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三)

发布时间:2024-08-27 05:24:40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三)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三)

对于“清净本然”之妙觉性当中,忽然就发生了“有为习漏”之种种境界相,富楼那尊者心怀疑虑,便继续向世尊请法: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尊者说道:如果这个‘本妙觉明’之妙觉性,与如来心是平等一如的,在如来不会增加,在众生也不会减少。却无缘无故地,忽然出生了山河大地,等一切有为境界相。”

“如来您如今已经圆满证得了‘妙空明觉’之妙觉性,那么,山河大地等一切‘有为习漏’,何时将会重新产生呢?”

【本妙觉明】可以理解为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别称。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等等。

【与如来心不增不减】与如来心是平等一如的,在如来不会增加,在众生也不会减少。

所以说“众生皆有佛性”,乃至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谓的“成佛”,也只是归其本来而已,并不会得到些什么。因为,咱的心之本性,就是如来心。

【妙空明觉】后文叫做“妙觉明空”,正显示如来与众生共有之“妙觉性”乃是即“觉”即“明”即“空”的,“觉”则智慧朗照;“明”则普现万法;“空”则洞达无碍。如是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它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妙明真心”,等等。

【有为习漏】一切“有漏习气”之总称。“有为”与“有漏”是近义词,其含义大体相仿,都是指生灭心与生灭法。

由于富楼那尊者,仍未觉悟到“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有为习漏”都是如幻不实的,本不曾生,亦无可灭,当处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处即是如来法身。只是,被众生之虚妄心错认为是“山河大地”等等而已。

这就好比迷路的人一样,道路本来很通畅,东、西、南、北清清爽爽;可是,他一迷惑,就把方向搞错了,并不是道路改变了呀。

于是,世尊以比喻来回答富楼那尊者的疑问。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佛陀回答富楼那尊者:就好比一个迷路的人,在某个城镇村落当中,错把南方‘迷惑’为北方。那么,他的这个‘迷惑’,到底是因为‘迷路’才有的,还是因为‘觉悟’而生出来的呢?”

【聚落】人群聚居之地,如城、镇、村落等等。

这个比喻当中,“迷路人”比喻一切众生;“迷惑”比喻无明;“迷路”比喻错认出山河大地等一切有为习漏;“觉悟”比喻成佛。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咱的这个“无明”究竟来自于哪里呢?它是来自于“有为习漏”,还是来自于“成佛”呢?

请看富楼那尊者的回答: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富楼那尊者回答:这个迷路人的‘迷惑’,既不因为‘迷路’而有,也不因为‘觉悟’而出生。”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迷路’本没有根由,它是虚妄不实的,怎可以说‘迷惑’因它而有呢!一旦‘觉悟’之后,更不会生出来‘迷惑’了,怎可以说‘迷惑’是因为‘觉悟’而出生的呢!”

把这个比喻解读出来,那就是:

所谓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等等”本没有根由,都是虚妄不实的;因此,“无明”不因为这些而有。一旦“成佛”以后呢,更不会再有“无明”。连“无明”都没有,又哪里会再生出来“山河大地有为习漏”呢!

至此,富楼那尊者的疑问,其实已经不攻自破了。以下,是世尊的逐层剖析: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否)?

“佛陀说道:那位‘迷路人’正在迷途之时,忽然遇到了明白人,为他指示出正确的方向,让他‘觉悟’了。”

“富楼那,你怎么看呢,这个人纵然曾经迷路,但是,他还会对这个聚落产生‘迷惑’吗?”

【倏(音:书)】忽然,迅速。

不也,世尊。

“富楼那尊者回答:不会再产生‘迷惑’了,世尊。”

同理,众生“成佛”以后,也不会再有“无明”了。没有了“无明”,所谓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等等,也就不会再发生了。

对此,有人颇有质疑:请问,既然成佛以后就没有了“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等等,那么,世尊是否见到了当前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生死轮回”呢?

答:岂不闻拘留孙佛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世尊如此见于身心,亦当如此见于“山河大地”及“一切生死轮回”。

于是,在比喻之后,世尊予以如实宣说: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富楼那,十方世界一切如来也是如此。这个所谓的‘无明迷惑’,它没有任何根由,其本性毕竟如空。”

“如来往昔为众生之时,也本不曾有过‘无明迷惑’,只是因为错认,而似乎有了‘迷情妄觉’。如来已经彻底觉悟‘迷情’,所谓的‘无明迷惑’也就随之永灭了;本觉当中不生‘迷情’的缘故。”

——如何是“如来”?

答:《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意思是说,所谓的“如来”,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如之性。此“如如之性”在众生而不曾丢失,在诸佛也不曾得到。其中,本没有“无明迷惑”,它不曾陷入生死轮回,也不曾落入妄想烦恼当中。

请大家注意,陷入生死轮回的,不是“本觉”,而只是咱的“迷情妄觉”,它是“妄觉”,也就是虚妄的。一切生灭心,一切分别妄想,都属于“妄觉”;而“生灭心”之最底层,恰恰即是“如如之性”。换句话说,咱的“生灭心”当中,本有“不生灭性”,请努力找到它,那就是最初的觉悟。

那时,您也就开始了成佛之路。

那时,从修行佛法来说,叫做“入门”。所以呀,《坛经》当中,五祖说神秀大师还在门外。而二十四岁的卢行者呢,却已经入门了。

不仅“生灭心”当中本有“不生灭性”,一切“生灭法”当中,也同样本有“不生灭性”。以是因缘,一切生死轮回常在大涅槃。如果能够明达于此,时时明了于“不生灭性”的话,那就叫做“是人即获无生法忍”,那便超越了世间禅定,成为“常在人间不在世”的菩萨了。《圆觉经》所谓“相在尘域……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是也。

为了进一步开显如此微妙之法义,世尊继续用比喻说道:

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也如同患眼病的人,所见到的‘空中’花之幻觉一样,眼病如果痊愈了,‘空花’就在虚空当中消失了。”

“可是,忽然有一个人,他却在‘空花’消失的地方,仍旧等待着‘空花’再次产生。依你来看,这个人到底是愚痴还是智慧呢?”

【翳人】患眼病的人。“翳”即眼病。

【空中花】也叫做“狂花”,还叫做“空花”,就是指患眼病的人,由于幻觉,而见到的虚空当中的星星点点之光亮,并非实存,纯属幻觉。

如佛所说,咱大家所见到的一切山河大地等等景象,都好比“空中花”一样,并非实有的存在,纯属幻觉。或许大家认为这只是一个理论,不过,一旦咱们实证了“如幻三昧”,则将如实观察到诸法如幻,那时,“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下面是富楼那尊者的回答: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尊者说道:虚空当中本没有‘空花’,只是病人因幻觉妄见到了‘空花’起起灭灭而已。见到‘空花’在虚空当中消灭,已经是颠倒妄见了;还想等‘空花’再次产生,这样的人实在是癫狂到了极点。哪里还用问这个狂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

芸芸众生皆是如此之“狂人”,不知尘世当中的一切本是“空花”,非要拼命地让“空花”去结出累累硕果。费尽了千辛万苦,纵然结出了“空果”,终究是一场梦幻而已。何如亲见“不生灭性”,一举摧破梦幻泡影来得爽快呢。

于是,对于富楼那尊者的疑问,世尊进行小结: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陀说道:就像你所理解的那样,怎么能够问诸佛如来之‘妙觉明空’当中,何时将会重新产生山河大地等有为习漏呢?”

【妙觉明空】即前文“妙空明觉”之别名。

就是说,诸佛如来“妙觉明空”当中,从来不曾产生过山河大地等有为习漏;一切众生本具之“妙觉明空”也是一样,其中“无有少法可生,亦无有少法可灭”。而所谓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等等,所谓的“生死烦恼”等等,不过是“错认”和“妄觉”罢了。

一旦从“错认”和“妄觉”当中觉醒之后,便会发现一切众生从来不曾离开过大涅槃,所谓“一切众生常在涅槃而不知”是也。

因此呢,亲见“不生灭性”的一刹那,禅师们发现自性本无烦恼,本来光明自在,只是以往因妄想分别而作茧自缚罢了,岂不冤枉!从此,又怎肯沉湎于其中呢?

所以,真正的大乘悟道者是不会懒散放逸的,他们或许啥都不做,但他们的心必然常契合于“不生灭性”,那里,没有妄想分别,没有精进与懈怠,更没有“实存的”山河大地与有为习漏。

如此看来,富楼那尊者前文所问:“……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这一问,就已经落在“分别执着”当中了,就已经把“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等等当做是实有的了。这就和等待着“空花”再次产生的那个人一样,实在是癫狂之极呀。

最后,世尊再次运用比喻,来彰显如来成佛之后,将不会再发生“有为习漏”。世尊继续说道: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又好比金矿当中混杂着真金,一旦把其中的黄金提纯出来,就不会再变成混杂的矿石了。”

“还如同木头一旦焚烧成灰烬,就不会再变回木头了。诸佛如来成就的菩提涅槃也是如此,其中,不会再重新发生‘有为习漏’了。”

【精金】即:真金,或纯金。

到这里,世尊圆满解答了富楼那尊者关于“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的疑问。另外,前面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答,就是富楼那尊者对于“四大”如何能够共存于法界的疑问。

对此,世尊说道: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你前面还曾经问道:既然地水火风四大之性,都是圆融周遍于法界的,所以你质疑‘水性’与‘火性’为何不会相互冲突。并询问,‘虚空’之通畅无碍与‘地大’之坚实不通,如果同时周遍于法界的话,按道理,两者之间是无法相互包容的。”

世尊陈述了问题之后,便予以解答: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富楼那,就比如虚空,其体性并不属于各种境界相,但是它也不会拒绝各种境界相的发生与显现。”

【发挥】此处的含义大约是:发生与显现。

清净本然之“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思议,难解难入,因此,世尊再次运用比喻,来进行方便讲说。在这里,世尊用“虚空”来比喻如来的“妙觉明空”。

“虚空”本无所有,它没有任何属性,故名“虚空性”,也简称“空性”。但是,它并不是绝对的虚无,它具有着“包容”与“显现”的微妙功用,在这一点上来说,“虚空”与“妙觉明空”是一致的。

如何是“虚空”的“包容”与“显现”呢?如何是“不拒彼诸相发挥”呢?世尊继续说道: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道理何在呢?富楼那,在那广大的‘虚空’当中,阳光照耀则有‘光明之相’;乌云屯聚则成‘昏暗之相’;有风吹过则发生‘摇动之相’;雨过天晴则出现‘清明之相’;雾气凝结则化作‘浑浊之相’;尘土飞落则形成‘阴霾之相’;水面澄净则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映照之相’。”

【霁】雨过天晴。

【霾(音:埋)】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而天色晦暗。

世尊以“虚空”比喻如来“妙觉明空”,以上述“七相”比喻“七大”,只是总体比喻,并不形成一一对应。

总之,犹如“虚空”本无自性,而能够包容并显现出“七相”等一切境界一样;“妙觉明空”同样是本无自性,也同样能够包容并显现出“七大”等一切境界。

而且,上述“七相”从现象来说,其中充斥着相互矛盾,但是,却一同平等地包容于“虚空”当中,并不会发生冲突。同理,“七大”之间看似矛盾重重,但是,却一同平等地遍布于“妙觉明空”当中,并不会发生冲突。

不仅如此,此“七相”还是毕竟如幻的,无有来历可得。“七大”亦复如是。原因何在?请看世尊的进一步解说: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你怎么看呢?像这些各种各样的有为境界之相,到底是因为那些‘日、云、风、霁、气、土、水’而产生的,还是因为‘虚空’而产生的呢?”

【殊方】各种各样的。

下面,世尊以“日照则明”,阳光照耀则有“光明之相”为例子,代表“七相”来论述其产生因缘。

世尊说道: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如果‘光明之相’是因为‘日照’而产生的,富楼那,要知道在‘日照’之时,既然到处都是太阳的‘光明之相’,则世界的十方虚空也一同显现为太阳之相,可为什么天空中还会看见一个圆圆的太阳呢?”

这个“光明之相”固然离不开太阳,但是,它不完全是“太阳”本身,也不仅仅来自于“太阳”,其中还有“虚空”的参予,甚至还有咱大家“见性”的参予。

因此,不能说“光明之相”是由“太阳”产生的。那么,它是否由于“虚空”产生的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如果是‘虚空’产生了‘光明之相’,那么,‘虚空’就应该可以随时自己照出‘光明之相’来才对。可是,为何到了半夜,云雾遮住了月光和星光之时,却是一片黑暗,‘虚空’就生不出‘光明之相’来了呢?”

半夜没有了“太阳”,云雾又遮住了月光和星光,此时,在大自然当中,就是一片漆黑。这就证明,“光明之相”也不来自于“虚空”。

于是,对于“光明之相”的来历,世尊得出如下结论: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所以,应当知道,这个‘光明之相’,它既不来自于‘太阳’,也不来自于‘虚空’;同时,它也离不开‘太阳’和‘虚空’,它就是‘太阳’和‘虚空’的幻化之相。”

同理可知,上述包括“光明之相”在内的“七相”,都是“虚空”和“日、云、风、霁、气、土、水”的幻化之相。

把这个比喻解读出来,则意味着,“七大”之相都是如来“妙觉明空”的幻化之相。“地、水、火、风、空、根、识”本无来处,本来都是“妙觉明空”本身,因此,它们之间不会发生任何冲突。

(根据蕅益大师《楞严文句》,以下经文顺序有所调整。大师认为,“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这段经文应当放在“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之后,是流传当中的错误。)

于是,在比喻说明之后,对于富楼那尊者的疑问,世尊予以正面解答: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如来的‘真妙觉明’也是如此,就像‘虚空’当中随着‘日、云、风、霁、气、土、水’而发生‘七相’的道理一样。”

“随着你的心量和业缘,应当有‘空大’显现,就会有‘空大’显现。‘地、水、火、风、空、根、识’都是一样,应当有哪个显现,就会有哪个显现。”

“如果‘七大’应当一同显现呢,就会一同显现。”

【真妙觉明】即前文之“妙空明觉”和“妙觉明空”之别名。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及“妙明真心”,等等。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随着你的心量和业缘,应当有“空大”显现,就会有“空大”显现。

这就是“万法唯心”,“心量”是心,“业缘”也是心。所谓的“业缘”,都是因心而造作出来的,也都是心本身。

此“七大”在如来“真妙觉明”当中的显现,也就是在咱大家之“真妙觉明”当中的显现,将会遵循着“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以及“偱业发现”的规律而显现。哪个应该显现,哪个就会显现。

甚至于,如果“七大”应当一同显现,那就会一同显现。为什么会一同显现呢?难道这“七大”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吗?

对此,世尊说道: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为什么能够一同显现呢?富楼那,就比如在一个水面上现出了太阳的影像,有两个人都看着水里的太阳,沿着水边往东西方向各自行走。于是,便各有一个太阳的影像随着两个人一同而去;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行,本来就没有一定标准。”

【准的】标准,依据。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水月各不同”,犹如一个月亮可以普现千江,同时显现出千百种不同姿态一样;“真妙觉明”也可以同时显现出“七大”之性,各自不同,而并不会相互冲突。

太阳只有一个,水中的太阳影像却是两个,并跟着人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行,对此: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对于这个现象,不应当问难说:太阳本来只有一个,为何却成了两个,而且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呢?既然各人都有一个太阳随着他走,水里就有了两个太阳;可是,天上为何却只有一个太阳呢?”

“像这样颠过来倒过去地反复思维,纯属妄想,没有任何依据和意义。”

所谓的“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一切妄想分别都是如此。芸芸众生在圆满一如的“妙觉明空”当中,因为妄想和业力而现出了“七大”之种种景象,又不知种种景象无非是“妙觉明空”本身,偏要去进行种种分别取舍,如此辗转迷惑,越来越深,生死轮回也就随之无穷无尽了。

对于富楼那尊者关于“四大”一同周遍法界,为何不会相互冲突,而能够相容的疑问,世尊进行小结: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在‘妙觉明空’当中观察‘七大’之相,应当知道,‘七大’本来虚妄,无法指出其来由。”

“就好比不应当要求‘空花’去结出‘空果’一样,你怎么可以再追问‘水性’和‘火性’为何不会相互冲突呢?”

【邀】此处是“希求”、“要求”的意思。

明知是“空花”,是幻觉,还要希求它结出果实,也就是“空果”,这是多么地荒谬呀。同样,明知道“四大”,乃至于“七大”都是虚妄的,都是“妙觉明空”的幻化显现,却还要追问,为何“水性”和“火性”不会发生相互冲突。这其实是同样的荒谬,没有任何凭据和意义。

说到底,这都是“妄想执着”之过失也。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在‘妙觉明空’当中观察‘七大’之性,应当知道,‘七大’之性本来真实不虚,都是‘妙觉明心’本身。”

“此‘妙觉明心’当中,本来就没有实在的地、水、火、风‘四大’之性;你怎么可以再追问‘地性’和‘空性’为何不会不相容呢?”

【妙觉明心】即“妙觉明空”之别名,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等等。

如果修行人明达于“四大”本空,乃至于“七大”本空,一切分别执着都将无法安立。同时,此“明达”之心并不属于断灭,它也不在“七大”之外,它就是法界全体,就是本然觉性,故名“妙觉明心”,也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何是“七大”本空?

答:“七大”虽然时时现前,却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不曾有一丝一毫在咱的“心念”之外,故名“本空”。要知道,“心念”尚且了不可得,何况因“心念”而显现出的“七大”幻相呢。

透彻地觉悟如此妙理,就算叫做“悟解”,也是了不起的觉悟。圣僧宝志禅师《大乘赞》第十首说得清楚: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勘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奶孩儿。

……”

这个透彻的“悟解”,必然建立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否则,是无法做到“了本”的。而“向上看他师口”,禅师是在批评那些死记硬背的人,批驳那些把佛法当做学问来研究的人,那些人只会拾人牙慧,不懂得回光返照,他们与道越来越远,就好像没了娘,也没了奶的婴儿一样,岂不是死路一条么。

《楞严经》学习到这里,大家应当可以明白,也应当可以充分相信,所谓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等等,乃至于一切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之性,毫无真实可言,本来就是如来之“妙觉明空”,也就是咱大家的“妙觉明心”,亦名“如来藏妙真如性”。

因此,所谓的“生死轮回”并非实际状况,只是幻相;所谓的种种“有为习漏”并非实际存在,纯属幻觉。换句话说,到这里,才知“烦恼习气”是假,而其性本真,它常乐我净,如如不异。就在您烦恼的时候,您的心性不曾烦恼,请找到它,明了它。它就是“妙明真心”,就是“如来藏性”,不要忘记了,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呀。

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等无差别,不曾有丝毫缺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好,这样踏实的“悟解”相当了不起,令人心安哪。但是,目前咱大家还在“有为习漏”的幻觉当中,或者说,分别执着的“习气”还在,如何进一步化解它,并逐步开显如来藏之秘密实相呢?

下面,世尊继续为富楼那尊者,以及一切大阿罗汉,还有所有法会大众,一切有缘众生等等,来宣说众生本具的如来藏不可思议之秘密境界。

世尊说道: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富楼那,你们以为‘地大’之‘色性’与‘空大’之‘空性’会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相互颠覆,相互取代。”

“而实际上,‘如来藏妙真如性’能够随缘显现为‘地大’之‘色性’,‘空大’之‘空性’,乃至于‘七大’之性,甚至于‘七大’同时显现,等等,它们都是周遍于法界的,不曾相互冲突。”

【相倾相夺】相互颠覆,相互取代。

这就好比《圆觉经》当中所说的那样:“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房间里无论有多少盏灯,无论灯光什么颜色,也无论其明暗程度如何;每一盏灯的光明都是遍满于整个房间的。而且,灯光和灯光之间不会相互破坏,更不会相互取代,它们是平等而周遍的。

所以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啥意思呢?那就是说,每一个事物,无论大小,无论你我,无论美丑,其“本性”无处不在,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其作用呢,也都是平等周遍于法界的,故名“平等法界”。

往小处说,就咱这个人类社会来说,其实,每一个人的作用,在无形当中都是充满全世界的。比方说,以这个世界的气味为例,整个大气层的气味当中,有你的气味,有我的气味,有所有人的气味,还有所有动物们的气味,更有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的气味,谁都不缺。而且,大家的气味在大气层当中是平等周遍的,是和融一体而难以区分的。

您随便吐出一口气,这口气早晚会被所有的人分享到。同样,您随便起一个念头,它影响的范围必然是全世界,乃至于全宇宙,以及整个法界。此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胜义。

这已经不再是某种理论了,此乃法界之实相。它说明,您的心和您的作用本来就充满整个法界。您就好比前面比喻当中,“如百千灯,光照一室”里面的一盏灯,您的光明,本来就是遍照法界的。您的光明,和如来的光明是平等的。

因此,千万不要小瞧自己,也不可小瞧别人,不可轻视任何东西。因为,人之“人性”,物之“物性”,空之“空性”,本来是三无差别,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无不遍满、遍照于法界。

佛教不认为存在“造物主”,但是,也不否认“法性”之不生不灭,亘古长存。所谓“法性”,就是万事万物之本性,就是万法之内在的“不生灭性”。它就是“毗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亦名“法身”,乃一切法共有的如如之性。在那里,一切法之间,法法相通,法法平等,法法都可以随缘现起,法法皆是毗卢遮那,法法都可以相互包容。

“七大”也是一样,它们如此平等地遍满于法界,既不会相互颠覆,也不会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包容。因此,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七大”可以随缘显现出种种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