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破除学佛的误区,不盲目,不迷信(发帖人:宣谛)
此次弘法讲座上,法师开示的主题为“正信的佛教与解脱”,由浅入深并以幽默及直言直语的讲演方式,讲解佛教徒应有的条件、正信佛教的定义、如何修行、如何破除无明等,启发梦寐迷茫的心灵,真正找回真本性,以平稳的“心”勇敢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奠定初学佛教徒的信心。法师坦言:“佛法真的很难懂,自己修行了30多年,对佛法认识只属皮毛:佛法只能靠自己本身一点一滴累积。”佛法虽难懂,然而唯有靠努力学习,进修自己;一个没有正法的佛弟子,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没有方向目标,浑噩度过人生。
进入末法时期,佛法走入衰微的阶段,附佛外道团体崛起,借用佛教名义,歪曲佛教教义,这个情况让许多正信佛教团体忧心,因此积极鼓吹正信佛教活动,让正法重现。
无知无明行事愚昧
法师以台湾严重社会问题为实例作为弘法讲座的开场白,“台湾有一对大学生情侣,相恋3年后,女方提出分手,与另一位男生展开恋情。一天晚上,两人骑电单车外出,旧男友一直驾车紧跟在后,看到两人如此亲密,一时愤怒下,驾车撞向他们。旧男友驶车掉头来回3次,誓要辗死女方不可,最后女方断送生命;新男友因及时爬上路中央的安全岛,逃过一劫。”从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被卡住,无明我执就会衍生,会做出自己预想不到的事件。
“无明,即是烦恼,是指一种无知的状态,无知即是无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无知,对佛法的无知。由于无知,便产生各种盲目的行为,使自己在无尽的因与果的交替和融合里,沉沦,使众生以幻为真。无明,自无始以来便蒙蔽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远离真正的智慧,做下许多傻事,造下无边罪孽。”
无明的实例实在很多,比如:爱搞英雄主义者的人类,自我吹擂,让他人相信自己的伟大:部分无知宗教领导者为获得众生的信任,胆敢自称“我是佛中之佛”、“我是某佛乘愿再来的”、“我比佛更高,不怕因果”等等,让众生迷茫。
“众生为求捷径,一般都会找乩童指点迷津,有些少女更因乩童的怂恿,把自己献身给对方,这是无知的行为。现今众生爱听八卦、爱看八卦,这也是无知的行为。
法师坦言,正信的佛教徒是不迷信,不求奇迹、不大吃大喝、不盲目拜拜、不盲目念佛、不进行无谓的苦行、尊敬佛、法、僧……破除邪知邪见,才是真正的修行。
慧律法师说:“初学佛法的佛教徒有如一位刚学生字的小学生,不明白生字的意义,经常造错句子,惹出很多笑话;熟悉了生字,就能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初学佛法的众生,因为没有正法与邪法的辨别能力,有赖善知识、法师从旁指导,提升对佛法有正知正见的认识“跟随一只野狗,就会发现一堆的粪(邪知邪见);跟随一只老虎,就会发现一片大森林(正知正见)。”
一些活了接近百岁的众生,本身虽是佛教徒,但对佛法毫无认识,白过人生。
现今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为谋求生存,必会追求无限的名与利,法师形容道。这个世间,天是棺材盖的,地是棺材底,无论藏到哪里,总在棺材里。太过追求名利者,自问自己真的是拥有它吗?众生必须要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被外在的事物迷惑。”
“修行需要观照自己,因为人类太过注重自己的身体、满足自己的身体,因而不停追求外在的欲望。”通过“不净观、半坏观、死观、白骨观、苦观、无我观等。的观照修法,彻底可以感受到,外在的亮丽是不长久的,皮肉烂坠、五脏六腑变坏发烂,体内生出的蛆虫吃脓血烂肉,最后剩下一副白骨,英俊美貌已不存在。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起性空,一切眼前的事物,皆是假象,不需执著,因为死后带不走。
“我执”与“法执。促成众生在世间活得不愉快,前者意思为:众生强烈追求色、受、想、行、识(五官、身体,感受、意识)的爱护与执著,其实追求的是无限的痛苦:后者则为:修学佛法的人执著于自己对“法”的见解,自认自己或自己尊敬的法师最有修行,认为其他的法师没有修行:修行人必须要尊重别人,这是学佛必有的态度,虚心学习佛法,才能体悟真正的解脱。
不被“迷惑”牵着走
解脱是从佛法求得解脱;因为今生痛苦、贫穷,是过去种的因,今生要受的果报,求解脱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担,面对现实,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因此惭愧忏悔、忍耐、修善去恶、用佛法来转识成智,将烦恼转过来,过去的事情直下承担,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脱。
“佛法有如大海的灯塔、指南针、飞机的导航、卫星的定位,世间如何的动荡、无常显现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仍能以智慧面对之。佛法无国界,由于众生不懂佛法,应更要修行,提升智慧,不被“迷惑”牵着鼻子走。”
修行的依序渐进过程(第一阶段)无知:没有能知,没有所知无见:没有能见,没有所见无念:没有能念,没有所念无觉:没有能觉,没有所觉无受:没有能受,没有所受
(第二阶段)如是知、如是见、如是念、如是觉、如是受
(第三阶段)知如、见如、念如、觉如、受如
(第四阶段)知不可得,毕竟空:见不可得,毕竟空;念不可得,毕竟空;觉不可得,毕竟空;受不可得,毕竟空
(第五阶段)没有任何言说;一动不如一静,有为不如无为,知相空性不可说。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