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易行道
因此,龙树菩萨说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如同“乘船则乐”。我们学这个法门,讲这个法门,横说竖说,必须契应这个“易”字,让人家听起来觉得这个法门教理容易懂、修持容易行。如果所讲的或者所听的,觉得不那么容易,很困难,那就是讲错了或者听错了;如果看有人行持虽然精进却很艰苦,我们就晓得对方的解与行可能有错误。因为这个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易——容易。容易才能安乐,能够安乐的话,表示它不艰苦。所以,我们向人介绍或自我行持这个法门,都必须能够显现出“易”这个特色才对。
十方众生往生的正业、正因,都离不开第十八愿所讲的信、愿、行,也就是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由于弥陀光明名号的摄化,使我们能够生起信心,然后尽自己的根机、环境、因缘去念这句名号。乃至求现生福报、求未来解脱生死轮回都可以,这就是“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同时,这也是天亲菩萨所讲的“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的含义。
又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彼佛光明无量”,“彼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到什么程度呢?“遍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障碍”有两种,有外障跟内障
。外障就是有形的,譬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铁围山、地狱等这些有形的障碍。内障就是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深重的罪业、冤家债主、天魔外道。阿弥陀佛光明的照射是无所障碍的,既不受有形所障,也不受无形所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无碍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找寻念佛的众生而摄取不舍。如果不是念佛,而是杂修杂行,就不蒙受弥陀的摄取不舍。为什么?第一,从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的念佛,没有讲其他杂业杂行。第二,从名号来讲,名号本身就含有光明,所以称念名号就跟光明有接触。如果不称念名号,跟弥陀的光明就了不相干了。
至于“摄取不舍”,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都不离开我们,不舍弃我们,不嫌怨我们,到我们临终就会显现来迎。这种念佛的众生,如果他本身是有愿生之心的话,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若本身没有愿生之心,那就不一定。不过他能够认定这句名号功德的伟大,凡事都能够求念这句弥陀名号,往往也会有愿生之心。如果说平生没有愿生之心,可是常常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摄取不舍,临终显现来迎接他的时候,往往他一看到阿弥陀佛巍巍的佛相跟佛光,心中的苦恼恐惧消除,对弥陀极乐的依正二报顿时产生向往之心,那个时候也能往生极乐世界。
双取《观》《小》二经,彰显《大经》本愿密意。
这段法语是善导大师将《阿弥陀经》《观经》的法语融合作解释,解释的本身也在于彰显第十八愿的密意。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问:“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接下来就回答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观经》的经文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就把这两段法语揉合,写成这样的文句。两段法语几乎相同,所不同的是加了“唯观”两个字,由于有“唯观”两个字,才能明白地显露出第十八愿的密意,因为第十八愿只讲念佛,而且这句名号又是光明名号。
彰者,发露密意于外。
“彰”和“显”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显”是表示于外面,大家都看得到,一看就一目了然;“彰”是把背后的、一般看不出来的内涵发露出来。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