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成佛三要素

发布时间:2019-11-04 09:24:31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成佛三要素

我之所以今天讲这个题目《成佛三要素》,是因为我最近还去看《坛经》的一些东西,发现越看越觉得《坛经》对我们当今的人特别有帮助。《坛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有三组词,六个字,第一个是“佛性”,第二个是“悟性”,第三个应该就是“心性”。那么“佛性”、“悟性”、“心性”在《坛经》里面特别强调,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坛经》对佛性、悟性、心性这么强调。而且从古到今,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对这种悟性、心性也是发扬光大。那么到底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最近我看《坛经》的时候有一点感悟,所以跟大家分享。

这个算是《六祖坛经》的导读,《六祖坛经》内容特别丰富,今天我们就讲六个字。我们第一个讲“佛性”,把这个表大家可以先熟悉一下。这个表其实是很好的,佛性其实应该分开讲的,应该来讲“佛”其实是一个主体的人,“性”它应该是必觉悟的一种东西,它是什么呢?一会我们会跟大家谈,其实是一种规律,或者是固有的本性,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佛是一种主动的,性是一种被动的,一个是能主动的觉悟,一个是必觉悟,能觉悟跟必觉悟,如果把“佛”和“性”结合起来,我们认识“佛性”的时候,可能对《六祖坛经》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下面我们首先考察一下“佛性”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学佛教的人,如果对佛性了解,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身养性,大家可以看看这上面佛性。大家可以看一下,所谓的“性”它有一个不更改的意思,《说文解字》里面“性”一边是心,一边是生长的意思,万物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这一切是不更改的,它是一种不易更改有一种特性。第二个就是客观存在的,就会形成一种本质的性质,固定不变,恒常,其实就是我们后来通常说像基因一样的,种子里的基因一样的,它不更改。比如打个比方,钢铁它有一种特性,它的特性是什么呢?应该是刚性。比如棉花,棉花的特性是什么,它应该是柔性。人是不是应该有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一会儿接着谈。再比如说佛应该有佛性,由人成佛,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性跟佛性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人性可以变成佛性最后成佛?佛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说无论是刚性、柔性、人性、佛性,其实都像种子一样的,种子或者基因一样的,如果说是你要想长出苹果,必须有苹果的种,苹果的基因,否则不可能长出苹果来的。再比如说,《中论》里面常常举一个有意思的事例,从沙子里边,无论用什么样高科技榨,榨不出油来的,因为沙子里面没有油性,同样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佛性你很难成佛的。所以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常常跟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说明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他能不能成佛,这个古往今来说法很多的,我们总结一下有两家比较有代表性,第一家应该是孟子的,孟子讲的就是说人性本善,人的性本善,另外与他对立的应该就是荀子,荀子讲人性本恶,一个是人性本善,一个是人性本恶,下面问题就来了,我们有做人的样子,为什么成为人,因为有人性,人性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一个种子,如果一个人的人性,本来善的一种人性,或本来恶的人性,像种子一样的不能改变的话,善恶是不是可以转换呢,从某种意义上?怎么去转换呢?比如说恶人,恶人能不能最后成佛呢?佛教里面讨论的特别多,比如有一种人叫一阐提,一阐提是断了三根的人,这个人坏事做绝了,心里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粒好的种子,下面问这种人能不能成佛,所以这个引起讨论,由人性到佛性,到底是不是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种子,还是人性有另外有一种东西。

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六祖坛经》里面,或者学佛的人,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特别强调佛性呢?因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想得到瓜种了豆是不行的,如果想成佛,如果没有佛性人是成不了佛的,佛教特别强调佛性是成佛的种子,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成佛,所以佛教里面特别强调这种佛性,对佛性特别的重视。下面问题来了,特别强调没有佛性的人是成不了佛的,什么叫没有佛性呢,有时书里面就讲了,是不是人性本恶就没有一个好的念头,没有一个好的种子的人,这种人是不是成不了佛呢,佛教里面其实争论很多,早期认为成不了佛,到了后来《大涅盘经》后半部分翻译以后认为可以成佛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一个问题,悟性这上面。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坏事做绝了,到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有一念的后悔,物极必反,人没落到极点的时候可能会令人反思,反思以后人可能开始思考,重新从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走,一念的悔悟其实就是悟性,只要有一点悟性人的生命就向上,这就成就了佛性的种子,真正的成佛的种子是悟性,而不是纠缠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应该说佛家的业力缘起里面,我们常常用第八阿赖耶识来表示,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的种子,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佛家里面常常讲迷跟悟的对立,对于普通的人迷的时候坏的种子起作用,对这种觉悟的人,一念悟了,好的种子起作用,好的种子开始起作用,人的生命向上一直到成佛,如果坏的种子起作用,人的生命会下堕。

佛教里面,我们常常讲的成佛佛性关键的问题在哪儿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迷跟悟,任何的事情都在你的一念在心里面的,那在这一年的心里面,人性、佛性、法性,是通过悟性来解决的,人是主体,你能不能觉悟的,法性是必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所有这些东西,无论人性、佛性或者种子自己的特性,这一个都叫自性,好的坏的都叫自性,自性我们常常说是本性,有人说本性就是佛性是不对的,我个人认为,自性、本性跟佛性不太一样,你本来的一种,好的坏的不重要,这是你自己本来的一种特征。所以佛教的业力缘起包含了所谓的性本善和性本恶,相当于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善种子和恶种子,是哪一粒种子发芽,就是你给哪个种子浇水,这个就决定于你一念之间的起心动念,佛教产长说这是一种悟性。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回到第一页来)佛性的“性”它就是一种规律,一种自然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一种必认识必觉悟的,谁觉悟?是我,觉悟的人就成为佛,佛是必觉悟,所以叫成佛,性是见性必认识的。佛教里讲佛觉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首先要自己觉悟,然后帮助别人觉悟,自己觉悟和别人觉悟,最后达到一种新的境界,觉行圆满这一种境界。佛性加到一起,我个人认为成佛的一种基因,这种基因就像种子,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佛性是成不了佛的,这种佛性的基因跟悟性有关,所以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这样说,他真正说的是什么呢,everbody has potentiality to become Buddha,每一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潜能或者说权利,这种机会是均等的,每一个人,你都可以觉悟,有觉悟的权利。这一个是机会均等的,而不是说你已经是佛了,觉悟真理的机会是均等的。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通过悟性来达到目的的,我们接触所有的人,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或者我今天在哪儿,这个都不太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悟性,用不用是一回事,悟性都是有的,只要你用了迟早有一天,你突然会觉得你的生命会不断的向上。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在读《六祖坛经》的时候,佛性就像种子,这些《六祖坛经》里面有清晰的解述,这里我读一段“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六祖坛经》明明白白说清楚了,佛性就像种子一样的,我刚才就是说,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佛性是种子,这不是我创造的,《六祖坛经》讲的。我们尽管有很多学者,把佛性说的很神秘,但我个人看来,如果用《六祖坛经》的话讲,佛性就是种子,佛性就是基因,佛性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悟性,只要你启动了悟性,那么你的生命就向上一直到成佛,这个是我第一个讲的佛性是成佛的基因。为什么我们对佛性我们一直讲,因为只有佛性启动了,只有你意识到你有佛性,然后我们开始在觉悟的道路上往前走,这是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说的。

第二个,我们想说的就是说悟性。悟性——成佛的耕犁。跟大家做几个游戏,第一讲悟性到底在佛教认知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第一个我们讲“知”,“知道”的“知”。比如我问这位先生,你知道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再问你,你认识他吗?知道又不认识,所以“知”跟“识”是不一样的,这是认知的一个过程,我再问你马化腾先生是QQ之父,也是腾讯的老总,如果我问你,你知道他吗?知道,你认识他吗,我们这有人可能认识,张主编你认识他吗,认识,我下面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吗?所以说有的人可能我认识这个人跟他吃过饭,要谈到了解就不敢说了。所以认识跟了解是不太一样的,对吧。

佛教里面我一会儿用这个比对,悟性在什么地方,这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当你了解一个佛教的道理,或者做人的道理,或者一段哲理,你光了解是不行的,你还得要“行”,还要付诸于行动。信解行证,佛教里的“证”,最后你到了一种“证”,“证”才能变成生命一部分,“行”跟“证”之间“悟”才起作用。我们讲到这以后,我现在讲一个东西,怕不是很明了,我打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进餐厅吃饭,第一个要做什么,拿菜单,看菜单,看了菜单以后,我受益了吗?没有。你还是肚子饿的,你然后做什么,点菜,这是“知”跟“识”的阶段,点了菜之后要干嘛,做菜,做菜以后受益了吗,没有,我还饿着肚子,把菜送到桌上来,干嘛?吃饭,吃饭相当于“行”,听好了,吃饭我受益了吗,不会的,吃的太多了,现在的人就是因为吃的太多搞得三高,吃得不适量也有问题,要吃得恰到好处,这叫“悟”,如果贪心吃的太多,自己觉得占了小便宜,但实际上是吃了大亏,没有悟性,现在很多人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太多,当他悟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恰到好处的吃饭,用心去吃饭。这就是吃饭,吃饭以后要吸收,最后吸收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证”,真正变成生命的一部分。

让传统文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佛教都是一样的,大多数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呢?大多数的情况处于一种背菜单的状况,很多人说我懂国学,然后给你来几句之乎者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类的,能背几句已经不容易了,背了以后就炫耀,他能受益吗,没有,你说现在中国人真有文化吗,我看不见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样的好多学佛的人,刚接触佛教很兴奋,然后就学经典,《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当他读了十几部经就觉得自己是佛学大师,高人一等,境界很高,你觉得他境界高吗,我不觉得,为什么?充其量就是背了个菜单而已,你到餐厅里面把菜单背了以后,背了100家菜单,你高明吗?不但不高明而且很蠢,不需要背那么多菜单,现在很多人背了几句经文,认为自己变成是佛学大师了,认为自己很有境界了,这个是不可以的,这个仅仅是“知”,知道佛教的道理。“知”以后要“识”要“解”,相当于你要点菜,这么多佛学的东西,我了解了这个道理,下面的问题是哪一种对我有帮助,这是点菜。你点了菜以后,你还得要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够真正帮到我,想明白了你不一定要得到利益的,你还得要真正去实修去体会。像六祖慧能,他听了《金刚经》以后感觉心有所动,这已经是“解”了,这还是不够的,他还要到寺院里最苦的地方,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磨砺自己的心智。有人可能就问了,五祖弘忍大师为什么让六祖慧能到厨房舂米烧火做饭,很多人说怕敌人迫害他,我不这么认为,这是武打小说戏剧小说这样写的,我个人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当他境界不高时我们会很努力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当他境界高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最麻烦的念头知道是什么吗,贡高我慢,自己认为了不起,然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的大,大到不行了。这种情况下,其实要想学佛,第一个去除的就是自大、傲慢、自命不凡,培养平常心,做什么都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平常心是不行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所以叫他去最苦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分别心,最差的工作,比如劈柴、做饭这样的工作去,对六祖慧能来说他就明白,无论做什么都是磨砺自己心智的,他没有一点怨言,而且非常努力去工作,只有经过了这个考验,开始“行”,然后五祖弘忍跟他再讲《金刚经》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你心上的,有人问六祖慧能从五祖那继承了衣钵以后,向南逃,他躲了15年,从北方逃了上千公里到了南方泗水那一边,最后没有办法跟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为什么这么折腾呢,他为什么不会早一点出来,他已经是大彻大悟的人了。这我想告诉大家,当你心上了解一个东西,但是你心里面是不是真的感受到这样的东西,这一个其实就是说“解”跟“行”最后跟“证”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六祖慧能这15年是处于“行”跟“证”的阶段,因为他已经了解了,下面的问题怎么样使他了解的东西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必须用各种各样的困境,来磨炼自己的心智,人真正要成长,还是应该在比较艰巨的环境之下,才能令人反思,才能磨砺人的心智,这个是当今社会里面特别教育直觉(30分49)非常重要的。我记得一句话说“逆境是磨砺人的最高学府”,因为只有困境的时候,人才会想的比较多,平时想的很少某种意义上。你读了佛经,能讲几句佛言祖语就了解佛教了?你只是背菜单的。你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看到一些注释甚至能讲一些东西,我们认为我们有收获,我看不见得的。只有到了实实在在地去修,然后自己有所感悟,变成生命的一部分,到这个时候真的是传统文化跟我们的生命变成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以分割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倡传统文化。说的人多,受益的人还不太多,原因在哪儿?我们理性上都明白,在实际上从传统文化里面,受益还是比较少。这一个我认为我们讲这一种悟性它在哪儿,没有“悟”传统文化,是逻辑上理解传统文化。一定要从语言、文字、逻辑,到超越逻辑,走入到悟性,最后用生命吸收这种传统文化。我个人认为无论学习传统文化还是学习佛法,他不像喝水一样喝进去的,我认为像天上下的雨,甘露,它是一点点滋润到小草里面去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其实要想让人们慢慢有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形成一种气氛,形成一种土壤,叫熏习,我们现在熏习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往往讲的就是成功,财富,把人的成功用财富、社会地位来判断,把人异化,天天在这种环境里熏习人不病毒吗。现在的传统文化说的多,做的少,受益的更少,这是我们比较忧虑的。

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视悟性

所以我讲的这种悟性,刚才我们看到了,这种悟性是成佛的耕犁。什么叫成佛?你真正了解道理,你必须由理性的,逻辑的,最后慢慢走入到悟性的思维中去,没有这种悟性,很难把外在的,或者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智慧吸收进来,你可以说它,但不一定是你的,你知道了宝贝,你也看到了宝贝,但那个宝贝不是你的,怎么样能够使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无价之宝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呢?特别是人类这种智慧的遗产,那就是要悟性的,没有悟性你拿不走任何东西的,我认为悟性是一种成佛的耕犁。很多人说悟性到底是什么?我看了有一个小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这个是真人真事听说,他是指美国一家福特汽车公司,大型机器坏的,请专家来修,专家在机器旁转一个圈,然后在机器某一个部位打一个叉,告诉把里面细线去掉16圈就可以了,收费一万美元。别人有一点抱怨,你什么也没有干,就是在那转了一个圈,打了一个叉,就收一万美元太贵了,你们觉得贵吗?那个人说了一句话,你真的不知道的,其实这个叉叉只值一美元,但是你知道在哪儿打这个叉叉,那个值9999美元。同样的逻辑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都想人活的自在一点,潇洒一点,快乐一点,开心一点,有智慧一点,超人一点,到底从哪儿入手,这个是一种悟性,应该从悟性入手非常重要,从心入手。

我们很多人有点不服气,特别是神秀的弟子不服气,六祖慧能是一个打柴的,大字不识几个,目不识丁,最后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砍柴的樵夫,到今天有人不服气,把他当做传奇。问题来了,六祖慧能为什么成为六祖,这一个跟猎人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以后,他第一次到广州光孝寺,以前叫法性寺。还记得吗?风动,帆动,仁者心动,还记得这个故事吗,这是说风吹帆动,大家争论说是风动还是帆动,最后六祖慧能说是仁者的心动。所以说仁者的心动并不很难,真正难的宇宙天地万物,最后都是由心,受心的影响,真正人的快乐是从心里面发出的,你心里面怎么样认识事物,这才是一种快乐的根源,这是一种悟性,这一种才是真正的要耕耘的。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无论是佛家里面的智慧,还是传统文化,人类智慧的结晶,我认为都必须用悟性这种耕犁慢慢去体会吸取,最后把它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我还可以想再往前推一点的,有形有象的,普普通通的这样的一种思维它是有限的,真正人类的大智慧,真正生命的最高的这一种思维,他是无形无象的,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还是道家,那么都最后都会走入到悟性的思维,用悟性来感悟人生最高的那种智慧。

我这跟大家先打一个比方,我们常常讲,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对吧,伦理道德的准绳,做人的准绳,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仁,什么叫礼,仁义礼智信的礼,谁能帮我解释一句话两句话。什么叫礼?先生。(用户发言)所以我想刚才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张口说你就是叉叉,全是错的,因为我讲的是悟性思维,真正的礼没办法讲清楚的,没有绝对的礼存在,要走入悟性的思维。再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讲一个男孩看到一个女孩,他就喜欢,你觉得他境界很差吗?不知道,你不敢说是吧,应该讲他境界没有差不差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类爱美之心不应该受到谴责,下面问题就来了,有一句话叫“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有这句话吧,这就叫伦理,这就叫道德。“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你喜欢一个美好的事物没什么错误,但你的行动必须止于礼。现在你知道“礼”是什么意思了,你说不出来,但是你知道,这就叫悟性。

道家其实对这种悟性也是非常重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老子的老师叫常枞,他临终时候老子过来看他,老子到了以后,他把嘴张开,老子说,老师我这一辈子跟你学了很多东西,最后遗教能不能教教我,他老是就老张着嘴,一句话不说,老子觉得有深刻的道理就进去看,老人家太老了,牙齿都没有一个的,什么也没有,老子说老师你叫我看什么,你嘴里一颗牙都没有,什么都没有。老师又叫他看,然后又看,又没有,最后他老师告诉他,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坚硬的是牙齿,最软的是舌头,最软的能保存下来,最硬的没了,这就是让你去参的,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上善若水,你要真正去理解做人要像水一样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的文化扎根于儒家我真不这么认为的,我还是认为扎根于可以说道家,不是道教,是道家。更说明中国的文化我的直觉告诉我好像是水的文化,中国人很多人像水一样,特别男人也像水一样,明明心里有意见,他偏偏说没有,明明想要,他偏偏说不要,黏黏糊糊,中国人性格好像是谦虚,叫你难受,外国人看的别扭的很,他就不知道中国人是一种水文化,水的文化用的好叫以柔克刚,用不好黏黏糊糊,也需要悟性,好好去用的。道家里最高的智慧包括善,上善若水,都是靠领悟的,不是真正告诉你是什么。当我们走到佛家时更厉害了,叫你直接去领悟,比如说空,比如说中道,空、中道这样的概念,如果哪一位教授跟你谈什么叫空,讲了半天什么叫空,怎么讲都不对的,因为走到言语道断的程度,只能去领悟你才能感受到它,如果你不用心去领悟,很难的。所以佛家里常常一旦讲到这些的时候,就讲故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是讲故事的老祖宗,中国禅宗的祖师叫公案,公案有一万七千多个,有些道理到了极致时,无法用常规语言表达,只能把你启发一下。

比如有一个老和尚带了一个徒弟,天天给他讲中道,有一次他烦了,就问(老和尚),老师,你天天跟我讲中庸、中道、不二,那到底什么是中道呢?老和尚让他把眼睛蒙起来,看不到外面了,在一条路上走,两边都是水,搞不好会掉下去的,然后告诉他要往前走,当他看到这个年轻徒弟快掉到左边沟的时候,老和尚说你向右边偏一偏,然后他又往前走,然后到右边要掉下去时,老和尚又说左边,一会左边,一会儿右边,一会儿右边,一会儿左边,最后徒弟烦了,他就说你到底叫我右边还是左边,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准信,怎么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我都烦了,老禅师就说了一句话很好玩,向左向右都不是我的本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要你回到正道上来,不要掉到水里面,这就是不二,这就是中道。所以这是佛家里面最高的这种东西,这都是靠心去感悟的。正如我们刚才说,佛性是种子,悟性是耕犁,耕田的犁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种比喻经典里很多,包括早期的经典,到晚期的经典。

这里面有《阿含经》里面的一段小故事,讲人的悟性就像耕犁一样的,佛陀就做着耕耘的工作,去教导众生。故事说,秋天的时候,佛陀在农村平原上走,收获的季节,看到农人收获大米麦子之类的,很开心,这个时候去托钵化缘,一个老农心里不舒服,我们一年劳动这么辛苦,还没有吃呢,你出家人到处游荡,到处晃悠,一到吃饭管我要,我要教训他一下。然后就问他,你知道吗我们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现在收割,一年到头很辛苦才有饭吃,你呢?你凭什么吃饭。后来佛陀告诉他,他说你要知道,我也播种,我也耕田的,农人很惊讶,他说你的牛呢,你的犁呢,你的种子呢,问他这样的事,当时佛陀说一首偈语,这个偈语是这样的,我给大家念一念。种子在哪儿?“信心是我的种子,苦行是我浇灌的水,智慧(悟性的智慧)是我手耕的犁,惭愧心是我的菜园,抑制身口意的业,如同驾驭我的牛,我用真实为真乘,乐住其中而不懈怠,精进耕作而不荒废,并且安稳快速前进(我这里已经翻译成有点儿白话文了),我一直向前不退转,到达了无忧的地步,这才是真正的耕田,能耕出甘露的果实,这才是真正的耕田,不再受轮回的痛苦”,佛陀在很多地方都说他是播种的人,播的智慧的种子,收获的是智慧的果实,他是一个耕田的人,教人除去心灵的杂草。这样的比喻特别多,这在《杂阿含经》里面是有的,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想成佛,必须有成佛的种子,这个成佛的种子就是佛性的话。怎么样使这种佛性生根发芽,然后使他起作用呢,就是要悟性,悟性就像耕犁一样的,播下佛性的种子,通过悟性起作用,这个时候人整个的生命就不太一样,我认为悟性是很重要的,没有悟性,你要了解传统文化,或者了解佛教,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就进不去了,所以你们今天来这么好,其实了解的话必须应该了解一定悟性。

成功人士离不开悟性的修炼

现在成功的人士,从某种意义上,都有一定的悟性。我们在座的大概都了解钱钟书先生吧,钱钟书先生传统文化素养,国学大师那是没的说的,尽管他自己不喜欢这个字眼。他对于佛经从头到尾通读的,人家把藏经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他的功夫有多深,我都不敢称量。其中他对悟性有一段非常好的评价,我给大家读一读,我认为真的很了不起的。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思辨录辑要》(非钱钟书先生书,作者明末清初陆世仪)里面说了,“人性中皆有悟”,人性之中皆有这种悟性,“必工夫不断”你要想使悟性发挥作用必须功夫不断,他实际讲的是从渐悟到顿悟,我曾经对渐悟也做了些研究,大概有十几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你这种觉悟的头,慢慢就会出现,如果你不用功,悟不到东西的,“如石中皆有火”如果悟性,我们讲成佛的种子,像石头里面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火的光芒才会出现。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我们人性之间有佛性的种子,怎么样使佛性种子起作用,人生中间有各种思维,其中比较高的思维就是悟性,怎么样使悟性显现,必须用功,怎么样用功呢?我们拿六祖慧能的案例去谈,你不但要学习,还要去体验,你不但要体验,你还要去吃苦耐劳,甚至于说历尽煎熬折磨,人的生命到极限时,可能更能激发生命的潜能。人家常说富不过三代,我对这话信而不信,我一直思考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为什么第一代打江山白手起家都是很厉害,而到了子孙后代,教育好了,环境好了反而不行,生活太安逸了,内心潜能激发不出来,很难有所突破,很难有所超越。人必须历经磨难,然后人才会超越自己原来的我,这个我估计逼着我们去思维,突破一种逻辑,这个恐怕是钱先生所讲的。所以我就是觉得修行就像耕田一样的,在我们心田上撒下佛性的种子,以顿悟的犁耕除我们心田上愚痴、懈怠、不求上进等等烦恼的种子,播下善种最终得到善果。我认为钱先生讲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有一个人,大概大家都不陌生,松下幸之助,大家听说过这个人吗?松下电器,大概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它的创始人。很多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成功,这位松下幸之助本人很谦虚,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一次他说,如果我可能还有一点成功的地方,他说下面一句话,这样说的,像我这样才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关键一点就是我对禅的领悟。听说这位老先生是禅师,天天打坐的。然后慢慢他有他的灵感。

我们看另外一个人,现在大家现在都受益于他,没有人不受益的,知道他是谁吗,所有人受益他,因为他的发明受益的,知道他是谁吗?乔布斯。我们用苹果机,苹果电脑,各种各样的现在都可能的。很多我们国内传媒,这一点我是有点想法的,认为他归功于美国的自由文化,归功于硅谷自由创意精神,这个都很重要,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乔布斯他一生中在关键时候,很重要,在他生命中起关键转化力量的是东方的文化,而且是东方的禅宗、禅学。是禅学起作用的,而且他一生中对禅学,推崇无微不至,他的很多发明得益于禅悟,甚至于说通过禅修而得到了灵感。这里我读几句他自己的原话给大家一种分享。一个讲到禅修,英文翻过来不一定准确,Simplisity应该翻译成简约,“禅修的专注和简约,这是我成功的秘诀。简单比复杂更难,禅宗里有很多特色,比如说Simplisity简洁、简约、Natural、自然,这些都是禅宗里的一些特色。现在我们的生活从过去的简单到了复杂,现在我们家庭的用品,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越复杂越累。”我们在座的,今天出门上面穿什么衣服,下面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反倒罗嗦,生活由简单到困难,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一种满足,其实是一种负担。乔布斯说“真正有一点悟性,了解禅宗的,其实你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再到简洁,复杂难,简洁更难。”比如装修,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有没有这样一种经验,家里装修豪华不容易,需要钱,如果家里面装的很简洁,但是特别有档次,很简洁很有档次,更难,真正家里面装修好的不是钱的问题,是品位问题,有没有味道这才是很重要的。由复杂变得简洁更难,不要以为简洁很简单。

“你必须努力让你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如果你想太多,你的思维是不清的,变得更简单,直到最后你会发现有的事很值得你做,但是因为你做到,只要你把精力专注,因为你没有太多贪心的,因为你简洁,你会专注,反过来会成就一些事。”乔布斯一生中对99%的事都说NO的,而我们80%都说YES的,所以我们搞的很累,虽然累,但成就还不大,我们在座大多数人比乔布斯还辛苦,因为我们疲于应付,但是我们不专注,我们没有禅悟,我们没有这种悟性,什么该舍,什么该持之以恒,花大精力去做这需要悟性的。一个人有悟性以后通过禅修会产生直觉的,这也乔布斯的一段原话,我跟大家分享,“禅学重视经验,不重视逻辑”,真正学禅学的人重视体验,并不重视Logic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有限的,必须超越逻辑思维,走入新的思维,走入悟性的思维空间。我看过很多人都是在沉思冥想,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功效,很多人看起来在修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让人比较忧虑的,所以我对那些能够超越有形物质或形而上的艺术极其感兴趣,也开始注意到比意识更高的层次,那是什么呢,直觉和顿悟”乔布斯提到直觉和顿悟,这与禅的基本理念极为相似,这是他很早的时候,1973年乔布斯讲这句话,换句话说,禅悟是人精神高度修炼和开发。传统文化,没有禅做为背景的话,一个人很难有太多成就,我个人认为。

另外,大家应该知道,佛教里面有关悟性,像耕犁一样的,有关修行像种田,这种比喻太多了,只不过我们平时并没有好好把它集中起来。我们大家有个人布施,布施大家知道吧,他有另外高雅的名叫种福田,修行就像种田,福田又有三种,悲田、恩田、敬田。悲看到人受苦,心里悲悯,我去帮人,这叫悲田。恩田,父母师长帮助过我们,助我们成长,对我们有恩,我们应该回报孝养他们。敬田,社会上的人很值得我们尊敬,随喜赞叹,跟他们一起成就一些事,恭敬心。其实都是修行的一部分,用这种方式,都称为一种种田。

悟性的东西其实很多的,我只是希望大家,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真正想使生命的指数提高到一定程度,没有悟性打不开这扇门,一定用悟性耕耕耘我们的心田,否则我们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我们现在不少人学佛学了很多年,懂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脾气越来越大,贡高我慢心越来越高,很容易发火,这是什么原因呢,到了一定的时候静不下去,生命没有一个新的突破,悟性还是差了一点,我个人觉得。

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下面我们花一点时间谈一下心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标题。心性是成佛的土壤,无论是佛性的种子,种子要撒到什么地方,一定要撒到土里面,我们这个念头,佛性的种子,他这个念头是在哪儿起作用,心田,在心里面,离开了心,所有的种子都没有了。我认为心性是成佛的一种土壤,这一个有关心,心性的这种重要性,从古到今都很重视,不仅仅佛教,中国古代也同样如此。心性无论从《皇帝内经》还是从《易经》,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看,《皇帝内经》都可以是关心心性的问题,你要修炼必须从心修起,如果你不从心修的话,人很难健康长寿的,《易经》里面也常说精神的力量,人古代就是说有关精神的力量,从这修起,他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你要想长寿,从精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必须通过精神的门进入,然后安身立命,才会延年益寿的。佛教道教没有出现之前,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知道人心,心里的修为,对长寿安身立命的重要性,无论做什么都必须从心这一扇门进入,我认为都是好的。

那么佛家里面对于这种心的修为,基本上像唯识宗、禅宗都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唯识宗、禅宗里面都不约而同的用种子,一个念头下一个种子,一旦形成就储存起来,深的东西不讲,今天只是给大家有一些概念。佛家里面如果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有一个比喻我觉得挺好,我们的心就是一坐花园,我们想什么它就长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我这儿有个花园,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同样如此,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的心田,到底私心杂念还是另外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它带来相应的行为,会有相应的结果,一切的一切都是从心开始的,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平时的修身养性,还是修行,还是传统文化,还是做人处事为人,都是从心开始的,离开了心什么都谈不上的,因为所有的必须从心田起作用。

无论佛教还是西方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比如我们的念头,分妄念和正念,好的念头跟不好的念头,妄念常常比喻成杂草,不好的念头杂草称为妄念,好的念头好的种子,必须让它鼓励的。还有一种说明,如果好的种子多了就长出好的庄稼,庄稼长好了,杂草就会少一点,这在佛家里面很多人不能理解老问我,他说佛家里面念佛是不是有点迷信,其实不是的,他就是通过念佛“阿弥陀佛”,我们说相好、光明,很庄严的,通过想美好的东西,老是想媳妇婆婆不好,将不好的念头慢慢挤出去,没有机会生起,当你好的东西想多了,慢慢变成习惯,不好的东西你不好意思想了,慢慢开始人就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没有耕耘这块心田心性,反过来老想别人的不对,想多了假的都变成真的,自己骗自己,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在西方哲学里同样的方法,不要以为这些东西一定是佛家的或一定是东方的。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是苏格拉底,他有很多学生,到了最后,上最后一节课,从此以后退隐江湖不带学生了,这时所有学生都赶来,以为老师要讲最高深的道理,因为他要总结一生所学,结果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没有把他们带到课堂,把他们带到郊外的荒地上,杂草丛生,当时给他们布置作业,这是一块荒地长满杂草,明年这个时候我回来看,你们每个人想办法,把这个荒地的草除掉,用什么方法最有效,用什么样方法把杂草除掉,明年杂草不要生长,考考你有没有方法,如果叫你去锄草。先要锄掉杂草,把草的种子去掉,然后呢要做什么,你讲的太了不起了,你怎么把草的种子找出来,它钻到土里面,是不是有一种机器把它都吸出来,因为草的种子很小的,你把美好的东西播进去,对吧?这个已经是有悟性了。

苏格拉底的学生用的方法比你还笨,有人说用火烧,以为用火烧了表面,下面就没事,有人说挖,深挖,一挖到最下面,十年前的种子翻上来照样长草,有人说石灰,有人说各种方法。过一段时间杂草还要长,没有做到苏格拉底要求的不让它长杂草,一年以后学生已经累到放弃了,到约定时间回来看,他老师也有一块地,我们一起做实验,到那以后整个他老师的一片土地上,长的全是非常好的庄稼,他老师写了一行字,人没有来,欲锄草,要想锄草,必须先种庄稼。你不种庄稼杂草一定生长,用其它的手段可以,但是不彻底,而且辛苦而且没有必要,草除了不长庄稼干嘛那么费劲,现在的人就是这样解决的,修行也罢,好多学东西也罢,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要把私心杂念去掉,又不放另外东西进去,干嘛呢?这么辛苦这么艰难。

佛家讲心里面长东西,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这就是第八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所谓善的种子越来越多,那些不好的种子,不是把它灭掉,灭不掉的,刚才你说那个把它一个一个捡出来,方法挺好,但是太困难了,你很难把种子捡出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庄稼长的满满的,种子虽然在,没有机会长,佛家的修行大概是这种方法,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

《六祖坛经》里面讲这种好的思维是好的种子,不好的思维是不好的种子,大量的案例,我这多一点给大家看一看。《六祖坛经》这么说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什么是观音能不能告诉我观音在哪儿?六祖慧能说不用找了,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观音,慈悲即观音,“喜舍即势至”大势至菩萨在哪儿,你有慈悲喜舍的心,那你就是大势至,“能净即释迦”,释迦牟尼佛在哪儿?你能自己自净其意,那你就是释迦牟尼了,“平直即弥陀”,你能够心里面非常平直、正直,没有任何的弯曲你就是阿弥陀佛。什么是须弥山,很高的,就是人我,六祖慧能真的很了不起的,我们现在社会跟古代人差不多,当一个人有点成就的时候,自我大得不得了,欺压别人,“人我即须弥”,人我像须弥山一样的,人的“贪欲是海水”,贪欲一旦打开像海水一样滔滔不绝,真的很难控制的,“烦恼是波浪”,海水里面什么兴风作浪,是你的烦恼,“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虾,贪嗔是地狱”,一旦有贪嗔这样的念头就是地狱,很多人问什么叫地狱?地狱在心中,我真的是这么认为,一个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取决于你现在一念之间怎么去思维,“愚痴是畜生”,不要看人长的像个人,什么是动物,糊里糊涂的,像个猪一样,他就是猪,看起来像个人,人猪。所以完全不是按照表面的东西,完全按照心灵的思维来说的。

\

这样就是说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个人的快乐,可以不要改变任何东西,耕种你这块心田,通过改变你的思维,你会海阔天空。我们做一个试验,这个试验挺好玩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一个老婆叫马皇后,马皇后有一个特征脚特别大,又叫马大脚,这个人长的五大三粗的,并不像个女人,很健康的,朱元璋有点怕她,朱元璋很了不起,当了皇帝没有把她休了,可能小老婆娶了我不知道。朱元璋真的模范丈夫,别看他那么横,对他老婆疼爱有加,有一次他老婆要表扬她,听说马皇后没有什么好表扬的,搞得朱元璋很可怜,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

我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真的不漂亮,那你说他不漂亮他一定不开心的,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高兴,又表扬了他又没有说假话。比如我要表扬你,你很有气质,可以吧?因为不漂亮只能说你有气质,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又不漂亮又没有气质,又不能说假话,我说你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孩,你也开心吧,其实真的很可怜,又不漂亮又没有气质,我没法表扬你,总的来说你很善良。我们的马皇后既没有气质,又不漂亮,又不温柔,听说蛮厉害的,朱元璋怎么表扬她,我已经教了你好几招了,你知道人家老朱怎么说的?他说老婆你真好,你好美,怎么美法,健康美,把她哄的蛮开心的。我是想跟大家说,为什么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心田,你怎么去耕种,一念之间的起心动念,这个是中国人的捷径。平时跟人相处时,你怎么样用心,这就是耕种心田的,而所谓的修养,其实都是在这的,如果你们觉得好玩。再跟你说一个,你要表扬人很多方法的,一般来说,其实话中间看你怎么样用你的心去讲话,比如说你说一个女人是美女,其实是有点妖,如果说一个人很刁,你不能说你这个刁女,这个不行吧,刁女如果换个表扬的话怎么说,才女,一般刁的人都有才,你说才女多高兴,其实就是刁的意思。如果女孩很蔫很木讷,不能这么说,说了人家不高兴,应该怎么表扬,淑女,窈窕淑女不大讲话对不对。再比如说有的人黏黏糊糊的,一般的怎么说,你可以说他温柔,一般温柔的人温柔得有点难受。有的人看起来很凶,直爽,你可以表扬说你这人真直爽,直爽跟凶我看也差不多了,如果有人很傻呢,打比方不是真的,看样子心肠特好,怎么骂他都开开心心,可以背后骂她傻女孩,阳光。不告诉你们坏主意,太多了,如果一个人不大睬人,看起来很狠,我们一定要给人说的开心,可以说冷艳。如果一个人很土,土里土气,如果你老婆很土怎么表扬他,朴实,可以说端庄,朴实是表扬小孩的,女人应该多端庄,没问题吧,其实就是土的意思。多的不得了,如果一个人很洋气,你不能说你这人太洋气了,洋妞,不太好听,你应该怎么表扬,很有气质,有个性,如果一个人特怪,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他,很有个性。你终于学会了,我不讲了。

我这想给大家讲的心性,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我们现在提倡传播正能量嘛,对吧,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这都是成佛的土壤,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佛家里面有一句定义,“一切唯心造”,这个有机会以后可以跟大家聊聊,这个真的很好的,就是说人的八识田中有善种子,有漏种,无漏种,善的种子展开以后就是好的世界,最后到成佛的世界,不好的种子展开以后最后变成普通的世界,然后很不舒服。我们的家庭都是一个世界,都要心性很重,要照顾自己的心性,不要以为心性就是书本上的,就是你自己的一颗心,起心动念你照顾它。然后你回家以后练练你,好不好?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平时俩人不高兴的(人),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的家人,让他吓一跳,他说你也会说好话,然后你写信给我,这就是心性,就是说真正修行,最后落实的点落实的地方,我认为应该落实到心里面,我认为心性是成佛的土壤,原因就在这。

因为时间已经到了,我就不再多讲,我这儿总结一下今天讲的东西。所谓成佛,就是成为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开悟的人,快乐的人,自在的人,就这么简单,不要把它当成特别抽象的代名词。成佛三要素,第一就是佛性,你要想做好人,你连那个种子连那个念头都没有,怎么可以重新起步向上走呢,所谓佛性就是善的种子,你自己要有这个基因,没有这个基因的人,现在很多人很难向善,因为他这个基因还没有启动,这是我们现在比较忧虑的。这一种佛性,相当于成佛的基因,向上的基因,这个人人都有,有的是在那睡觉没有把它启动,怎么把它启动呢?需要靠悟性。你没有悟性,那个种子都是坏的种子起作用,好的种子没有机会,因为缺少路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悟性的,这种悟性是成佛的一种耕犁,你必须耕耘。传统文化也好、国学也好,佛教也好,都是修身养性,对心灵的一种净化,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提升,核心关键的点就是悟性。有了种子,有了根,有了手段,最后它活动的场地在什么地方,在你的心性,在你的心里面,心性它是一个土壤,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无论是什么原因到这来,我真的很谢谢大家。更重要的是,通过成佛三要素,能够掌握这六个字,平时可以对照,特别心里面起心动念,照顾自己的念头,使自己的心成为一个花园,记好了,我们的心就是一个花园,你想什么它就会长什么,你长什么你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好坏善恶都是自己想的,都是自己造的。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解释

  • 金刚经唱诵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