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亲者不问,才是即心即佛

发布时间:2023-12-08 05:24:45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亲者不问,才是即心即佛

夹山禅师与定山禅师两个禅僧一起赶路,他们边走边说话,定山禅师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佛,那么这个人就不明白生死

。”夹山禅师说:“一个人心中如果有佛,他就能够不为生死所迷惑。”二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对方的观点是错的,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借助去大梅山参拜法常禅师的机会,请他给个做个评断。

金峨寺

等到上山见到法常禅师后,夹山禅师把他们争论的问题向法常禅师说了一遍,接着就问法常禅师:“不知我俩的见解,哪个更接近正确一点?”法常禅师说:“一个接近一些,一个较远一点。”

金峨寺

夹山禅师迫不及待地问:“到底哪个更近一些呢?”法常禅师说:“你们先回去吧,等明天来了后我再告诉你们。”第二天,只有夹山禅师一人专门为昨天之事来到山上请教法常禅师。法常禅师这时才说:“接近正确地不来问,来问的恰是离正确较远些的。”

金峨寺

大梅法常禅师(752-839),襄阳(现在的湖北)人,俗家姓郑。年幼的出家于荆州玉泉寺,在龙兴寺具戒。后来马祖道一禅师,听其讲“即心是佛”而悟。唐贞元年间隐居余姚南大梅山传法,因以世人称为大梅和尚或梅子禅师。

金峨寺

这也是一则考验信念智慧的故事。故事中定山禅师和夹山禅师所争论的问题,实际上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答案。一个说心中如果没有佛,就不明白生死;一个说心中如果有佛,就不为生死所迷惑,意思本来就很相近,不能说谁对谁错。对此大梅法常禅师给他们下了个“一亲一疏”比较模糊的评判。

金峨寺

可是夹山禅师非要一个“哪个亲”的明确结论。这时法常禅师所考虑的不是谁亲谁疏的问题,而是要考验谁的自信心更坚定的问题。于是他设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考验方法,让他们第二天再来听一个明确的答案。法常禅师心里明白,自信心坚定的就是“亲”,自信心不坚定的就是“疏”。

金峨寺

果然,夹山禅师对于自己是否是“亲”的问题没有把握,所以第二天便独自来问个清楚,而定山禅师心里有底,所以就没再上山来问究竟。于是法常禅师便明确地告诉夹山:“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金峨寺

夹山听了法常禅师的这句话,自己感到很懊恼,《景德传灯录》上说:“夹山住后自云:当时失一只眼。”,意思是说,当时怎么就没想到法常禅师会来这一手呢?到此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失的不是“眼”,而是“信念”。

金峨寺

参究本则公案,重点不在夹山和定山的谁对谁错的问题上,重点是要学习法常禅师的信念智慧。法常禅师自己就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他对“即心即佛”信念的坚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则故事中法常禅师关于“亲者不问,问者不亲”判断自信心的标准,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他身上所闪现出的信念智慧之光。

金峨寺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信念指的是正确的信念,当一个人具有正确的信念时,自信会使他勇气倍增,勇往直前,直至取得成功;一个正直的人,当他对自己的信念一时拿不准时,自信会使天平倾向正确的方向。

金峨寺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无法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只好借助于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

金峨寺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自己迷失在外界的环境中。下意识地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抵御住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你意志坚定,你就会发现自己距离成功越来越近;如果你意志不够坚定,成功注定与你无缘。

金峨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