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静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人不能欲望太盛,不能把身外物看得太重了。很多时候,只要身心健康,那就是最大的快乐。对于心性贪婪的人而言,因为心中欲壑难填,因此,即便拥有再多财富,生活状态也是水深火热。一个人欲望越炽烈,他对痛苦的感知就越敏感,因为欲望会不断地啃食他,让他的心无法宁静,时间一长,便容易彻底被欲望所淹没,而且会对他人产生种种负面情绪。相反,人的欲望每少一分,满足感就会多一分,就容易静心,就容易多出一分慈悲。
佛经中说: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静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这是一种大智慧,在禅宗之中尤其被提倡 ,有些禅师即使快没有饭吃时,也会悠闲淡然地说:“没关系,我还有清风明月相伴!”欲望越少的人,也不会因为追逐欲望而丧失本性真心,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安贫乐道,享受其中的平凡与宁静。相反,如果欲望太盛,什么都想占有,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内心宁静下来,让自己变得慈悲呢?
来看一个禅宗故事:
有一位修行者,他一心追求禁欲苦行的生活,为此,准备离开自己所住的村庄,去深山中隐居修行,走的时候,他随身携带的只有一块当衣服穿的布匹。
这一天,他在山中洗衣服时,发现自己还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所以,就下山去向村民们要一块布。村民们对他隐居修行的精神十分佩服,就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一块布。
修行者继续返回深山修行。又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居住的木屋里来了一只老鼠,老鼠常在他专心修行时偷偷撕咬村民送给他的那块布。修行者遵循不杀生的戒律,所以,不想亲自去伤害那只老鼠,但又不胜其扰,于是只好再次下山,回到村庄里,向村民要了一只猫来饲养。
修行者将猫带上山,并不是想让它吃老鼠,只是想吓走老鼠,这样的话,就得喂饱猫的肚子,那么该让猫去吃什么呢?总不能和修行者一样只吃野菜吧!于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如此,猫就能靠牛奶来生存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修行者发现自己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来照顾猫和牛,打坐修行的时间减少了很多,于是,他又下山回到村庄,在周围找了一个流浪汉帮助自己照顾乳牛。
流浪汉和修行者在深山中居住了几个月后,开始抱怨了起来:“我和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妻子,我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修道者心想,这的确也有道理,自己不能强迫别人也过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他又让流浪汉下山找了一个老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各种需求接连不断,逐渐演变下去,修行者的欲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差不多是在大半年以后吧,整个村庄竟然都搬到山上去了。
故事很朴素,道理却很深刻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佛性,可大多数人要么甘愿为欲望而沉沦,要么沦为不求上进的“佛系青年”,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欲望就像是一条环环相连的锁链,一环满足,下一环又会到来,永远不能得到彻底满足。更可悲的是,人是不愁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的。另一方面,作为我们常人,也不可能完全无欲无求,不求上进,这其中还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们虽然做不到像佛那样无欲无求,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还是要尽量少一分物欲,少一分占有,及时收手,发现一件东西已经成为自己内心的包袱时,已经成为一种过剩的欲望时,就应该及时放下,明悟这句话: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静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独家内容)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