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箔。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十二章
我们今天给大家讲《四十二章经》的最后一章。当然,对这本经,我们经常是跳着来讲的,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大乘的特别法门,就是般若空慧。让那我们一句一句来讲: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这个“吾视”中的“吾”,作为我们今天来解读和理解,就是指我佛弟子、我们学佛的人。那作为佛的弟子,对于王侯将相这些东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呢?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我们看待这些东西,就“如过隙尘。”当然,释迦佛他也是舍弃王位,而出家修道的。那我们学佛的人,作为佛的弟子,对于国王诸侯、高官厚禄这些东西,应该怎么来看待呢?就是“如过隙尘。”
“过隙尘”这三个字,按这段佛经来理解,是指一种微不足道的尘土。这种土从哪儿来呢?从空气中来,是在空气中流动、夹带的尘土。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你把门关得紧紧的,但关得再紧,几天没住的话,屋里面也会落下很多尘土。这种土很细、很轻,所以,在佛经里面,它就代表微不足道。
但在我们中国,这种过隙尘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风飞土”,就是风飞的土。不知道你们听过这个名称没有?我记得,我原来看过一个相关资料,但是什么时候看的已经不记得了,也不知道是前辈子看的,还是这辈子看的,记不住了。我记得,在过去的北方,这种土很宝贝,非常有用。那用来干什么呢?给刚出生的婴儿身上抹。谁家要生孩子了,预先都会到窗户边去收集这种土。等孩子一落地,就要用这种土给他擦身子。那时候,医疗设备都比较差,也没有消毒设备,所以,孩子生出来以后,就要用这个土给他往身上抹。民间认为说,这样做能够去邪。但其实,它这主要是药用。因为这种土的颗粒非常细,而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刚从母体中出来的时候,它的毛孔是张开着的,这个时候,他接触到外面的空气时,根据佛经所说,那种感受犹如万刀割体,就好像有一万把刀在身上割一样,非常非常难受,所以,小孩子一生下来都会哭。那用这种土给他身上抹一抹,那些细小的毛孔就能被保护住。因为这种土很细,不像沙土,沙土的颗粒都大得很;但这种土它非常细,颗粒非常非常细小,用它往身上一抹,婴儿他接触外面的空气时,就不至于那么难受。另外,这种土还有消毒作用,能去污垢。小孩子生下来时,一般都带有胎毒,用这种土一擦,就能起到消毒和清洁的作用,尤其是在北方缺水的地区。
当然,在过去,人们用这种土来擦洗孩子,一般都会说是为了避邪。只要是避邪了,就是对的,去用就行了,也没有必要去管它究竟是为什么要用。这是我们的文化!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查查,看看有没有这个说法。
这段佛经中的这第一句话是告诉我们,作为佛的弟子,对这些王侯将相、高官厚禄的问题,要把它当成尘土一样,更不可能去争,或者想要去做,想要去当这个、那个的。这些,都不是佛的弟子该干的事情。
像这种藐视王侯的话,中国历史上也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出自一个农民之口,大家还记得不?“王侯将相,宁有种呼?”这是谁说的?哦,是陈胜说的。陈胜带领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的时候,说出了这么一句话,以表示自己很藐视这些王侯们。当然,他说这个话,是要取代人家,跟佛的这个姿态,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要分清楚。
在佛眼里,权力、高官这些东西,都是微不足道的。那在我们学佛人的眼里,这些东西它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不要把它当一回事,不要把它看的那么神圣。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我们世间的人,对于金跟玉这些东西,都把它们当成一种宝贝。其实,金、玉它也是一种矿石,跟石头是一样的,跟沙、尘土也都是一样的,都只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些东西。但因为我们人类赋予这些矿一个很高的价值,所以,大家就都想要拥有它们,以拥有它们而自豪。那下一个人类,如果直接把沙子当金子,那么,他们一天到晚争什么?就会争那一堆沙子。到再下下一个人类,如果一开始就把狗屎当金子,那大家就都会天天去等那个狗拉大便了。
所以说,世间的这些东西,本来都没有价值,只是因为我们人喜欢了,就赋给它一个价值,从此以后,它就变成高贵的了。什么叫高贵?什么叫低贱?都是人心把它分出来的,不是它本来具有的。就拿金跟玉来说,如果是在战争年代,在饥荒年代,你拿这个金跟玉出来,能顶个馍不?不能。所以,在关键的时候,这些东西其实都不顶用的,没什么用的。只不过是说,在生活奢侈的时候,因为人赋给它们以价值,所以,这些东西它有点用、有点价值。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看待这些东西,和小石头、烂砖烂瓦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佛弟子应该有的姿态。
那么,是不是从今以后,我们把工资领来,直接就往路上一扔,不要了,是不是这样?这也是错的。以后,别人让你去挣钱,你说不挣,说佛的弟子“视金钱如瓦砾”,所以,不挣钱!那这对不对?也不对,这是偏激了。正确的姿态是:该挣钱的时候还要挣,而且还要挣大钱!但是,我们不贪。我们对金玉这一类的东西,不是把它视为命一样。我们把这些东西拿到身上以后,不觉得像是拥有了生命一样。我们不贪着这些东西,不认为这些东西有多么多么的了得!也不因为自己很有钱,挣了很多钱,就觉得很了得。如果有这些想法,那就错了。
作为佛的弟子来说,我们要的是一个精神的姿态,既不贪着金钱,也不走向相反,说自己是佛弟子,所以,不挣钱了。钱该挣的时候,还是得去挣。只不过是说,在精神领域上,我们对这些东西不在乎,不看重,而不是要拒绝和遗弃它们。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这个“纨素”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古代一种很高级的纺织品。根据资料上说,这种东西过去在齐国有产,非常白,非常细致,是布料当中非常细致的一种,比现在的丝还要好。但现在,要想准确地说出它是什么样子,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都失传了。中国古代有很多好东西,后来都失传了,现在都没有了。
这本经是在汉代翻译过来的。在汉代的时候,纨素这种布料也是很稀少、很难得,它是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布料,非常白,非常干净,非常薄,非常细,穿这种布做的衣服,就代表最高贵、最华丽。但是,作为佛的弟子,看待这种布料做的服装“如敝帛”。敝是坏的;如敝帛,就是像烂布一样。
原来,我也跟大家说过,作为一个佛的弟子,穿一件衣服,不应该去追求这件衣服是怎么华丽。再华丽的一件衣服,它也只是一件衣服。现在,有很多人爱追求名牌,或一个品牌。当然,如果是已经习惯了这个品牌,觉得穿这个品牌舒服,那你该穿哪个品牌,还穿哪个品牌,也没有必要说,因为学佛了,就特意去更换去。但作为学佛的人,一定不能去贪穿名牌的这种感觉。
但许多人在穿衣服的时候,都不是给自己穿的,是为别人而穿的,比如说为同事穿,为大家穿。而不是说,穿这件衣服真正是自己的需要。如果是自己的需要,觉得习惯了,穿上这种衣服觉得很好,这也是对的。作为佛的弟子,对穿衣服这件事,不应该苛求什么,只是随意。衣服只是为了御寒遮体,只要觉得穿舒适了,就对了,不应该去追求华丽。
作为佛的弟子,看到再华丽的衣服,也不应该有感觉。比如说,看到同事穿了一套2万块钱的衣服,那你马上把这本经拿出来,就知道说,哦,它跟10块钱的衣服是一样的,知道不?在你的心里面,不要被他2万块钱的衣服直接给吓到了。有些穿200块钱一套的人,往穿2万块钱一套的人身边一站,就觉得自己好像是矮了一等。人都是这样的,自己穿的是200块钱的衣服,人家穿的是2万块钱的衣服,那往一起一站,就觉得自己好像是矮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内在的东西,没有学佛。如果学了佛,就知道说,2万块钱的衣服,跟200块钱的衣服,其实是一样的,都只是衣服而已。所以,大家一定要把这种观念去掉,不要认为2万块钱的衣服,跟200块钱的衣服,就有什么差别!你在心里面,要把它们看成是一样的。等某一天,你也买了2万块钱的衣服了,那是因为你到达了这个消费水准,那时候,你该买2万块钱的,那就买2万块钱的。你买这衣服的目的,不是为了跟人家穿200块钱衣服的人来比,向人家炫耀说:哦,我已经脱离开200块钱的水准,穿2万块钱的了!像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
但如果真正是你自己的需要,那你穿什么,都是对的。原来我也跟大家说过,如果你的消费水准就是该买2万块钱的衣服,那你就买去,消费去。该消费的,你如果不去消费,也是有罪过的——把钱存着,不去消费,也是一种罪过。其中的界限就在于:当你去消费的时候,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满足虚荣,也不是为了要炫耀你自己,那就是正当的。
当然,如果穿衣服,就要穿出特点。现在追求的,是特点。在座的所有的衣服都是一般,只有我这衣服最有特点。我这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让裁缝做的。像我穿的这一件,你们在西安和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件。但你们随便哪个人穿的,到商店里都能找出第二件。只有我这件,找不出第二,它只有第一。当然,我这衣服很便宜。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诃”字读“he”;大千界,也即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按佛经里的意思,它是大到我们根本理解都理解不过来。所以,现在,我们就把它缩小了来理解,就把它当成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再看“一诃子”!这个“诃子”是什么呢?是印度的一种水果,结这种水果的树在印度叫做诃黎勒。据说,诃子的外形是青色的,有点像我们的青橄榄,你们有没有见过青橄榄?小小的,在我们南方很多。所以,这句话是说,我们学佛的人,看待这个世界,跟看一个小小的橄榄是一样的。
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看这个世界真大,大的就跟一个西瓜一样。”你们看到过这句话没?听到过没?他这句话,其实就是从“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这句佛经中来的。毛泽东的很多思想、很多语录,其实都是从佛经里面来的,是把佛经里面的话,用现代文表达出来而已。我最近忙东忙西的,也没有时间专门去把毛主席语录跟佛经去对照。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语录,其实都能一个一个从佛经里面给它找出来。比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后来,这句话就成为了共产党的一个核心,后来又形成“为人民服务”这种说法。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不?从《华严经》中来。《华严经》中的原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毛主席用现代语把它表述出来,就变成了毛泽东思想,毛主席语录。
你们在座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拿毛主席语录跟佛经对一对。我现在越来越懒了,这个任务,我也懒得去完成了。你们谁要有兴趣,可以把那些所谓的毛泽东思想一个一个拿出来,然后去跟佛经去对照,你都可以一条一条把它给对出来。比如说,灵魂深处闹革命啦,这一类的。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这个阿耨池,是阿耨达池的简称。这个名称,在佛经中经常出现,用来比喻一种清凉。那阿耨达池是什么呢?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湖泊。根据佛经的意思,这个湖泊的水很清凉,很清净,世界上所有河流的水源,都是从这里下来的。后来,根据考证,这个湖泊是在我们西藏的阿里地区。这句话是说,看待像阿耨池这么大的一个湖泊,就像抹脚的油一样。古代的印度人不穿鞋,都光着脚走路。走完以后,到了晚上,就要洗洗脚。洗完脚后,会用油抹一抹,起一个保护的作用,这是他们的一个生活习惯。但我们中国人很少有这个习惯的,因为我们都穿鞋。看到一大池子的水,就跟看到涂脚的油一样,这是形容其小!涂脚的油当然很少,因为每次只用几滴而已吗。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这个“方便门”,是佛经里面的一个专有名词,叫方便法门。方便法门,也是统称释迦佛所告诉我们的八万四千法门。佛本来没有那么多法门,哪来那么多法门!但是,因为众生的层次不一样,为了要度化众生,佛便根据众生的需要,说了很多法门,以方便众生学习佛道、了脱生死。这些方便法门都是宝,我们获得这些宝,就能够脱离六道,得成佛果。但是呢,佛在这里又说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法门呢,其实就“如化宝聚”。“化宝”是变化而来的宝的意思。佛是说,这些方便法门呢,其实就像是变魔术一样,变出了那么多的宝贝,把它们又聚到一块儿去。那么,当魔术表演完了,会怎么样呢?就像现代人玩魔术变人民币一样,真的能变出人民币来吗?当然不能。所以,不能太当真。
“视无上乘,如梦金箔。”无上乘,等于是最高的佛乘。看待最高的佛乘,就像梦里面得到了很多金条一样。
“视佛道,如眼前华。”佛道就是我们能够修学成佛之道。看待一切佛道,“如眼前华”,就像是眼前的空华一样。
“视禅定,如须弥柱。”须弥,一般是指须弥山,就是一个很高很大的山。有些人理解这句话说,里面的须弥柱也是指须弥山。但其实,这里边所说的须弥柱,是古代印度寺庙里面都有的一种柱子,它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代表须弥山,就像是我们中国寺庙门口立的那些幡幢一样,只不过是用石头塑造起来的。这句话是说,看待禅定啊,就像看一块石头一样,就是这么简单。
“视涅槃,如昼夕寤。”涅槃也是一个佛教的专有名词,意思是不生不灭。那不生不灭是怎么回事呢?“如昼夕寤。”昼就是白天,夕就是晚上,这句话是说,看待这个涅槃呢,这个所谓的不生不灭,就像是白天晚上都没有睡,都醒着一样。
“视倒正,如六龙舞。”倒就是颠倒,正就是正见。颠倒和正见这两个,本来是截然不同的,那佛的弟子,看待颠倒和正见,就“如六龙舞”——六条龙在一块儿舞的时候,你能辨清哪个是哪个的头、哪个是哪个的尾不?你辨不清楚。辨不清楚就怎么样呢?就不辨了。这句话是说,对于颠倒和正见,修到一定的时间,就不起这个分别了。
这段经文它是在讲般若空慧!所以,对这段经文,我们一定要有准确的理解,一定不能把它理解错。这段经文它只是说,我们修道修行,修到一定的时间,做好一切的时候,就不能执著于所修的这个范围。到那个时候,就要破除一切的执著、妄想,这样,才能够回到本自的清净。而不是说,现在,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什么都不用修了!如果是这样来理解,那就完全错了。
“视平等,如一真地。”平等法门,就是真实之地。
“视兴化,如四时木。”这个兴,就是生起;化,就是死亡。这是说,看待生跟死,就像四季的树木一样。四季树木的更替,是没有休止的,秋天到了,树叶会落下来;到冬天了,树叶全掉光了;到春天,它又长起来了。春天长起来了,夏天茂盛了,秋天又来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就像生命不断地在轮回一样。我们中国过去也有句话,叫做:“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当然,这句话讲的只是无常。而佛经中的“视兴化,如四时木。”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因果律。一切的生命,它生跟死的这个过程,是没有停留的。但我们人经常会说死了,生了,好像把它们分得很清;其实,这些是分不清的。
这段经文的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结语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段经文,它讲的是一个般若空慧,就是让我们破除和远离一切分别、执着和妄想。而不是说,既然佛都这么看待这些东西了,而且教我们也要这样来看待,那我们就不用修了,也不用念佛了,也不用参禅了,也不用打坐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空的吗。不是这样的,大家一定不能这样来理解。
昨天还有一个人跑来问我,他说,这个三法印里面说“诸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既然什么东西都没我了,那还修行干什么?大家理解这些时,一定要记住,要正确地理解,不能把它给理解错了。
我们凡夫众生呢,在修学佛道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这些层次。像这段经文,以及“诸法无我”这些,都是佛至高无上的境界,以我们现在的层次,是根本理解不了这些境界的。这些,它只是一个大前提。
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层次和因缘,脚踏实地地修,该念佛,就老老实实地念佛;该诵经,就老老实实地诵经。不要认为说,这个诵经、念佛,最后都没有用,都是空的吗,所以,还做这些干什么!当然,修到最后,做这些都没有用是没错,但是,现在,你每天早上起来还刷牙不?吃饭不?上厕所不?拉大便不?如果你每天早上起来,不需要再做这些事儿了,那么,你就有资格说,什么都不用做了,因为你的身体都空了吗!所以,也就不需要再修,因为你已经成了,嗬嗬嗬!明白不?如果到达了那个境界,那对这句话,你就可以理解成说,什么都不用做了!因为一切法皆空,本来就是空的吗,还修什么?
但你现在空了没有?本来是空的,这是根本,没有错!一切法皆空,本无自性,都是空的。人生也是空的!一切法,最终,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你自己还没有空,那你就是要去脚踏实地地修,不是光嘴上讲讲就可以了。如果你每天可以不用吃饭,不需要拉大便,那就说明,你的身已经空了。你只要是不用吃、不用喝、不用拉,能做到这样,那这个时间,你就不需要再修任何法门,就是一切法皆空,回到根本了。到那个时候,你再这么来理解这句话,它才是对的。
但当你每天还是处在这么一个自然身体的状况下,就说明,你还没有空。既然你还没有空,还有,那就要好好去修。而不能说,因为这些最后都是空的,所以,就不用修了。因为你现在还没有空吗,所以,你就必须以幻有修幻有。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