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行,也叫四善根:
佛法中之加行者,谓“伏、除”二取,证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总名“顺抉择分”。这是一切种智中所立见道位之前,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识五位中,名为加行位所证之四种法。
这四种法,是大乘行者,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多、广修六波罗蜜多,广修六度万行满足者,为进修见道智慧乃至初地道种智,为证解脱果而不取涅槃,进修佛果所修的四种加行之法。
四加行依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行而立。四寻思,即行者寻思“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假有实无。
1、暖法:初得圣道火的前相,犹如钻木取火,暖气是火的前相,能具足观修苦集灭道十六行相。若得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
现观:“若离能取之识——意识及前五识——则无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之四法;而此四法所依之能取识亦非真实有”。如此现前观察,发起“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空,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暖位”。
2、顶法:修习暖法,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中品转成上品,到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升起,名为顶法。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退善根,定位不起邪见。
再作寻思而发起“上寻思”,现观“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诸法都是六识所变,所以一切所取诸法(六尘万法)皆是假名施设,绝非实有;若无前六识,则无万法现前而可亲触。如此现观,乃依“上寻思”而现观“所取”一切法空,即此现观立为“顶”位,此是世间之“顶”法故。
3、忍法:修习顶法,其观智由下品转成中品,中品转成上品,到最极成满时,有殊胜善根升起,名为忍法。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
依顶位之智,于“一切法皆无所取”已能印定;复依“下如实智”而观察能取非实——了知“能取”万法之觉知心(意识)非实、心顺乐之而能安忍。如是印前“所取非有”,顺乐后观之“能取不实”,说名证得“印顺忍”,是名“忍”法,“下如实智”具足。
4、世第一法:从上品忍,无间引生最殊胜的善根,名世第一法。此位善根仍是有漏,故名世间;但在世间善法中,已至极顶,引圣道生,最极殊胜,故名第一。若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必定能够趣入见道。
证印顺忍后,印定“所取空”、顺乐“能取空”,复作观行而发起“上如实智”;依上如实智而不退没,如是心心无间——不曾起心怀疑自己现前观察所证之“能取、所取俱空”——双印能取、所取俱空。
从此以后,心心无间,不久后必入见道位——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慧——或入第七住位、或入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入初地等。以此“双印能取、所取空”,将来必入大乘见道故,说此位乃是世间第一无上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如颂所言:
菩萨于定位,覌影唯是心(暖位)【证所取空之总相】
义相即灭除,审覌唯自想(顶位)【证所取空之别相】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证能取空】
次能取亦无(世第一法中上忍也)【证能取、所取双空】,
后触无所得(断我见,成二乘见道)。
如是四加行,方能断我见,成声闻初果。
苦集灭道十六行相:
1、苦谛四相: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待众缘故无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无我。
2、集谛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如种子能生芽的道理,所以种子叫作芽的因),等现理故集(由因与果的力量相等,因能现果,所以,因就叫集),相续理故生(只有这些因种不断现行,也才能使果相续出生),成办理故缘(必须由这些种子作为重要的缘,才能令果成办)。
3、灭谛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贪嗔痴如火烧灼众生)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4、道谛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其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
八正道:
(一)正见:也叫正知见,即由正确的了知而获得的正确的见解,相当于人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即使是世间法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佛法看来,也大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不符合法印。
在佛法里,知见与修为是否正确,有“法印”来鉴别。小乘有三法
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有一实相印。合大小乘之法印,则称之为四法印。小乘正见的核心是无我,大乘正见的核心是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能成佛。三法印:
1、诸行无常:行是造作迁流义。一切有为诸法皆与生、异、灭三相相应,无时不在迁流变动,所以谓之为行。常是恒时固实不变义,而在有为法上没有这种恒实义,所以无常。
因此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当体就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只是刹那迁流相续的幻相而已,终归幻灭,所以说诸行无常,是为第一法印。
2、诸法无我:所谓我,当有实存、主宰、自在三义。然而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并没有一个长存不变的自我,无主宰,不自在,根本找不到符合此三义的实体。所以若不能证知无我,烦恼绝不能断,生死绝不能了。
因此佛以亲证诸法无我的真实相,印定我体没有,而说诸法无我,使众生悟得我空,引生无我的智慧,破除生死的根本,是为第二法印。
3、涅槃寂静:涅槃的种类很多,含义很广,这里指由智慧的拣择力而证得的择灭无为,即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已灭除一切烦恼痛苦,无为清凉,安然自在,体相寂静,永久安稳,净妙无扰的境界。唯有涅槃才是真正究竟寂静无扰的境界,是为第三法印。
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一实相,就是这个实相只有一个,是唯一的,其余的都不是。印,即印契。一切大乘经典,一切讲经说法,皆以此唯一实相印来印证其是否为佛说,是否正确。外道不能雑,天魔不能破。符合此印者,即是佛说;不符合此印者,则是魔说。
一实相印,即诸法圆满真实的理体,离言诠、绝对待,平等一味,无二无别,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佛以一实相为依,随顺众生的根器,横说竖说、浅说深说、广说略说,演出无量的教法,最终都为了引导众生悟入实相。
实相:所有的法中,只有一个法是本有的,不生不灭的,那就是第八识,只有祂是实相。此实相有众多名字,如禅、空、空性、真空、妙有、无我、一乘、中道、真如、佛性、菩提、涅槃、本体、法身、法界、法性、如来、天真佛、如来藏、种子识、持种识、异熟识、无垢识、圆成实、胜义谛、阿赖耶识等等。依于此实相而言,一切由此实相而生而灭之法,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不生不灭的。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关系:
一般来说,都认为三法印是小乘的所观理,实际上,三法印是大小乘的共修法门。因为声闻、缘觉、菩萨,都必须观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才能发起解脱生死的出离心,进而发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以期证得圆满的无上大涅槃而成佛。
究实而论,大乘的一实相印,正是小乘三法印之究竟所依,三法印无非是一实相印之分别运用而已。故三印与一印,并不相违。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皆属因缘暂时和合现起的假相,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故,心无所著,涅槃寂静;涅槃无相,无相即是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
(二)正思维:即如理作意,如法思维。正思维建立在听闻正法上,以正见为基础。否则,以自己的妄想去揣测如来正法,所得之结论,往往恰恰与佛所说之真实义相反。所以只有正思维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三)正语:有了前二者,说出来的话才会正确。正语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是不如实语,如实语是符合四法印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语;恶口是粗暴语;绮语是不庄重语。
(四)正业:业是造作,有身口意三方面。以上正见、正思维属于正确的意业,而正语属于正确的口业,那么,这里的正业,就指正确的身业,即正确的所作所为。最起码的有三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正法。
(五)正命:正命指维持生命的正当职业。最起码的是不做违反五戒的职业,尽量远离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有关的行业。如不要制作、贩卖杀人武器,杀生器具;不要造酒、卖酒、贩毒等等。在佛法中,特别强调不可以看相、看星座、算卦、占卜吉凶,因为很容易犯妄语或干预他人因果的过失。说错了是妄语,没说错就一定干预因果。
但怎么能保证不错呢?佛在世的时候,有一老人想出家,那些大阿罗汉观察他在八万大劫内都没有善根,都不收他。但佛收了,因为佛观察他在八万大劫以前,有一次遇到了一只老虎,情急之中一面上树,一面喊过一声“南无佛”。连有大神通的大阿罗汉们都错了。我们有什么本事呢?
(六)正精进:前五条都正确的话,就应该勇猛精进去修行正法,把祂落实在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什么叫精进?精,是不雑,要排除闲杂事,一门深入;进,是不退,不犹疑、不彷徨,勇往直前。精进的反面是懈怠、放逸。不精进是虽然遇到正法却不能证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正念:由于精进修行,不失正确的念头,起心动念不偏邪。正念来自正思维,正思维来自正知见,正知见则来自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则要跟随真善知识。正念是五别境心所中念心所的功能,意思是学佛人当对所学正法铭记不忘,清晰明了。
(八)正定:有以上七项为前提,才有可能修定而得定。正定不只是禅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把身心定在修习正法上,佛法中的禅定,都是为了辅助智慧的,因为单纯的禅定功夫,只是世间法,不能帮助众生解脱、成佛。小乘的正定,定在三法印上;大乘的正定,定在一实相印上。这才是正定的真义。
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多,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1、布施:对治贪心,培养福报。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来供养三宝,做慈善事业,或帮助他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或接引、帮助他人学佛;无畏施就是使他人能够无所畏惧地修学和弘扬正法。
2、持戒:对治毁犯,慎护根门。有五戒、六戒、八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等,可总摄为三聚凈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就是诸恶莫作,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损害的事都不做;摄善法戒就是对自己、对众生、对佛法有增益的事都要做;饶益有情戒就是修行正法、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从根本上利益众生。
3、忍辱:对治嗔恨,培养慈悲。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生忍就是能够忍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真理,因此与人无诤,安然随顺;法忍就是忍于诸法无生无灭的真理,与正法无诤,安然随顺;无生法忍就是确实证得诸法本自无生无灭的甚深真理,与佛无诤,安然随顺。
4、精进:对治懈怠,培养勇猛。有断精进、修精进、求化精进三种。断精进就是在断除分段生死方面不雑不退;修精进就是在修学一切种智,进断变异生死方面不雑不退;求化精进就是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面不雑不退。
5、禅定:对治散乱,培养定力。有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种。功夫成片就是一门深入,不杂用心,在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情中,都能不离本修法门。达到功夫成片,其定当在初禅前的未到定。
事一心不乱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变成了本修法门,生活和修行已经融为一体。达到事一心不乱,其定当在初禅或初禅以上。
理一心不乱就是生活修行已经都和佛法的正理融为一体,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已经都成了佛法正理的自然流露。理一心不乱是定慧等持的境界,达到理一心不乱,其慧当在真见道或真见道以上。
6、般若:对治愚痴,培养智慧。有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三种。生空智就是解脱的智慧;法空智就是成佛的智慧;一切智智就是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或者说,一切智就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法空智就是中品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一切智智就是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
四摄:是菩萨摄化众生时所用的四种善巧方便。六度法,自利与利他兼顾;四摄法,则纯属利他。
1、布施:对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2、爱语:以温和慈爱的语言令有缘众生生欢喜心,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3、利行:以纯粹利他的行为如修路架桥、解危救难,乃至不惜丧财失命,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4、同事:与上至国王、下至乞丐的各种人,平等相处,共同做事,使众生愿意亲近,随缘度化,为其种善根,为其作表率。
《心经》的下一句
○无智亦无得:就是说,站在第八识本体的角度来说,也谈不上菩萨所修的智、得之法。智,就是指菩萨所修的六般若波罗蜜、转八识成四智等法。得,就是要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菩萨所修之法,虽修一切善法,而无任何执着。
我们的真心,本来具足圆满一切功德,所以,即使是我们通过修行得来的任何福德、智慧,其实还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因此我们既不会有任何损失,也不会有任何所得。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皆本来不生不灭,是奇迹中之奇迹;而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皆必成佛,无量众生已经成佛,则是最大的奇迹。
学佛就是学习如何成佛,就是学习做佛,我们正在学佛,我们也能成佛,我们一定成佛,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人生最伟大的事业,当全力以赴。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因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所得,所以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观照,心里就没有任何挂碍。我们有些人活得太累,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挂碍;有些人修行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转变,也是因为有太多的事放不下。菩萨修行有成,就是因为菩萨无牵无挂,能够轻装前进。
为什么菩萨心无挂碍?因为菩萨经由证得这个常住不坏的真实心,所以能够现证解脱果与佛菩提。当菩萨证得解脱果的时候,他就不怕生死轮回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生死的道理了,而且已经亲证了。
当他证得佛菩提的时候,他就不怕堕入断见、常见,不怕堕入断灭边,也不怕像常见外道那样轮回;因为这个缘故,他也不害怕胎昧,所以他敢在未离胎昧的阶段就发愿再来人间受生,再来自利利他,住持佛的正法。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挂碍较轻,恐怖较重;挂碍是因的积累,恐怖则是果的现前。怎样才能没有恐怖?就要没有挂碍。怎样才能没有挂碍?就要证得本来自在的第八识如来藏,依其清凈体性,照见五蕴本空,无我无人,无智无得,而真如佛性,圆满具足一切。
○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是在说果。因还是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也是在说因,菩萨之所以能够无挂碍、无恐怖,就是因为远离了颠倒梦想的缘故。颠倒梦想,就是不如理作意,即不能依照佛说的真实道理来进行思维观察。
颠倒共有八种,有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和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合称八倒。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凡外、小乘与此不相应,故有颠倒。
已经证悟的菩萨,由于对未来将要经历的所有境界,都已经有所了知了,知道在死亡后,也确实将依照自己所证知的过程进行,确知到了那时绝不会有错谬,而那时也真的如其所证地进行了,这样的菩萨就真正远离了颠倒梦想。由于远离了颠倒梦想,所以菩萨无有挂碍、无有恐怖,可以继续进修而实证佛地的究竟涅槃。
八倒:
一、凡夫、外道的四种颠倒:
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生死轮回之法,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凡夫、外道不知真实,误认其为常、乐、我、净。
1、无常计常:五蕴身心以及世间的一切法,本来没有永恒的存在,皆是因缘所成,刹那变异,最终坏灭。但凡夫、外道不知,以为可以长保,总想拼命地抓住。
2、非乐计乐:世间之乐本来没有长久的快乐,一切乐受,众缘所成,刹那变迁,最终是苦。但凡夫、外道不知,以苦为乐,总想拼命地抓住。
3、无我计我:五蕴身心本来没有永恒的自我,唯是因缘暂和所生之假相,虚伪脆弱,丝毫不能做主,恒为命运摆布。但凡夫、外道不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拼命地抓住。
4、不净计净:五蕴身心由烦恼而有,必与烦恼相应,烦恼就是染污,就是不净。当凡夫作了很多好事、外道修得了一念不生的功夫时,就自以为身心清净了,不知离真正的清净还有十万八千里,仍在颠倒之中。
声闻、缘觉的四种颠倒:
佛位的究竟涅槃有四种功德,叫常、乐、我、净,小乘的修行人不知真实,不能证得,而误认为一切法皆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1、常计无常:佛已证得究竟涅槃,即无住处涅槃,既不住生死轮回,也不住无余涅槃,已获最极殊胜的解脱色,其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恒存世间、永利众生。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悉皆无常,是为第一颠倒。
2、乐计非乐:佛已证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智圆明,究竟断除一切粗细烦恼,已获最极殊胜的究竟大乐。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纯苦无乐,是为第二颠倒。
3、我计无我:我者,恒存不灭之义。佛地的第八识,不仅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而且与五别境心所法以及十一个善心所相应;佛地的八个识不但可以和合运作,而且可以单独运作,永无暂断之时,当可称为真我。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决定无我,是为第三颠倒。
4、净计不净:佛地第八识,究竟灭除全部粗细烦恼种子,唯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之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最极纯净无染。二乘不知,认为一切色心之法,唯是妄心所生之染污法,是为第四颠倒。
继续《心经》
○究竟涅槃:修行的过程,也是远离这八种颠倒梦想的过程。若真能远离了这八种颠倒梦想,就能证得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即究竟涅槃。
无住处涅槃:为什么叫无住处?因为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分段生死之中,也不住于声闻、缘觉、菩萨的变异生死之中,二死永亡。佛在人间舍寿后,报身常住色究竟天利乐十方地上菩萨,并以诸化身利乐有情,永无尽期。
涅槃:第八识的异名之一,有多种分类,其四种涅槃为: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众生位第八识的清净本体,也叫如来藏。其具本来性、自性性、清凈性与涅槃性。涅槃性即中道体性。
2、有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尚余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
3、无余依涅槃,已灭分段生死的现行与种子,并舍业报所依身体之涅槃。即前七识被灭除,唯余第八识独存,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
4、无住处涅槃,也叫究竟涅槃,佛位第八识的境界。已灭分段生死以及变异生死的一切现行及种子,已无业报所依之身体,而具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既不住于凡夫、外道的生死轮回,也不住于声闻、缘觉的无余涅槃,一无所住,随缘现相,永利群生,无有尽时。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