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又称千佛大戒,十方诸佛无不是因为持菩萨戒而成道。可以说菩萨戒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是菩萨行的根本,不持戒也不可能得见道位,更不可能修道位。佛陀施设戒律,初衷不在于限制佛弟子,而是帮助佛弟子清净身口意业,不至于堕入恶道。
对于我们普通佛弟子来说,因为学识有限,没有得到真正的戒体,戒律就是我们言行的准绳。对于大乘见道的菩萨们,则能如实了知,现前观察世间的一切因缘,对因果深信不疑,自然而然地不作恶业,这时候戒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菩萨戒之内容,包括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因而也被称为三聚净戒。受持菩萨戒有种种仪轨,但在选择道场时,这三点很重要,不能有丝毫含糊。
大乘佛法道场
尽管佛陀住世,说法只唯一佛乘,但众生根基不同,为普度众生,依根器高低,分佛法为声闻、缘觉、佛菩提。如同台阶,使得众生得以步步向上,及至究竟成佛。同样的道理,戒法虽然也有大小乘上的区别,但是在行持的过程中,大小乘戒律是互相成就的,不能分开。
但是,世间总有特例,譬如南传佛教有些宗门,认为大乘非佛说,甚至出言诽谤修学大乘佛法的弟子。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修证果位,所以假如要受菩萨戒,所选择的道场,一定是大乘佛法的道场。假如在南传小乘宗门之中受戒,本身是否定大乘的,反而在其中受大乘戒,在道理上说不通。
清净庄严肃穆
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也是进行家人皈依等佛事活动的场所。汉传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汉地,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寺院的风格与古印度时的精舍虽然不同,但都是是清净、庄严、肃穆的。寺院的建造也有相对固定的格局,所以在选择皈依的寺院时,不要看到五颜六色的经幡或者旗帜,就认为是大乘佛法的道场。
佛陀入涅槃时,告诫弟子应当以戒为师,菩萨戒当中,以摄律仪戒为基础,受持律仪戒律讲究“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也就是说,不但要持十重四十八轻戒,对于世间法中的伦常道德,也不应违犯。从这个原则来说,密教的男女双身佛,是违背菩萨戒的,所以受持菩萨戒,不应该在密教宗门中。
请皈依善知识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三藏十二部经,种种名相、法门,对于初入佛门的善信来说,往往感觉迷茫,不知如何着手。这时如果有善知识从旁接引,修行就会容易上路。而且受菩萨戒,皈依善知识也是必要的,倘若遇到恶知识,荒废时间不说,假如自断慧根,贻害无穷。
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是万世师表,释迦牟尼也是老师,佛陀十号之中,其中之一便是“天人师”,法师是人天师表。那该如何选择善知识呢?其一,持戒清净;其二,讲了义法。
持戒清净,就是德行不能有缺失。譬如有法师动辄批评他人,自赞毁他,或者有一些奇谈怪论,这些都是不清净的表现。佛门中确实有许多公案,比如德山禅师的棒喝,济公长老饮酒吃肉,这些看似不清净的举动,其实是在警示弟子,以种种方便善巧,开示弟子。没有祖师们的修为,只学其表面功夫,就会落入狂禅的境地。
了义法,也就是究竟的,清晰透彻的,佛告诉后世弟子要依义不依语,什么是义?义指的是众生本自具足的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来自性。通过一切有为法去阐述不生不灭的自性,称为了义。譬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这些佛门的义理,就是究竟的。如果只讲行善积德,做好事有福等等,则是不了义说。
佛说以戒为师,受持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选择清净道场受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