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砖塔何以跻身中国名塔? ●它与平乱重臣曲环有何关系? ●为何把它修成单层圆体形状?
在偏处运城市盐湖区西北郊的寺北村,有一座唐代古建筑——泛舟禅师塔,体型小巧的这座塔却有着不一般的价值:它不但跻身于中国名塔之列,还被选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名塔》等书籍,并被浓墨重彩地予以介绍。2001年6月25日,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南冬暖,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记者慕名拜访,一睹这座千古名塔的雅韵丰姿。 颇为不易的寻访 不得不说的是,泛舟禅师塔所在的位置太过偏僻,运城市区西郊的道路记者原本熟识,但是还是多次辗转才到了寺北村。而在村中,又是两次找路人指点,才在村子最南边找到了一座位于高坡上的院落。 院墙不高,但从延绵的长度看得出占地很大。墙头上冒出了一个看似歪斜的塔尖,是古物无疑,然而从里面紧锁的两扇大铁门严严实实地阻挡了视线。路边站着闲聊的人说,看护的人就在里面,但是无论使劲叫喊还是晃荡铁门,都叫不到开门的人来。无奈之下,记者只得转道向北,去村委会求助。 因为周末,村委会只有门房大爷在,老人是个热心爽快人,记者载着他一路重返院落,只不过他叫门许久,院子里同样无人答应。无奈之下,老人打电话给村干部。 在等待的过程中,记者不禁暗暗怀疑:不要说游客如织,看来这里反倒是个无人问津的地儿,泛舟禅师塔是否真如文字资料中所说的那么珍稀而值得瞻仰? 和旁边的老乡聊天,他们一个个倒是满怀自豪地证实,日本、韩国人,还有黄发蓝眼的老外都有来看的。“以前来的人不少,有的又是扫,又是拜的。这座塔真是好东西,你好好给咱们写,搞个旅游开发么。&rdq
uo;一位老乡嘱咐记者。 古塔不言若天成 随后赶来的村干部打通了院子看护人的手机,不一会儿门从里面开了。上坡进门,一个宽阔的院子如公园一般,满院子松柏的绿色。 大门右手边,一个砖砌的低低平台,其上是一座单层的矮塔——平台是圆的,塔基、塔身是圆的,塔檐、塔尖都是圆的,整个塔宛如珍珠般圆润精致且有质感,全貌显露的一瞥之间,百米之外能感觉到它古朴浑厚的气息。 运城境内古塔遗存众多,如新绛龙兴塔、安邑太平兴国塔、芮城寿圣塔、临猗双塔、永济莺莺塔,都是棱角分明直插云天的,建筑风格巍峨庄严,需抬头远观才能见全貌。而身量不大的泛舟禅师塔只需找个高处踮脚,平视就几乎能把上下通览。然而,在它质朴浑厚的气质中,透露出来的是平和从容的自信,大唐文明的遗风似乎包裹其内,徐徐吹拂润泽人心,千年不曾断绝。 绕塔三周细细品味,可以看出泛舟禅师塔的精致之处:近十米的高度,塔基、塔身、塔刹比例分配均匀,通体呈圆状,由上到下逐渐放宽,显得扎实庄重。塔身用砖砌柱分割为八个基本面,面南开一小门,塔檐比塔身稍稍伸出至塔基宽度,之上至宝珠处分多层逐渐收缩。塔上有砖雕的蕉叶、覆钵、垂莲、仰莲、宝盖等,最上部分宝珠则为石雕。无论建筑还是雕刻,工艺精熟,如自然天成一般,整体风格不逞奇巧而显古拙端庄。 有研究者曾评价,作为单层圆体砖塔,泛舟禅师塔是我国唐塔造型中仅存的孤例,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构思之独特,是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 可惜的是,因为年久失修,塔身上出现裂缝,塔檐破损,塔顶的宝珠也倾斜了。寺北村人对此的理解是,该塔建筑艺术高超,现在无人敢承接修缮任务。 平乱重臣老家建寺 泛舟禅师塔所在的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塔名、村名都是大有来历。 在泛舟禅师塔塔身正北一面,嵌着一方《安邑县报国寺故大德泛舟禅师塔》石刻塔铭,塔铭有破损,据说是“文革”时期红卫兵持枪射击所致。铭文记载了塔的来历,涉及人物有两人,一位是中唐平乱重臣曲环,一位则是泛舟禅师本人。 综合铭文以及文献考证可知,曲环是唐代安邑人,也即今盐湖区人。他生于开元十三年即725年,因为父亲曲彬长期在唐西部边陲做官,曲环从小就喜读兵书,长于骑射,成年后效力于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屡立战功。安史之乱爆发后,曲环在河南一带抵抗叛军,并因战功不断而升迁。当时藩镇割据,战祸不断,唐德宗初年,曲环凭借平叛之功威名大震,被任命为陈许节度使。陈许即陈州、许州,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实际辖管13个县。节度使在唐朝中期是一个了不得的官职,军权、政权、财权集一身,以至于不断有节度使造反作乱,而曲环却忠于李唐王朝,其一生都在维护中央政权。贞元十二年(796年),曲环加封左仆射,也就是宰相之职。贞元十五年(799年)曲环去世,享年74岁,死后朝廷废朝一日举哀,赠司空。 曲环不仅治军有方,还是理财高手,积聚的财富自然也不少。掌握权柄后,他选择了在家乡安邑修建一座“报国寺”——由寺名也可见曲环的政治志向。在寺庙之外,曲环还给自己和家里人修建了“别墅”,并雇人耕作土地,该片土地便逐渐发展为寺北曲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寺北曲村才更名为寺北村。至今,该村村民仍以曲姓居多。 寺庙需要住持,曲环请来的就是当时的知名法师泛舟禅师。据说这位僧人出身不凡,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20岁时舍弃贵族身份出家修行,成为一代大德高僧。泛舟禅师的俗家身份究竟是否为皇家贵族,查《旧唐书》高宗后裔,没有发现记载,不过此说是否成立,并不影响他在佛教上的地位。据铭文载,泛舟禅师于唐长庆二年(822年)亡故,泛舟禅师塔即为其身后安葬处。《旧唐书》专有《曲环传》,对曲环生卒年有明确记录,泛舟禅师是在曲环去世23年之后才圆寂的,报国寺为曲环出资主建,但为泛舟禅师建塔者另有他人。 古塔为高僧“身塔” 《安邑县报国寺故大德泛舟禅师塔》文中载,泛舟禅师“神去形留”后,弟子们“遵大师踌躇之选,窆于寺之春率,建窣堵波以为瞻慕,思维之向也”。 这实际涉及佛教传入我国后一些僧人葬俗的演变。 佛教起源于印度,僧人去世后为火葬,比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后,火葬时烧出的舍利有一石六斗之多,八个印度国王每人各得一份,在各自的国家为佛祖舍利各建宝塔,让百姓瞻仰礼拜。后阿育王开启了佛祖8个舍利塔中的7个,取出佛陀舍利共达84000颗,在天下遍筑舍利塔,逐渐传到我国佛祖建塔朝拜的舍利有19颗,永济普救寺河东蒲坂塔也就是莺莺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后来,佛教在我国传播过程中入乡随俗,僧人接受了我国普遍流行的土葬,而到了唐代,佛教界开始有了保存肉身菩萨的风气,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去世后肉身龛葬或塔葬之风颇为流行。龛葬即石壁凿龛保存肉身,塔葬即死后肉身葬于塔内,这种塔佛家称为“身塔”。 泛舟禅师为一代高僧,门人弟子信奉者众多,他去世后,众人认为保存他的肉身对于弟子及信徒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筑塔存身祭奠。至于为何把“身塔”建成了别具一格、艺术高超的圆形,它的独特之处又有何种教化寓意?因为没有资料予以解释佐证,不敢妄加推测。 塔上铭文作者落款是袁允。袁允何许人也,不得而知,但据史料,他还给世人留下一篇咏荷的美文《清露点荷珠赋》。荷即莲,最早种植于印度,历来被佛家视为圣
物。袁允咏莲,又被邀请为泛舟禅师塔书写铭文,当与佛教有深厚的渊源。另寺北村人给记者指点,塔身上显出的数处淡黄色多年来一直不褪不掉,令人啧啧称奇。 历尽千余年沧桑之后,如今,宏伟的报国寺荡然无存,遗址一角留下的泛舟禅师塔反倒成为这段历史的承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