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俱舍论管窥

发布时间:2022-08-20 20:02:12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俱舍论》的作者世亲菩萨,是一位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伟大论师,他的作品极为丰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俱舍论》是他的代表杰作,虽为小乘论籍,实为通往大乘之途径,它的问世,被印度学者誉为“聪明论”。

  根据《俱舍论颂疏》的作者圆晖说他造论的动机有三点:一.为今众生断烦恼故。二、欲今智者慧解深故。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现就此三分述如下

  (一)、为众生断烦恼故

  所谓烦恼,亦名为惑。惑,即迷妄之心,迷所对之境,颠倒事理。《大乘义章》说:“能惑所缘,故称为惑”。惑指无明,由无明导致众生造业,因感果而形成因果规律。所以无明不除,就必堕三界九地,六趣四生之中;就有贫富悬殊,祸福不等种种差别现象。作者造论,就是要让人们认识无明,驱除无明,解脱众苦。

  本论《随眠品》着重谈了由无明而产生的诸多烦恼,其种类有: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这些烦恼就是产生众苦的因缘,迷界众生以此为依,履行造业,随业轻重感果六趣,飘流三界。如《俱舍论》曰“由惑世间飘有海”。就是指我们凡夫众生,不明事理,不识果由业因,业从惑起。更可怜的是,许多愚昧无知的人内心颠倒,以苦为乐,终日沉于赌场,醉于酒巴,昏于舞厅,不识这种乐只不过是迷恫的心求得一时刺激而己,不懂得这种刺激所留下的后患将使你一生痛苦不堪。作者以锐利的眼光,聪明的才智,认识人生,透视人生,指明解脱方向,劝勉众生,断惑证真,加功用行,将存于心意识上的种种烦恼一一铲除,今心平衡,达到清净无为的超脱境界。这就是作者造论的第一个动机。

  (二)、欲今智者慧解深故

  所谓智,即对事理能正确判断决定;慧,即见闻不忘。《大乘义章》说:“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定,说之为智”。智慧是解烦恼生死之津梁。

  作者如何引导众生开发智慧法门呢?我们从全论各品的次第即可知晓。《界》,《根》二品总明万法,十八界是万法的体,二十二根是万法的用,两品总明有漏无漏法。《世间品》明万法中的有情器界,即依正二报。《业品》讲依正二报不同的差别原因,这种原因在时间上有三际的关系。《随眠品》谈增长业必须俱备的助缘。这种因缘果报就象网络,紧紧地把我们系缚,想要挣脱只有运用智慧这把利剑才能砍断罔络,只有网络破裂,才能摆脱轮回生死之苦,这二品别明迷界有情生死的根源。《贤圣品》是指示我们应求之果。《智品》是劝导我们求果时应具备的条件。《定品》是告诉我们光有条件还不够,必须再借助缘。这三品是别明悟界修道的果法。

  作者以慈悲的胸襟,孜孜不倦的利他精神,论述时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一层紧接一层,从有漏的果、因、缘,讲到无漏的果、因、缘。既有科学方法,又有科学理论,说服力强,启迪众生,愍灭无明,令生慧解,令从愚痴此岸达到智慧解脱的彼岸。这就是作者造论的第二个动机。

  (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佛陀诞生至今已有两干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他给我们留下了世上希有难遭难遇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是佛陀亲自彻悟宇宙人生奥密,开示众生的方便教。律藏,是佛在世时,有弟子不遵守教法,出现犯轨行为所制定的条例。论藏,大多是尊者们深入经藏,体悟法要,并结合当时社会,国情,及本宗存在的问题所作的论籍。总之,三藏的流传,都是宏持正法,为令正法久住世间。作者造论也不例外,因为他看到自信的本宗有许多问题不符教理,乖违正法,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很难保证正法流传世间。所以,他在精通本宗教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经部,后又到迦湿弥罗精研从未见过的《大毗婆娑论》最后推出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它的问世,揭示厂本宗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纠正了部派佛教出现的不符正法的观点,为正法久住于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就是他造论的第三个动机。

  本论的组织结构本论的组织精细严密,文中前后联贯,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脉脉相通。如《世间品》谈到器界的成立是由风轮、水轮,金轮构成的,在器界里分布有天界二十八层,地界有九山、八水四大洲等多重山海,以及寄存在器界中的有情身量、寿量、形状和劫时中出现的灾危等事,妙趣横生地将世间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对诸法很好的写照。

  全论的组织分为八品,二十九卷,六百颂文。

  《界品》两卷,四十四颂。界指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对六尘起六识成十八界,分别十八界有二十二门,全品总明宇宙万法有漏无漏之体。

  《根品》五卷,七十四颂。根的定义有三:即最胜、 自在、光显。以譬喻得名,如草木有根,根能令草木破土,生长,开花、结果。本品详明了二十二根,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等俱生诸法和六因、四缘。总明宇宙万法之用。

  《世间品》五卷,九十九颂。世,即迁流和破坏义;间,即中的意思。揭开世间序幕的是三界、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四识住.四生、中有、四有,这些都是迷界凡夫起惑造业所得的果法。本品详明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业品》六卷,一百三十一颂。业,造作义。能造作的是身,语,意三业,由三业的造恶作善,分别产生表业、无表业、三性业,福等三业、三受业,三时业等,这些业都是迷界众生得果的亲因,本品揭示业性刹那迁徙,没有固定性,不变性。

\

  《随眠品》三卷,六十九颂。随眠,又名烦恼,亦名为惑。随眠,即跟随有情眠伏根中生昏沉无智。随眠种类繁多有六随眠,七随眠,十随眠、九十八随眠、五见、四倒、九慢,七慢、四漏,九结,五盖、三缚、十缠、六垢等,这些随眠都是障碍修道的恶缘,迷界凡夫造业就是依它为缘。

  《贤圣品》四卷,八十三贤,贤指有道德的人;圣,指智慧高超的人。

  想成为贤圣的人,必须遵循佛所说的四谛法,勤修五停心,四念住、四善根,十六心位、六种性,七圣人,这些都是悟界圣道的果法,也是本论开导众生达到小乘阿罗汉果的最高境界,本品开示了无漏的四向四果位。

  《智品》二卷,六十一颂。智,即对事理能正确决定判断。本品分析了十智殊相,十智行相,四无畏,三念住,六通、三明、三示导,五通,这些都是无漏圣果的亲因。是明断惑证真之理。

\

  《定品》二卷,三十九颂。定,即心一境性。定有四静虑,八解脱,八胜处、十徧知等、这些都是修无漏圣果的疏缘。本品劝勉众生调伏内心猿意马寂灭。

  全论八品,初两品总明宇宙万法有漏无漏之体用,次三品别明有漏的果、因、缘,后三品别明无漏的果,因,缘。破我品一卷,依演培法师的六点理由和三点教证考查非属本论,故从略。

  本论的中心就是讲四谛因果规律,我们从论文的标题可以看出,《俱舍论》,完整地说应该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翻译成汉语即“对法藏论。全论的中心思想是在讲四谛法。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是迷界之果,集是迷界之因,灭是悟界之果,道是悟界之因。

  苦以集为因,即世间,业,随眠三品。世间是苦果,业是苦因,随眠是苦缘;灭以道为因,即贤圣、智、定三品,贤圣是悟果,智是悟因,定是悟缘。果不孤起,必有原因,因不自生,定待助缘。本论在阐述四谛因果规律时引用了五果,六因,四缘作解释。五果:士用果,等流果、增上果,异熟果,离系果。六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徧行因、异熟因、能作因。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得士用果,依俱有、相应二因,因缘为缘;得等流果,依异熟因,因缘为缘;得增上果,依能作因、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为缘;得异熟果,依异热因,因缘为缘;得离系果,离系是离开烦恼的系缚,是烦恼惑尽所显的果法,是以择灭为体,道谛所证,毋须因缘。总之,前四果是六因所引生之果,不离三界色心,是说明有漏的苦集二谛;后一果不借因缘,是无漏灭道二谛所证果法。全论中心讲四谛法,围绕四谛讲因果规律和迷悟两界的不同区别,最后让人们认识,抉择,彻观四谛因果,达到涅槃最高境界。

  要知道本论在有部中的地位,首先应该了解有部有多少论典,要了解有部的论典,就得对部派佛教稍有知晓。

  部派佛教最初分为两大系,即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逐渐分出十一部,即说一切有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上部、饮光部,经量部;大众部也逐渐分出九部,即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鷄胤部、多闻部、说假部。据《异部宗轮论》记载,二十部最胜行的只有五部,即大众部、南方上座部,北方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和经量部。《俱舍论》属印度北方大陆的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有部的典籍在部派佛教中是很可观的,它的主要论著有七部,《法蕴足论》、《集异门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和《发智论》。作者在有部中,精研本宗论典后深觉不足,听说迦贰色迦王时曾集五百罗汉于迦湿弥罗国结集《大毗婆娑论》两百卷。因此,潜入迦湿弥罗去学习,后有悟入尊者于定中得知他是闻名北印度世亲菩萨,即告诫他早速回国,以免出事。回国后,他开始综合有部,经部教义,揉集两部思想,一天一颂,造出这部轰动印度论坛的典籍。因此,本论的组织是综合《六足论》、《发智论》、《大毗婆娑论》而作,是取各论精髓而成。所以,它在有部中的地位是自不待言。

  《俱舍论》一书,据有关资料介绍最初传入我国是在公元五六三年,由梁陈真谛法师翻译,共二十二卷。《高僧传》还说他撰有《俱舍论疏》六十卷,在当时十分盛行。而后智恺,道岳、慧净也都著论疏多卷,但已失传。

  到了唐朝,玄奘大师将本论译为三十卷,使《俱舍论》的流传更为昌盛,成为中国小乘教的代表论著,在奘师门下有很多论师都作了论疏,如普光《俱舍论记》三十卷,怀素《俱舍论疏》十五卷,窥基《俱舍论抄》四卷,法宝《俱舍论疏》二十九卷,圆晖《俱舍论颂疏》三十卷,而后慧辉,遁麟等人也都有疏出现。

  现在近代慈航法师能海法师演培法师等,也著讲记弘扬。

  本论在阐述业感缘起的道理上是极为详细,在其它论著上很少见到,可谓小乘佛教最精彩,最能表现诸法的著作,也是法相唯识的根本阶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