就是死后不再回到欲界受罪,而在色界和无色界往生,也就是在天界往生,如果进一步修炼就可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乘的四果是阿罗汉果,到达此果位者即跳出了三界,不再受三界生死,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声闻乘从初果一直到证得阿罗汉果位依然还有无明及所知障未除尽,仍属于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三乘、一乘及非乘都是我所说的。三乘是对声闻缘觉和不定种性而说的;一乘是对如来种性而说的;非乘则是对不是修佛法的人说的,也就是各别种性说的。只因为愚夫缺少智慧的缘故,诸圣们才不得不远离寂灭,随顺说三乘等差别之法,(因为诸圣在寂灭状态时一乘也没有)。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第一义法门远离于能教之佛以及所教的众生,诸圣住于无所有境界,一乘尚且不立,焉有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诸禅是指四禅,无量指四无量心,无色是指四无色定,三摩提就是三昧,即一切菩萨所得定称之为三昧,其余的都不称三昧。三昧之定属于大定,正定,正受,其余的都是小定。受想悉寂灭指小乘的灭尽定。以上诸法心量皆非也,
【原文】:“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 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解说】:一阐提是梵语的译音,原意为正有欲望之人,意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贪心太大,极恶的意思。修多罗,指的是佛经。毗尼翻译为戒律。
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所谓的极恶,并非就是极恶,如果注定是极恶,世间焉有由恶转善解脱之理?
一阐提有两种:一者,舍一切善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有两种:一种是断一切善及舍去无始以来本自具足的救度众生的愿力。人生来皆具有佛性,只因受无明之染熏,与六尘结缘,才生妄想,妄想生则正觉去,致贪念无穷,才断善趋恶也。譬如人一降生便与母乳为缘,因缘而生长,因生长而食欲日增,乃至由母乳到饭食到果蔬到各种肉类,所吃的东西花样越来越多,花样多则有了比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品味越来越高,不能满足时便又哭又闹,看到别的孩子吃就馋得不得了,于是便想方设法骗大人的钱甚至趁大人不留意偷家里的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由小偷到大偷,甚至到抢劫,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贪是一切恶之源也。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什么是舍一切善根?就是诽谤大乘佛法及恶语攻击。这样的恶言恶行不是随顺佛经戒律的解脱之法,舍去了一切善根,所以无法证入涅槃。
二 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第二种一阐提是菩萨一阐提,一些菩萨出于发自本心自愿方便的缘故不证入涅槃,不是不能般涅槃,而是发愿要等到一切众生全部证入涅槃之后,自己才般涅槃。(而众生不可能度尽,因此这些菩萨们也就永远不能证入涅槃,比如地藏王菩萨)。大慧!像一些菩萨们为了度尽众生之后才般入涅槃的,就被称作不般涅槃的法相,这同极恶一阐提永远也无法般入涅槃的情况差不多啊!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解说】:大慧问佛:“世尊!您所说的这两种一阐提哪一种毕竟不般涅槃?”
【原文】: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解说】:佛告诉大慧:“当然是菩萨一阐提了,因为菩萨一阐提已经证得了一切法空,这一切法空就是涅槃相,别无其他的相可得,只是菩萨们为救众生故,不住于涅槃罢了,因此毕竟不般涅槃之相绝不是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之相。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并非无法证入涅槃,如果对他们施以如来神力,说不定在哪个时候他们受到了感应就会生起善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来不舍一切众生的缘故。因为要度尽一切善一切恶之故,菩萨一阐提才不般入涅槃。”
如来神力,是密宗的说法,这种力不是强加的,是无为力,是一种感应,能否感应关键在于是否有缘,有缘则神力起作用,无缘则神力不起作用,现在不起作用不等于将来不起作用,万法皆变,时机一到作用必定生起,神力以不变而应万变,因此神力对于一切善恶终究都会生起感应。密宗认为佛如母,众生如子,母要育子而子不肯接受,则不能感应,因此说佛法不度不信之人。但佛是不动的,人是变化的,这一生不度是因缘未到,不等于下辈子不度,一切善恶终有被度的相应的机缘,只因佛不舍众生故。
有人问,如果极恶的人生生世世都愿意做恶人怎么办?这不可能!因为造恶业者必受恶报,必在六道里受尽折磨,再恶的人也是为了活着而去行恶,谁不想好好活着?谁愿意受罪呢?你看那些在监狱中接受改造的人,绝大多数不都醒悟过来了吗?谁愿意失去自由蹲监坐牢呢?当他的罪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自然会醒悟过来,只要他醒悟就行,佛绝不会怪罪他以前的行为,这个时刻就是神力与他感应的时刻。另外,他以前所受任何恶报都与佛无关,是他自作自受,与恶结缘而自然引起的,佛也不愿意看到他受恶报,因此才发大悲心救度他。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解说】:大慧!大菩萨们应当善巧通达三自性。什么叫三自性?就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是从五法中的相生起,是因缘起,以他而起。
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自性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原文】: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解说】:大慧问佛:“世尊!妄想自性从相生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 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 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解说】: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太虚大师、憨山大师等将此句断为“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不是很准确。“相相”指事物种类繁多的意思。现举例来说明此句的含义。假如你曾经生活在农村,但你十分向往城市,经过努力你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你被分配到一个城市的单位里,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对面竟是一位令你怦然心动的女子,女子一时间也被你的帅气迷住了。这个办公室里只有你们两个人。开始的时候,你们两个都感到不好意思,但相互认识之后,一交谈发现彼此特别对脾气,越谈越投机,彼此眉来眼去渐生爱慕之情,越走越近,两只手终于牵在了一起。一天恰逢该女子过生日,你买了鲜花准备送她,结果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让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男朋友从国外归来了,这次是专程接她去国外定居的。
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首先反映了缘起自性。这件事的自性是什么?就是你和她之间的爱情,这个爱情是怎么产生的?是因缘而起。你生活在农村,但你不喜欢农村,因此你想与农村断缘而到城市去,这个城市就是你的所缘缘,也就是你所追求的缘,但到城市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增上缘,你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在城市找到了工作,这些都是你的增上缘。找到了工作也就意味着你将在城市里定居下来,因此你也就找到了你的所缘缘。正因为你有了工作,才有机会见到那个女子,因此工作是你对她产生爱情的因缘,有了这个因缘,你的心里就有了她,她成了你的所缘缘;她的心里也有了你,你也成了她的所缘缘。她牵挂着你,你牵挂着她,这种感觉缠绵悱恻,连续不断,这就是等无间缘。而同一个单位,同一个办公室、彼此工作面对面则是你们的增上缘。所有的这一切缘互相作用,最终促成了你们爱情这个自性的发生,导致手牵到了一起。这就是缘起自性。那么“缘起自性事相相行”就可以翻译成,因为多种多样事情互相攀缘运行而导致自性的产生。因为你不喜欢农村,所以你经过努力学习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工作,认识了她等等诸多事相的攀缘运行,导致了你们爱情的发生。也正因为你们之间产生了爱情,你们的手才牵到一起,你才想到给她过生日,才想到送花给她,也因为你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爱情,所以你见到她的男朋友时才感到意外。所有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们产生爱情才有的,这就是“显现事相相”的含义,也就是说因为缘起了爱情这个自性,才显现出有了爱情之后的诸多事相。佛祖所说的这句话多么科学精微啊,真是微言大义,一句顶一万句啊!但如果你断句出现错误的话,就不好理解了,因此断句是很重要的。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计著指的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有两种妄想自性。“建立”就是为众生演说的意思。翻译为这两种妄想执着自性是如来所说的,即名相计著相和事相计著相。
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太虚大师认为此句有颠倒,应改为“事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名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本人非常赞同大师的观点。所谓事相主要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包括自觉性,觉他性和他觉性或他感性。比如我饿了,这是自觉性;我看见一只蜜蜂在飞,这是觉他性;老虎发现一只野猪,这是他觉性;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他感性,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感应。这些事相并非是指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或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而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是从理上说的,因此属于法,而不是具体的相。所以事相计著相就是指对根身器界内外法的执着。
名相计著相则是指对心内外的自相和共相的执着。任何事物的自相都是不能言说的,凡是被人命名的东西都是共相而不是自相。比如狗这个名字,狗能具体地反映你所见到的那只狗的最本质的特性吗?显然不能!因为狗是泛指的,狗包括公狗、母狗、大狗、小狗、叭儿狗、藏獒、狼犬等等,因此狗不能反映某一只狗的自相,狗这个名字是从所有狗中抽象出来的,是共相。比如桌子,桌子也是共相,是饭桌、圆桌、方桌、办公桌等等共同的属性,你对于你眼前的桌子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越加修饰语越显共性,离真实越远。比如红色木质方桌,红色是你这张桌子的本质属性吗?显然不是,红色是所有红色物体的共性,木质是你这张桌子的本质属性吗?也不是,木质是所有木质物体的共性,方是所有方形物体的共性,桌是所有种类桌子的共性,抛开这些共性,你再看看,还剩下了什么?一无所有!没有语言能反映自性,自性是离言说的。自性是由诸多的共性来共同表现出来的,各种共性因缘合在一起围绕一个虚幻表现出一个自性来。比如爱情,你能摸得着吗?你能看得见吗?爱情是个什么样子的?无人能说得清,但却感觉得到,不仅身临其境者能感觉得到,旁观者也能感觉到,这就是真空妙有,这妙有是由谁表现出来的?是四缘和合。首先你们双方要有因缘,在前文中我曾说工作是你们的因缘,因为工作,你们才走到了一起,但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真正的因缘只能在你们彼此的心里,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只可感不可见不可说的,工作是看得到的现象是共相,因此只能算你们走到一起的增上缘,你们通过各自的眼耳鼻舌身意互相爱慕攀缘,彼此都成了对方的所缘缘,你们爱慕之心连绵不绝,这是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相互作用围绕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缘表现出一个叫爱情的自性来。那么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一无所有,是妄想有的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些缘要是都散了,爱情就不存在了,如果爱情是真实的存在,它就应该是不可颠覆的,永恒的,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因此说爱情完全是一场游戏,而人却执迷于这场游戏中死去活来,不知醒悟,导致一幕幕悲剧。那么这场戏可不可以做?当然可以做,没什么不可以做,凡是说不可以做的都是迷信分子!佛祖释迦牟尼要不偷着乐才怪呢!他自己早年的坏事就没少干过。关键的问题在于能进得去还要能出得来,不起执着,因此说世俗生活是成就佛性的最佳磨练场所,是一个人开悟的关键所在,你看那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看那月光照在粪坑之上受到一丝一毫的染污了吗?不看破红尘你是成就不了佛性的。
事相执着相和名相执着相就叫做两种妄想自性相。
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如果自性或者亲因(也叫因缘)是依众缘而生的,就叫做缘起。就像上文所说爱情这个自性是众缘和合而生的。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什么叫成自性?也就是问什么叫成就佛的真实性?答曰:远离各种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指的是成佛前所成就的无分别智,也叫正智,是听闻佛法修习所成就,通于三乘。自觉圣智是指成佛之后的大圆镜智,是自证自觉之无碍智,是真如(如如)之智。该句翻译为远离名、相、妄想的正智和如如之智所行的境界,就叫做成自性的如来藏心。所谓的心外无物,也就是这颗如来藏心外无物。名、相、觉想(妄想)、正智、如如被称作五法,连同前面所讲三自性,合称作五法三自性。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解说】:这时,世尊想重宣此义,而以偈文说:“名与相这两种自性相都是妄想执着因缘而起的,只有正智和如如才是真正的实相。”名指能诠之言,相是指所诠之法或物,觉想就是有分别心的妄想。名与相皆依他种种缘而起虚妄自性。正智是有为无漏,如如是无为无漏,两者皆离颠倒,因无漏故成真实相。
【原文】:“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解说】:“大慧,以上所说就是因观察五法而得的三自性相经,为得自觉圣智所行之大自在大圆满境界故,你等大菩萨们应当修学。”
观察五法得到:名与相就是缘起自性(依他起性),觉想就是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正智和如如就是成自性(圆成实性)。
【原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解说】:大慧!大菩萨们应当善于观察两种无我之相,什么叫两种无我相?就是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
【原文】:“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解说】: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什么叫做人无我?就是内不执着于我,外不执着于我所感知的六尘世界。
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阴是指五阴,也叫五蕴。界是十八界,入指六入或叫十二处。
十八界:六根、六识、六尘的总称。六根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是有色跟,只有意根是无色根。佛学同现代科学对意根的理解是不同的。佛学认为意根是无色根,类似精神范畴;而现代科学认为意根就是人脑,意识是从人脑中产生的。一个进入相当深度境界的大德高僧,他完全能体会到人脑里有什么。而事实上科学家们搞出来的东西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们捕捉不到意根的真实存在便强行认定意根就是人脑。但解剖学却发现人脑并非是意识的独立器官,人脑的各个部分所掌管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有的部分接收眼识的信号,有的部分接收耳识的信号,有的部分接收鼻识的信号等等,人脑除了接受六尘信号外,还接受人体内部各个脏器官的信号。而意识在人脑中是可生起可不生起的,对于眼睛所见之物,我可以去分辨可以不去分辨。意识在人脑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位置,不像掌管眼耳等识的大脑部分只能接收眼耳等传来的信号。这种情况就像人与房子的关系,人相当于意识,房子相当于大脑,眼耳鼻舌身识相当于房子的功能,人可以利用房子里的这些功能,也可以不利用,人要利用这些功能,就等于将这些功能联系了起来,这就相当于思维过程,人可以在房子里居住,也可以从房子里走出去,因此人脑对意识没有决定意义。大脑解剖学的目的是想找到意识究竟之所在,但却意外发现人脑的不同部分分管不同的功能,并不存在一个专门的区域为意识所独有,因此在大脑中找不到一个领导眼耳鼻舌身五识的真正的意根。这与佛学观点是吻合的,而科学家认为意识来自大脑,这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扇了一个嘴巴。佛学认为,眼耳鼻舍身五根均有扶尘根和胜义根的划分,比如眼根,当色尘入目的时候,眼睛里的什么东西接收到了色尘的信号?当然是眼睛里的感受器也就是视神经末梢,眼睛里的这个神经感受器就是扶尘根,扶尘根直接接触外尘形成视觉影像,这个影像被传到大脑中掌管视觉中枢的部分,这个视觉中枢就叫做胜义根。修行者无需通过解剖就可以了知人脑中各个部分的组成情况。除了眼根,耳鼻舌身四根也都有扶尘根和胜义根的划分。
那么诸根和诸识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比如眼根与眼识,有人认为,眼根是眼识的种子,眼识是由眼根生出来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什么叫种子?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是要自身否定的,也就是说种子只有自己消失之后才能发生转化。如果说眼根是眼识的种子,那么当眼识生起时,我们的眼睛是不是就消失了呢?因为眼睛就是眼根是种子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种情况存在,那么耳鼻舌身诸根都将会消失,焉有我们这个肉身在?由此可见眼根也只是眼识活动的场所而已,眼根并非是眼识的种子,眼根和眼识都各有各的种子,眼根和眼识的种子均来自于阿赖耶识。眼根与眼识是因为有缘才结合到一起,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关系。耳鼻舌身的根与识同眼识的情况一样,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有人问,眼识既然是非物质的,为什么也会老?比如年纪大了,人的眼睛会变花。人的眼睛变花与眼识无关,是眼根老了,眼识绝不会随眼根老而老,眼识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么能体现老?如果眼识也会变老,那么这种变化应该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改变的,比如对你的眼睛进行手术或者给你戴一副眼镜,这些都应该无法再让你看清东西,因为你的眼识老了。可事实上,当你戴上眼镜时,你就看清东西了,这说明你的眼识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你的眼睛。同时也说明我们这个肉身是假的,就像穿旧的衣服一样,太破了,应该换一换了。
关于根与识关系的问题,即便是那些弘法20多年的高僧也经常搞不清,搞不清这个问题,就无法断除我见,极其不利于修行。先说到这,明天接着谈这个话题。
意识与意根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不仅是佛学界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科学界争论的难点,从目前的研究角度来看,佛学上的说法要比科学上的说法更科学。
现代科学依然从唯物论出发,坚持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根。但他们无法在大脑中找到意识存在的场所,因为大脑中各个部分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能将各个部分功能统一起来的专属意识的区域,而意识却能统一那些功能,能够在那些功能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分析、分别、判断等的思维过程。但意识的产生并不依赖于人脑的功能,去不去想是意识自己的事,大脑管不着,比如有些小朋友上课时精力不集中,老师在前面讲,他却在想心事,老师讲的是什么,他一句也没听到,老师讲话的声音传没传到他的耳朵里呢?传到了,他的大脑也接收到了信号,但是这个信号却没能传回耳朵,因而无法引起听觉,这说明大脑对意识无控制作用。但意识必须借助大脑各种功能提供的信息资料才能引起思考,意识与大脑要因缘和合才能起作用。至于所谓的独头意识,说这种意识可以不需要眼耳鼻舍身提供的信息而独立思维,比如闭上眼睛思考某个方程的解或者回忆一天当中所经历过的事,但这些思维过程都需要有眼耳鼻舍身先前提供的资料才行,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大脑可以理解为一个搜集信息的仓库,意识随时都可以到这里来调用资料,至于意识是否要用到这些资料,那是意识自己的事,大脑不能决定意识的行为,比如我今天累了,那些事暂时不想了,我需要休息。那么这里的问题就出来了,我需要休息,这明显是一个决定性的行为,而意识只有分别判断分析等功能,并不能做决定,既然大脑管不着意识,那是谁在管意识?这个管理意识的东西就是人我,什么是人我呢?人我在哪里?这个人我就是末那识,也就是意识的根,即意根。显然意根不同于其他诸根,眼耳鼻舍身五根都是有色根,都是物质根,而末那识则是无色根,是非物质根。意识必须依末那识才能生起,它要服从末那识的指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不喜欢用脑思考,一动脑就觉得累,因此意识不是想生起就能生起的,如果意识是由大脑决定的,大脑里有意识,当大脑看见或听到什么的时候,意识必然生起,因为这是大脑的功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常常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被心暗示或在逼迫的情况下,意识才不得不生起,这个心就是末那识,比如上级下达命令,要求某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务必要在一周内完成某项工程的调研报告,否则做开除处分,命令一下,科技人员的脑细胞立刻就活跃起来了,想不认真都不行,因为万一被开除就意味着丢掉饭碗,生存权将受到威胁。而末那识就是本能识,是人我,我的利益和生存权受到侵犯那绝对不行,因此强行要求意识生起,玩命也要完成这项任务。
末那识既然称作识,说明它也有了别作用,它为什么不自己去思考呢?因为末那识的了别作用只对內境,不缘外境,它只对阿赖耶识的见分进行了别,这种了别因被打上主观的烙印而被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大烦恼所覆盖,因而它的了别作用十分差,虽然也全面但不客观,没有理性,它必须生起意识才能辨清。末那识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下,常常会受骗上当,贪爱是末那识的根本特征,这个特征是由其生存本能决定的,生存本能要求其必须贪必须爱否则无法生存无法延续,这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但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这种必须是盲目的、失控的,会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比如小孩子因贪吃陌生人的奶糖被骗走卖掉,某机关领导因贪色之故被女方讹诈,结果导致名誉扫地、丢官丧职、家败人散。因此末那识常常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代名词。从前有一顺口溜:屯老二进城,腰扎麻绳;先进饭馆,后进剃头棚;喝瓶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场电影,不知道啥名;挨一眼罩不知道哪
从前有一顺口溜:屯老二进城,腰扎麻绳;先进饭馆,后进剃头棚;喝瓶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场电影,不知道啥名;挨一眼罩不知道哪儿疼。这首顺口溜道出了末那识的真谛,这屯老二可能是头一次进城,一见到这么大的城市顿时懵了,不知道哪是哪儿了,你要说他什么都没看着,他却什么都看到了,最起码跟农村不一样,但你要问他看到什么了,他却说不清楚。进来倒是进来了,你倒事先有个规划呀,起码应该明确自己进城干什么来了,不懂的地方勤打听打听,别乱闯啊,可倒好,一进城就做颠倒事,正常来讲是不是应该先买条腰带换上,把头剃了,洗个澡,然后再进饭馆,他却先进饭馆后进剃头棚,喝汽水不知退瓶,看电影不知啥名,挨揍还不知道哪儿疼,你说他颠倒不颠倒?这就是混蛋的末那识。
末那识要想弄明白事理必须生起意识,但意识被末那识染污之后,也时常成为末那识的工具,而无法改变末那识的意志,比如妻子怀疑丈夫在外面包养情妇,因为她亲眼见到丈夫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一起聊过天。于是末那识便命令意识进行分析,意识越分析末那识便越怀疑,意识暗中提醒末那识要抓住证据,可是末那识已经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他的丈夫杀了。后来得知,那个女的是被她丈夫开除的职工,那天谈话谈的就是这件事。妻子一听登时晕死了过去。末那识总是对重大变故产生悔悟,不走极端它就是执迷不悟。佛祖说末那识如刀锋不能自割,说的就是末那识的顽固不化,不可理喻。末那识是非理性的代名词,它时时刻刻都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必须说了算,我总是对的,我不可能有错误,谁说我犯错误也不行,谁侵犯我的利益也不行,在迷雾当中它无法反省自己,就像刀锋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
有人问,既然意识是缘末那识生起的,那么意识就是末那识生的了?错误!理由是如果意识是末那识所生,说明末那识是意识的种子,意识一生起,末那识马上消失,就如同树种变成树,树种就消失了一样。可事实上,末那识恒时存在,除了成佛之外,包括大菩萨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无法断除末那识,检验末那识很容易,比如面对美食你馋不馋?面对美色你心动不?当别人扇你嘴巴子你愤怒不?丢钱之后你懊恼不?所有非理性的本能冲动都属于末那识。由上可见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是领导者,但不是种子。末那识与意识的关系就好比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宰相要服从皇帝的命令,但宰相不是皇帝所生,宰相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皇帝才能行使权力。因此意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依末那识,否则无人赋予它宰相的权力。意识是末那识从阿赖耶识那里唤醒的种子,依附于末那识,唯末那识所用。末那识的种子也来自于阿赖耶识,依阿赖耶识而生。阿赖耶识的种子之所以会变现出七转识,是因为阿赖耶识缘无明故。由上可知一切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世上没有离缘之法。单独的法都无法运行,正如皇帝不能离开大臣,大臣不能离开皇帝是一样的道理。
有人问,末那识那么白痴为什么还能指挥意识?刘禅也很昏庸,为什么还能领导诸葛亮?末那识是人我的体现,我是中心,一切都要为我服务,我连自己的意识都管不了,这个我还有什么用?意识只是我的工具而已。刘禅是国家的象征,诸葛亮再有水平也只能为国家服务。
意识的功能是比较全面的,既能缘前五识和大脑,也能缘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而且意识还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意识具有周遍计度的特性,但它的周遍计度与末那识不同,意识只能对某一特定事件进行周遍计度,让意识做数学题的同时背英语单词,这显然行不通。而末那识则是全面计度,但一件事也计度不明白,全是稀里糊涂。
在世间法中,末那识并非一无是处,它是激情和创造力的代名词,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商也很重要,感情丰富的人交际就广泛,感情冷漠的人朋友就少;感情丰富的人易结善缘,因而成就菩萨道的可能性就大;感情冷漠的人心里只有他自己,那他永远也无法入菩萨道,成佛更别想。精力充沛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业,精力不济的人很难有所作为。
如果说意识代表理性,末那识则代表非理性。理性大于非理性的人易于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理性等于非理性的人,比较适合当领导,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既要有相当的情商又要富有智慧,感染性、亲和力、感召力是情商的体现,智慧则是管理能力的体现;理性小于非理性的人则适合做奴才,只一味地盲从,而无清晰的见解。有人问,既然末那识这个非理性主宰意识,为什么意识这个理性还能大于非理性?齐桓公比管仲大,但齐桓公自己没主见,很愚昧,事事都听管仲的,甚至称管仲为仲父,管仲权倾朝野,但却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说明齐桓公虽然愚昧,但他情商很高,能有效感化管仲,他知道管仲一切都为他好,他为什么不听呢?
末那识是主观,阿赖耶识是客观。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分离,则主观反映客观,末那识成了认识客观的主体,体现为生命的过程。当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合一时,则表示人我与物我相合,主观无法再显现客观,则表示生命的结束。客观载着主观的种子在六道里开始轮回。主观是人我,是假我;客观是真我。当修行者彻底断灭末那识的时候,阿赖耶识则转化为纯净的真识,并刹那转识成智,进入如来地,从此永远不生不灭,化为永恒的真我。
以上所讲就是六根和六识,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界。六根、六识、六尘合在一起就是十八界。六入是指六尘入六根的现象,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眼耳鼻舍身意六根的现象。六尘从六个不同的地方而来,进入六个不同的根,合起来就叫十二处,六入和十二处是一个意思。六入从广义上说应分为外六入和内六入。外六入就是六尘进入六根的现象,这六根是指扶尘根,直接与外界相接触,因此外六入属于我所的范畴,也就是被我所识别的对象。当不再关注外尘世界,只专注我心的时候,只能表明你断除了我所,并不表明你真正做到了人无我,内在的我,你依然没有断掉。要想断除我,还要断除内六入,内六入也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传递到大脑各个中枢的影像,这些影像被称为六个胜义根。断掉这六个胜义根才算断掉了我,我与我所都断掉了,内外皆无我就进入了人无我之境。十八界和六入共同作用就形成了五蕴。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总称。蕴就是聚集的意思。蕴与阴是一个意思,都有凝聚、沉降之意,阴与阳是相对的,升华则为阳。五蕴有时也称作五阴。
各种色聚在一块就叫色蕴。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眼耳鼻舍身五根)和一切可见不可见的外尘世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佛学认为一切色都是由四大转化而来,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种。大是广的意思,广大无边,覆盖整个宇宙,所有时空下的物质及其变化都是由地水火风转化而来。种表“能生”义,是一切物质的源头和起点。从宏观到微观皆由四大所变。
地大显坚性,这是地大的自性,地大愈盛则坚性越强,坚性强则具覆压承载之功用,这种承载的作用是与万有引力相当的,比如我们站在地上,地面对我们有承载力。假如从地面上往起跳,我们将看到,不论跳多高最终都要落回地面,这就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若没有万有引力,我们站在地面上则感觉不到地面对我们的承载力的作用,我们只要轻轻一跳就可以逃离地球的控制飞向无穷的宇宙,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地面的坚实是因为有万有引力拉我们的缘故。因此万有引力是地大的根本特性。
水大显湿性,这是水大的自性,水大越强则湿性越强,湿性强则具粘着、亲和、溶解、溶蚀、腐败、摄集之功用,水能攀援沟通一切物,一切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解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水解就是电离作用,因此电磁力就是水大的基本特性,一切生命现象都是电磁力转化而来。
火大显暖性,这是火大的特性,火大越强则暖性越强,暖性强则具成熟、烧煅、毁灭之功用,火大是原子与原子之间以及原子核内部发生激烈反应的表现,而宇宙中最重要的能量反应是原子核聚变和裂变,原子核反应是生命获取能量的最主要的来源,譬如太阳,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才保证了我们地球有充足的能源,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假如没有太阳,哪里还有生命的存在?而原子核之间的反应属于强相互作用,因此强相互作用是火大的基本特性。
风大显动性,这是风大的自性,风大越强则动性越强,动性强则具生长运化之功用,风大还具有无孔不入的特性。这里所说风不要仅仅理解成空气所成风,一切动都属于风大,地球在动,高山随地球动这都属于风,这是从宏观上所见。微观上讲,X光能穿透人体,而X光的运行速度是光速,你说它动没动?它能穿透人体说明它无孔不入,但它并不厉害,因为厚铅板可以阻挡它穿透,有没有任何物质也阻挡不了的物质呢?有!那就是中微子,在中微子面前一切其他物质全是空的,它在穿越物质时不会对任何物质造成损坏,它的传递速度更不会因为穿越而减弱,不论多么强大的吸引或排斥力都不能对它有丝毫影响,打个比方说,我们用手去推墙,感觉墙在排斥我们,而任何墙不论它有多厚密度有多大,都丝毫也排斥不了中微子,也吸收不了中微子,中微子在物质中穿梭就如同在真空中散步一样逍遥自在,飘然而过,没有任何障碍。中微子被看做是宇宙演化的基石,自然界的孩子。中微子的这种奇怪的特性被称作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风大的基本特性。
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学上的四种最基本的相互作用。物理学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这四种相互作用辗转变化而来。而佛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四大种转化而来,这四大种恰与现代物理学上的四种最基本相互作用一一对应。过去有人说古人受认识能力限制,把世界理解成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我只能对他说佛学上的四大是全面的,完整的,概括了整个宇宙,这四大种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恰好揭示了这个物质世界的最深层次的秘密。
为什么说这四大种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呢?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计算出来。如果您懂得易经,就不难理解,这四大种与易经上的四象是一一对应的,太阴、少阳、太阳、少阴即是四象。太阴与地大、万有引力相对应,少阳与水大、电磁力相对应,太阳与火大、强相互作用相对应,少阴与风大、弱相互作用相对应。这四象显示出了阴阳变化关系的极限,无法再增加,再增加就不再是四象了。
根据易经,我们还可以推算出四大种与基因密码子对应关系,组成基因密码子的碱基一共有四个,分别是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碱基要想实现配对必须是一正一负才行,两个电性相同的碱基无法配对,再根据各自所携带正负电量的不同,从而得到鸟嘌呤与太阳、强相互作用、火大相对应;腺嘌呤与少阴、弱相互作用、风大相对应;胸腺嘧啶与少阳、电磁力、水大相对应;胞嘧啶与太阴、万有引力、地大相对应。四个碱基是构成64个基因密码子的最基本单位。由上有充分理由说明生命大厦的最基本微观单位四个碱基是由地水火风变化而成的,再从宏观上看,情况更清晰,比如组成我们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具有承载的作用,显坚性,因而属地大;血尿汗等显湿性,属水大;身体的温度、能量显暖性,属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胖子为什么出汗多?因为他地大,承载的水多,所以水大。胖子身上能量多,火大,所以一运动就喘得厉害,导致风大。
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由这四大变化而来,只不过不同的物质地水火风含量不同罢了。比如水,水除了由水大构成外,因其具有流动性,因而显风大;因其固液汽等形态的变化表明它有火大,冬天为冰,表明火大小,春天为水表明火大一般,水遇热变蒸汽,表明火大大;水相对于地来说坚性小,但相对于空气来说,坚性大,如果没有坚性,如何能承载船舶?空气坚性更小,因而船舶无法在空气中航行,但飞机因为速度快,风大大,导致空气的坚性增强,从而能承载飞机在天上飞。
现代物理学有四种基本力的相互作用,佛学上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易经上的四象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揭示的都是物质世界最根本的问题。只是阐发的角度不同,物理学主要是从功用上来讲;佛学主要是从构成上来讲;易经则是对前两者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抽象,阐明的主要是变化关系。有些类似于数学符号。而生命基因学则是上述前三者变化的特例,是具体的科学,四个碱基是可见可研究的,恰好可以作为前三者的例证。从佛学上来说,生命就是四大因缘和合而成的,四大互相攀援相合时就表现为生命生长过程;四大分离生命进程就结束。当人活着的时候,总感觉他是个人,是个鲜活的人,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感觉他是存在,他的身体当中有一个自我。可是当他死了以后,化为泥土时,你再去找找看,他在哪里?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肉身里有我吗?没有!那么到底有什么?有四大呀!四大分离了之后,并没有消失,而是又进入其他方式的变化过程里去了。比如人的尸体被细菌和昆虫吃掉,则变成细菌和昆虫身体的一部分。四大就相当于四个人在表演一场戏,演出一个精彩的节目,这个节目就相当于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当表演结束时,节目落幕,生命也就结束了,这四个人各自回家一切都散了。
上面所讲的是佛学五蕴当中的色蕴,色蕴由四大变化而来,从中我们看到,色蕴当中是无我的,或者说这个我是假的,因为我并不能主宰我自己,最起码,我的身体不属于我,我无法控制。如果这个身体属于我,归我管,那么我就有办法命令我的身体在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再长了,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甚至我能让自己返老还童,我还能让我的身体永远不生病,可是我管不了我的身体,我的身体生病时,病情该怎么发展并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是无奈的。如果我的身体归我管,当饥饿袭来时,我就会命令它不许饿,它就不饿了。可是我做不到,我必须填饱肚子。我成了我身体的奴才,为了这个身体而四处波本,一生的忙碌到头来全是一场空,因为我无法保住我的身体。我从生到死整个过程都被谁牵着,这个谁是谁呢?就是四大!四大分离的时候,连与我说声再见都没有便悄然离去,因为我是奴才,四大是主子,岂能在乎我?我只是四大表演的节目而已,它们玩够了就去寻找新欢去了。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楞伽经的讲解,其实通过念诵楞伽经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的纯净,使我们的修行得到提升和改善,而且通过念诵楞伽经还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心中的杂念,使我们在修行时能够心无杂念和专心致志。以上如有不正确之处请多多包涵。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