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伏藏之谜(1)
“伏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又被发掘出来的意思。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伏藏”的存在。那么,“伏藏”到底都有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西藏会有“伏藏”这一举动?这就是伏藏之谜给人们留下的悬念。
“伏藏”一词是从西藏的“terma”一词翻译而来,藏文是“爹玛”的意思。“爹”,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一件珍贵的东西被埋藏,然后又被发掘出来,又如何能算是一个不解的谜呢?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西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伏藏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遗物等。
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涌出或记录成文。
从一千多年前的莲华生大师时期到现在,在这个漫长的藏传佛教历史过程当中,伏藏这一事实连续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一个取得格西学位的汉族喇嘛洛桑珍珠格西的《雪域求法记》里,记载了“识藏”的说法。在后藏拉孜附近的扎叶巴寺,西藏最著名的寺庙桑耶寺与青朴修行地,都会挖到经典。
西藏最古老的土著宗教——“苯教”,在受到藏传佛教的冲击下,就有过“伏藏”的历史。历史上,苯教一方辩论失败,被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赞下令取缔,苯教徒不敢公开活动,他们到处埋藏苯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而到了9世纪朗达玛灭佛时期,佛教信徒也开始“伏藏”。
后来,宁玛派就有在某地挖出经典之说。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花生大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大圆满》等。
禅定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许多佛经上说,伏藏也存在于禅定之中。禅定是佛教术语。“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
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
伏藏佛像
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
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第六章 伏藏之谜(2)
禅定有六法,包括:
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
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摆脱杂念,头脑休息;
观:一心观想,坚强意志;
觉:感觉敏锐,思绪空明;
同: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莲花生大师的传奇人生
佛经上讲,伏藏大部分是莲花生大师埋藏的
。据说莲花生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于《涅经》所授记的,住持和弘扬金刚密乘教法的殊胜化身,于释尊涅后八年,于达那郭夏海上之莲花中降生,故名莲花生。莲花生大师是释迦牟尼之身,观音菩萨之口,阿弥陀佛之意所化现,是一切诸佛大悲加持之总集。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莲花生大师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之子。藏传佛教宁玛派供有他的塑像,称其为“祖师”。
莲花生大师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后跟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
莲花生大师
后来,莲花生大师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又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
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莲花生大师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公元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公元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公元754年建成,公元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公元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莲花生大师对藏传佛教所做的巨大贡献,所以他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的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莲花生大师的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莲花生大师
藏传佛教的法器有多少种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也属于伏藏之物。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
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藏传佛教法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象牙雕、石雕、海贝壳雕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 伏藏之谜(3)
法器的种类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形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而佛教在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6种,但也有将其分为8种,包括:
1.庄严道场的佛具: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如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2.供养用的佛具: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如灯、华、香、香炉、衣(左示右戒)、阏伽器等。
3.梵呗赞诵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如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4.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如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5.禅门的法器: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蒲团等。
6.置物用的法器: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7.密教的法器: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如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8.藏密特别的法器: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中特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洛桑珍珠格西是什么人
洛桑珍珠格西曾在《雪域求法记》里记载了关于“识藏”的说法,是一位比较有影响的人物。
洛桑珍珠格西于1916年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普通家庭,本名叫邢肃芝,少年时便接受了严格正规的佛学教育。他8岁皈依佛门,在汉地出家为僧时法号为碧松法师,后来因缘机合而成为藏地的一位喇嘛,又被唤作洛桑珍珠。16岁时,他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1937年他只身赴西藏,访求藏传佛教密法。经过7年的刻苦学习及辩经,洛桑珍珠格西于1945年通过考试,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汉人。
洛桑珍珠格西曾担任过中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法师的私人秘书,与汉地佛界的上层过往甚密,而在雪域求法的最显著成就则是获得了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西藏三大寺的拉然巴格西。
掘到伏藏的扎叶巴寺
相传扎叶巴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为爱妃芒萨赤尊公主所建的修行神庙之一,后来几经扩建,形成了现在紧紧嵌于崖缝壁间的扎叶巴寺。相传有人曾在这里挖掘到伏藏经典。
扎叶巴寺,亦称“扎叶巴神殿”、“比玛尔色神殿”、“扎叶巴玛尼拉康殿”。殿内供有一块“六字真言”玛尼石,还供有松赞干布、墀尊公主、文成公主、王妃芒萨赤尊及王子贡日贡赞雕像。
据藏文史书记载:8世纪,莲花生大师在扎叶巴寺修行传教,营造了“一百零八大成就者”修行洞,这里便成为吐蕃著名的密法修行道场。9世纪末,复兴佛教大师鲁梅?楚臣西绕曾赴长字为十六罗汉开光,依此塑“十六罗汉”像,并迎请到扎叶巴寺建立了十六尊者佛殿。
11世纪,阿底峡在扎叶巴寺“索巴浦”(亦称“弥勒殿”)收徒传教长达5年,成为噶当派的重要道场。1647年,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在扎叶巴寺建立了四层楼的格鲁派僧院,同时建成供养佛殿、护法神殿、达赖寝宫等,供奉阿底峡、仲敦巴、宗喀巴等塑像,并有僧侣160人。18世纪,噶丹寺第51任法台达温阿旺班丹任上密宗院堪布时,在扎叶巴寺建立了格鲁派密宗院。
第六章 伏藏之谜(4)
扎叶巴寺最大的特色是“以洞立寺”,这些山洞都是著名高僧修禅之处,松赞干布、莲花生、阿底峡,还有刺杀吐蕃末代赞普的拉隆?白季多吉等都曾在此苦修过。有些山洞外面是建了一层小佛殿,看着像寺庙,进去以后才发现里面是个洞穴。
8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倡兴佛教,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大师弘扬佛法,大师曾来此地修炼,至今密法洞犹存。
掘到伏藏经典的桑耶寺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美称,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因此又被称为“三样寺”。相传有人曾在这里挖掘到伏藏经典。
桑耶寺
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寺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关于桑耶寺的建成,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赤松德赞为了修建寺院,请来了莲华生大师为他建寺传法,为了满足藏王急于见到寺庙的迫切心情,莲华生大师使出战法术,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庙的幻影,赤松德赞见到这样的情景,大声惊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得名“桑耶寺”。
桑耶寺的整个布局,是按照佛经中“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东大门为正门。寺院建成后,莲花生在这里剃度第一批藏人出家为僧,号称“七觉士”。
桑耶寺内大殿坐西朝东,高三层,式样别致。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一般5.5~6米之间。乌孜大殿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大殿底层采用藏式建筑风格,中层采用汉式建筑风格,上层采用印度建筑风格。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融藏、汉、印合璧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大殿内壁画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题材除其他寺庙常见者外,还有“西藏史画”、“桑耶史画”、“莲花生传”、“舞蹈杂技”等,其中“西藏史画”自远古传说的罗萨女与神猴成婚、繁衍西藏最早人类画起,直至九世达赖喇嘛的业绩。整个画面长达92米,被誉为西藏史记,它在古今中外壁画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苯教与伏藏
苯教又称“苯波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俗称“黑教”,它是佛祖幸绕弥沃(阿弥陀佛)传播的具有显宗、密宗、大圆满等圆融无二的佛法。苯教徒曾经在各处埋藏了苯教的经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
苯教是西藏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其特点是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尚巫术,在吐蕃王朝前期曾占统治地位。7世纪佛教传入后,苯教与佛教长期斗争。8世纪后,吐蕃王室兴佛抑苯,势力渐衰,后吸收佛教部分内容,成为类似佛教的一个教派。一般把受佛教影响较深、变化较大的称为白苯波,把处于偏僻地区、保持原来特点较多的称为黑苯波。
对于苯教的起源和发展,当今的多数学者认为至少是从象雄地区,即今天的阿里开始的,后沿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广泛地传播到整个藏族地区。它的祖师叫“幸绕”,意思是最高的巫师。
第六章 伏藏之谜(5)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3个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做“赞”,地上的神称为“年”,地下的神称为“鲁”,即常说的龙。
苯教活动场所有7处,其中寺庙5座;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林芝的家家户户都要转苯日神山,转山一圈35千米,一些老人每年要转十多圈。此外,林芝村的千年古树也是人们转经的去处。另外,这里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神坛,每当宗教节日时,这些神坛便香烟缭绕。
宁玛派与伏藏
伏藏曾在藏传佛教中非常流行,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但宁玛派更为重视。相传莲花生等曾将佛教经典及密法埋藏于山岩石窟中,到朗达玛禁佛时,佛教徒也将佛教典籍埋藏,后弘期中发掘出来而重新流传于世。最重要的掘藏经是《大圆满》。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所以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宁玛派取名为古派或旧派,主要是它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密教思想以及相关仪轨,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这是依据宁玛派僧侣头戴红色僧帽而命名的俗名。宁玛派认为,该宗派的教法仪轨等均传承于藏传佛教“前弘期”的莲花生大师。因此,宁玛派便成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派别。
“伏藏”这一概念便是被宁玛派无限延伸出来的,分出了“经书伏藏”、“心意伏藏”等诸多门类。13~15世纪掘藏高峰时期,所掘伏藏概分为“南藏”和“北藏”,并由此传承出宁玛派不同的体系。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不见史载,便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伏藏经文《西藏度亡经》
《西藏度亡经》是一部藏传佛教密宗名著,相传是莲花生大师伏藏的经文。它原名《中阴得度》,中文译者参考西方人士熟知的古代《埃及度亡经》书名而译为《西藏度亡经》。《度亡经》是古代印度的一部经典,系8世纪莲花生时代创作,传入西藏后被翻译成藏文,名《中阴闻教得度》,朗达玛灭佛时被埋藏于地下,成为“伏藏”,后由仁增噶玛宁巴从色丹河畔的甘布达山掘出。
《中阴闻教得度》,或作《中阴得度》,顾名思义,就是人在已离人世之后,尚未投生之前这个名为“中阴”的阶段之间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对他读诵这部经典,即可使身在“中阴”境中的亡灵,解除种种“中阴险难”的恐怖,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法身境界或得报身佛果,以了生死轮回之苦,至少亦可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转生,以免落入饿鬼、畜生、地狱等三恶道中。
由于《西藏度亡经》中所提到了许多的禅理,让世人对它备受关注。
伏藏最重要的经文《大圆满》
伏藏最重要的经文为《大圆满》。大圆满是宁玛派的特法,主张顿悟一心,即悟此现前本体清净,本性光明的这个心。心不只是空寂而且具有光明,明而又空。心体空是空,心性光明是有,心无体故非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是非无。这种非空非有不落于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的一边,是远离两边的中观正见。
第六章 伏藏之谜(6)
另类伏藏之说
佛经里介绍了不靠藏宝图而发现伏藏的另类方法。
一是成佛。诸佛和菩萨都有大法力,不但能瞧见任何人的任何伏藏,还能让伏藏从地底下跑出来。例如《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记载,佛祖降生时,五百伏藏同时涌出;《阿弥陀经通赞疏》记载,曼殊师利菩萨降生时,七处伏藏同时涌出。
二是拜佛。如果嫌成佛太难,还可以拜佛。例如《三宝感应略录》记载,古印度有个穷人,想挖先祖留下来的伏藏,不知道具体位置,就去寺庙里祷告,绕佛像转了几个圈,回去就把伏藏找到了。
三是念咒。如果嫌拜佛太麻烦,还可以念咒。《佛心经》上卷有段“十方如来同印顶咒”,只要两手交叉,伸出中指,念“唵跋啰跋啰糁跋啰糁跋啰”,就可以透视地下,瞧见方圆五里内所有伏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2也有一段咒语,说是把莲子、龙脑、牛黄和郁金香捣碎,用牛奶和成糊,抹在额头上,念“唵阿牟伽末尼什嚩罗钵头牟瑟腻沙地哩乞沙莎嚩诃”1800遍,可以瞧见全世界的伏藏。
伏藏品到底指什么
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典籍中,其中有一种是用特殊形式保存和开取的,这类就叫做伏藏品。伏藏品里面除藏有各种显密书籍及经论密码的小箧外,一般还有佛像法器等圣物,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乃至科学家们都无法对这一神秘的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有些佛教徒对于伏藏这一概念也并不了解。
伏藏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真可谓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经。佛经里面的一部分是灌顶内容,一部分是与灌顶有关的修法,还有一部分是修法仪轨,另外还有其他从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体修法。
桑杰喇嘛至德庆岭巴之间就有百余名的伏藏大师出现,公珠仁波切将这百余名的伏藏大师所开取出的伏藏经典总汇为一集《大宝伏藏》,现已由德格印经院和美国及英国等西欧国家的一些大书店正式出版发行,总共有六十二函。
此外,还有近代的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他在西藏各个地方取出的伏藏也有二十多函;现在有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从青海的大湖里取出过一个宝箧里面的伏藏,其内容是“金刚萨埵”修法仪轨。另从拉萨的桑耶也曾取出伏藏,其内容就是现在很多佛教四众弟子正在修持的“作明佛母”仪轨。
伏藏的显密两说
伏藏应用于佛教中有显密两种说法。显宗经典谈伏藏多为譬喻,其意易明;而密宗之伏藏则实有其事,学者切不可望文生义而错会其意,将显密混为一谈。盖显宗之譬喻,如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宝藏而流浪乞讨于三界,佛为说法开示之。例如《涅经》曰:“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又如《无量寿?如来会》曰:“最胜丈夫修行已,于彼贫穷为伏藏。”
密宗之谈伏藏,不似显宗多为譬喻,只按字面之意理解便可,然此埋伏之宝藏,绝非仅为世间意义上的金银,而是多指诸佛之宝、佛法宝藏,当然这其中也自然包括了世间之物品。
伏藏之事虽起源甚早,但在西藏此词之最早应用乃是宁玛派,因那些以莲花生为宗祖的宁玛派门徒热衷于此道故。
现在有些人认为,伏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公元9世纪初藏王朗达玛灭法,所以才有了伏藏,似乎在朗达玛之前是不应有伏藏物的,如此则否定了莲花生及其更早埋藏的可能。然而现今发掘的伏藏中不仅大部分是莲花生时期的,而且还有比这更早即松赞干布时的物品,如一切智克主杰(一世班禅)在其著述中说:“有一些人士曾这样说,往昔法王松赞干布曾在树叶柱下埋有目录纸卷,后来空行母向阿底峡说出此事的悬记,阿底峡取出埋葬的三个纸卷——诸大臣所著的《月光如意》、诸王妃所著《白绸明鉴》、松赞干布自己所著《松赞干布遗教》。”这说明伏藏的起源在西藏是很早的。
第六章 伏藏之谜(7)
伏藏是否西藏独有
伏藏并不是西藏独有,古印度也有此事项。如《土观宗派源流》中所指出:“天竺古来就有伏藏,藏地其他宗派中,也是素见不鲜的。”可见伏藏并非始自朗达玛灭法。而朗达玛灭法的主要对象是佛教,故而支持朗达玛这一举动的是苯教徒众,既云佛教僧人因其灭法而埋以伏藏,那么苯教徒众的经典理应不伏藏而公开宣扬,何以苯教却出现了伏藏呢?据记载,苯教伏藏约产生于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和热巴巾中兴佛灭苯时期,《苯教史》(嘉言宝藏)载:“五大秘密经文宝藏和一千七百小经文宝藏被藏匿起来了。在国王的每一个寺庙里都藏了一部苯教经卷,同样还有许多经文宝藏藏在深山、岩洞和塔子里等地方。”
伏藏起源于何时
苯教的掘藏方式与藏传佛教密宗大致相同。这说明伏藏并非起自于朗达玛时期(因为与苯教在赤松德赞时就已有了伏藏),所以说伏藏的起源是很早的,它产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躲避灭法等因素,有的时候是为了居安思危,为了教法长久兴盛而做出的安排,因为伏藏可于无教典时取出以资传播。至于伏藏确定起于何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伏藏的起源时间是非常早的。
伏藏的传承
关于伏藏的来源是:前弘时期由莲花生大师、无垢友、赤松德赞王、耶协措杰、鲁?南喀宁布、白若咱那、鲁?桑结耶协等人,先后将密乘经典法门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间。到后弘期时,逐渐有人将这些经典发掘出来,弘传于人,这些经典便称为伏藏法。《集密意续》、《密集续》、《幻变网》、《修部八教》、《如来总汇》、《文武百圣》、《阎曼德迦》、《马头金刚》、《金刚橛》等经典讲解、教敕、灌顶以及修法的仪轨事项等,皆是伏藏法要。
至公元11世纪时,扎巴恩谢坚将所掘出之伏藏收集在一起,修建了以扎塘为首的108处道场收藏这些伏藏品。当时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医明四续论》。
至于宁玛派最主要的密典发掘是公元12、13世纪之时,由有名的上下大掘藏师掘出的。上下掘藏大师等掘出之伏藏法是宁玛派根本典籍,作为讲解和实修的重要依据。其中,最大的发现是《宁提》四部:
《毗玛宁提》,暗藏在桑耶秦浦,由掘藏师邓玛伦杰掘出;
《堪卓宁提》,系佛母措杰独得莲花生大师传授,由掘藏师白玛勒哲则掘出;
《喇嘛央提》,此为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毗玛宁提》的书;
《堪卓央提》,亦是隆钦然绛巴所掘,是广释《堪卓宁提》的书。
继上下掘藏大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掘藏师,掘出了不少重要密典,尤其是还掘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公元14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等。
公元15世纪时,热特林巴将上下两大掘藏师等所掘出的伏藏汇集到一起,称为南藏。公元17世纪,居美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南岸建敏珠林寺,寺中讲修教典以南藏为主。公元16世纪,仁增郭季定楚坚也掘出不少伏藏,并与前代所掘的汇集一起,称为北藏。公元16世纪,北方绛地的扎西多吉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建艾旺噶巴却德道场,其子仁增阿格旺布始正式扩建为多吉扎寺,寺中讲修教典则以北藏为主。
以上是伏藏传承情况,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的传承系统。
伏藏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
伏藏在藏传佛教史上有以下重要作用:
1.为后弘期藏传佛教的再度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吐蕃时期留下来的大量伏藏是后弘期藏传佛教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吐蕃王朝崩溃后,虽然西藏地区在400余年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佛教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吐蕃时期的伏藏被保存到了后弘期。后弘期以来,大量佛教梵、藏文经典被发掘出来进行弘传,成为当时佛教复兴时所依据的重要经典,省去了从外部输入、翻译的繁琐过程,当时佛教复兴的主要任务是整顿佛教戒律、重建僧伽、修建寺庙。佛教在藏地中断100多年后重新得以恢复,所以伏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伏藏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伏藏的内容有真有假,但是,由于伏藏中保存的部分佛教经典早已在印度失传,凸显出它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此外,伏藏的内容虽然以佛法为主,但其中却含有历史、医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如伏藏文献《五部遗教》、《柱间史》、《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四续》等。这些文献中保存了较古老的关于吐蕃时代的历史、宗教、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的记载,史料价值较高,是研究吐蕃史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