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和尚在几十年的讲经过程当中,把理和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都讲得很清楚。我们现在缺的就是我们怎么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把老和尚的教诲落实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也是我一个最切身的体会。如果说学在一边,做在一边,就得不到受用,就是学佛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联系不到一起,这个学佛 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
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很多朋友,都觉得自己很忙,事情很多,要把手头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然后再开始念佛,我把我的事情处理完毕了再念佛。实际上这种说法,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最好的念佛方法不是每天念经、看光盘、拜佛、绕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勇于生活,勇于面对俗务,千万不要躲着它,千万不要回避它。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一定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强调,“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纠缠之时即是解脱之时”。他老人家举这个例子,“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应该在俗务当中学会念佛。俗务是事相,事理不二,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相,实际上都是反映了这个理。我们在事相当中,在俗务当中,要认识到,所谓俗务,实际上都是自性的反应,真俗不二,真是空的,俗是有的,空有不二。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你有爸爸妈妈,你就得在孝养爸爸妈妈的过程当中念佛;你有公司,你就在当老板的过程当中念佛;你有孩子,你就在当爸爸的过程当中念佛,你要随这个缘。最怕的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摒除俗务,“摒”就是屏蔽掉,“除”就是去掉俗务去念佛,这样反而念不好佛。所以一定要注意,随着自己没有了尽的尘缘来念佛,随缘消业障。
现在很多念佛的同修,在我们介绍了印光大师的十念法之后,他们按照这种方法去念佛。他们有些人有些想法,公司也不想开了,家也不想管了,工作也不要了,就开始念佛,这个是错误的。要知道,我们念佛一定是随着我们的缘分,这就是印光大师经常提醒我们的,敦伦尽分,在我们敦伦尽分的过程当中把佛念好。那怎么念?印光大师说,“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介绍这个方法,当我们没有事情的时候,或者这个事情并不需要动脑子,比如刷牙、穿衣服、走路,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佛号提起来,真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四字“阿弥陀佛”。有些时候直念,有些时候计数很难,印光大师说,我们就直念。直念的意思就是一句接着一句,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就像我前几天向大家汇报的,在看牙过程当中,一会大夫让你闭嘴、吸气、张开嘴,肌肉放松、不要紧张,疼不疼?他会问你,这地方有感觉吗?这个时候,因为你要跟大夫配合治疗这个牙齿,所以你不可能再有十句佛号的时间,你要专心地配合大夫治疗牙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念十句为难,但能念一句吗?能念一句我们就念一句。
应该忙里偷闲地去念佛,偷闲就是找时间念佛,见缝插针念佛。我自己的体会,能念一个字念一个字,能念两个字就念两个字,能念一句很好,就念一句,能念两句念两句,能念多少念多少,能念到什么程度就念到什么程度。但是,哪怕我只念一个字,我都做到嘴上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心里记得清楚。所以俗务纠缠的时候,正是我们看破放下,见到真性的时候,见到如来的时候,见到一真法界的时候。如果我们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俗务,是不是常生欢喜心,是不是就会法喜充满,是不是会抱着一种了凡先生说的,欢然受赐的这种感觉。“欢然”,高高兴兴的,“受赐”,赐予我这个看破俗务的机会,让我见真的时候。真在哪里?真在俗中;空在哪里?空在有中。空有不二,真俗不二,就俗见真,就有见空,就着菜下饭,就着水泡茶,就这个道理。茶在哪里?茶在水当中;水是什么水?水是茶水,是一不是二,一门即是普门。
如果说,实实在在的这些俗务,涉及到财色名食睡,这些俗务,是我们无始劫来把它当成真的这些俗务,我都能够摆脱掉,我都能够克服住贪嗔痴慢疑的习气,我都不被这些烦恼所转,而且我没有烦恼生起来,我心是定的,我心是清净的,我心是平等的,这个时候,你再用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再念佛,你体会一下,那不一样!真的境界现前,你最在意的东西、感受最深的东西、最容易引起你烦恼的东西、你最当真的东西,你都可以克服掉,那在念佛堂这么好的环境当中,念这十句佛号,确确实实是容易得多。你这个金炼纯了,我再拿这个纯金做金条,那就容易多了,我再把这个金子做成金项链,那就容易多了。那总比我从金矿当中炼出金子来,那要容易得多。我从金矿当中都能炼出金子来,这么大风大浪我都过得来,我再把这金条变成金项链,那还有什么难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像了凡先生说的,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高兴的态度来看待俗务纠缠,你看待这些俗务,把它当成假的,你就真见性了,你的佛号就真得力了。
俗务纠缠是好事,是机会。所以为什么我们要随缘,就是要把握住见佛的机会,就是要把握住见到真如的机会,就是要把握住炼金,把金炼纯的机会,就是把我们的智慧之刀磨快的机会。刀不磨不利,我们见到俗务,就知道这可是磨刀的时候,可不能丢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把我的智慧之刀磨快,我才能斩断我的烦恼。所以,俗务纠缠是好事。
所以我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对我来讲,越不愿意见的人,我就知道这时我把假的当成真的了,我反而越要见他。见他多尴尬,多不好意思啊?你还有尴尬,你还有不好意思,你还有不舒服,你还有别扭,你又把假的当成真的了。现在咱们说,在日常生活中这点小事,吃喝拉撒睡、春夏秋冬,你都当成真的,生死这么大关头的事你能不当成真的吗?你把生死这个大事明明是假事,你当成真的,那这生死大事可就真的是障碍你了,他真的就是假的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这就是什么现象?这就是生死心不切。如果我们真的关心、着急,有一个特别特别恳切的心,要了生死出三界。我们这点小事都过不来,我们的生死,那要较之于这些生意、这些是非、这些人我、这些财色名食睡,那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你把这么小的假事都当成真的,那这么大的假事你能当成假的吗?不可能。合同签不成,能死人吗?死不了人。咱们一般都这么说,既然死不了人,何必当真的,看来咱们把生死当成真的了。现在胡小林把这单合同当成真的,那生死这点事能不当成真的吗,那比这件事真多少倍!要提高这种警觉。你不在烦恼当中意识到自己,不行,功夫不得力。你怎么能够好好念佛,你怎么能够像印光大师说的励志念佛呢?
你只有在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你才能练就你的平等心和清净心。
“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你就要在这俗务当中练就这个纯,佛号纯,佛号得力。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够跟我们的俗务对立,不能讨厌我们的俗务,要在俗务当中见真,要在假当中见性。一定不能厌烦我们今天的责任,一定不要觉得反感。
很多人就不耐烦了。我有个朋友学会了十念法,念了三个月一百天后,法喜充满,特别高兴。原来不愿意念佛,就愿意听经教,愿意看盘,愿意看书,愿意学知识。知识分子,愿意看书。看书看两个小时、四个小时、六个小时、一天,都不累。一说念佛二十分钟都不行。后来学了十念法之后,他念了一百天以后,给我发短信,说特别喜悦。从来没有那种感觉,汗毛孔都张开了,汗毛都竖起来了,热泪盈眶,是个男同志,而且就不愿意停下来。八点半,家里要吃早饭了,已经念了四十分钟,不得已停下来。他说,我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这么喜悦过。真是像印光大师说的,按照这种十念法,身心愉快,特别能养神。高兴极了,那种激动,那种备受鼓舞。他怎么办?按道理说这是觉悟、法喜,他又把这种觉悟转成烦恼了。他就不愿意再去上班了,他就愿意按照十念法念佛。谁不愿意处在这种愉快的过程之中?天天法喜充满,不想停下来。一边念佛,一边高兴,身心愉悦,念着念着好像觉着身体也轻了,人也从来没这么高兴过。那谁还愿意上班,谁还愿意见客户。他也是个老板,他底下也有员工,他也要经营公司。
我们通过十念法,把烦恼变成了菩提,菩提确确实实能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但是我们一念迷,又能把这种菩提变成烦恼。他就跟工作对立,跟家人对立,跟他的业务对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高警觉,十念法给你带来的喜悦是假的,你把这个假的当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了,你着相了。十念法这种愉悦在你心里头产生了执着,产生了烦恼,产生了不清净。烦恼、执着、不清净是不是虚妄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了。你着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是好境界,本来是好事,结果你把它一当了真,它就形成了障碍,它就变成假的了。本来是真的,念佛,还有什么比这一句佛号更真的吗?你把这真的真当成真的了,你把假的真当成真的,原来是真的马上变成假的。为什么?因为产生了虚妄和烦恼,烦恼由中而生。烦恼是假的,你就把真的变成了假的。
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假的过程中能够看得破放得下,那么这个假的,你通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认识到这一点,你是不是就见到真的了。因为所有假的分别执着都不存在了,你就见到真的了。原来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你见真的,而你现在没有了妄想、分别、执着,你是不是就没有了障碍,就见到真的了。所以,当你把假的看成假的时候,你就见到真的。
所以我就跟他讲,“你要去西方,现在这些事情都在影响你,这是不对的。所以要从心里放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你现在还有不喜欢的,你还有不高兴的,还有不顺眼的,你还有不愿意的,你还有不舒服的,你还想否定别人,你还想把念佛跟工作对立起来,这些东西都是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根源,你把假的当成真的。这些东西你一点都不能有。”
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就是想着利益对方。我们无论跟什么人、跟什么事情打交道,我就抱着为你服务的态度。我就想着你要占我的便宜,我就愿意让你占我的便宜,我就愿意让你舒服,我就愿意让你高兴。那你说你见到坏事,你也这么做吗?那你要见到坏事你帮他一块做坏事,那你就不是帮人家,你是在害人家,你在助纣为虐。问题不在于你该不该教孩子,问题在于你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教育孩子。
如果你还有讨厌,还有不顺眼,还有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引起观照,就要引起觉照,知道我的心里还有起心动念,我的心里还有对立,我的心里还有分别,我还有不舒服,我们管这种情况叫功夫真正得力。你意识到了,顿起觉照,起觉照的时间越短越好。起了觉照就顿伏,觉照就是看破,伏住烦恼就是放下。
你把这些不顺心的人、不顺心的事当真了。当真了,师父讲《楞严经》的时候是说,你把这个假的当成真的,它就是假的。它是假的,你被它骗了。
这对我们工作当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为什么?我们是在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了你不愿意见的人,你不愿意干的事,你不愿意想的问题。你越不愿意,你就越要亲近它。有些时候我们看到密宗的书上说,你要亲近烦恼、亲近灾难,我们觉得你这不是贱骨头吗?有烦恼你躲还来不及,怎么还亲近他?你不亲近他,你怎么看破他?你不看破他,你怎么能放下他?你又看不破又放不下,你怎么能来的觉悟?所以,我们通过这一点来看到,我们能够更深地理解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按照这种般若的精神,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面对俗务,俗务当中有顺有逆,逆了不起嗔恨,因为它是假的,我生气,我傻;顺了不起贪爱,为什么?贪爱,你把假的又当成真的。你把它当成真的时候,它就是假的,它什么都不是。因为什么?你没有看到真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反而看不到真的。
而我在教育过程当中,我要甄别我自己有多少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说他,是因为自己看不惯而说他,是因为自己不舒服而说他,我真是为他好吗?没有,一点都没有。我觉得我在心里头有一个贪念,我希望他如理如法,我希望他对老和尚恭敬,我有这种要求,这就是《了凡四训》上说的“一毫觊觎,一毫将迎”,我有患得患失,我希望在我面前出现一个非常礼貌恭敬的孩子对待老和尚如理如法,这是我的希望。希望就是欲望,就是攀缘,而老和尚随缘,看到这种情况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丝毫的动念。
遇境逢缘,缘就是儿子,境就是他的电影,你对立,你跟人家对立,你能弘扬佛法吗?你能续佛慧命吗?必须和光同尘,必须要跟他们在一起,才能把他们从火坑中救出来。我们只有和光同尘,我们才知道光底下发生的什么事情,才知道尘当中有什么麻烦,我们才能把孩子从光和尘当中领出来,否则我们拒绝这个光,拒绝这个尘,我们不和光同尘,我们确确实实是没法和别人沟通,佛法也就没法续佛慧命,就变成了一张白纸,变成了空谈。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也就落空了。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们真能做到和光同尘,我们就能弘扬佛法。为什么今天佛法衰,衰在就是我们这些修行人念佛人不能跟社会大众和光同尘,我们抱着一种对立的态度、不满的情绪能跟他们相处,让他们觉得我们这些学佛人挺怪的。噢,你们这叫学佛,算了吧。我经常遇到别人这么说我,所以我要在这里讲讲我亲身的经历。
因为我自己是父母,我有很多是父母的朋友和同修,他们经常提到这个问题,怎么跟孩子相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了八个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是因,随喜功德是果。你连恒顺众生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够随喜他们的功德呢?我们老说随喜你的功德,要恒顺众生,是挂在嘴皮子上的。就像印光老和尚说,学在一边,做在一边,我们从来不恒顺众生,我们恒顺自己的习气。我现在才明白老和尚经常跟我说的,学着不批评人,学着今年一个“不”字都不说。所以,我们一定要恒顺众生,孩子是众生,员工是众生,爸爸妈妈是众生,我们要恒顺,恒顺是功德的前提,只有恒顺他才能觉得佛菩萨好,只有他觉得佛菩萨好了,他才能听佛菩萨的,这不就是自利利他了吗?
我们今天要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按佛说的,把我们自己放下,跟孩子在一起,过孩子的生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只有把孩子的生活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够找到机会来给他灌输道德的教育,才能找到机会进行伦理道德和因果的教育,既然我们受了这种不良的教育,变成了今天这种不好的状态,烦恼的状态。那我们一定通过良好的教育,再把它恢复到原来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本善,没有这些烦恼习气。这个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育。而我体会当中,教育除了学习、看书,学习经教之外,这叫看破,就是我们所说的般若等等这些,同时还要在生活当中放下。
学、习是两个动作,一个是要学会,明白道理。再一个习,习就是实践。在生活当中要做到要落实,就是我们净空老和尚经常说的,“看破是学,放下是习。”我们现在是学在一边,行在一边。学在一边,习在一边。我们学了,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是我们真能做到吗?我们到做的时候往往就不行了,就脱节了。所以我们不得佛法的受用,不得传统文化的受用。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学了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我们的身体,得不到改善,得不到变化。没有达到佛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目标。问题不出在佛法这边,问题出在我们只学而不习,只是在这夸夸其谈,学了很多概念、理论、方法、原则,但是在生活当中落实不了。
我们很多学佛的同修总是认为学佛好像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烧香,初一、十五吃素,参加法会,到念佛堂念,打个佛七,弄个七天。家里也不管,公司也不照顾,妻室儿女放在一边,那不叫学佛。那个佛是为自己学的,那个佛不是觉悟的佛。不是觉悟的佛我们称之为魔。你念的不是佛,你念的是魔。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和魔就在我们一念间。我们一念为别人,那就是佛,我们一念为自己,那就是魔。
印光大师经常在他的教诲当中提醒我们,“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每件事情,“事事常存忠恕”。“忠”,就是对别人尽心尽力,“恕”,就是推己及人。那你尽心尽力,人家现在希望你尽心尽力吗?如果对方不希望你尽心尽力,那就不能打搅别人,你要推己及人。《弟子规》上说,“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现在很多同修认为,对你好,所以我要帮助你,所以我要教育你,所以我要找你。那人家今天愿意吗,人家今天方便吗,人家今天手上有没有事情,家里头有没有别的安排?你觉得好就好吗?他说我尽心为别人,你为别人你还要考虑别人的处境。所以,不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面就有一个故事,怎么做到忠恕,怎么做到推己及人,怎么做到把自己放下来,真正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考虑别人的处境,认知别人的存在,这对我们学佛的人,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的习气往往产生于自私自利,不能说是往往,基本上全部都是因为自私自利。你把这个自私自利给去掉,习气基本上就没有基础了,就没有根了。
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两种倾向。要不然就特别的aggressive,你应该这么着,你应该那么着,侵入感特别强,执着。要求爸爸妈妈吃素,要求孩子背《弟子规》,要求先生跟我一块去道场,就是特别地坚持。稍有不顺心,就开始用佛法批评别人,指责别人,埋怨别人。看不惯,不高兴,不顺眼,不顺心。不学佛还好,一学了佛就跟别人对立上了。再一种倾向,得了,我学了佛了,我不能跟别人闹矛盾。别人的事情我怎么办呢,我就不管不顾了呗,我就不闻不问了呗。看到不良现象,看到不健康的事情,看到这些事情我也不管了。因为什么呢,学佛了,不跟别人结怨,要慈悲。老批评人,老说人多不好。那我们就不说了呗。那油瓶子倒了,不扶了,责任不尽了,公司不去了,孩子不听话也不管了。
我们要不然就管,管的过分;要不然我们就不管,这都是佛在经典上说的,叫做“边见”。我们要不然就断,要不然就常;要不然就是没有,要不然就是永远有;要不然这么着,要不然那么着。我们学佛的人是不是没有责任心?是不是学了佛以后就不跟别人交流了呢?就不批评别人了呢?就不跟别人在一起沟通了呢?不是的,所以《弟子规》上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昨天跟大家说,什么叫善相劝。你在劝的过程当中不能有自己,因为我不高兴,我看不惯这件事情。尽管你这件事情确确实实从客观上来讲是错了。孩子说瞎话是不是错?是错。那我们要不要教育?要教育。那不就完了吗。要教育,父母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跟我对立,未必。现在学佛的人,要教育那就是严厉的教育。我就说你,批评你,指责你,甚至惩罚你。要不然学了佛了,我不能跟孩子结怨,我不能造口业,我不能生气,所以我就不管。用英文讲话,leave him alone,不理他了。这个两边都不对。
我们《弟子规》上说,人有过错,我们要善相劝。这个“善”字,我们的体会就是,在劝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有自己,我们不能为自己而劝对方。因为我不高兴,因为我不舒服,借着孩子犯错误这个机会,来表达我的情绪。所以我们每一个家长,为什么总是跟年轻一代,跟孩子有隔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一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忘不了自己,我们总是把自己感受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比如孩子说瞎话,我们说孩子你要说他,父母不说孩子肯定不对,说肯定是对的,这是天经地义,父母教育孩子。但是我们作为父母,我们要甄别我们自己,在孩子说瞎话这个问题上,我们此次批评孩子,或者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我们有百分之多少是为了孩子说,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想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佛法论心不论事。从事上来讲,说孩子也罢,打孩子也罢,都没有什么对和错。关键是存心,关键是你的存心。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和孩子,最后矛盾协调不下来,相处的不好,家长说那怎么办?他是我的孩子,我必须得管。管就意味着矛盾,管就意味着冲突,管就意味着对立。所以没办法,要不然我就不管。既然佛法是圆满的,佛法是圆融的,我们用佛法教育孩子 ,就应该大圆满。孩子也高兴,爸爸妈妈也高兴。爸爸妈妈觉悟了,孩子也觉悟了,都踏上了一个觉悟的道路。对方彼此没有矛盾,和和乐乐,能形成吗?印光老和尚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如果佛法解决不了这个冲突,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佛法就不是“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个一法就不是佛法。不会的,问题不出在佛法这一边,问题出在我们在落实佛菩萨教诲的时候有自己。
自己,佛说叫障碍,障碍什么,障碍智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具体表现就是心不清净,有染污。所以你的智慧透不出来。就像这一盆水一样,月亮在水上面照着,水起心动念,波涛起伏。月亮不是没在水上照着,是照着,但是照在您这盆水上,这个月亮变了形。月亮就是我们说的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就一定把存在的问题圆满地解决。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有圆满的智慧呢?是因为我这盆水不干净,是因为我这盆水有波涛,有起伏,所以这个智慧就变了形。变成什么,变成烦恼。烦恼就是我们佛门当中经常说的“贪嗔痴”。我们如何把贪嗔痴转变成戒定慧,转成我们的智慧,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不在月亮,月亮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盆水,我们的智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问题是我们的智慧在贪嗔痴的影响下变形了。变形了,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得把问题越解决越差。
我们很多同修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生活中,在工作中,老是不能把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在行为中。为什么?苟且,得过且过。不能跟自己过不去,随顺习气,随顺烦恼,妥协投降。印光大师自己怎么说,常惭愧僧释印光。他写这个“常惭愧”三个字,惭,对别人,愧,对自己。惭于对人,愧于对己。惭愧。他老人家给自己题的名字,他给人写信的时候,常惭愧僧,释印光。你就知道他老人家为什么能成功,他常惭愧。常就是永远,永远惭愧,永远抱歉,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永远觉得自己修行不得力,没有功夫。
所以我在这里,要向大家汇报我最近的体会。我原来对这个境缘,随缘,我不随缘。我不愿意管公司的事情,我觉得它干扰我;我不愿意跟孩子在一起,我觉得我想拜佛;我不愿意上午半天员工找我,因为什么呢,我要看经,我要绕佛,我要拜佛。我把工作和生活跟念佛对立起来。你放心,你这样你的佛号不得力。印光大师说,为什么?因为你不经历这个寒彻骨,“若不经得一番寒彻骨”,寒,冷到你骨里,哪能争得梅花扑鼻香?你怎么能够得到梅花的扑鼻香呢?他就讲这个念佛,你正是因为在这种最艰苦、最不好念、最头疼、最麻烦的情况下,你佛号不断,得力,能把这种真实的烦恼能给它压住,你再到念佛堂去念那个佛,那就容易多了。还是我们说的,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我们要找地方炼这个金,我们要找石头磨这个刀。要找这个地方炼这个金,冶炼炉来炼这个金,这个炉子,就是我们说的缘。随这个炉子来念我们的佛,随这个缘来念佛,消业障。我们现在很多,这种感受特别的强烈。
我们现在,念佛是念佛,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生活的时候不念佛,念佛的时候没工作、没生活,脱节的。这个脱节,最后造成佛号不得力。印光大师说,依然是散妄纠结。散妄心纠结在那。怎么不行呢?佛七也打了,十念法也学了,每天三个小时念佛我也都念了,我怎么还这么多妄念?我怎么一遇到情况还是习气现前?因为你这个部队光演习没有真打过仗。你真打仗的时候还是不行,真刀真枪还是不行,所有我们一定要在境缘当中学会念佛。用什么方法?用十念法。就像我第一次给大家所说的,这一次来,我给大家讲种牙的手术。两个钟头,八点半到十点半,一个十句佛号都没念下来,你就知道自己的功夫不行了。提高警觉,这哪能去得了西方?念佛念了快一年了,怎么遇到这点小事,佛号都间断、都夹杂、都不得力?换句话说,随缘念佛。你牙齿不好,这是个缘。随这个缘你来念这个佛。有些人会说,那你要这样不是自找苦吃吗?对不对?没事找事。没事找事那不叫随缘,事来了不躲事,这叫随缘。
你真正能随缘,在境缘当中真正佛号得力,你业障就消了。你一年级的功课完成了,一年级的事再出现,无所谓了,学会了,不是问题了,那咱们再说二年级的。二年级的习气我又克服掉了,二年级这种程度的烦恼出现了,我没问题了,我完全能克服掉。三年级亦复如是,一步一步地提高。我们说,这叫境界的提高。很多同修问我,我怎么老没有境界的提高?因为你没有在境界当中念佛,你拒绝境界。所以我们对治习气,一定第一个要亲近这个习气,要亲近这些境缘,千万别拒绝。拒绝了,你也就拒绝磨刀石了,你也拒绝金子的冶炼炉,那金子炼不出来了,刀子也磨不快了。所以我们的境和缘,就相当于我们的磨刀石,和冶炼金子这个冶炼炉。第一要亲近它,因为你只有找到它,就石磨刀,就这个石头才能磨刀。就炉炼金,你就这个炉才能炼金。“就”这个字就是靠近的意思,走到那去的意思。就烦恼练菩提,就着菜下饭,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第一个,不能拒绝境缘。印光大师说,敦伦尽分。我们也不一定攀境缘,你说这个东西跟我也没什么关系,我就为了锻炼我这个念佛的菩提心,念佛的功夫得力,没事我找事,没麻烦我找麻烦,没困难我创造困难,这都不对,这都是攀缘。
放在杯子里的这勺盐,你喝这水就是咸的,放到湖水里头,这个水就不咸,清凉甘甜。盐有多有少吗?盐没有多没有少,为什么你的感觉不一样呢?因为水的量不一样。“心若不生”,讲得就是你的心量。心量太小,你的心就生了。心量大,大到什么程度?尽虚空,遍法界,就是净空老和尚讲的,量周沙界,心包太虚。你这么大的心量,什么事情在这个心量当中,都没事。任何的境,任何的缘,在这样一种心量当中,都是没事的,对你都不会有影响。
师父就讲了,盐没有多少,一样多,为什么你的感觉会不一样呢?问题不出在盐的多少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心量这一边,问题出在你的水量这一边。这个水量就是咱们人的心量,这个盐就是你在平常生活当中遇到的所谓烦恼。我们要求改变盐多少,不可能!这些东西都是你命里带来的,这个盐的多少是命中注定的。我们这一辈子,遇到的麻烦和困难,你投胎到这娑婆世界了,是吧,你是带着业力来的,你是带着账本来的。这个账本所规定你吃多少苦,享多少福,这是定的。这个东西你可不能着急,你也没法作用给它。你想去掉这个业是不可能的,你想不还这个账也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个盐的多少是定下来的,因为这是因果规律。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个盐缩小。老和尚说,问题在于把盐放进水里的量扩大。同样一勺盐,面对水量大的湖,它就不咸;面对水量小的杯子里的水,它就咸。那问题不在盐这边,盐就是你这一生注定要吃的苦,要受的罪,要遇到的麻烦。就是我们说的,你的伦,你的分。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来对待它。“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如果我上来就不高兴,儿子一紧张,这顿饭寥寥收兵,回家了,他会觉得学佛的人怎么样,真怪!一年没见您了,请您吃顿饭,我刚挣了钱,您就给我拉这个脸。这佛谁还敢学?这佛有什么好的?这么多好东西都不吃,世界上六十多亿人,真正吃素的不到一个亿,你这不怪吗?这不是另类吗?他肯定会这么想,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今天他为什么不这么想?因为我的心量大了,我没把吃这碗荤的米饭当成烦恼,我没有感觉。我非常欢喜,我觉得这是考验我的一个境界,这是我转烦恼的一次机会。“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这正是炼金磨刀的好机会。所以就非常欢喜的接受,就像了凡说的“欢然受赐”。你赐给我这碗饭,我再考验考验我这个境界还行不行。我五年没喝牛骨头汤了,我看我喝牛骨头汤能恶心到什么程度。我会不会还恶心,会不会还有分别,会不会还有不舒服。我五年没吃过奶酪cheese了,我今天再吃这个cheese,我看看我到底还会不会反胃,我看看我死得了死不了。假的!你把它当真了,你被它吓住了,你被它控制住了。所以这些东西一放下,就圆满了。
你不把这勺盐放在杯子里,你把这勺盐放在湖水里面,水不咸了。这个饭就相当于那勺盐,在你心里没有发生对立,没有引起不快,没有引起不舒服,心量大了。心量大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心量大了,坏事就变成好事了,不是!心量大了,你就能有更多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自度度他。我就想起师父跟我说的话,为众生做错了也是对的,为自己做对了都是错的。那我这杯酒要不喝,我是为自己,做对了吗?做对了,做对了也是错的,因为你有自己。为这位大哥喝这杯酒,展现在他面前,学佛的人这种圆融,这种慈悲,这种跟别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这种把别人感受放在自己心上的第一位。我是学佛人,戒了五年的酒,我为了你,破这个戒,没有自己。戒酒是为了众生,我今天喝这杯酒还是为了众生;我戒酒是学佛,我今天喝这杯酒还是学佛。存心不一样,存心是一个心。
所以,喝酒也罢,不喝酒也罢,吃肉也罢,不吃肉也罢,关键在于存心。面对肉,面对酒,你不起贪爱。这个酒、这个肉在我心里不是为自己吃,不是因为我贪、我喜欢、我高兴、我向往。你没有起心动念,无什势力,这个酒和肉没有什么力量。我吃肉喝酒不是因为贪爱来吃它来喝它,这就是功德,这就是菩提心。同样,我们拒绝这个酒,拒绝这个肉,我们讨厌肉、讨厌酒,就是嗔。这个肉、这个酒,尽管你没有吃、没有喝,但是它在你心中引起了对立。那这个戒肉、戒酒就是魔。因为什么?在你心中引起了贪嗔痴,引起了嗔恨,引起了对立,引起了排斥。那你说这个戒肉、吃素、不喝酒,是不是魔?
师父讲了,什么是魔,什么是佛?这件事情出现了,引起你的觉正净,你觉悟了,不起心,不动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这个肉,这个酒就是佛法,那就是佛,因为它让你觉悟。如果戒肉戒酒这件事情,在你心里头,是因为对立,而这么做的。是因为你看不惯吃肉的人,是因为你不喜欢喝酒,是因为我不能喝这个酒,喝酒是不对的,喝酒是错误的,我戒酒。那戒酒这件事那就不是佛法,那就是魔法。所以这里面一念之间相差很大,印光老和尚说,“天渊悬殊”,“渊”就是深渊,“天”就是高天,悬殊就是差那么大。同样,师父参加人家的婚礼,不期而遇,到那去,人家那口菜吃的,人家那杯酒喝的,是觉悟,是佛法,是觉正净。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给众生做好样子,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口菜吃的,这个婚礼参加的,这口酒喝的,那是功德。同样我们这些不吃肉、不喝酒的人,我们认为好像我们是学佛,错了。为自己就是错了,为自己就是对立。
这是我的师父净空法师给我说的。连父母的感受你都不放在心上,你说我能够学佛以后对众生慈悲,我能够“兴无缘慈,运同体悲”,无缘的慈你能有吗?你跟你妈这么大恩情的缘分,你的慈悲心都出不来,你说你“兴无缘慈”,你不是骗人吗?“运同体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佛菩萨说的和光同尘。只有和光同尘了,只有恒顺众生了,才能够把佛法传给她。
老和尚说的这句话非常对,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你把妈妈的生活变成你的生活,那么你佛菩萨的生活就能变成妈妈的生活。把妈妈的生活变成你的生活是因,妈妈全盘接受你胡小林佛菩萨的生活是果。如果我们拒绝母亲的生活,母亲肯定也会拒绝我们所谓行菩萨道的生活。换句话说,你拒绝母亲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还是自私自利,不是行菩萨道,她肯定不接受。所以,我们为了帮助父母亲,为了帮助孩子,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下,和光同尘,回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全盘的接受。这就是佛说的恒顺众生,没有自己。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心量扩大,量大福大,量大智慧大,我们就有圆满的智慧来解决目前众生身上存在的所谓佛说的疾病。
师父说了学佛就学得没脾气,老老实实地去给人打电话。一个“不”字都不能说,欢欢喜喜地服务。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对自己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在凡夫地谁无烦恼,我们是凡夫,我们要承认自己,谁能没有烦恼呢。所以他老人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们强调,“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倘若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像我们这些在家居士,终日俗务缠身,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师说的“终日逍遥物外”。印光大师说,“即俗务缠身之时,即是解脱之时”,也就是你解脱的时候,就是把烦恼转成菩提。
我们想说别人的时候,我们要张嘴说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问我们自己,我们说出去这句话有百分之几十是为对方说的,是为了对方好说的,是为了对方进步,是本着一种慈悲的态度说的;还是,反过来说,我这句话是为我自己说的,因为我不高兴,因为我想说,因为我不满意。我们每说一句话之前,我们一定要想这件事。我们每做一个动作,我们一定要想,我们这个动作是为谁而做,是为了利益别人做的,还是为了我自己愿意做的。什么时候你真的要为利益阿姨而说了,为了让他们进步而说,你再去说。我们无始劫来养成的习气,就是活着每一分钟都是为自己,每一句话就是为自己,每一件事都忘不了自己,所以这个习气是越养越重。学着不批评人,不指责人。
我们很多同修,包括我自己在内,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在处人待事接物的过程中,总是看到不顺眼,总是看到别人的毛病,总是看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没有别的,问题不出在对方,问题出在自己这边,自己的眼睛是垃圾,看到的全是垃圾;自己的眼睛是对立,所以我们看到的全是对立;自己的眼睛是不满,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满的现象。我们很少感恩别人,很少忏悔自己。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找不到感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眼睛不知道什么地方我们该忏悔。
今天师父上人跟我们说,早上散步的时候,他说,“人啊,不知道忏悔,不知道感恩,这就完了。这是大恶,没有比这个更恶的了。”他老人家轻描淡写的这一句话,在我心里头很重很重。我就想,从早到晚,不是感恩就是忏悔,不是忏悔就是感恩,我们应该抱着这样一种态度来学佛,来落实佛菩萨教诲。
佛在经上不只一次地跟我们说,要恒顺众生。为什么要恒顺众生?对内,恒顺众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对治自己有我见、有傲慢,这么一个见思烦恼。对外,我们要让别人喜欢我们。我们要恒顺众生,要顺着别人,才能让别人生欢喜心,才能跟别人和光同尘融为一体,这样他才能接受你的佛法,他才能接受你佛菩萨的行持,你佛菩萨的教诲,都是在和合当中才能传授。
我们太在意自己,我们生活的太脆弱、太娇气。稍微有一点不顺心,稍微有一点不满意,我们就抱怨。我们买一件衣服的事情,都不愿把别人放在心上,都不愿意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我胡小林就要对治我这个习气,我看我能不能过的来,我看我能不能把别人放在我之上,我就看我自己能不能把别人的意见放在我之上,我能不能就没有意见,我就没有概念。就像印光老和尚说的,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它物。没有别的。我这个不满意,我想要那个,我讨厌那个,我不顺眼那个,完了。终日陷在分别执着当中,要想不堕六道,了不可得。咱们就讲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了拜佛我得买个表,买个T恤衫,就这一件事我跟儿子出去了。出去以后买这两件东西,结果这两件东西没有一件是我所想买的,没有一个是我的意思,完全是儿子的意思。
所以,我就试图今年以来,就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不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遇到真的不对的地方还是要说,还是要制止。但是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就听别人的,不违反原则的。
“为人者公,公则为真;为己者私,私则为假。”咱们学佛的人怎么能这样呢?要常做此想,我一念佛人怎么能生这样的想法呢?印光大师说。一想到这,自己就惭愧,你还是把假的当真的,你还是生死心不切,你还是不想去西方。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是要摒除俗务,所有人间的事我们都不管,家庭不管、公司不管、朋友不管,不是。就是要在俗务纠缠当中,摒除俗务,终日逍遥物外。
我现在跟客户见面,原来是很机械的,很教条的,不喝酒、不吃肉。你把酒和肉这个假的东西当成真的,它就是假的了,因为什么?它障碍你见性。你在这里边起了烦恼、起了分别、起了执着、起了妄念,你就见不到性了。这个东西就像你的眼睛和雪山一样,中间夹了有色的光片,你就看不到雪山是白的。现在有些客户,我前两集给大家汇报,让我喝酒,让我喝我就喝,随缘,念佛,觉悟了,假的,这酒!何必那么当真。
我心里头很喜悦,我可以不那么执着了。吃肉喝酒不为自己。把假的当成假的,把俗的东西看透、看破,这是一种修行。见思烦恼中第一见就是我见,身见。你有了我见,有了身见,所以你不随缘。随缘消业障。我们大家在社会上,在工作当中,在家庭当中,我们在跟社会大众相处,跟家人相处,跟朋友、跟亲戚、跟邻居相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放下,一定要把它当成假的。
所以,我们不能摒除俗务,一定要欢喜的看到我们身边有俗务。就像王亭延师兄今天看到的这个电话,这是俗务,这是纠缠。这个纠缠一来,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可不能在这纠缠当中起心动念,我不能被这个境界所转,我要转境界。见到这个境界,正是我觉悟的机会,要不然我怎么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不然我怎么知道我功夫不得力?要不然我怎么知道我习气还没去掉?我今天听电话声可以不生气了,我可以处之泰然,如如不动了,我功夫有了。遇境逢缘,我的心可以不起心、不动念。你在哪练?就在这电话声当中练,能不能听着电话声如如不动?
师父说,念佛不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是在遇境逢缘当中,我们眼观色,耳听声,耳朵听电话的声音,眼睛看到这些不顺心的人、不顺心的事,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就是不往阿赖耶识去。阿赖耶识是仓库的意思,“藏识”,藏的意思,就是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到此为止,绝对不往阿赖耶识装。不是闭上眼睛,塞上耳朵,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接,摒除俗务,把俗事都关了,不是。眼见色、耳听声,但是好在哪里呢,没等到阿赖耶就觉悟了,假的,不能当真。顺也罢、逆也罢、好也罢、坏也罢,平等的,全是假的。我,假的。任何一法,电话铃声响就是一法,我、烦恼的王亭延老师,跟这个电话响铃的响声,电话铃声响就叫法空,没有这个法。烦恼的王亭延老师,我空。苦、空、无常、无我,我们要提到这个认识上。
我记得有一次,也是向大家汇报念佛,如何念佛。我这种做买卖的,大家每个人生活情况不一样。我在北京做买卖,经常要请人吃饭,咱们作为主人,得先到餐厅,酒水点好,菜点好,然后就到餐厅门口等待客人。十个人一桌的饭,三桌客人,四个家庭。
老张来了,“哟,张书记您来了,202房间。您过去,我在这儿等老李。”
“好好小林,行了,我先进去了,一会见。”
老张进去,老李没来,这段干嘛去?打电话?打什么电话,给阿弥陀佛打电话?不是。不扯闲淡吗?打电话不就是扯淡吗?念阿弥陀佛,老李没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看,车来了。
“李部长,您来了,我是小林。大哥谢谢您,202房间您上去。我在这等老王,王书记说他在机场,一会就到。”
李部长进去了,跟老张聊天去了,咱们在门口等着,恭敬,我是主人。人家没来,老王没来,念佛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时候你没事就别再跟前台的小姐拉咕拉咕了,再跟着司机扯扯淡,再看看街上这些人。旁边还有个卖西瓜的,跟人家盘问两句,西瓜多少钱一斤,说这个干嘛?好好的时间,不念佛干嘛。咱们说,我没时间念佛,我忙,我好多事,你这个时间总是不忙了,你不正在忙等客人吗?忙里偷闲。就要提高这种警觉,就要把念佛细化到这种程度。不得了!你等客人,像我们六点半请客,六点钟就到餐厅,处理完,点完菜出来,六点十分,一直大概等到,因为北京也堵车,哩哩啦啦一般得到七点钟才来,那这四十分钟的佛念得不得了,能念一句是一句。我的体会,能念一个字,这“阿”字能念都行,能念清楚一个字念清楚一个字,能听清楚一个字听清楚一个字。我就是跟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没完没了,什么都不如这个重要,有功夫我就亲近阿弥陀佛。
有些时候,像亭延和我,经常在一起交流,就是这样。在工作生活当中,有些时候确确实实不能念佛。比如说话、打电话、安排事,不能念佛,那就把佛号放下。佛号放下,事可没放下,大家记住。不能念佛了,难道就这四个字、四个声音是佛吗?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法,无有一法不是阿弥陀佛。我给师父倒这杯茶,这是一法,是佛吗?是阿弥陀佛吗?是!这个茶杯是阿弥陀佛吗?是!我们可能这个时候在做事,不能具体地念这四个字,但是我们做事,这个事就是阿弥陀佛。怎么叫阿弥陀佛?在事情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念佛。
你把烦恼当成真的,就真成烦恼了。你把烦恼当成假的,它就变成真了,觉悟。什么是念佛的态度?就是真正的把佛号跟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有些时候是有时间的,比如送孩子、接孩子,开着车子。像等老和尚,不能让老和尚等着我们,你等老和尚的时候就念佛,像我们接孩子也一样。
我儿子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他说,“爸,咱今天晚上吃顿晚饭吧?”
我说,“好。”
他说,“你过来接我一下,咱出去吃,我不愿意在食堂吃,在食堂吃一个礼拜了,挺枯燥的,想换到外边去吃,你领着我去吧?”
他从加拿大回来,对北京不是很熟,我也很想念他,开车去了。那这一路上呢?司机师傅把你拉到学校,你这一路上干什么?跟司机聊天?聊什么天!看窗户外面的景色?看景色干嘛!哪件事能保证你了生死、出三界?是跟司机聊天?还是看街边景色?都不行。不能指望,不是救命稻草,就这句阿弥陀佛。
到了学校,给儿子打电话,说,“儿子,爸爸到了,我在你们图书馆门口等你呢。”
“爸,你等会,我收拾东西。”
就从车上下来了,图书馆前面是网球场、篮球场,就在那绕。你就别看学校的学生,这个打饭、那个打球,这是小卖铺卖矿泉水的,那边还有卖饼干的,这还有卖啤酒的,你别琢磨这个。这也没人干扰你,你也犯不上关心这些人,根本八竿子打不着,没什么关系。你等儿子,儿子没来,学校挺大,从图书馆走到你车子跟前这,得十几分钟,这十几分钟别浪费,好好念佛。
念着念着看见孩子了,就把佛号收起来,就跟孩子聊天。聊什么?他问什么咱聊什么,想吃点什么,咱就吃点什么。这个时候跟孩子在一起,孩子说,“爸,我今天晚上想喝点酒,吃日本餐,想喝清酒。”当时就有点不高兴了,你到北京学习来了,一个学生,喝什么酒?我都不喝酒,你喝酒!刚要不高兴,不能不高兴,不能有脾气!喝酒,行。放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二十七岁的孩子,成人了,想喝点酒。如果他这个事你不同意,那个事拉脸,那个事你不高兴,那谁还愿意跟你接触?他高兴的事,你不让他高兴,你高兴的佛法,他能高兴吗?所以,踏踏实实给孩子推荐,儿子,清酒,有几种,有热着喝的,有凉着喝的,现在夏天,我建议你喝凉清酒。牛肉有三种,最好的牛肉是哪一个,河牛,日本的,还有澳大利亚的,还有本地的,你尝一尝,这个日本餐,这个清酒不错。
菩萨所在之处,令众生生欢喜心,这不就是念佛吗?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就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妄,就真成了假的。你把假的当成了假的,你就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见性了,你就没有烦恼,你就看到真东西,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因为你的心是平等的。如果你跟儿子在一起,你看到清酒也觉得是真的,你看到牛肉也觉得是真的,你看到他吃吃喝喝都是真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它就真的是假的,你着相了,你被他转了。你把这金项链当成了真的了,它就真成了项链,它就是假的。你把这项链当成假的,你就看到项链背后是金子,你见性。你把假的当成假的,你就见到假的后边的真东西。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哪一处不是念佛呢?遇境逢缘,都是我们解脱的机会,都是我们觉悟的机会。印光大师说,何必要摒除俗务?真在哪里?真在俗当中。没有了这些俗,你也找不到真了。没有金器,你能找到金子吗?你也就找不着金子了。金子在哪里?金子在金器当中。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的就是妄的,妄的就是真的。俗的就是真的,真的就是俗的,这叫道理。
不是说陪儿子吃饭,儿子说,“爸,我想喝点清酒。”“喝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爸,我想吃点牛肉。”“阿弥陀佛,吃吧,随便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不叫念佛。是跟孩子要和光同尘,共同享受这顿饭,在享受的过程当中,在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假象背后的真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界现前,不能被它转。就和镜子一样,镜子里面有个照片,你把照片当成真的了,你就看不到镜子了,它是被镜子照出来的。你把照片看成假的,你就见到镜子。镜子在哪里?镜子就在镜子映的像里面。像是什么?像就是镜子。真俗不二,事理圆融。
我们为什么不能拒绝俗务,我们为什么不能拒绝生活和工作,就是因为这就是我们觉悟的地方,这就是如来藏的地方,这就是转烦恼成菩提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不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说我忙完了再念佛,我现在太忙,我等孩子上大学再念佛,我等着退休再念佛,不是。如果你抱着这个心态,你退了休也念不了佛。我们就是要在俗务当中练就不被俗转,就是要在俗当中见到真,就是在烦恼中把它转成菩提。关键在于觉悟,关键在于放下。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认认真真听老和尚讲经。
理明白了,要落实在生活上。遇境逢缘,处人待事接物,一定从我们的心上,放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这是老和尚的语录开示,最最重要。我们一旦跟这件事情对立,一旦跟这个人对立,一旦跟这个时间对立,我来到香港,没法念佛,没法拜佛,原来我拜佛都是十点钟拜佛,在办公室,一直拜到十一点半,一个半小时。现在怎么办呢?十点钟要在摄影棚讲经,那你说我怎么着?我跟时间对立,我不高兴?下午三点钟才有活动,一点钟吃完饭,睡到两点,还有一个小时,接着拜。遇境逢缘,随缘。你把拜佛当成真的,这拜佛就是假的。你把拜佛当成假的,在拜佛当中你就能见到性,就是这个道理。
——摘选自《学佛的体会》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