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学人们,几乎难以区别《心经》与《金刚经》的不同。这两部经,似乎内容都在议论“心”。《心经》好象是在讲‘无…’的“空”,《金刚经》则也以讲‘不…’,做为它们频繁的连结词出现。
佛学讲的大乘心,果真“无.不” 即是般若智慧的么?错!其实明眼人一看即知,“无.不” 这些词性,经文皆表示着‘立足于效果的搁置’,而非‘对其意义的否定’。对意义的否定,是一种“非”的取缔。立足于效果的搁置,则是“是”下的弃置。所以看似是取缔式的否定,却只是一种免议。但是,大家几乎都将“心”,错放在取缔式的否定上了,而且还是错误的立足在对诸佛法的否定。
“无.不”是《心经》与《金刚经》的一种搁置议论用词,是默认的“是”,而不是“非”中的否定词。如果读经时去当成了否定词,极易造成认狂妄为智慧的心病,构成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的误会。比如,拿“杀人放火亦是佛法”,做为否定之否定的戏论,即是误会下的一种狂言。
了解了《心经》与《金刚经》内容手法中的共性后,我们再来了解它们的个性。《心经》是专为小乘法而设的大乘解说,在“空”下将诸佛法如何划为等值,是《心经》的中心思想。《金刚经》则将各经文内容中的“本生”和“喻言”等故事、术语、名相,加以哲理意义的背景提示,从而将婆罗门非逻辑的旧文化,从佛学大小乘法中活生生的剥离出来。所以,《金刚经》与《心经》不同,它已不是研讨划等值的学说,而是专于划出不等值的学说,但是这些不同亦是逻辑互通互证的。仔细分辨出两者的区别,有利于我们把握般若智的两个层面。
无论如何变化,两经的学说皆归于般若门,是般若智的两个变式。它们或明或暗以“空”提出了诸佛法中的共性,以及由共性“空”,分离出诸佛法内“如筏”之喻下的异质。
找出共性,剔除异质,是般若智针对佛法,所必不可少的运用变式。不论《心经》还是《金刚经》,都没有关于什么“执著于佛法”的批判,有的只是强调剔除掉佛学下之异质,是法理下的一系列逻辑问答演绎。那些著书以为《心经》或《金刚经》是 “连佛法全都要放下”,出现着极端逻辑矛盾的所谓‘大师’们,统统是盲人摸象后的在乱说!这些人,我就不一一点名了。有志于般若门者,可以通过我本文的以上引导,再读两经即可无虞。
以上就是金刚经和心经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了,其实金刚经的作用和心经的作用的大小都是和我们修行时候的心态息息相关的,只有我们将自己的心态放正了,我们才能够知道经文讲述的道理,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的。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