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群内答疑时段,一位同修在说话、诉求、做的事情等等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混乱状态,如果一直以这样的状态学佛,进程可能会很缓慢,付出的努力会很多,白做的会很多,需要梳理自己。而这也是广泛存在于众多学佛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怎么梳理自己呢?
老师明确给出了努力的方向......
1、明确出发点。
从愿开始。为满足这样的愿,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一条主线。
在愿上要自己去做评判:这个愿念是否需要圆满、需要保持、需要达成、是否刻不容缓?当你升起了一个念头、想法、愿望,先判断是否需要保持它,或是不需要去达成。如果不需要就轻轻放下,这可以是一个妄想被发现,被对治了;如果判断后需要去满足,就要进入下一个层面,即:找方法去满足。各位可以拿出纸笔画一下,就会更加清晰。
2、探寻法理支撑。
找方法,需要有法理支撑,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有用、认为这个可以、认为这个行
!这种迷之自信都是不靠谱的。你认为行,你怎么不买彩票去?买几期试试就知道自己认为的那个行,一点不靠谱。找法理支撑就是要找到如理如法的方法,去满足这个愿望,而不是搞野路子,道听途说,某人说了什么,我们马上就动心了。就拿三部走框架来说,路子看着很野,如果大家读经够多,就足以看得到法理支撑,就不会觉得这是野路子,只不过是换个提法罢了。
3、落实法门。
找到理法支撑,随后就要在可供选择的手段方法里,找自己能落实的用。
传说关公的青龙偃月刀82斤重,莫说让你我挥舞了,就是拿着走几步也是艰难,那么关公的刀就不是你我能用得上手的,虽然传说中很高大上、很伶俐、很好用,但因为我们现在用不上,就要放下它,你心里再痒痒,也要放下它。
佛教里的法门众多,这个众多,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多。比如单单一个念佛,我就说了10多种了,其中每天早晨群里很多同修都在发“发愿回向念佛法”。这很普世、很简单,可以融入到任何的圣号形式中。因为前有发愿,后有回向,目的清晰、行为准确。
念佛的观法也说了很多,这就看各位哪个能上手了。是“呼吸念佛”能上手?还是“水纹念佛”能上手?是“领众念佛”能上手?还是“千叶宝莲观”能上手?还是“十念十观念佛法”能上手?
方法可以很多,自己能用得起来,能获得受用效果,才是好方法。不然沉迷于对方法的采集中,听到了一个新方法就要去学,咱们不是培养蜜蜂蝴蝶的,学佛的成长不是靠采集的。法门众多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因为有选择恐惧症。
如果某个环节不清晰,导致整盘都摸不到脉,整体的立体格局就不清晰。自己走到什么地步、什么位置、应该摆在哪个角度,很难清楚,也很容易迷失。好比地图是清晰无误的,但是使用的主体找不到自己在哪里,那么再准确的地图、再明确的目标、再仔细清晰的指引路标,也都是没有任何用的。
因此,不要执持众多的法理标准,而要以事实的结果做为判断的标尺。有效果,就是有效果,对此我们不需要回避、否认、遮掩;效果不明显,就是不明显;没有效果就要承认没效果;应该有效果,而自己没效果,也要承认这种落差。面对自己还不坦诚点啊?也不是要拿这些去和别人吹牛。
简要概括一下:以必须圆满的愿做为出发点,找到经教中的法理支撑(针对必须圆满的愿可以采用的方法),随后再找到可以落实的法门去贯彻执行(契合自己根基)。总之,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标尺,如迟迟看不到效果,就要反思可能哪里出了错误,哪里是需要调整。
这样梳理完自己,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链条:我要做什么,因为什么理由,导致我选择了什么方法,选择完毕,努力去做,这就对了。最后依然是以结果为判断标准!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