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讲记

发布时间:2023-03-25 10:58:05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慈舟法师著

  慧律法师讲

\

  1991年7月20日文殊讲堂

  (师父拍一下醒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居士:

  今天我们讲新的课程叫做《普贤行愿品亲闻记》,这部《普贤行愿品》是节录《华严经》里面的一品,因为《华严经》太大部了,太大部了,所以一般的人老师节录《普贤行愿品》这一品来修持,所以这部《普贤行愿品》是一般法师在弘法及平时日课的功课,大都有以这部《普贤行愿品》为功课的,这部《普贤行愿品》,我们每天早上的早课都有读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这十种修养是尽虚空遍法界普贤菩萨所修持的,因为这部经典所讲的范围很大很大,是华藏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这部经典的境界不是二乘或者初机菩萨做得到的,但是经典上说:我们人一生平常都没有善根,只要在临命终能够听到大乘经典的经题,这三个字《华严经》,这个人就能灭几亿劫的生死重罪,几亿劫的生死重罪,单单《华严经》这三个字就不得了了,所以我们大家都听过普贤菩萨,大家都听过普贤菩萨,到底普贤菩萨是怎么修行的?他伟大的地方就很少人知道了,所以华严三圣就是毘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华严经》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当机者,当机者。

  再来,请翻开第一页。第一页:

  这本注解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内容的义理也很多,在座诸位!我们如果能依照菩萨所发的十大愿就不得了了,就不得了了,你今生今世只要修这十大愿,你走到哪里都会被欣赏、赞叹。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慈舟法师讲述

  剃度弟子比丘尼释通方记录

  归依弟子优婆夷沈国华记录

  目录

  慈舟大师传

  总释名题

  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

  慈舟大师传

  中轮沙门道源

  慈舟大师,湖北随县人,俗姓梁。父讳礼简,法名真法。母黄氏,法名寂智。师幼年习儒,且随父母学佛。既长,常怀出世之志,而以亲老不克如愿。清光绪辛丑师年二十五岁,开始教读,为儒师者十载。宣统二年春,真法老居士西归。师痛先父之早逝,感人生之无常,爰再请出家于慈母。母泣告曰:“汝父往生,汝侄林立,勿得更为老朽使汝不遂所愿,汝出家可也!”于是拜别慈颜,与其妻室同时出尘。师投本县佛垣寺,礼照元老和尚为剃度师。易法名曰普海,慈舟其号也,时年三十四岁矣。是年冬,于汉阳归元寺,大纶心经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次年,回剃度本寺,侍照老念佛。中华民国元年,在本县天齐寺结夏安居。二年夏,远赴扬州长生寺,亲近元藏老法师听习楞严。于冬,赴镇江金山江天寺,依止慈本禅师参究禅那。三年夏,复往扬州宝轮寺,听元藏老人讲法华。是年秋,月霞老法师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师往执弟子礼焉。讵开学未久,因故于冬季迁全校于杭州海潮寺。师随往,专究华严。至五年毕业。朝拜普陀,九华两圣地。六年春,侍月老于汉阳归元寺讲楞严经,暨武昌中华大学讲起信论。月霞老法师,实为中兴华严宗之大德。如近年以来,宏法南北者,若应慈、尘戒、持松、常惺诸龙象,胥为当年华严大学之学子。师于时,获益独深。历年以来,专宏华严者,良有以也。七年春,应河南信阳贤首山之请,开讲大乘起信论,是为师弘法之始。讲毕,与慕西法师结伴朝礼五台。归至北京,听谛闲老法师讲圆觉。八年,静修于武昌普度寺。九年春,于归元寺,听德安老法师讲观经疏钞。是年秋,于汉口九莲寺,辅了尘、戒尘两法师,办华严大学,是为师办僧教育之始。至十二年春,华校圆满。住持汉口栖隐寺。是年夏,应杭州灵隐寺之请,开办明教学院,不幸因江浙战事而中辍。秋,至上海灵山寺,讲演普贤行愿品。冬,复应常熟县虞山兴福寺惠宗和尚之请,筹备法界学院。十三年春,正式开学。十四年,至河南开封讲地藏经。十五年,至安征当涂讲般若经。十七年春,师以历年积劳,身弱多病,乃离学院,赴苏州灵岩山,念佛静养。时学子中,不忍离师,随侍入山念佛者十八人。是年秋,应镇江竹林寺之请,创办竹林佛学院。仍以病体不支,于十八年春,返回灵岩山。嗣应印光老法师、真达老和尚之请,接任灵岩住持之职,开建“常年打七”念佛堂。印老,真老且亲为外护焉。十九年夏,由山至汉口武昌两佛教会,各讲起信论一部,讲毕回山。二十年春,复应武昌洪山宝通寺之请,讲圆觉经。更应该省佛教会之请,在武昌抱冰堂再讲圆觉经。是年秋,福州鼓山虚云禅师,派人来鄂迎请。师不辞山水,同往鼓山,筹办法界学院。二十二年秋,正式开学。讲演华严大经,至二十五年春圆满。复应诸大护法之请,于福州城内法海寺,再办法界学院。而是时青岛湛山寺,倓虚老法师,派人莅福坚请。既不获辞,遂同至青。讲演比丘戒相,提倡结夏安居,教风为之丕变。是年秋,倓老法师同王湘汀居士等,邀请住持北平净莲寺。以南北遥远,无法兼顾,乃于二十六年春正月,将福州法界学院迁移来平。二月初,开讲华严大经,至二十八年秋圆满。期中常应本市广济寺、拈花寺、居士林、暨外埠天津、济南各处,礼请讲演经论,未及详记焉。三十年春,师之开示录出版,是为师之言教刊行化世之始。是年秋,开示录第二集出版。三十一年,师结夏于安养精舍,为众讲演普贤行愿品,记录成册。及师所集之毗尼作持要录,同时出版。三十二年春,天津功德林,请师讲阿弥陀经,其讲记即行刊出。三十六年夏,师在极乐庵,讲盂兰盆经,其讲录亦即印行。是年秋,应靳云鹏老居士之请,至天津居士林弘法。并于常地监狱讲地藏经。旋因福建陈大莲老居士敦请至闽,于是乘轮南下。道经上海,访兴慈,持松诸同学。驻锡普济寺,居半月赴榕。罗铿端居士等,迎师驻锡舍利院。院中供有印光,弘一两大师之舍利。环境清幽,为榕郊胜地。嗣以海潮寺,地藏庵等之坚留,遂暂住焉。三十七年春,鼓山涌泉寺,曾有请师复兴法界学院之议,事未决而陈大莲居士及邵武双泉寺已一再促驾。乃于初夏,率领随从学僧数人赴闽北。先至双泉寺,寺在邵武城外三十里许山中,为闽北名刹。师结夏于此,为寺众及四方参学人等,讲四分戒本,及四谛要义。安居期满,赴泰宁。该地为陈大莲居士家乡。抵达之日,县民手持香华,迎淤郊外。自南门至北门外之天王寺,途程约二里许,所经之处,民众瞻礼,万人空巷,鞭炮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师于天王寺讲普门品,半月圆满。复应善信之请,至距城四十里之“古台岩”。是冬,讲大乘起信论于岩洞中。住洞四月,颇为静谧,因得为随从学人专心讲解,精审透辟,咸沾法益。该论述记,亦已问世。三十八年春,应香港之请,遂离泰宁至福州。而以不果行,仍住舍利院。为学人讲梵网经及四分律要义。台湾缁素,曾函请来台。终以因缘不足,未能来台。后应北平信徒之坚请,遂返北平。仍驻锡于安养精舍。不幸于四十六年弥陀诞辰,师竟舍报西归!呜呼!时至今日,众生之苦,已不堪言状笑!而能救众生之苦者,舍佛教其谁与?第观佛教缁素,方在度其狂然茫然之生活,谁知负此责任?谁能负此责任?自苦不救,遑云救他?幸于是时,有应运而生之大德兴焉!慈舟大师,以佛徒之不识教义也,爰创办法界学院以育僧才。虽南北迁徙,不以为劳。又以僧教育之必以毗尼为基础也,乃提倡戒律,不遗余力。近年南北各刹,多有遵行“安居”“持斋”之制者,实大师提倡之力也。至于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启建四众共修念佛会,与创办互助往生会等,皆规模昭著,无待赘述焉。呜呼!方冀大师常住世间,致佛教于复兴之地,救众生于慈航之舟。递闻生西,不禁为佛教悲!为众生悲矣!大师示生于前清光绪三年九月十九日。往生于中华民国四十七年一月六日(农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世寿八十二岁。僧腊四十八载。

  附记:民国三十年,道源曾写一篇“慈舟大师略历”。但自三十六年离开大师后,关于大师之弘化事迹,不复能知。乃请问于忏云法师。但自三十八年之后,忏师亦不能知。不得已,乃将忏师所写之一段,插入“略历”文中,勉为应世。附记于此,以待详知大师之历史者,写一完善之传记,则幸甚焉。

  中华民国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写于台湾省基隆布正道山海会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

  唐罽宾三藏般若奉诏译

  慈舟法师讲述

  剃度弟子比丘尼释通方记录

  归依弟子优婆夷沈国华记录

  慈舟法师是律宗的持戒律的。

  ○今释此经、】现在来解释这部经典,【概依清凉国师意而述之。】就是说依照清凉国师,他是华严宗的祖师,清凉国师是华严宗的祖师,依照他的意思来表达,【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

  ○一总释名题

  就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解释。

  【记】【“大”】“大”,【约体、】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是不得已、绝对的境界,不思议、绝对的境界,因为无法形容所以说大,这个“大”不是经过小的比较而讲大,这个“大”是绝对的本体,绝对的本体,【十法界共有之心体也。】就是十法界共有的这颗心,体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心的本性,本来的面目,在十法界大家都有的,【十法界同一心法、界虽有十、】十法界,就是佛法界、菩萨、声闻、缘觉和六道等等,这是十法界,【其体唯一。】体唯一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体是唯一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故曰大也。】我们研究《普贤行愿品》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放大我们的胸量,菩萨的心量就像虚空,量就是所谓的妙有,他所产生的妙有周遍整个法界,不是今天我们这些众生所能比的,我们单单在台湾的一个高雄就活得很痛苦,就生活在斗争中,事事都很不如意,普贤菩萨他是尽虚空遍法界行他的普贤行愿。底下:【众生虽具此竖穷横遍】竖穷横遍就是通三世十方。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之心、因迷失故、】因为被迷了,【认肉团心为心、】以我们这个脑部要不然就是这颗心脏当成我们的心,【或认缘影心为心、】缘影的意思是说我们见到东西留在心中的影像当成自己的心,这是什么?这是茶杯,我们就一直认为这是我们的心,了解这个茶杯,就是我们平常所运用的这颗心,我们平常所运用的这颗心,认识的心,我们平常认识外境的心,他不是悟到本来清净的心,他误认为是我们平常生活起居、行住坐卧所接触的这颗心,当成是自己,所以他不晓得人死后心脏会坏、头脑会烂,心跑到哪里去了?也就是说错误的认识这颗心,【故佛说此大方广真心法、】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心,【俾】就是令。令【学佛法者、有以认识。】因为我们【以久】远劫来【迷失故。】所以【初颇难识、】颇就是很,初机者很难了解,所以【宜多认识、】应该多多地了解一下,【喻如素不相识之人、】譬如说一向,素就是一向,譬如说素不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设多见几次面、即便熟识矣。吾人欲认真心、亦复如是。然肉团心非真心、而不离真心、】肉团心就像波浪真心就像大海,肉团心所幻化出来的妄想心,不离大海,波浪不离大海,【缘影心】攀缘影像的心,为什么说缘影呢?因为这个世间是不实在的,因为这个世间是不实在的,所以才说像演电影一样,所以了解的人就把这个世间一切的事情叫做游戏人间,就像来这里演电影的,如果愚痴的人就会认假为真,强以追求,世间人因为认识错误,他就一直错误的追求,所以愈追求就愈痛苦,他绝对错误,所以真心在他的心中,他怎么找都找不到,所以而不离真心,所以缘影心当然【非真心、而亦不离真心。】所以【真心随缘不变、】随缘不变,很多人会误会:认为这颗心都不要去动它,都不要起心、不要动念,就叫做随缘不变。一直保持这颗心,他很怕这颗心起心动念,错了,错了,大错特错,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不怕缘,不怕外缘,缘的当下就是实相、中道,就是无相、无不相,它能够破一切相,当下容纳一切相,就是通一切相,它并不是因为真心是随缘不变,随缘不变就是不要起心动念,不要起心动念。阿珠,阿珠!你叫我吗?你叫我吗?师父叫我不要起心动念,她一直怕,心中说:不要起心动念,不要起心动念。这个就是起心动念,所以变成她不了解随缘不变,变成一个愚痴型的阿珠,愚痴型,她怕,怕认识这个外境,大彻悟的人不是这样子,大彻大悟,原来你怎么变化都一样。举个例子,这是《楞严经》讲的:虚空当中有时好天气太阳出来,有时下雨,有时乌云密布,有时狂风暴雨,但是不论是阴天、大热天,或者是下雨天、台风天,所有的一切一直在变化,虚空都不动,它也不因为台风狂风暴雨,它也不因为大太阳而增加光明,统统没有,这就表示虚空中的一切相照样存在,照样存在叫做妙有一样存在,所以如果开大智慧,明心见性、大彻悟的人他不怕缘,他不怕缘,他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都了解彻底地透视,彻底地透视就是假相的东西,你不需要去忍受它,你不需要忍受这个假相,所以他就进入无生,他就进入无生的状态,无生就是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你尽量起心动念,没有关系,但是每一个念不能有执,你尽量起心动念,没有关系,你尽量起心动念,但是每一个念不要停滞在某一个错误的二分法里面,那就进入无跟有的中道的思想,所以说真心随缘不变,【故修行可以返妄归真。】返妄归真。这就是“大”。

  【“方”约相、】我们一般讲言是四四方方,有形的叫做方,我们现在不是,现在这个【体】这个方【本无相、】无相,无相就是【以无遍计所执相故、】就是于一切相,宇宙当中一切没有产生我执和法执,随着缘起法所影现出来的,当下既是妙有,所以,【而有妙有之福德相智慧相。】简单讲,譬如说本性,佛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性,佛的本性是什么?清清净净的清净心,我们的本性也是清清净净的,但是佛的本性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他的福德,他的庄严相,他的庄严相,他的妙有相,所以这个方也就是妙有的福德相和智慧相,【言福德相者、心常在定、不垢不净、】这句话很重要,你注意看一下,“福德相”,这句话要注意看,有福又有德的人是哪一种人呢?要注意听,心常在定简单讲就是具足忍辱,无生忍辱的人就是真正有福气的人。今天我教你赚一百万,你会很感谢师父,我教你赚一千万,你会永远记住师父的恩,不过,一百万、一千万,不如我今天跟你讲一句话,心有定的人一切福就统统来到,你相信吗?你心有定,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因为他透过般若的定,透过无上的智慧,心常在定,今天你听师父这句话,比你赚一亿万还富有,因为你已经不缺少什么,譬如说今天你很穷,什么人最有福?师父讲的“心常在定”。定就会了解这个就是我的业,无相,我随缘度日,你就不会抱怨富有,你也不会很高兴;贫穷,你也不会很自卑。今天你饿得很痛苦你也会说这是我的业;今天吃得很饱,你也会了解这是我的福,都不会受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别人的恩,你也不会记在心中,我对你有恩,你怎么对我这样?因为你心在定,定就是无相,你想想看,学佛这种事比你赚钱更有利。譬如说今天我赚一百万,是不是一定会活得很快乐,不一定,对不对?因为他心不定,心不定他怎么有福可言。他的福是世间的福,如果心在定什么境界来都一样,就和佛一样了。所以我说学佛在一念之间而已,所以多修忍辱是有福报的人,你无法一下子观照无生,你要多忍辱,忍辱从哪里修起?从退让,他很凶,没有关系你让他,看他凶多久,凶久了就凶不起来。譬如说有一个人很凶恶,你一直退让一直退让,你一直让他让到最后看他多凶,天地因果就会调整得很公正,你不必烦恼。底下说不垢不净,也没有垢也没有净,因为垢是对讲的,净是对垢讲的,所以说【虽遍处水深火热之中、其心不动、】为什么?【性德】少两个字:本来。(本来)【如是、】我们的性,本性这个德本来就是于一切相当中如如不动,性德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样,所以说性德本来如是,多“本来”两个字意思就清清楚楚,所以,【修显亦然、】我们如果候选显示出来,性德显示出来,【是为福德之相。言智慧相者、心常在明、】我们的心常常在大智慧当中,明就是光明,【体竖穷】三际,【横遍故、】十方,所以竖穷三际,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所以上面竖穷是指时间,横遍就是指空间,就是体贯通三世十方,【相亦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我们本性充满着【智】慧而【无不知、】所以,【亦通性修、】本性的修行,【是为智慧之相。又常讲、方者法也、即依此福德智慧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是画圆形的,矩是方形的,规矩就是要画圆形或者画方形,一定要有圆规或者是尺,所以智慧之规矩是一定【法则能生众生之解、故曰轨生物解。】轨生物解就是说有一定的轨道,物就是众生,能够让众生了解,这个轨生物解,从以前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法,能够让众生了解,一定的轨道、法则叫做轨生物解,【智慧法又能任持涅槃、】任持涅槃就是任运地持续通达涅槃,简单讲就是保证走向涅槃之路,叫做任持涅槃,保证、保持一直通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就依照这样修行,任持这个涅槃,【如说法身慧命、法身即自性也。此性以慧为命、失慧则法身虽不没】没有消失,但是【而全隐矣、】隐而不显,没有显示出来,所以说本性就是以智慧为命,智慧又是无形的,所以你如果说我们的本性是什么?我们的本性就是充满着智慧,这个叫做我们的本性,人家说明心见性有什么了不起?他就是充满大智慧的人,充沛大智慧的人,【故曰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一念不在就和死人一样,【智慧现前时、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们的妄想如果打得死,法身就活,简单讲你除掉了妄想,不生不灭的法身就显示出来,所以人家说,往生解脱是现在的事,不是最后的往生叫做解脱,一般人都误解,误解往生是临命终的事,错了,错了,往生是现在的事情。要记住师父一句话:你现在能够放下掌握住几分的自在,你临命终才有希望可言,你现在没有办法有几分的把握当下这个念头,临命终你哪里有办法自在,很难。所【以此得知自性以慧为命、】所以性跟慧是相同的,【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合而言之、曰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常常讲:法身就是以智慧为它的生命,叫做法身慧命,法身慧命。这是我们常常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方【又方者正也、福德智慧、开成恒沙性德、】显示了【皆诸佛本有】因地【修】行而产【生之正法也。】所以说本有修生之法。因地修行达到果地所产生的正法,没有偏差,没有偏差。

  【“广”约用、有体必有相、】有体必有相,【有相必有用、】譬如说我们人有两种体,一种真体就是本性,一种假体就是我们的肉身,色身就是外相,外相就有作用。师父的作用就是弘法利生,有作用。茶杯也有体,这个体就是塑胶,它的相就是圆圆的,一个把柄,它的作用就是喝茶、装人、茶水,体、相、用。譬如说桌子的体就是木材,它没有真体,因为它统统是假相,它统统是物质上的东西,所以它没有心体,它只是物质上的色体而已,它的相就是平平的,它的作用就是这样做起来的,弘法利生有一张庄严的桌子,所以有相必有用,【一物有一物之用、】由这句话我们就知道天地万物,天生我材必有用,简单讲就是不要看成轻别人,有时候小兵可以立大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如果随随便便地伤害一个人,将来这个人有时候他出的点子能够利益我们一生,所以修忍辱的好处就是他的好处随时都会显现出来,因为他不会去伤害人生,人生就会替他卖命,所以他一直忍辱一直忍辱……。有一天人家会了解他,了解他的时候,别人会惭愧会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的时候,虽然他的自尊心不敢向忍辱的人说对不起,但是会尽心尽力地感恩他,尽心尽力地护持他,说:这个人的确有修养,所以忍辱他就有德行,久了就会感动人,感动人,虽然说他很没有用,有一天他突然跟你提议,跟你建议一下,就影响你整个事业影响你一生,因此我们人如果修忍辱,对我们一定会有好处的。你随随便便就伤害到众生,你随随便便就伤害到众生,勾心斗角乱众生,如果被人家查到了,人家会对你很失望,很失望,你身边会失去一些能人,会失去好的因缘,好的因缘。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也好,为了众生的和合也好,忍辱是一定要修的,所以说一物有一物的作用,就是说世间再没用的也是会有他的作用在。简单讲,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间,人应当相互尊重,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树木长得高又壮有其作用,草虽然长得很幼小,但是草能衬托出树木的美,譬如说这棵树很高大,底下的草拔光光,no more(谐音)草拔光光只剩下一棵树,没草的树能看吗?对不对?以佛来讲也是如此,佛在中间旁边都是他的大弟子,是由这些大弟子来衬托出佛的威德,相同的,没错,一棵大树可以庇荫很多人,但是,也需要一些底下的一些花草,师父很伟大,但是也要这些煮饭的人,也要这些办公室里的员工,我如果没有这些办公室的员工,我能整天坐在那里收钱吗?这样能看吗?慧律法师,你在这里收钱吗?来,你缴几月份的,对不对?如果是我,如果是师父,因为我有学佛我都一直感恩,在讲堂工作的工作同仁,这些流通处的员工,我都很感恩,你说一个法师有多能干,你能干不起来,你一定要靠这些流通处,就是这些流通处一直扩散出去,你慧律法师的知名度才够。今天不是说你法说得很好,很好,对不对?没有人帮你录音、录影,帮你放出去,你有多行?你有多行?所以在我的心中,师父的四周围统统是菩萨,统统是菩萨,我都认为他们是菩萨,因此我们的胸量如果放得很大,心存感恩,因为一个人就是有他伟大的地方,我们看他的优点就好,只要他一心一意对佛教,所以说一物有一物的作用,你不要一直以为:我就是师父,我很行,我有钱不怕找不到员工,不能有这种心。所以目前来讲大部分都是徒弟的声音比较大,我不曾跟做成声过,除非这个人很可恶很不得已。所以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说一个能人,他不会局限于某一种作用而已,君子不器,一个伟大的人,他不会只有一种作用,这个“器”,器具就是只有一点点而已,它的作用一点点而已,君子不器就是他的度量很大,大到什么样的境界化统统有办法容忍,【能有多用、】有很多作用,【况称性之心乎。】何况合我们的本性,称性就是合我们的本性,依着我们的本性出来的这颗心【用之恰当、】刚刚好,外省籍的讲的:刚刚好,刚刚好!【即返妄顺真而归真、】返妄顺真而归真,返虚妄顺着真性恢复到真实性,【用之不当、】你如果用错了,【则迷真逐妄而成妄。】迷失了真实性,你就追逐着虚妄来成妄,所以,【学佛法人应将此心用到大方广】大就是绝对,方就是元旦的相好庄严,就是修忍辱无生而得,广,底下会讲到“广”,用到大方广【上去、则成佛不远矣。】所以,这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你要成佛一定要经过这个管道,不要说成佛,今天我把这部《普贤行愿品》听完,你的胸量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你也无须去让人家开膛剖肚,不必,度量就会很大,所以学《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不得了。

  【“大方广”唯一心法而有三义:】三义:三种道理,三种义意,一心三义就是全、相、用,大方广简单讲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心具足有体、相、用,【不唯体大、相用亦大。不惟相方、体用亦方。不唯用广、体相亦广。】所以这个大方广,大就包括体、相、用,方就包括体、相、用,广也是包括体、相、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体大、相大、用大,体方、相方、用方,体广、相广、用也广,【三而一、一而三、唯证乃知。】只有证得那种境界的人才能知道,【又大方广即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开则有四法界、】四个法界,哪四法界呢?第一、【即理法界、】理法界。第二就是【事】相的【法界、】理法界就是无相绝对的理,无相的意思,事相的法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六根、六尘,包括清净的诸佛土都属于事相,【理事无碍法界、】理性和事相通达,理性当下就是事相,事相当下就是理,无碍法界。再来【事事无碍法界。】叫做层层无尽的法界,无所障碍,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为多,多为一,在这个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一尘可化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事事无碍法界,【约理法界即“大”字、】因为绝对,【约事法界即“方广”二字、】它有事相和作用,【约理事无碍法界、即“大方”二字。约事事无碍法界、即广字。

  “佛”者觉】悟【也、凡夫依本觉而有不觉、】就是我们本觉迷了,就变成一个不知不觉的众生,声闻和缘觉【二乘人能自觉】他们却是没有了菩提心,【而不能觉他、菩萨能自觉觉他】但是菩萨【而未能究竟、】圆满。所以,【佛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究竟觉人。自觉圆】满,【即智慧】具【足、觉他圆】满,【即福德】具【足、故曰佛陀即两足尊。】福慧两足尊。所以我们要修智慧和祖德。

  【“华”者因华、】花就是结果的开始叫做华,严就是果,庄严,就是因为有花的因,才能够有庄严的果,所以“华严”就是站在因果的角度来谈论的,华就是因华,【通人通法。约人、即普贤文殊菩萨是也。约法即普贤十大行愿】普贤十大行愿,普贤十大行愿我们后面会讲到,【及文殊十度等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方便再来是愿,愿意度众生。力:很有力的力,力量的力。智,就是智慧的智。就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十度的意思。【一一行愿具无量行愿、以此因华严成佛果、】以此因华,严成佛果,以此因华,因地上叫做华,严成佛果,果叫做严,【如莲花之严莲然。

  “严”者】就是【庄严、亦通人法。能严之人是菩萨、】能严就是因地修行,能严就是因地修行的就是菩萨,【所严之人】旁边写一个究竟果的人,【是佛。】所以能庄严的人就是菩萨,所庄严的就是佛,【能严之法是六度万行、】就是说,你修六度万行就能够庄严佛果,【所严之法是大方广。因将所迷之大方广究竟证得、而成福慧二严之人。

  又佛华严三字、普贤行、严福也。文殊智、严慧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普贤的行就是做,普贤的行就是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有福,你跟他说布施,他钱拿不出来,去帮常住做事情,打八关斋,像我们今天打八关斋有六百人,走,去帮忙,他口说却不帮忙,要切身去做,服务人群,这才是有福,这才是有福,所以普贤行,就是确确实实脚踏实地做的人,这就是庄严这个福,文殊是由内所开发出来的,这个就是智慧的智,【以此】福和慧【二严而成佛、即因华庄严果德也。】到此我们已经解释了大方广佛华严都解释完了。

  再来最后的一个“经”字,我们如果讲经,这个“经”字都有解释,所以就比较简单。【“经”者法也、】底下说,【径也、】这个双人旁的径就是直通的意思,直接通往涅槃的境界,这个径就是所谓的路,直的路叫做径,人家说抄近路,抄近路,直的路叫做径,简单讲你如果依法修行,你就直接通往涅槃的近路,【典也、】典就是经典,【万古之常规也、】万古之常规,【亘古亘今】这个亘就是通,通古能今,通古通今就是【径直修行之法、】直接修行的方法,你如果找错了方法,任你怎么修都不能成佛,煮沙不能成饭,沙非饭因,因果要相应,煮米才能成饭,你修行的法搞错了,看你多能修,修到死你也无法成佛果,不能解脱,【常恒不变也。】第一、经有什么意思呢?经典含【有涌泉义、】就像水源,经典就像水源,水源涌出水来,涌出水来,【涌出无量法流故。】这是经典的意思。第二叫做【出生义、】出生,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出生诸佛故。】你如果依照经典修行能够成佛。第三呢?【显示义、】经典就是显示【显示大方广故。】第四、经典是什么意思呢?经就是【绳墨义、】就是木匠在用黑黑的那一条,【正诸不正故。】上面那个正当动词,匡正,纠正那一些不正。再来第五叫做【贯穿义、】经叫做贯穿,就是贯通整部经典,贯穿。第六叫做【摄持义、】摄持就是【贯穿摄持一切法宝故。】一切法宝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已经讲完了,入不思议,不思议当然是对思议而讲的,不思议,除了大菩萨以外入不思议,我们思议的众生就是生灭法叫做思议众生,当然我们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所以这部《普贤行愿品》,这是入不思议的境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是入法界。】入法界,所以【依八十卷经、】的华严,《华严经》有三种,四十卷叫做四十华严,六十卷叫做六十华严,八十卷叫做八十华严,谁都为什么会分为三种《华严经》的译本呢?因为翻译的年代不同,翻译的来到中国的原始的版本也不同,有的四十卷,有的六十卷,有的八十卷,所以因为翻译的不同,所以多少有一点出入,四十、六十、八十,所以我们一般说八十卷,就是说最大本的八十华严,八十华严,【此普贤行愿品为别行经、】为什么说别行经呢?别行当然就是独立一枝,【即与入法界品文义相连、】就是说《普贤行愿品》可以单独地节录出来当作一本经,叫做《别行经》,和《华严经》虽然相连,可是它可以单独地节录出来,即与入法界品文义相连于后,所以【合为一】因为它是【入法界品者、】所以它就排在后面,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法界品【于四十卷】华严【行愿品此当第四十卷。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廿一卷、加此成廿二卷、总全部成八十一卷。】八十一卷,【入者证入、普贤行】普贤的十大愿王,这种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为所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无我法二执之真空、】所以,【亦不碍妙有我法、】不碍妙有我法,【故不可思议。若有我法二执、即是可思可议、】因为你执著就变成生灭法,可思就是说用妄想去思惟,可议就是可以用嘴巴去讨论,可以用语言去讨论它,所以可思可议都是一种执,【以有我故、则为我执、以有法故、则为法执。是故解脱境界、非不解脱人所能思议。】非不解脱人就是不是那一些未解脱的人所能思议的,叫做非不,这个不就是未,未解脱的未,非,不是那一些没有解脱的众生所能思议的,【众生心被境转、一迷一切迷、一纸之隔、尚不得见、而况十方世界。】所以,【佛无我故、揽三世间、融十法界、以为一个真我。故三世间十法界法、由我隐显、】由我隐显,【由我示现、如是空有不碍事事无碍境界、谁能思议。】三世十方一切的法都是有真我的隐和显示,你如果有真我就显示得出来,你如果没有就变成凡夫,我们每个人都被烦恼、无明所遮盖住,真我显示不出来,所以,如是空有不碍事事无碍境界。谁能思议,休息一下。

  【“普贤行愿品”品者类也、普贤行愿、有通有别、通则三世诸佛同有之因行、】三世诸佛统统要修普贤行,就是因行,【别则华严会上释迦如来之长子】释迦是指化身,毗卢遮那是指法身跟报身,所以是同一个人。释迦如来之长子,【普贤菩萨之十大行愿也。此品为全部华严关键、】全部《华严经》的关键,【修行枢机、】最重要的,所以,【文约义丰、】文是很简单而少,但是道理很丰富,【可轨可持。】可以做为我们的规矩,可以让我们修持,【不能受持全部华严者、】因为《华严经》有八十卷,读一遍大约要两个月,八十卷的《华严经》你怎么读得完,没那么简单的,所以,【当以受持此品为日课。】当为日课,【《大方广佛华严经》属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属品题。】意思是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整部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其中的一品。

  【此经有三译、一东晋觉贤法师译、唯五言颂。】就是从头到尾都是五个字,五个字、五个字,就像我们那个五言绝句那样,五个字、五个字一个偈颂,它只是五言偈颂这样子而已。第【二】种翻译本是【唐代宗大辨正法师译、唯七言颂。】前面是五言,现在是七言,就是七个字为一个偈,【三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七百九十七年,西元七百九十七年,【般若法师奉诏译。此一品为第四十卷。今为末卷、】《普贤行愿品》就是末剪子的最后,【前二译但偈、故疑是菩萨所造法语、此译有长行、】长行就是直接讲,不是一偈一偈的,不是五言或者是七言的偈颂,是长行文,就是一直描述叫做长行,【与《华严经》八十卷相连、故知是经无疑矣。】底下:

  【唐罽宾】罽宾是汉朝时代西域的国名,罽宾国就是今天新疆省的喀什米尔。【三藏般若】有一个般若法师,【奉诏译。】奉皇帝的命令翻译的。底下:

  【记】“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梵语羯湿弥罗、此云阿谁入、】有谁能够进入呢?【位处山中、兵乱不及、】没有办法到达那么深的地方。因为它很坚固,【从坚固得名、乃法师之出处也。】他是刀兵不乱。我是出生在海口,靠近四湖、台西那一带的海口,照说那个地方都是养蚵的比较多,养蚵的,全身都晒出古铜色,你看过海边的孩子都脱裤子下海游泳,都晒出古铜色。所以我们人的命运不同,我出生于海口,不过在那里到三岁就离开了,不好我家破产迁离海口,不好没去捕鱼,要不然也是要下海捕鱼,一天不晓得要电多少鱼,我就是这种命,也不可能碰上那种业,出生于海口捕鱼,说真的那是从小就看惯了的,从小他就出生于海口,父母如果是捕鱼的他就习惯了,像澎湖,澎湖大都是捕鱼的,澎湖种植不能成长,只能种植花生。说起澎湖很可怜,我那个时候去打三年的佛七,一下飞机就狂风呼呼作响。要请法师开示:法师开示,佛教的五戒,我能不能受?我说:五戒为什么不能受?可以,师父,第一条不杀生,我不捕鱼不能生活,请问师父,这要怎么办?你们这些法师们要怎么解释,他如果这样问你们。我很聪明我回答得很好:我们受五戒,如果捕鱼,大鱼捉起来吃,小鱼放它走。要不然没有办法,大鱼捉起来吃,已经大了,小鱼放它走,小鱼你也煮?真是的!对不对?要不然没有办法统统是捕鱼的,你叫他不要捕鱼,他无法生活。还问:师父,插蚵有没有犯戒?专问这些海口的问题。这个真是头痛,问插蚵有没有犯戒?真是麻烦。因为在戒律里面,佛陀没有说若插蚵则犯轻戒,没有,这个要靠你自己去想,真的。这个真的不会回答。请教戒师:看看插蚵有没有犯戒?澎湖人很热心,澎湖人告诉我:他们从小就潜水下去捉鱼,捉惯了,冬天水冷,对不对?每个人一到四、五十岁,每一个都腰酸背痛,因为泡冷水泡得筋都破坏掉,都会抽痛。我们去的时候有一位老菩萨六十几身体很壮硕,女众,又黑又粗又壮像泰山一样,实在很壮硕。她说:法师,你今天来,我告诉你,妈宫。马公读作妈宫,捕鱼的,捕鱼她说捕鱼,捕鱼的都会酸痛,都浸在水里捕鱼,浸在水里捕鱼,所以那是一种业,那是一种业,那种业不简单,生长在那种地方,实在很可怜,很可怜,【“三藏】通达三藏的一个法师叫做【般若”般若二字、师之名也。】师之名就是般若,就是法师的名字,【三藏者谓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也。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七年,【六月、至十四年】就是西元七百九十九年,差一年就西元八百年,【二月于京师】京师就是我们所说的首都,【之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再来。

  ○别解文义

  ○约全部《华严经》、此品末会】末会就是最后,最后一会叫做末会,【属流通分。若约此】流通分【一卷】而言,【别行经文、】它也是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亦分三科。

  ○甲初序分二、乙一结前广偈、若接八十、四十卷经、即结前生后而非序分。

  【经】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记】尔时即第八十卷末、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毕之时。

  ○乙二结说不尽

  【经】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财就是我们所说的善财五十三参那个善财童子,那个善不是散落的散,善财,会花钱的人也叫做散财童子,这个你要听清楚,会花钱、散财,骨头散掉的散,散财,很会花钱叫做散财童子,和这个不相同,善财童子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如果说到佛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没有办法说,没有办法说,这在《华严经》里每一句都这样子,《华严经》一说,每一句都:不可说不可说,要不然太多了范围太大了,那是无法说的,【佛刹】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劫、】极微尘,极微就是非常、非常地微细,比沙还微细,一粒沙当作一劫。那样的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就是说不完。边一段就是说要是讲到佛的功德如来,那种功德经过百千万亿劫,你都无……。相续演说就是连续一直赞叹,叫做相贯演说。连续一直赞叹,你没有办法称赞佛有多伟大,实在是你没有办法称赞得了的。除了无福的人,无法认识佛的伟大,有福的人每一个都能了解佛的伟大到什么程度。

  【记】普贤菩萨告在会大众及善财言:“善男子”】底下括弧,【(男子者、丈夫义也,能发菩提心、是善男子、能明大方广、】的意义,【即是丈夫。女人能发菩提心、能明大方广、外相虽是女人、而心即丈夫。男子不发菩提心、不明大方广、实非丈夫。】不是大丈夫,【)如来功德、赞说难尽、】你要赞叹他赞叹不尽,【不唯因人赞之不尽、果佛亦难说尽。】佛陀最后的果报,你也无法形容他的伟大,他的福、他的慧、他的德,你都无法形容,【“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世界多、故佛多也。“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言极长之时间也。】这个不是从前、从前、再从前,那个从前也无法形容,再从前也只是从前而已,这是很长,无法形容的劫,这是不得了的,【“相续演说”者、谓甚多之佛、赞如来功德、经过极长时间、日以继夜、】日和夜,【不止息】就是不停止,不停的【演说、】赞叹佛,【亦不能穷尽佛之功德。】所以【八十卷】《华严》【末有偈赞如来功德云:】这句话很重要,要背起来:【“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这个读得会掉眼泪的,太感动了,读得会掉眼泪,佛的伟大无法言语。“刹尘心念可数知”,刹法的心念就是第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佛有办法知道,我们有办法去了解。“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这么大慢慢地喝也喝得完。这不可能,但是也变成也有可能。如果虚空可以用尺量,风可以让你用绳子绑得住,你看这个形容虚空可量风可系,也无法说尽佛的功德,如此你看佛的伟大到什么程度。如果今天我们为了一些小事活得很痛苦,我觉得这个实在是很悲哀也很可怜,为什么我们的胸量放不大常被束缚,为什么不吃铁牛运功散(师父笑),佛这么大肚量而我们鸡毛蒜皮。我有时候觉得众生也是很可怜很悲哀,整天都在管别人都不想自己的生死,实在很可怜,【释迦佛与诸佛互为主伴、】主和伴就是哪一尊佛为主,其他佛就为伴,【诸佛赞释迦佛为主,如是于诸佛中随举一佛为主、释迦佛为伴、亦如是赞之不尽。

  ○甲二正宗分二。乙初正陈所说二。丙初长行三、丁初正示普因四、戊初标示所应二、先指佛德、后示因相。

  【经】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再多加一个“广大”,你注意看经典,不只是修十种行愿,还多加了一个“广大”。广大就是无量无边的生生世世的劫数,也要行普贤十大愿,而且无量无边刹尘诸佛菩萨,只要有人有众生的地方,就要修这十大行愿,这个叫做广大。不只是行愿要多加广大二字。

  【记】初句、指佛德、即圆满果也。二句、示因相、即圆满因也。谓欲成就如来圆满果德、应修普贤十种圆满因行也。】

  ○戊二征列名数

  【经】我们每天早上在诵的早课:【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包括礼敬过去佛,就是已经成佛的。现在佛,现在成佛,未来佛,大家都是未来佛。简单讲礼敬诸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尊重每一个众生,除了礼敬过去佛,也就是现在佛,现在如果没有佛,众生就是未来佛,所以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众生的自尊,尊重众生的立场、礼敬,以别人的看法、立场为说话的考虑对象。不要说什么话都考虑到自己,所以这个礼敬,要尊重每一个众生,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你说尊重三宝这个有办法,要尊重一般的众生这是非同小可的功夫,这个没有那么简单,一个快穷死的乞丐来,你会尊重他吗?对不对?如果一个总统来,不是说总统说部长来,这个就和世间人不同了。如果今天总统来,那实在很特别,他是一国的元首,我们能够有办法做到总统也如此,乞丐来也如此,这何等的胸量,才有办法做到这样。【二者称赞如来、】这称赞如来有很多人误会,奇怪,佛怎么叫人家称赞他不是这个意思,称赞如来就是口永远不造业,他要说出来的一定是说好话,鼓励、赞叹,赞叹要恰到好处,不要令人受不了,有一种人赞叹得令人起鸡皮疙瘩,不需要如此,没有这种优点却胡乱赞叹,那样对方有时候会受不了,恰到好处就好,称赞如来这种人就是没有嫉妒。因为他的心没有嫉妒,所以,他如果看到优点的事就赞叹。你今生修这两种行就不得了了。第一、尊重众生,第二、我走到哪里,都没造口业都赞叹,那还得了,不得了,不得了,真的不得了。我们如果看到女众像我应有这种雅量,像我如果看到女众,她长得庄严,我都会:你真的长得很漂亮,很漂亮的女人业障会比较重,她很高兴,她会很高兴,我业障很重因为我很漂亮,没有办法,她就是这样子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你说她业障很重,她很高兴因为她漂亮,业障很重表示有人追求,对不对?你如果说你长得这么丑,业障保证不会现前,她会哭的,所以,每一个女众都喜欢业障现前,有人追求表示有身价,有身价。所以称赞如来,一般人没有嫉妒心,抓到这个适可而止的,我们赞叹,赞叹,尽量不要说别人不要谈敏感的问题,这个人她很不喜欢谈论她的公公、婆婆,你就不要提醒她,人会争端就是说这个人,尽量避开来他不要谈的话题,你拼命要跟他谈,那你完蛋了,冲突就起来,所以说,我们就谈两个人适合的话题,他喜欢谈什么话题,适可而止的赞叹,但是要他确实有这种优点,你如果乱乱赞叹,会增加对方的傲慢,增加对方的狂妄,你知道吗?这个人已经是很骄傲的人了,很骄傲的人了。你如果不拿冷水泼一泼他,他就会我慢,我慢。如果我,我不做这种事情。以前的祖师大德都会对徒弟泼冷水。要是我,我尽量不要这样子,我现在只想要泼冷水还未泼,他说:师父,再见。你要泼什么冷水,你永远泼不到他,你要杀杀他的傲气,他明天就……,早上骂,下午就不告而别,现在的孩子泼不得的,你要杀掉他的傲气这个不可能,让他慢慢地修养。【三者广修供养、】这个供养包括父母、师长、三宝、恩人,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供养,我们的师长,我们的父母,或是怜悯病苦的众生,可怜的众生,所以广修供养,简单讲就是要修布施道。【四者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是每一天要做的工作,忏悔业障是世间儒家所讲的要省察、要忏悔、要观照,要好好地去看自己的错处,看自己的错处,这种忏悔要有真心,悔就是要改过,像我们那个时候要出家,我们出家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拜忏,有时候电灯都关暗一些拜忏。唱:南无……。戒师都会装出要哭的声音,弟子哭得……戒师却笑了,他装那种声音是要让你哭的,他自己不会哭,女众是哭得唏哩哗拉,男众也这样哭,忏悔业障,用那种气氛很感人,很感动,就这样子,唏哩哗拉的,很感动。不过我们人的习气重,他发个心来出家习气重,哭愈惨的愈早还俗。如果来出家忏悔,忏悔,照理他是忏悔过去的业障,出家却待不住,待不住他也再还俗,所以忏悔要包括改过,所以我告诉你:哪一种人永远不会退道心,发菩提心的人绝对不会退道心,你再怎么整他,他绝对不会退道心,发菩提心的人。所以忏悔业障不只是唱一唱、念一念就可以。【五者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这个很难,随喜功德的人不可以有嫉妒心,你有一点嫉妒心要随喜就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一点最难修,随喜功德就是看到人家愈有成就我们愈高兴,看到人家愈行愈不毁谤,称赞、赞叹。称赞,佛教就是要像法师这个称赞、赞叹。佛教的兴盛,每一个出家人都有责任。法师,你的命要活长一点,这样称赞、赞叹,随喜功德。你也有功德,对不对?这个随喜功德,我认为很难,慈悲喜舍,你说慈悲,他有办法,你说舍,他也有办法,这个喜就很难,很难。两个如果在厨房煮饭,你每天叫她煮,你每天叫她煮。如果明天你跟她说:你煮得不好,她煮得比较好,换她煮这样子。不会煮这样就不得了了,她就放弃。我们人真的没有办法。她不会说:师父,你说,她煮得好要不然让她煮煮看,真好,我来随喜。她不会,她绝对不理,她绝对不理。你如果在外面赞叹:慧律法师很会讲经。小孩子会讲什么经?(师父笑)我们人就是受不了赞叹别人,没有办法,所以我一生不要这样子。人家如果赞叹,我们台湾的高僧大德我都随喜,大家都随喜,我没有嫉妒,我不会去嫉妒别人,我不会拉信徒,我也不会说参文殊讲堂的,就不能参别的讲堂,佛陀没有这种戒律,善财童子都有五十三参,如果我,你放心,我肚量很大,大慈大悲,我是大量,我的肚量很大,你要走一间道场都没关系,他能给你解脱,给正知正见,能给你修行让你不造业的,那就是个好法师,你尽管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日本话,没有关系(日语),没有关系你尽管去,我随喜功德。如果别人有办法度,你说到今天师父讲经没人听,外面的法师都有办法弘法,这样没有关系,省得我教,只要佛教能够兴盛,哪一个法师讲经都没有关系,你们都去听。(众鼓掌)所以有一位菩萨来告诉我,他说:师父,你讲经的录音带。那位老人受日本教育的,他说:师父,你所说的经带很好听。我说:别只说一个字,你说两个字会比较好听,录音带,录音带。别的法师讲的我都听不惯。我说:这句话不要这样讲,真的的要这样讲。如果真的这样你也不要害我,你这样讲:只有我的才听得惯,别的法师不就都没用了,不要这样讲,这样讲太伤感情了,不可以这样,所以我们要随喜功德,你要说别的法师讲得也很好,不过我听慧律法师的比较习惯,这样岂不是很好听,你就说别人的都听不惯,你会害死我的。会害我被教训,所以我今天会是非这么多,被教训都是你们这些害死我的。照理我没有,我的肚量很大,却搞得是是非非。【六者请转*轮、】请转*轮就是说有佛住世最好,如果没有就是有能说法的僧,我们要如何请转*轮就是请能弘法的人一定要讲经说法,请转*轮。我们高雄福报最大,福报最大,星期六研读班,星期日、一《普贤行愿品》,星期二共修加开示,你想想看以前要听经典一个月三天,现在我们一个星期就讲四天的经典,对不对?所以我们高雄地区算福报很大,哪有一间道场长年累月一直弘法的?因为弘法没钱,no money没钱,人家做一次法会算千万的,对不对?每个道场也就一直念经,所以开一间文殊殡仪馆,殡仪馆,开一间冷冻库,你不相信我如果要让隔壁的坚山建设跑光光很简单,开一间里面放尸体,就跑得没半人了。底下统统买起来,文殊殡仪馆,他们就跑光都不必我来赶,他就得便宜卖给我,他要搬他会怕鬼跟他玩一局。【七者请佛住世、】请佛住世就是说请这个……,佛住世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佛不在了,我们现在可以请有法的人,有法的法师住世,你要请有法的法师住世,要每天都祈求三宝加被,加被那个弘法者,譬如说:台湾省有高僧大德年纪很大了,每天礼拜请那个法师要住世。法师如果往生一个,台湾的福报……,听经闻法,他能够带动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做在家居士或是出家的徒弟我们祈求。以前我在广化法师那里的时候,我每天都听广化法师回身两个人,消灾两个人,愿广钦老和尚住世,愿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长寿,这样子,我每天都听到,都祈求高僧大德能够住世,不要太早走,太早走,不要太早走,请佛住世,因为佛不在当然就请法师住世。【八者常随佛学、】常随佛学这个很重要,常随佛学有两个,随着善知识,随着好的道场,如法的道场,常随佛学一定离一开这两个。你要常随佛学没有善知识,免谈,你有善知识没有一个好的道场,那也不可能,那也不可能,所以这个常随佛学的两个要件,也就是一定要随着师父,随着好的道场大家修行。再来,【九者恒顺众生、】这个更难,恒顺众生就是:我不跟众生结恶缘,我什么都顺从众生都结善缘,但是这个又有误会,如果顺从众生吗?有一位菩萨看到这一句来问我:师父,这个恒顺众生,我儿子偷打电动玩具,我也顺从他吗?我说:佛什么时候这么说?恒顺众生是说,你在没有必要起争执之下,他有他独到的看法,你包容他你顺从他的看法,边个没有什么厉害关系,你儿子打电动玩具会变坏,这样就要打了,什么恒顺众生,我说我的徒弟如果去外面,他去酒家去舞厅跳舞,我还要顺从他吗?那还得了,对不对?恒顺众生不是这个意思,是说善或者是不必要的争执,顺从他,不必要的争执,我们这个世间大多是为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在烦恼,我们哪一个是真正地为了生死在争执,我们的争执都与生死了无痛痒,根本与生死没有关系,所以我在电话当中或者是信徒当中,我说:这种跟生死没有关系,你在烦恼什么?我常常跟弟子开示:你要烦恼就烦恼,生死会不会了?你烦恼别人的是非、善恶,头壳坏掉,你的生死,你现在生死没有把握,你不要烦恼自己,整天都在烦恼别人,笑死人了,释迦牟尼佛有叫你这样修行的?六祖慧能大师有叫你这样修行吗?所以恒顺众生就是尽量不使自己造成一种困扰,困扰。譬如说你现在举个例子,譬如说我学佛,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学佛,读大学的时候我学佛,假设父母亲不同意我学佛,你说到学佛的时候,他把观世音菩萨丢到厕所里,把你的经典烧光光,你明明知道你的父母这么地反对这么毁谤出家人,你回家就一直赞叹出家人,他硬要你死,说得更严重。所以学佛有时候我们自己会创造一些障道,自己会创造一些障碍,所以这个恒顺众生就是他现在要造口业你不要再讲了,不要再讲了,有的先生是很愚痴的,你在拜佛的时候看他在造口业你就不要再说了,你好好地表现自己就好,你就想:有一天他改变他就会后悔,所以这个恒顺众生就是不要把自己造成一种负担,反作用力,因为这个没有必要的负担,这个恒顺众生不是那么简单,这个恒顺众生要再加一个什么,加一个恭敬、诚恳、笑容满面,边个皮要拉得开,鸡皮疙瘩要拉得开,要笑得自然,人家说我笑的时候较好看,我不笑难看多了,难看多了,所以我看到人就这样,这样,微微笑,微微笑,所以现在就要学这样,修养恒顺众生,所以要笑容满面,而且要诚恳待人,总有一天他会被你感动,你不要一直说他的缺点,你要记住师父的话,你不要一直说他的缺点,他的敏感度,不要说他的缺点就对了,在这个世间上没有几个要让人指陈缺点的。【十者普皆回向。】普皆回向就是修前面的九种功德,统统回身极乐世界,就是散播出去变成法界,功德愈大,我们修行是个人的,现在把它回身法界,对不对?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你看这个愿有多大,吓死人了。十者普皆回向。所以这部《普贤行愿品》就是很好、很好。我常常说《普贤行愿品》,这部叫做修养的圣经,这是修养的圣经,你如果这十项随便做两项,吓死了,这种人的修养他此生就超越一切的痛苦了,你差不多没有烦恼了,你随便修个称赞如来,我修赞叹,修随喜功德或者恒顺众生,你想想看,你想想看,随便修一项会吓死人的,对不对?真的不简单,不简单,所以听到这一本的人,修养或是福报都很大,这是《华严经》,单单听到《华严经》这三个字,就吓死人了,因为这是经王,三藏十二部经中之王,就是《华严经》,所以不看华严,不研读华严不知佛法的宝贵,太伟大了,太富有了,华严。

  ○初句征名数,一下列名数,普贤菩萨自征自列,以启后文之牒释。今于列中先略释之,而后随牒广释。

  【记】“一者礼敬诸佛”】要怎么礼敬呢?【礼者、身礼拜。】用身体礼拜,【敬者、语意恭敬。】语就是口业,意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口业清净,我们的心清净这个叫做恭敬,【诸者、不定之词。或礼过去佛、或礼现在佛、或礼未来佛、】过去佛,譬如说释迦牟尼佛,这已经入涅槃,拘那含牟尼佛或者是八十八佛里面的诸佛,都是过去佛,现在佛,这个现在佛是没有,目前来讲没有现在佛,如果有,可以代替佛的,譬如说那些祖师大德,有修有证,有修有证的人可以代替现在佛,未来佛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授记了,譬如说舍利弗、目犍连、阿难、摩诃迦叶,这个在《法华经》的后面,佛都有跟他们授记,这是未来佛,已经肯定经过几百万亿劫以后,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清净的国土成佛,这个在《法华经里面》佛有跟他们授记,一种是反映众生而言,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都叫做未来佛,我们没有被佛授记,我们只是给理发店授记,因为理发店都会跟你摸头,这样摸、摸……。理发店都会跟我们授记,也可以做我们的剃度恩师,剃发。【皆约事相说。】是过去、现在、未来,【若约法性佛、】而言,【则无三际之分。然礼法性佛、】当然【不离事相佛、礼事相佛、亦不离法性佛。】所以法性佛就是理佛,道理的佛,中道的佛,每一义谛的佛,事相佛就是我们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礼法身佛亦即是礼报化佛。依勒那法师】勒那摩提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师,【有七种礼、】七种礼,【贤首宗之圭峰大师】这个念gui,gui,圭峰大师,【加三种礼、】所以七加三就变【成十礼、判五教、】五教:华严、贤首宗都是用小始终顿圆,【机有利钝偏圆、】根机有利根、有钝根的,有偏的,偏就是不圆满,圆就是不偏,【故拜法不一。

  (一)“我慢礼”】他跟你作礼不过不敬,【慢者不敬意、】并没有尊重你,【为色身障、】色身的业障,色身的障碍,所以他【不五体投地、】不五体投地拜不下去。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当时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法师去顶礼六祖慧能大师头不至地,头不着地,所以六祖慧能大师就跟他讲了一句话,我觉得很伟大,他说:你心中就是有一种执,有一样东西所以头不至于地。因为你心有慢有我慢这种东西障碍你自己,顶礼本来就是头至地,要碰到地上,你头不着地双手双脚着地头不着地,佛说:你心中一定有一样东西障碍到,障碍你自己,所以你对长辈不尊重,顶礼竟然不五体投地,所以后来六祖对他说法就心服口服去掉我慢,所以我慢是一种障碍,所以他头不至地,【名我慢礼。(二)“唱和礼”】唱和礼简单讲就是盲目跟从,盲目跟从,【虽五体投地、而身不端肃、】很懒散,【意业不敬、】不尊重,【人呼拜某佛、】来,你喊拜我就跟在后面拜,【我即应声而拜、如碓上下、】碓就是舂米用的器具,就是磨,【名唱和礼。】你在上面磨我在底下跟着磨,附和你的意思,附和你的意思。所以我们人都是在附和,连结婚、死人也都是附和,钱就和铁钉一起撒,撒铁钉让你们万代出万丁。有,有。乱喊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这种事情你怎么喊,他都:有。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人都是一种附和,附和,唱和礼。所以我慢礼跟唱和礼非威仪,【上二非仪、】就是不是很威仪,【为当戒者。】应当要戒。既然要尊重师父,尊重三宝,头要着地。【(三)“恭敬礼”】恭敬礼就是【五体投地、】底下这一句才重要,【运心观想、】一般我们有五体投地,不过用心观照的少,观照的少。我们修净土的,就是每一次拜下去,就观想我们在莲花上拜,前面有西方三圣在接引我们,后面有无量无边……,左手边有父母,右手边有兄弟、朋友、亲戚,后面一些无量无边的冤亲债主、好朋友都在后面跟着拜,所以拜一拜等于无量无边的拜,因此我们如果是修净土法门的在拜佛,还有一种五体投地拜下去的时候,我看忏公在拜,拜下去的时候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觉得这样反而更好,从头念到尾,拜下去一定念一句话,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爬起来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再第二拜拜下去就:“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心都一直不停地求生极乐世界,决定求生极乐世界。每天那种愿力、念力,那种如果不往生也是命,真的,所以说恭敬礼,【以我最尊之头、礼佛最下之足、三业虔诚、属小教之礼。】小教,小乘教叫做小教。【(四)“无相礼”】因为他了解,【深入法性、离自他相、观自本性、而离自相、观佛本性、而离佛相。】所以【能礼所礼、】性空寂,【自他相空、属始教之礼。】始教就是大乘的开始叫做始教。【(五)“起用礼”】无相是站在本体,起用是站在相跟用,【虽无能礼所礼、】能礼就是人,所礼就是佛,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是【而普运身心、随法性身、】法性就是无相无不相,所以他能够【普遍起用、所礼称性起用之佛多、】称性就是依性起这个用,叫做称性起用之佛多,很多,所以【能礼称性起用】依照本性起妙用【之身亦多、称体起用理事不碍、】依着这个体而起的这个用,体就是理,用就是事相,当然就理事无碍,就是说他也是拜佛,但是当下通达无生,他虽然通达无生,无能礼所礼,当下他就是在拜佛用功,【属终教之礼。】大乘的终教。再来,【(六)“内观礼”】内观礼就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以吾心中众生、礼吾自性中佛、】就是没有让它离开,心中的众生顶礼我们本性的佛,就是自己顶礼自己,【身相空处、即法性身、亦属终教之礼。】终教叫做内观礼,【(七)】叫做【“实相礼”】因为实相,我们以前都一直解释得很清楚了,所以,【实相】就是【无相、于无相会得实相、即顿教之礼、】就是我们所说的禅宗,接近禅宗的,所以说禅宗,他有没有在拜佛?他拜不拜都一样,因为他无相法,【会不得实相者、】会不得实相,【即始教之礼、】会不得实相,就是不能顿悟无生,不能达到实相,这叫做始教,【内观自佛、外观他佛、同一实相、即能所无能所。】能所无能所当下即圆满。【(八)“大悲礼”】大悲礼【观大地一切苦恼众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此一拜、即代一切众生忏悔、】所以,【消灾祈福、由大悲心摄一切众生于悲心故。】即“大悲礼”。因此恭敬礼也要修,大悲礼也要修,所以大悲礼就是发菩提心的人,我此一拜就是怜悯众生,代一切众生求忏悔,发菩提的人就知道众生,发大悲心的人,以此大悲心大悲礼在拜的人,必须做一件事情,也就是宽恕众生,你既然以大悲礼在顶礼佛,你却没有原谅佛这样完全虚伪,你既然修大悲心就是无论多恶的众生你都能宽恕他,这才叫做大悲礼,要不然你拜这个干什么?说:我愿代众生忏悔、拜,你既然代众生求忏悔,你当然了解众生是愚痴有烦恼,他有不对的地方,你要原谅他才对,不能与他计较。狗咬我们一口,我们也蹲下去咬他一口,骂狗:你真可恶,你!……这样你与狗无异。【(九)“总摄礼”除去初二、摄前六种礼为一观故。】总摄礼,譬如说除去我慢礼和唱和礼,从第三开始的恭敬礼、无相礼、起用礼、内观礼、实相礼、大悲礼,这个叫做总摄礼,就是综合一个观。【(十)】叫做【“无尽礼”我此一拜、即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乃至极小一毛孔一微尘、悉皆现身。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亦无尽、是为普贤菩萨之礼。】当然这个没有办法,说归说,哪有办法。我们如果能够拜得恭敬礼,冷冷静静、好好地念佛,念得清清楚楚实在不简单了,无尽礼,我们办不到。普贤菩萨的定义是什么?你至少要了解,所以底下要画个线。什么叫做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弥就是满,就是说他的修行满一切法界,没有一处他没去普度众生的,这个叫做普,所以说普门,普门。普门就是为一切众生开一切法,都能够纳受一切众生叫做普门。我们说普门品,普门品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之说法,就是观世音菩萨开普门,什么众生他都有办法,叫做“普”。位邻极圣,位就是修证的功夫,邻就是接近,他使修证的阶位已经接近极圣,就是接近佛叫做“贤”。所以普贤的定义,我们至少要知道。他的行愿满法界叫做普,位邻极圣叫做贤,【故曰普贤。有普贤行必有文殊智、】智就像眼睛,行就像我们的双脚,你有眼睛也得双脚去行,有双脚也得有眼睛,所以普贤跟文殊绝对都是一起说的,一起说的,【有根本智知真空理、有差别智知妙有事、法身无边、智亦无边、以称性之智、礼称性之佛、依正转成光明藏、】依报和正报完全转成光明,【故能礼所礼、俱无穷尽。】所以前面所读的:根本智知真空理,根本智就是指文殊的智慧,有差别智知妙有事,这是指普贤的行,差别叫做后得智。一个叫做根本智就是先天的,一个叫做后得智就是后天的。

  【又者、第三恭敬礼、】第三恭敬礼,【文外有义、】文外有义,就是说文章含有其他的意义。每一【有病】的人,生病的人如果【不能五体投地、可开方便、】要不然他都病得快死,躺在病床或是装氧气筒了,你还叫他五体投地根本没办法,所以这个可以开方便,【支高】就是垫高,支高【凳拜。】垫高一点,垫高一点有几种情形:譬如说,我们有时候都拜两块蒲团蒲团,我看有些怀孕的都拜四、五块蒲团,她怀孕没有办法这个算有病,她又很喜欢拜,一人拜两人消灾何乐不为,所以一人吃两人补,挺着大肚子拜佛这个最妥当了,不过不要去压到他,压到他动了胎气就麻烦了。若生病或怀孕的人没办法,五体投地,可以垫高,【乃至不能立拜者可坐拜。】不能立拜,连站着拜都没有办法,有的人脚不能站立,有的残障或者是风湿很严重,腰酸背痛或是车祸,可以坐着拜。第三如果【不能坐拜者、随卧处合掌点头观想拜佛、】也可以,你只要【虔诚作观、与五体投地等无有异。】由此可见佛的慈悲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最重要是我们这颗心的问题:你不能五体投地你可以垫高;不能垫高你可以坐着拜;不能坐着就躺着观想,佛慈悲到连你躺着佛都不会怪你,那是因为我们爬不起来佛知道,所以简单讲也就是我们心的问题,所以【除老病】其他【无开缘、五体投地、礼敬诸佛除我慢障、得尊重身、】就是说我们拜佛后世……。我们这个身今生尊重佛,来世因果就庄严,别人就尊重,别人尊重你一定是做大官,所以你看那些当大官的或者部长级的,都是相当有福报的人,相当有福报的人,因此我们今生拜佛、尊重佛,来世就换人家尊重我们。就是高高在上。底下:【又起敬信善。】又起敬信善,【佛为众生福田、种福又能增慧、】福慧双修,【后七种礼皆不能离恭敬。】不能离恭敬。

  【“二者称赞如来”佛之名号、德行所成、】德行就是一定要修四种行,一定要修慈悲喜舍行综合,德行必须要综合慈悲喜舍,这四种都要做到,所以这个没那么简单,【故念佛号、即是称赞如来德行、】称赞如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读诵大乘经典亦是赞佛、】赞叹佛,【以一切经中皆称赞佛之功德故。称赞如来、有赞因佛、】有赞因佛就有【赞果佛之分、称赞万德洪名、是赞果佛、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广、】佛,这三字大方广,【即是称赞因佛。称赞如来、】能【除恶口障、】恶口障碍。譬如说我们赞叹佛来世应有智慧、辩才,能言善道、清净没有口臭,我们今生如果恶口,来世会变兔唇牙齿掉光光,口臭或是狐臭人家都不想靠近,人家都不想靠近,所以我们如果造这种业,就会有这种果报,能【得辩才果报。】因此你要得到大辩才要赞叹,赞叹,多修赞叹。

  【“三者广修供养” 】这个很重要。我们都是很悲哀,身体健康、家庭经济好的时候,叫他布施,他不要,打死他都不要,等到要死的时候,才交代他的儿子:我如果往生以后这一、二十万再拿去给慧律法师,帮我处理做水陆大法会。这是愚痴到家,在世的时候所做的功德,你布施一百万,这一百万就是你的功德,死后你再做功德,七分只得一分而已,只剩下七分之一而已,《地藏经》不是讲得很清楚,活的人得到六分死的人得一分,每个人都是活着的时候,他的经济能力许可,他该布施该做善事就要赶快做,哪有死后才来超度来布施,这是愚痴,所以我们如果要得到大宝贵,发心必须要正确,等到死的时候你怕六道轮回才要来执著这种布施,这样不能了生死,我们在世的时候要修慧和修福,修慧是多听经、亲近善知识,闻法这没有问题,多修福则要看因缘,你现在的经济能力可以,你就要尽量施舍,但是施舍还要有一点,要有般若智慧。第一、要找对对象,第二要不执著的无相法,三轮体空,你说:我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把它布施出去就好了,那就糟糕了,这个社会上真假你搞不清楚,假的出家人很多,他到底把钱拿到哪里去,你也搞不清楚,你施舍的钱他拿去造业你一定糟糕的,所以,要布施一定要具足两个条件,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要正确的对象,第二个要般若无相的思想,才能够真正完成布施,很简单你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要不然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布施师父一百万,假设我拿去买地,这个地,你布施一百万我拿去买地,假设说这块地是一亿你出一百万,这块地如果兴盛五百年,我有男众徒弟去栽培,他能够去发挥,以后建个大丛林,授三坛大戒、八关斋戒,打佛七,这谁的功德?因为你一百万的功德,你一百万施舍出去是不断的,因为他一直做功德,徒弟一直运用这间道场来普度众生,你这一百万是没有停止的功德,他一直做,这一百万到什么时候都会消失呢?等到这间道场被打掉,这个我有份的,我有布施到的,你施舍对的对象就是这样子,你如果施舍是他说我就拿给他,拿给他,你也不认识他,到底他是谁也不知道,就施舍出去,要是他拿去喝酒要怎么办,你怎么知道……,拿去赌博或是拿去乱搞,你不晓得。所以说我们在修供养你一定要认清楚,不是迷迷糊糊。经典也没说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经典没有这样说,真布施才怕假和尚,他利用你布施的弱点,随便来你面前讲一讲,钱就拿给人家,轻而易举拐骗你的钱,不可以这样子的,【供养有财供养、有法供养。】法供养当然是善知识就是法师平时以在家人而言都是财供养,法师布施给护法当然是法供养,像现在我就是以法供养大家,【就财供养说、财物为众生受用物难舍能舍、】他会【得大富报、非经商者一本万利之可比。】你如果施舍给三宝,清净的比丘僧团,那还得了。我刚才讲过了,你如果拿钱去建寺庙,我以前不是跟诸位讲过,这间庙是拜荤的杀猪公比赛。以前都是家中有几个男孩,女孩子不要钱,这个乡下的人知道。以前我们住在猪屠口,就拿一个锣,当……。今天五府五王千岁三山国王的生日要演大戏。我家男孩有几个,师妈很倒霉生四个男孩,每次都出四份,但是她很倒霉,生女孩就不用出钱了,因为没有男丁。她很倒霉生四个都是男孩,你这里几个男丁?四个。一个如果五十就要两百,没有办法,有男丁就要出钱,没有男丁就不用出钱真是奇怪,谁都要生女孩不用出钱,常常来收,就那一间庙什么活动,那一间庙活动,然后就收一收,这间庙都是杀猪公比赛,你出多少就得负因果负到死,负到你死还不能了,这间庙没倒,没倒再继续杀猪公比赛,都有你的份,没说你不知道,没说你不知道这个因果,你想:我随手拿给他而已。不是这样子的,你是帮他造业,帮他造业,这个很简单我这颗这颗种子,很简单这块田土质好,我种下去,这个人肯耕作,当然整个田园就会有好收成,对不对?这样你就了解种到良田,种对了地方,他懂得施舍三宝,种到正确的地方,有的是种了地方,种子乱布施,种在哪里?种在石头上,种在石头上长不出来,石头上长不出来,老是摆在那里一直等、等……,等几百劫也长不出来,种错了地方,种不到福田。不是布施就叫做有福,布施要以般若为导。《大智度论》有研究你就知道,布施必须要以般若智慧做前导,要不然也是造业,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也叫做造业,你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所以今天一定要跟诸位纠正,纠正这个施舍,【法供养功德最胜无比、】因为法供养能够断烦恼,能够令众生往生,但是这个不简单,你说财供养,可以,他有办法他拿得出来,法供养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说你要上来讲就可以讲的,法供养必须要……,如果以大乘的法师来讲,他必须要修无量阿僧祇劫,他的福德、因缘和大智慧,他才有办法上台,不是小德因缘,有办法坐在这个台上的,要修几百万劫,他生生世世累积都是修行人,一闻千悟,所以他登台演说法不会说错,所以说要找到一个有钱人比较简单,但是要找到一个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法师,那是难如登天,凤毛麟角,是非常、非常地难。底下,【如下释中广明。广修供养、】因为你能够如法说法,能令众生【除贪烦恼障、】所以【得大富饶果报。】得大富饶果报。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要说法,要说法,先度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些书《佛心慧语》、《佛心禅话》给人看,我们在家居士的任务,就是说你如果在公司行号,你就尽量把师父的书、录音带,一直拿给他们听,一直流通出去,这个不得了,虽然你不能说法,你也无量无边的福德因缘,也许他就是因为今生今世学佛他会感谢你。

  【“四者忏悔业障” 】忏悔业障,每一个人都听过,【惑业报三障、】惑就更迷惑,业就是我们在造业,报是所谓的苦,惑、业、苦,惑、业、苦这三障,迷惑就去造业,造业就受苦,受苦又迷惑颠倒,迷惑颠倒他又造业。惑、业、苦,就像一个车轮三个据点,一个车轮三个据点,惑、业、苦,惑、业、苦,一直连续着叫做三障,所以我们说愿消三障诸烦恼,就是这个,愿消三障诸烦恼就是这个。【云忏业障、不云忏惑报障者、因起惑不造业、但责心、罪即除、名责心突吉罗。】责心突吉罗,突吉罗翻译成中文叫做应当学,应当这样学习,时时责备自己的心,所以责心突吉罗就是责心应当学,随时应当学习责备你的心,勿使它起心动念,【报障已到果上、随业受苦、】那就没办法,像师父今天的报障,色身的病苦这个报障没有办法,我自己造业的没有办法,已经变成没有办法我要受报,虽然我说法可以度很多众生,但是我所造的业,我要受报没有办法,【不及修忏。】来不及修忏的,所以【忏悔业障、如息火、】息火就是断掉这个因,在“息火”的旁边写两个字,忏悔业障就是要断掉这个恶因,没有恶因当然你就不敢造业,就不会有恶果,所以【要须釜底抽薪、】釜釜底抽薪的釜就是鼎,我们所说的鼎,薪就是木柴。你如果使水冷却,一定要抽出底下的木柴,釜就是我们所说的鼎,煮饭的锅子或是烧开水的锅子,锅子的水会一直沸腾,是因为底下的木柴一直烧着,你一直在水上扇风,当然不能减低热的温度,要赶快把底下的木柴抽出来,这叫做釜底抽薪。【业障忏除、惑障报障、不除而除矣。】惑就是业报的因,报障就是果报,惑如果除掉当然就没有,所以就不除而除,所以,【忏悔业障、得依正具足庄严果报。】所以忏悔业障简单讲就是我们人要有惭愧心,要有惭愧心,要接受善知识的劝告,要接受善知识的劝告。

  【“五者随喜功德” 】这个很难,我认为这一条很难,【嫉妒为众生通病、】包括男众,男众,如果学历同样是读大学毕业,他在公司当主管,我却当职员,他会不满,我拼得半死一个月三万多,他轻轻松松地坐在办公室一个月四、五万元,他在底下就不服气了,不服气了,所以这个嫉妒,我们人这个不耐他荣(华),实在很困难、很困难,很困难,嫉妒。所以与其让人家同情,不如让人家嫉妒,嫉妒也不错,嫉妒就是等于接近赞叹的意思,承认你的优点,因为他有优点你才会嫉妒他,对不对?因为他有优点你才会嫉妒他,所以这个嫉妒很难,以我从在家包括我出家以后,包括我在家所看到的众生,包括我出家以后所看到的出家、在家,这个嫉妒没有办法除,经典照样听、佛照样念,孩子照样生、嫉妒照样有,当妈妈已经生过三个小孩也是一样,已经五、六十岁了也是一样,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众生可能要在随喜上面下很大的功夫,这是我所看过众生的毛病——贪嗔痴,我认为贪嗔痴有时候还好治,这个嫉妒是最难的,嫉妒可以说是最难,所以我们如果修随喜功德就没有嫉妒,就没有,你有优点我更高兴,你愈有优点我愈高兴,【故随喜心难发。】底下这一句讲得很贴切,【纵闻佛法、而习性难改、】山可移,性难改,没救的众生就是没救,所以【用功者宜起觉照、】觉悟的观照,【如遇善不发随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所以,【当痛责对治、】当痛责对治,所以俗语说,【谚云:】就是俗语。俗话有一句话:【“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到别人得到东西,就像自己得到东西,【即是随喜功德、】今天他赚大钱,我们就替他很高兴、很高兴,这个人很能干能救很多人,我们替他很高兴。今天讲句惭愧的话,包括法师要做到随喜功德就实在很难,所以法师也不能太出名,太出名也会互相排挤。真的,包括出家我都有这种感叹:你就是不能太出名!出名,谤之媒,名声谤之媒,出名再来就是诽谤,逃不掉。他不说两句晚上睡不着。所以这个随喜功德,我们包括法师,包括在家居士要好好地下功夫。【不随喜即无功德、而成妒障。】所以,【随喜功德、除嫉妒障、得大眷属报。】大眷属这句意思不是说亲戚朋友很多,大眷属就是说:你如果修随喜功德,来世你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下属、你的佣人,都会对你非常地好,叫做大眷属报。我觉得我这些徒弟都对我很好,都不曾对我大声过,所以我前世也是修喜功德,真的,我的徒弟不曾对我大声过,不曾,对师父都很恭敬,反而是他们的心安不住,安不住,因为出家,不一定一生都能坚持下去,所以我认为这些徒弟相当好,但是道业是不是能够支持得下去就不知道了。

  【“六者请转*轮”学佛法人、要常时请人说法、请法即是请转*轮。】现在最方便,现在录音带、录影带可以日以继夜地听,可以日以继夜地听。佛法的不可思议,真的是不可思议。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大事业家,他每次都要到高雄、台北出差。有一次他来高雄来到这里要见慧律法师,他的因缘也很好,我刚好在五楼坐着念佛……。我本来要休息了,他来敲门,我就开门,说:做什么?他说:师父,我请教几个问题。他说:也不是请教,是来跟你说我学佛的感触。我说:什么事情让你这么大的感触?他说:我以前很喜欢听邓丽君的歌,每次从台北到高雄就会很无聊,很无聊就听录音带唱歌,就跟着她唱,跟着她唱,不过他一直觉得这样一直唱也不是办法,买一卷录音带一百元,就叫邓丽君唱好几十遍,就一直叫她唱个不停,怎么听都是这样子,虽然有在听歌,都是觉得内心好像缺少什么,后来他公司里面有一个工友在听录音带,就说:经理,经理,不然这个你拿去听听看。他每一卷听的是《智慧人生》,在车上听得猛敲方向盘:这个这么好,这么好,这个这么好!回去就开始买录音带。他现在怎么样?他说:他现在最高兴高速公路塞车。塞车顺便听录音带,不是我不要抵达的,董事长不是我不要开快,堵车没有办法。塞愈久他的理由愈充足,录音带就听得愈多,录音带就听得愈多。他说他足足听了三、四十套了,他听得很高兴,说:我到现在才知道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宇宙?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好命,无论是在车上也好,无论是在家里也好,随身听也好,实在是很方便、很方便。这是末法众生业障当中的福报,真的,这是末法众生当中业障的福报,所以这个请转*轮,现在就不用请转*轮。录音带就……。我请我师父跟你讲,这样子。你看看,今天来一个荷兰人,荷兰的法师七尺多,两百多公分,你知道吗?站起来比我还高,实在有够高的。他说他在外面包括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度,包括一切他所走过的地方,问起慧律法师没有一个不认识,说是录音带的关系。因此我们末法有这个因缘,这个请转*轮以前是很艰辛的,要请一个法师开示是非常难的,这个时代科学发达,请转*轮很简单,我认为很简单。你只要经济好买一引起录音带、录影带跟人家结缘,很惊人,救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有些公司在员工吃饭的时候都放录音带,有的笑得饭都喷到上面去(师父笑),听到一半笑得喷饭,那些员工每一个都很乖。所以这个【请转*轮、】他得到的当然是心地上的,他说【除慢法障、】(除)慢法,他就对三宝恭敬,所以,【得多闻智慧果报。

  “七者请佛住世”佛有六即佛、此文所请、乃究竟即佛。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示现涅槃、即因无人请佛住世、而有请佛灭度之魔王。佛如宏钟在架、】这个要写四个字,宏钟在架旁边写四个字,叫:“不扣不鸣”。宏钟在架,钟摆在架子上面,你不敲,钟不会响。佛就需要人家请佛住世,所以他认为不扣不鸣,大扣就大鸣。所以,【恒顺众生、默然允许及阿罗汉诸大弟子觉悟、请佛住世、佛已允入灭于先、】舍利弗也是请示佛,他要先入涅槃。佛说诸行无常,目犍连也是请示佛,他希望先入涅槃,佛说诸行无常,也是随他们的意思。我这些徒弟你们如果能力够,说:师父,我要入涅槃。你尽管说没有关系。到那一天没入涅槃就打死你,大妄语,没死就硬烧死。能力还不够,师父都还没有这种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是证阿罗汉果才有办法,凡夫哪有办法。没有办法这个不是开玩笑的,【为不二语、故仍涅槃。】已经允许他涅槃,所以他比佛还先入灭,为不二语,故仍涅槃,【请佛住世、乃佛弟子本分事、住否则在于佛。若无究竟即佛可请住世、有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就是菩萨,【乃至相似即佛、】功夫不够,不过他相当类似佛那样,或者【观行即佛、】或者【名字即佛、皆应劝请住世。】现在简单讲就是【凡能说法利生之人、无论是何等佛、】未来佛也好,【皆应请彼住世。】要请彼佛住世必须在早、晚课一直回向消灾这个法师,凡是能够说法你想要留住他,必须要早课、晚课你所做的功德,一直回向给这个人,希望他能够度更多的众生。因为众生共同的愿力是很惊人的,所以,【请佛住世、除生佛前佛后难、】你如果请佛住世,你就不会出生在佛前,在佛前就没有遇到佛,佛后也是没有遇到佛,这个八难,佛前佛后。你就能【得增长福慧报。

  “八者常随佛学”佛为众生榜样、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三业威仪、动止语默、】止就是静,动静语默,乃至沉默寡言,【皆有规则、我辈既为佛弟子、即应随佛学。常随佛学、即回向菩提、向智慧日、背尘合觉。】背就是远离,尘就是污染,远离污染而合,合就是起观照,与本性跟觉性配合。

  【“九者恒顺众生” 】这个也是很难。随喜功德跟恒顺众生,这都非常难,恒顺众生永远不忤逆众生,你看这个有可能吗?有的众生根本很可恶,你怎么恒顺众生,这个很难。要是我,今天我没有办法做到这样,【我与众生、同共一体、故应随顺众生之善法、】注意听!善法,恒顺众生的善法,但是问题是善、恶很难定夺,善、恶很难定夺,很难定夺。善跟恶没有一个标准性,本来就很难了。【随顺众生之本性、以有我人知见、】因为我们人有知见,【故与众生互相残杀、】见解不同。我跟诸位讲过,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是四大根本烦恼,最大根本烦恼就是我见,就是看法不同,看法不同,众生的看法不同他就会起争执,【互相偷盗、互相淫欲、互相诳骗、互相吞啖。一切众生本性本善、】现在却是【违背本性、故成众生。若能恒顺众生本性、即可返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