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贤崇·贤宗法师: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

发布时间:2024-08-22 05:21:43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贤崇·贤宗法师:金刚不坏,真谛永存(一)

大家看第一章,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里是讲《金刚经》说法的缘起。在佛法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这个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序分。

(一)鸠摩罗什

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这部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赫赫有名。在佛教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经历也非常奇特,有许多神异的传说。鸠摩罗什是西域龟兹国人,就是今天新疆库车县人。他出身豪族,母亲是国王的妹妹,父亲是宰相。七岁的时候,有次鸠摩罗什在寺庙里,一个香炉重达千斤,他竟然举起来了,这么大的香炉为什么能举起来呢,他当时也吃惊,这么一想,香炉就掉下来了。这时候他突然明白,有分别心就有轻重之别。

他妈妈怀他的时候也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鸠摩罗什的舅舅本来是个辩论大师,辩才无碍,但是妈妈怀上鸠摩罗什的时候,智慧倍增,连哥哥都辩论不过她,而等到鸠摩罗什生下来以后,她又恢复了正常状态。所以舅舅当时就说,这个外甥必非常人。

鸠摩罗什生前曾向佛祖许愿:如果自己翻译的经文契合佛意,希望自己死后舌头不化。他火化后舌头果然留在世间,成为罕见的舌舍利。现在大家到西安草堂寺去,那里号称是三论宗的祖庭,里面有个塔就专门供奉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上次我们到西安还去拜访过。

在历史上,用举国之力去抢一个出家人,因为抢夺僧人而引发战争的事,在今天人听来不可思议,但在古代是真实发生的。当时前秦国王苻坚,派将军吕光带一支军队到西域把鸠摩罗什抢来。吕光的军队刚出发,已有神通的鸠摩罗什就知道了,他告诉龟兹国王:“龟兹的国运要衰微了,有强敌从东方攻来,你应该恭敬迎接,不要派兵反抗。”但是龟兹王不听劝告,率军奋力抵抗,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龟兹王也遭到杀身之祸。

吕光在回来的过程中,前秦发生内变,灭亡了,他就在凉州驻扎下来,成立一个国家,史称后凉,把鸠摩罗什带在身边,滞留达16年之久。后来被后秦的国王姚兴接到长安,开始从事译经工作。

在古代,为什么一个出家人会引起两个国家的战争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至上。那时候大家公认佛经言教都是无上的知识、智慧,而不是今天人普通误解的迷信。

(二)六种成就

下面我们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话是讲“六种成就”,为法会的开始。

什么是“六种成就”?就是在每一部经的前面,都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有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否则,就不能说法。

《金刚经》这一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就是处成就。“祇树给孤独园”,也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这便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时间、地点、人物一系列概念。我们了解一下就行了。

(三)自我超越

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有一个误解,好像它高不可测,不食人间烟火,佛教的修行者都不提吃喝拉撒这些俗事。有人见出家的师父用手机、开车,或上网,就觉得很奇怪,见到僧人生病吃药,也很奇怪。在他们眼里,修行就是在深山老林浓荫蔽日里打坐,面壁,一年说不上十句话,三天不上次厕所,因为吃的少,一个月不和人打一次照面。总之,他们是一群没有多少人气的人。

这么一来,就把修行当做怪异,把修行者,当做怪物了。

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宛如寻兔角。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也就是说,佛法的践行,要在现实生活中成就,把这个五欲红尘当做道场,绝非抽离了真空状态的玻璃瓶,把自己装在里面,这不是真正的佛教。

所谓修行,就是从当下一念的转变,这一念妄想纷飞,这一念贪嗔痴慢,这一念爱恨情仇……你把这一念转过来了,就是佛,就是正等正觉。心即是佛,即心即佛。这一年转过来,你就一切无碍,通达一切;转不过来,便什么都做不成。所以这一念的转变就决定了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般若智慧。

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成凡夫。我们今天有一个念头是清净的、无染的,那我们在这一刹那就证到了佛的境界。当这种刹那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地改变和提升。实际上这即是学佛修道证悟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需要通过一点一点来完成。

所以,省觉、观照要在生活里进行。生活是锻造我们的大法器,正如八卦炉把孙猴子炼成了火眼金睛,如果没有生活这座大熔炉,我们何能如出窖的陶瓷最终精光纯粹?怎么观照呢,在当下的每一刻,每一个刹那。比如今天吃饭,很难吃,没有肉,少油,身边的家伙嘴巴又吧嗒吧嗒响,身上发出异味。你不能掩着鼻子吃,不吃又饿得慌,凡此等等,其实都是自己一贯的分别心、计较心在起作用。你以前经常吃肉,所以现在不吃肉觉得受不了,你可能经常很干净,注重自己的卫生工作,偶尔遇到一个不太讲究的人就觉得受了污染。这是因为你有比较有计较,你习惯了这样,不习惯那样。试想一下,如果你出生在万恶的旧社会,被地主恶霸压榨,每天有碗粥喝就不错了;如果在三年自然灾害年代,你没被饿死就要感谢上帝了,哪里还因为偶尔一顿没有肉吃就难以下咽,心中失落呢。那时候有这样一碗白米饭,你保不定都会热泪盈眶、哽咽失声的!

因此,这是解读事物不同的方式,产生的结果。般若思想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提升你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解读能力,就能通达一切,了无障碍。

人,千万不要成为心的奴隶,而要奴役你的心,只有驾驭自己的心,才能做一番逍遥游。就说我们吧,一个出家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恋恋不舍,放不下,他就没有资格做人天师表,他骨子里头都是贪嗔痴慢,就是五毒,怎么教化别人?只会把毒传染给别人。对于我们在家人来说,如果要修行,活出真我自由的境界,也必须放下财色名利,抛弃是非烦恼,正因为你超越了它才能驾驭它,如果不能超越就会被它迷惑。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觉醒人生,去“醒来”。你只有不断自我超越,才能从迷惑的人间得到一世清凉,得到一份安乐,一生自在,一种智慧。

(四)六度修行

佛教修行讲“六度”,六度其实是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自度度人,福慧双修,是最究竟圆满的法门。

这六种方法叫六波罗蜜,就是六种大智慧使你达到成功的彼岸。

第一个叫持戒。

我们要做一件事,就要按一定的规律去办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有所不为”就是持戒。比如我们打坐,为了达到效果,就不能讲话,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乱动身子,不能胡思乱想,这些“不能”就是戒律。你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舍弃,舍弃,便是持戒。

所以,持戒是保护我们法身慧命的一种方法。持戒本身是不难的,最难的是你没有一个目标。一个出家人,如果你把五欲六尘放下,自然而然就能持好戒律。再比如吃素,很多人你硬逼他吃素他吃不来,非常痛苦,但如果让他练瑜伽,每天打坐,身心轻安,清纯之气提起来,自然而然碰到那些荤腥味道很浓的他就不想吃了,最后你逼他他都不吃。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切换到那种状态,对这些没有兴趣了。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自然而然的东西一定是跟那些相适应,不是强迫。正如一个学生,他的理想是考上一所名校,他的理想树立起来,动力自然产生了,家长和老师不用拿着鞭子在后面赶,他把时间用来学习了,自然要放弃做其他的,此时的持戒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谁强迫他就可以做到。

所以持戒本来是不难的。我们之所以觉得难,乃因为没有一个更重要的理想去成就自己。

第二度,布施。

我经常给身边的朋友讲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自己钱财不缺,并且内心丰足,唯一的方法是学会布施。

布施,不是单纯把钱财送给人家,那是财施。还有法施和无畏施。布施的含义和范围极其之广。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个贫苦的妇女,穷到什么程度?可能人手一套衣服都不具备,出门的时候要跟家人换衣服。她见到佛陀知道这是伟大的智者,于是深深地叩首行礼,说伟大的佛陀,我为什么如此贫穷,请教如何才能富有?佛陀说你想富有很简单,布施就行了。

她说我一无所有如何布施。佛陀说,你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布施。你的身体可以布施,帮人家拖地板,扫地,洗衣服;你的笑容、语言可以布施,你用赞叹的言语,用笑容去面对别人,也是布施;你把座位让出来,是布施;别人生病了你去照顾他,也是布施。……

当你有颗布施之心时,连走路都是一种布施,为什么?人家看你那么高雅、从容、宁静、喜乐,你让人家心里产生无比的美好,清凉,这就是一种布施。

布施一定是快乐的事,而不是痛苦的事,若念念不忘自己的所施之物、自己的付出,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所以佛教讲要“三轮体空”布施,就是布施时不着相,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物。我布施了就像没布施一样,这才是布施的最高境界,你如果处处想着自己的付出,别人的回报,那样的福报“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

当人有了一颗菩萨心,他全身从内到外无处不是布施,从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行住坐卧,无一刻不在布施。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凡夫菩萨了,你的身虽然是凡夫,但你的心已经是菩萨。

所以布施的行为一定来自内心的辐射,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因此,佛法一定是身心合一的展现,而不是某种造作的行为。就像打坐,最关键是要找到快乐。其实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只要能找到快乐就能找到坚持。能坚持,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打坐,开始把腿盘起来很疼,你可以把两腿交叉坐着就行了。当你坐到一定程度,那种快乐,那种身体的舒服,难以言传。为什么打坐的人往往健康而长寿?因为入定后几个小时、几天就像几秒钟一样,那你想想这个人活100岁就相当于别人活50岁,时间的概念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不是时间真的发生了变化而是你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因为你很舒服很快乐,舒服、快乐就过得很快。

假若你的孩子读书不好,那是因为他对读书没有兴趣、缺少快乐,你用鞭子抽他,他能读好吗?我小时候到一个居士家里去玩,就经常翻他的书。现在他见到我还说:你那几个师兄一到我家就找吃的,唯有你,一到我家就把书架翻个底朝上,你小时候就跟他们不同。这不是恭维话,而是的确如此。有什么不同?我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读书的乐趣,喜欢读书,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迫不及待的事,而不像我的几个师兄弟,要他们拿本书,就如坐针毡。

其实,佛法和我们世间并不隔离。隔离,常常是人为造成的。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融通的。有人一想,我是谁?我是佛教徒。然后就把自己定在某个框框里面,出不来,于是很多东西都被排斥在外了。我在国外去,最爱去的就是天主教堂,我们禅修班,也有基督教徒。大家学习彼此非常好的东西,能够兼容而存在。所以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不会有太多的分别心。

一个人,把自己限制的越少,获得的空间自然越大,他运作的能力自然越强。

当然,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问题

。只要活着,问题就无穷无尽,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人生的智慧。我们身边有些人,有钱,富有,但是活得并不快乐,或者身体有病,有巨大的问题困扰着他们。这叫富而不乐,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人生往往如此,当你没钱的时候你非常渴望有钱,你觉得自己有钱就幸福了。好不容易有钱了,买了车买了房,如意了吧,也不一定,也许还有家庭的问题困扰着你。等你家庭、孩子、事业都如意了,还有新的问题出现。总之活着,就会不断地面临问题。面对问题时,我们要记住四点: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首先要面对问题,面对任何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可能发生,你逃避是不行的。有人总是怀着侥幸心理,心想倒霉的事都是别人的,自己碰不上,什么车祸啊,癌症啊,破产啊。怀着这样的心理,一旦遇上整个人就垮掉了。

我们虽然活着,但要时常想,假如明天我要死了,会怎么样?假如我的亲人突然不在了,怎么办?实际上,每次我妈给我打电话时我就想是不是我爸走掉了?因为他已经80多了,随时有走的可能。所以我时刻准备着,只有准备着,才能更好地善待他珍惜他。我每月再忙都会抽出一两次陪陪他们。他们必定要离开我,这是自然规律,我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少留遗憾。

我每次坐飞机时都想这次下不来了怎么办?上高速时就想如果这是我最后一次开车怎么办?如果发生了空难、车祸,把我的四肢锯掉了,或者瘫痪了,以后被人用轮椅推着走,怎么办,以后的生活怎么面对?当你把所有最坏的结局都想到的时候,活着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就不会因突然的变故而产生巨大障碍。

我们众生之所以没有智慧,便是没有认识到世界无常的本性,以妄为常,爱把无常的东西当做永恒的去对待。如果你认识到无常,对自己这个身体、色身也不会执着,恋爱失败或者离婚了也不会觉得天塌下来了。但是我们都不是这样,我们害怕得病,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害怕失去……害怕我们所依存依附的一切,当你害怕的时候心就是纠结的,心一纠结智慧不可能升起来,而疲于应付,只能把事情搞的更糟。《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它,就是一种禅定。

所以要学会观照。现在,你是千万富豪,假如有天没钱了会怎样?现在是高官,假如哪天突然成一介平民怎么办?这种落差,这种改变后的生活我能接受吗?把最坏的结局都想出来。我是寺院的负责人,我就想假若有一天我们寺院没米下锅了怎么办?我一想,大不了我们出去乞讨,那又怎样,反正饿不死的。我们在日本看到出家人用一个钵放在街边,过往的路人就给他一点钱。我就想,如果我在那里打坐,讨口饭吃肯定没有问题,说不定比他讨的还多,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现在是寺院的负责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别人赶出来了,成了流浪狗一样,我怎么办?那时候以前对你笑脸相迎恭恭敬敬的人都对你不屑一顾,我受得了吗?如果受不了,那现在何必着相,执着于我是寺院的负责人呢?我开始不爬那么高的楼层,也就不怕摔下来。“不爬那么高”不是说我就不做负责人、不做事了,而是你的“心理”始终要在最低点,保持归零心态。

台湾的圣严法师,他最后生病的时候不要医生抢救,自己就走掉了。这样一个高僧大德,留在世间还可以度化很多众生,但他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走了,了无牵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还去存钱、养老干什么?没有必要嘛。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从容自在,清楚明白。许多人活着的时候不珍惜生命,打麻将,酗酒,聊八卦,无所事事,不知道时间怎么打发,等到临死的时候却拼命要活着,哪怕延长一分钟也可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推荐大家看几本书,《生命如此多情》,《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埃及生死书》,《苏东坡传》。看了《生命如此多情》你会更加珍惜生命,这本书里面的文章都是医生写的。《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埃及生死书》是告诉你人有灵魂,有轮回。《苏东坡传》里面有附体,附体,在我们民间广泛存在,在座的说不定就有见过。

所以身体是灵魂寄居的场所,是灵魂的房子,这个房子坏了就会再换一个,永远如此。

稻盛和夫说过一句话:我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就是为了提升灵魂的纯净度。这个世界是个大作坊,我们来一次就给灵魂抛光一次。今生我做什么,赚了多少钱,得到了什么都不重要,那些都是灵魂的外壳,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修炼、去提高自己的内核。

这一生,你家财万贯是修炼,身无分文也是修炼,贵为国王是修炼,贱为乞丐也是修炼,当父亲是修炼,做儿子也是修炼,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都是修炼。我们真正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之后,没有什么可以困扰到我们,就能坦然接受一切,悦纳一切。

第三个是忍辱。

忍辱,不是我本来很痛苦,很恼火,但我拼命压抑,忍住,不是那种。真正的忍辱他的内心是开放的、畅通的、无碍的,不会把自己憋个病出来,而是你伤害不到他。为什么伤害不到呢?因为他的境界和你不一样,高度不一样。想一下,如果他在一楼,你在三楼,他怎么也打不到你,如果你和他都在一楼,平行站立,他很容易就伤害到你。所以当我们感到自己很痛苦的时候就应该反省,他为什么能伤害到我,因为我的境界还不够高。

当你的境界足够高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打击不到你,你站在楼顶,站在山巅,看到下面的人都是无数的虫虫蚂蚁,你的头顶是无尽的虚空,你拥有整个世界,你是自由的。

忍辱是六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度修行,忍辱这一关过不去,就难以有新的进阶。释迦牟尼佛在累世累劫的修行中,也曾为忍辱仙人,忍别人所不能忍,最终成就无上道果。

第四度精进。

什么是精进?专注、聚焦地去做某件事,就是精进。

精进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方向搞错了,若方向错了,越精进越后退。那么什么是方向,以什么方向为准呢?——我们的所作所为跟人类的幸福相应,跟天地大道相应,跟人类未来的发展相应,把我们个体融入到这样一种思想和观念当中,就不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这才是精进。

第五,禅定。

禅定,在佛法思想里面叫静虑。静虑,就是专注、聚焦地让自己的内心臣服下来。像打坐的时候,万念纷驰,我们常常跟着自己的妄念跑了,那是你没有定力。禅定,其实进一步说,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叫定功。你整天打坐面壁,这是小禅定,当你不受一切诱惑,心中如如不动,才是大禅定。所以真正把禅定练好的人在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不一定在他盘腿时间有多长。

最后,般若。

佛教的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观照般若,指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实相般若,是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亦称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

我们现在看到经书上的字,就是文字般若,然后我们用这些道理来观照自己,就是观照般若。我们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我们本来具备的圆满、究竟、无碍的状态。

“观照般若”在我们修行中非常重要,怎么观照呢,就是省觉,随时随地地觉察自己,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我们的起心动念。让我们浮躁的心,最终达到寂灭的境界,这,就进入了实相。

在六度中,般若是提纲挈领的,用来指导前面的一切,“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它使前五度保持正确的方向,从而达到六度圆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