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5)

发布时间:2019-10-09 09:21:37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5)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即假,后二句明因缘即中。以味尘及舌之尝性,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众生不知,二尘即藏性,故为味尘所缚;若悟味即空,便成二乘解脱味;悟味尘即假,便成菩萨法味;若悟味尘即中,即成诸佛,无上妙味。药王、药上菩萨,悟味性即藏牲,故因味觉明,而登菩萨位。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子六明身与触即藏性

  佛制弟子,每日三摩其头,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观时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此中无益之苦,指外道苦行。佛弟子中,不少外道出家者,佛敕每日摩头,令知已出家为僧,不可随俗,恣意放逸。阿难既出家为僧,当遵佛制,每日三摩其头,今佛举此征问以显触尘,相妄性真。普通内根与外尘合而成触;今但于一身中,以手及头,假摩成触,无须凭借外尘。手摩头时,头知手摩;则头是身根,手为触尘;反之,手触头时,知所触是头;则手为身根,头是触尘。如是根尘不分,互为因缘,正是因缘生法。

\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初句佛征问阿难之意以为如何。此摩头所生之觉知,头与手俱有;头知摩者是手,手亦知所摩是头。究竟谁为能触,谁为所触,能触为在于手,抑在于头?若云知觉在手,手是能触,头为所触,则头应无知;今头既知,是手来摩,云何可说,头已成所触之尘?若谓知觉在于头,头为能触,手则成为所触之尘,应无知觉之用;然今手摩于头,确知所摩是头,云何可说手无知觉之用,而成为所触之尘?如是于头于手,皆求触尘,了不可得。若言手之与头、各各有一觉知,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云头之与手,同一能触之觉知,当为一体。若果然一体,自无能所,既无能所,云何成触。必有二体相合,触义方成。若二体者以下,是恐阿难闻破一体,即转计二体。故佛继而破之,若云头手各知,是为二体者,头手皆知,皆为能触,则所触之尘,当谁为在?为在于手,为在于头。若在能摩之手,即非在所摩之头;若在所摩之头,即非在能摩之手。今二皆有知,二皆能触,独无所触之尘,不应虚空,成为汝所触之尘。可知触尘,来无所从,去无所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甚至身根,亦无一定处所,二皆缘生无性以是之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是明缘生性空,显空如来藏。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因缘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以身入与触,二皆相妄佚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触尘非因手有,非从头出,故非因缘。以藏性不变随缘故,触尘非离手离尘而有,故非自然。跋陀婆罗菩萨,悟触尘即藏性,故能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子六明意与法即藏性

  意谓意根,非指意识;意根缘境,不落分别,但追忆既往,安排未来。意识是见惑八十八使,属分别我执;意根是三界思惑,共八十一品,任运而起,属俱生我执。二三果分断,阿罗汉尽断。三界众生,若身若心,皆依意根安立,故意根为一切生灭法之根本。此意根生灭,如波浪之迁流不息,自阿罗汉以还,自始至终,从生至死,无有间断曰常。善恶无记等三性,是意缘法尘后,所起之意业。但诸家皆云:三性属法尘摄。今佛以意根缘尘,征问阿难,汝于意根中,常缘法尘,而起善、恶、无记三性,成为众生,身口七支之法则。人之七支,无不皆以意根缘法,所起之善、恶、无记为规范。但意根无形,由法尘显;法不自知,因根有相。根尘互为因缘,而生万法,是正举俗谛因缘生法。

\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初二句是征,心指意根。佛谓:此意根所缘之法尘,为从心生,抑或离心别有方所?若此法尘,即是从心所生,心为能生,法尘为所生;然则,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尘亦应有知。尘而有知,即非是尘,而变成心法。既成心法,则心法无形,自非意根所缘之境,云何成处?若云此法尘,是离意根能知之心,别有地方所在,则此法尘之自性,究竟是有知,抑或无知?若然有知,则成有情,当名之为心,异作离解,此离汝心之法尘,而又是有知者,自应非尘,岂不同于他人心量?与汝何干?若谓离心,别有方所之法尘,是有知,亦即是汝阿难之心量,而非他人之心量,然则此心不应离汝。云何而今,汝心不与汝合而为一,而离意根之外,更另有一心?由是可知,汝计法尘离心有知,是义不成。

  若非知者:谓法尘离意无知,则此无知之法尘,既非前五根所对色等五尘,亦非虚空之相,则此法尘,应在何处?既于现前色空诸法中,指不出法尘所在,不应说人间,更有空外之处,为法尘所在。纵然空外有空,而此离意根之法尘,处于空外之空。然于空外,已非心所缘;若非心所缘,何来法尘,而立法处?以是法尘,非即心有,非离心有之故,当知法尘,与此名之为心之意根,俱无处所。此明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显空如来藏,依此观成,即妙奢摩他空观。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显法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前二句明相妄,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依之而修,将成三摩钵提假观。后二句明性真,缘生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依之而修,成妙禅那中观。摩诃迦叶,悟此法尘即藏性,得以空法,成阿罗汉。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壬四明十八界性分二。癸初总征

  梵语驮都,译云界,十八是数,界是界限,谓六根,六尘,六识,各有界限。以内能缘者,属根之界;外为所缘者,是尘之界;由于根尘相对,中间能分别了知者,是识之界。如是根尘识三,共十八界。前文已释六根,六尘,现文虽正显六识,亦附显根尘,故云明十八界性。

  云何是征起之词,十八界是所征之法。十八界皆相妄性真,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理安在?以十八界,无不因缘生法,以三觉圆万德具,生诸佛十八界;六度万行生菩萨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生二乘十八界;十二门禅生色无色界十八界;十善十恶因缘,生六道众生十八界;虽十八界,优劣各殊,同是因缘生法,缘生无性,即空,即假,即中,故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今先征起,随后逐一释之。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子初明眼识界性

  眼根对境,不落分别,属第八识见分,即前十番所显之见性,谓之内处;若起分别,即名眼识。如下文云:识动见澄。澄寂之见性,即涅槃本。摇动之识,是生死根本。众生不知,六识虚妄,执为实我,而起烦恼,作业流转;今显识佚即藏性。令知相妄性真,逆流言返。

  如汝所明三句,是举因缘生法,阿难早闻权教因缘生法之义,故于前破妄文中,曾引述佛昔于权教所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今佛按其前言,故曰如汝所明。眼是根,色是尘,眼根无形,因色方显,是色为眼缘;色不自知,由眼方知,是眼为色缘。眼之与色,彼此互为因缘,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眼色为缘,识生其中,眼为能生,眼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唯识宗明眼识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种子依等。空是眼前无遮障,方能见色,而起分别;明是日月灯等外光,藉外光见物,始可分别;根是浮尘根,境是所缘境,作意是五遍行心所之一,根本依指第八识,前七识皆以第八识为根本故。染净依指第七识,为一切染净之所依,分别依指第六同时意识,种子依谓由过去种落种子,现在方可发起现行。种子是亲因缘,明空根等为增上缘,境为所缘缘,作意分别染净根本四种是等无间缘。故眼能生识,广则九缘,略则四缘,再略之不外色心二法。由色心二法因缘,而生眼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原文

  • 金刚经解释

  • 金刚经唱诵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