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人类岂不要灭绝了?其实。即便真的出现了人人出家的情况,世界也不会灭绝。
古人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清朝的顺治皇帝曾有诗赞僧云;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僧众为人间种福田、做出世之导师,肩负着宣传道义、感化人心、度化众生的终极责任。因此倓虚法师说;和尚是世界的大轴。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
三世诸佛皆以出家身而成佛,佛子成佛之际必然人人出家,故人人皆宜有出家之志愿。虽然出家为僧功德无量,但佛教并不要求人人都出家。为什么?
首先,人们的因缘、善根各不相同,出家的因缘不会在同一时间成熟。何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要具足出家的因缘难上加难。当出家的善业尚未成熟时,人们是不会同时出家的。
但幸好,佛教并不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修行,在家人也可以修行、可以了生脱死。比如佛陀在世时就有维摩诘大士等居士示现在家成就的例子。
再次,根据佛教教义和制度,出家应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佛教对出家的条件要求很高。赵朴初老先生曾在《佛教常识问答》中介绍:
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
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
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
佛陀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经成为风气。佛教有弟子四众,出家男女二众称为僧人或僧侣,在家男女二众称为居士或白衣。出家二众负责住持佛法,在家二众负责护持佛法。自古以来,佛教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比出家人多。
弘一法师指出,;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称赞在家学佛。
衣食之福不因修行而减少:嗜欲深者天机则浅,有为太过必反失之
这里谈到了关于大众修行的问题。有人担心,;如果人人都去修行,会不会太过分消极、把自己的职责都放弃了呢?人们往往不甘于无所作为,而对于;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因此对修行者不事名利的态度心存质疑——你不去参与竞争、不去参与社会努力,谁来创造财富?谁来创造食粮?这些问题总是摆在面前。
其实,虽然劳动是财富和食粮的来源之一,但竞争和贪欲却是人类的福报减少的直接原因。一边减少一边竞争,这是恶性的循环,竞争不是生产的原地,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
其实,衣食之争起于嗔盗之念,《增一阿含经》第34卷云:
;比丘当知:是时,水灭地复还生,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欲知彼地肥气味,犹如甜蒲桃酒。光阴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尝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
各个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是时地肥自然入地,后转生粳米,极为鲜净,亦无皮表,极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
彼人报曰:‘吾以取二日食粮’此人闻已,复生此念:‘我当储四日食粮’彼人闻已,便生此念:‘吾当办八日食粮’。即办八日食储,尔时彼粳米更不复生
是时,彼众生自藏粳米,便盗他粳米,彼诸见盗粳米,语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舍汝罪,后莫更犯!’复自生念:‘我今可藏此己粳米,当盗他粳米。’是时,物主实时手拳相加
守培法师在《佛教是生产之原地,护佛教即所以护国护民》一文中说:
;人间初成时,遍净天人,天福已尽,下生人间。彼时人间无男女相,皆从变化而生。经过许多年,欲心渐起,男女相生,乃有胎生之人。
可知吾人之胎生,是中途之变相,非本来如是也。如是世间男女欲情,正是众苦之本。众生离苦,即无男女相故。不明此理者,以欲为乐,所以常在苦趣也。
吾佛出家,不妻不子,归本还原,离苦得乐,何不善之有耶?
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这里揭示了人类福报减少的真正原因,不是由于人们都去修行、无所作为了,而是因为贪盈逐物、有为太过,有为太过必反失之。它背后隐藏着一条恶性循环的线索:因为有争斗、贪欲之心,所以福报越来越少;福报越少就越要去争、去贪。先是;地肥不出现了,后来;粳米也不出现了,这些并不是修行造成的,而是;主动、;有为太过惹的祸。
贪嗔之心越重,人类福报就越少。随着离上古时期越来越远,世道人心也越发浇薄,因此人类社会的福报也在逐渐减少、种种问题集中迸发出来,这些现象佛陀在世时就已做过预言。在现时代,恐怕还是踏实修行、慎终追远,才能远离祸乱、长养福田。
人人出家人类不会灭绝:假使众生欲心都尽,必同极乐世界莲花化生
于是又有人问,;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这人类世界岂不要灭绝和荒芜了?这种忧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佛教并不要求人人出家,但即便真的出现了人人出家的情况,世界也不会灭绝。
这种担心实际上把我们的心和世界、环境和生命割裂开来,作出了彼此无关的论断。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和世界是紧密相连、相观待而生的,正报和依报也是相互观待而存在的。当正报发生转变时,依报也自然会随之转变。
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整个世界当下就会发生改变;而不会是人人都发起了皈依三宝、弘法利生、同证菩提的大愿,并付之以出家的大丈夫行,但这个世界的其他方面却不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如果人人出家修行,我们的世界必然会因人们内心的积极感通而成为一个更加清净美好、安详太平的美丽新世界。
守培法师在《佛教是生产之原地,护佛教即所以护国护民》一文中说:
;假使世界众生,全体发心出家,世界人种,亦不至于断灭。佛说众生,有十二种生法不同,非止胎生而已。假使世界众生欲心都尽,则必同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极乐世界,即不耕不织,不妻不子之世界。其国众生,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之多,可证世人不妻,不得绝灭人种也。
纵然世界众生,亦不受一切化生,乃至十二类皆不生,至于不生不灭之地,则世界转为常寂光土,正是吾人本地风光,则恐不易到此,何须以不生为忧也?
《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卷89)云:
;迦叶,时四天下一切众生,无有一人住在家者,以净信心,离于欲火,悉得出家,彼诸众生,既出家已,不须种植,其地自然生诸粳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一切诸天供侍给使。
这是守培法师开示及《大宝积经》对;僧众不耕不织、不妻不子,依佛教而行,则有灭绝人界之患问题作答的重要铁证。因此,我们无需担心人人出家世界会灭绝,相反,人人出家修行,若非具足大福报,恐是不能实现的,这才是娑婆世界真正求之不得的美好境界!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了依赖,然而,;以有空性故,一切法得成,;有大道才有一切。如果没有;道,无论怎么求名利、求天下,总难称心如愿。而且嗜欲越深,天机越浅,离道越远,烦恼越全面。不少口头信佛人,口头信仰,而内心就是不接受佛法的价值观,奋力于世间执著,十分可惜!而若人能心存出离之志,虽身不能剃染,但却能;以出世的襟怀,做入世的事业,人间净土,自然会快快到来,也便永无;若人人出家,世界人种是否会灭绝的疑虑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