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五 昆七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三佛身(出宗镜录)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二受用身】受用身有二种一者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所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也二者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令其各得诸利乐事是名变化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身(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证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三身遍相(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法身如虚空遍】谓法性之身本体周遍如太虚空无有障碍诸佛众生平等具足故名法身如虚空遍。
【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自报之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能遍破无明之暗显发本有真身譬如日光无幽不烛故名智身如日光遍。
【三色身如日影遍】色身即应身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于本觉法身之理则能从体起用遍应众机譬如日光之影不择高下随处映现故名色身如日影遍。
三身华梵(亦名三如来出法华文句)
【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故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
【二报身卢舍那如来】修因感报名之为报然有自报他报之别自报即理智如如他报即相好无尽是名报身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谓诸惑净尽众德悉圆又云光明遍照谓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即自报身也)外以身光照应大机(即他报身也)如来者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是也(第一义谛者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三应身释迦牟尼如来】智与体??能起大用随机普现说法利生故名应身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盘如来者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也(智与体??者谓自报之智与法身之体??合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身寿量(出法华经文句)
【一法身寿量】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强指法性为法身耳言寿量者此非报得命根亦非连持之寿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经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等是也。
【二报身寿量】报身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以境发智以智照境境智??合即是报身言寿量者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即此智慧名为寿命经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是也(如如者境如即如智智如即如境盖言境智不二也)。
【三应身寿量】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言寿量者应同连持为寿应同长短为量也智与体??能起大用经云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是也。
佛化身三(出观佛三昧海经)
【一大化身千丈】大化身千丈者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等诸菩萨演说妙法令其进修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之身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小化身丈六】小化身丈六者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之人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现丈六之身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随类不定】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三觉(出翻译名义)
觉有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唯妙觉果佛具足三觉故华严经云奇?大导师自觉能觉他是也。
【一自觉】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盘乐故名觉他(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觉行圆满】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
三种常(出佛地论)
【一本性常】本性常者即法身也谓法身本性常住无生无灭也。
【二不断常】不断常者即报身也谓报身常依法身无间断也。
【三相续常】相续常者即应身也亦名变化身谓应身于十方世界没已复现化无穷尽也。
三种神变(出大宝积经)
神即神通变即变化也。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无碍大智知诸众生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或以声闻缘觉之法及以大乘之法而得解脱如是知已则现一切神变而为说法是名说法神变。
【二教诫神变】教即教诲诫即警诫谓如来教诸弟子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应信是不应信是应亲近是不应亲近是法杂染是法清净行如是道得声闻乘行如是道得缘觉乘行如是道成就大乘现诸神变而为教诫是名教诫神变。
【三神通神变】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
三佛土(出华严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佛行离地三意(出华严经随?演义钞并佛说处处经)
【一地有?】谓一切地上皆有诸?或伏或走佛以护生之心恐伤其命故行时足不至地钞云世尊履地去地四指是也。
【二地有生草】谓一切地上有草依之生长佛欲全其生意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三现神通力】谓佛现神通之力飞行自在履空如地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如来乞食三意(出法集经)
【一不贪珍味美恶均等】谓如来乞食入诸聚落随施所得不贪珍味若美若恶而无分别是名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二为破我慢贵贱同游】谓如来乞食为破我慢自高于富贵贫贱等家皆无拣择是名破我慢贵贱同游。
【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佛三事入城(出金刚经?)
【一为女人入城】谓一切女人女子皆为父母及夫主所拘不得辄自出入思仰如来无由得见是故如来入城令彼女人皆得瞻敬观佛三昧海经云若能暂见如来相好光明除六十劫生死之罪获无量福未来生处必见弥勒(梵语弥勒华言慈氏)。
【二为病人入城】谓如来于病人所常兴救济之心令其离苦得乐是故入城乞食之时凡有病苦者因得瞻视令其病差发菩提心。
【三欲令人见相好入城】谓如来福慧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微妙难思人得瞻仰则罪灭福生是故入城令人普见(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绶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修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修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修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修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修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羙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修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佛三不能(出景德传灯录)
【一不能免定业】不能免定业者谓佛能空一切相断一切众生之恶而不能自免定业也(定业者决定之业即木枪马麦等报是也)。
【二不能度无缘】不能度无缘者谓佛能化导一切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之人也。
【三不能尽生界】不能尽生界者谓佛能度世间一切众生而不能令众生界尽也。
三种奇特事(出过去现在因果经)
【一神通奇特】谓佛世尊妙应群机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及诸邪魔外道咸归正化是为神通奇特。
【二慧心奇特】谓佛之智慧心光湛寂照了一切诸法成就一切种智是为慧心奇特。
【三摄受奇特】谓佛善知众生诸根利钝随机摄受开导教化令彼咸闻法要进修妙行出离生死是为摄受奇特。
佛三语(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随自意语】谓佛随顺自意说自所证一实等法故名随自意语。
【二随他意语】谓佛一向随顺他机之意说于方便之法导引众生故名随他意语。
【三随自他意语】谓佛为众生说法半随自证之意半随他机之意名随自他意语。
三处不转法轮
【一我慢高山】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二五欲淤泥】谓诸凡夫贪着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沉溺污秽如在淤泥自非身心清净则不能受法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邪见稠林】谓外道凡夫执种种见有如稠林茂密而于正法不能信受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轮(出金光明经文句)
轮即车轮有摧碾之用以譬如来身业现通口业说法意业鉴机而能摧碾众生烦恼惑业是故名为三轮也。
【一身轮】身轮亦名神通轮谓佛说法必先现神通警动众生机情令生正信也。
【二口轮】口轮亦名正教轮谓佛所说之法无不为令众生翻邪归正依教修行也。
【三意轮】意轮亦名记心轮谓佛说法先以意轮鉴知众生根器利钝随宜演说无有差谬也。
佛三密(出大智度论)
密即秘密谓如来身口意三业或现通或说法或思惟皆非诸菩萨等之所思议故名三密。
【一身密】谓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身或黄金色或白银色或杂宝色或长丈六或长一里十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故名身密。
【二语密】语密即口密也谓佛说法之时或一里外闻佛音声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闻佛音声又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故名语密。
【三意密】谓佛常处寂定凡所思惟观察皆不可思议故名意密。
住持三宝(出华严经随?演义钞并三宝章)
【一泥龛塑像为佛宝】泥龛塑像者佛灭度后以泥木雕塑为像住世不绝是为佛宝也。
【二黄卷赤轴为法宝】黄卷赤轴者即今大藏经卷是也以其住世不灭是为法宝也。
【三剃发染衣为僧宝】剃发染衣者谓剃除须发着染色衣即世间之僧以能流通佛法是为僧宝也。
同体三宝(出华严经随?演义钞并三宝章)
谓佛法僧名虽有三体性是一故名同体三宝。
【一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性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是名佛宝。
【二法宝】法即轨持之义谓法性寂灭而恒沙性德皆可轨持是名法宝。
【三僧宝】僧梵语具云僧伽华言和合众谓恒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僧宝。
别相三宝(亦名别体三宝出释氏要览)
谓佛法僧各各相别不同故名别相三宝。
【一佛宝】谓佛初于菩提??下成道但示丈六之身及说华严经时现为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佛宝(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二法宝】谓五时所说大乘小乘经律论藏是为法宝(五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也)。
【三僧宝】谓禀佛教法修因得果即声闻缘觉菩萨是为僧宝(声闻因闻佛声教而得悟道缘觉因观十二因缘而得觉悟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别相三宝(出华严随?演义钞并三宝章)
别相者谓三宝中名相各各不同故云别相三宝也。
【一佛宝】谓佛具十身名相差别不同故名佛别相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二法宝】谓佛说一大藏典具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名相不同故名法别相也(教即经教理即性理行即行业果即果位也)。
【三僧宝】谓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乃至三贤十圣各各修证地位不同故名僧别相也(三贤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十圣者十地菩萨也)。
大乘三宝(出华严经?钞并三宝章)
三宝者谓佛法僧可尊可贵名之为宝。
【一大乘佛宝】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三身十身能现无边相好是名大乘佛宝(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二大乘法宝】法即轨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中道实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无量胜妙法门能令众生轨则此法而成正觉是名大乘法宝。
【三大乘僧宝】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不着有无二边而与中道之理和合是名大乘僧宝(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小乘三宝(出华严三宝章)
【一小乘佛宝】谓如来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示现丈六紫金之相以应声闻缘觉人天等机是名小乘佛宝。
【二小乘法宝】谓阿含等经为声闻说四谛教为缘觉说十二因缘教令其依之而修超凡入圣是名小乘法宝(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小乘僧宝】谓依四谛十二因缘而修断见思惑证真空理而成声闻四果四向及缘觉之僧是名小乘僧宝(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曰思惑四果者一湏陁洹华言入流二斯陀含华言一来三阿那含华言不来四阿罗汉华言无生四向者一湏陀洹向二斯陀含向三阿那含向四阿罗汉向向者谓未入此果而将向入也)。
华严三圣(出翻译名义)
【一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谓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理性之体本来觉了也。
【二普贤菩萨】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惑也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
【三文殊师利】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谓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名妙德也。
三种大师(出本事经)
【一如来】谓诸如来出现世间阐扬大法化诸众生出离生死令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
【二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有学弟子】有学者烦恼未尽有法可学也谓初果湏陁洹二果斯陁含三果阿那含精修梵行具足多闻于诸经典善知法义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出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梵语湏陁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陁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
三藏(出翻译名义)
三藏者谓经律论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
【一修多罗藏】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又云善治谓能治众生之恶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故名律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亦名阿毗昙华言论论者论议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也(梵语瑜伽华言相应)。
大乘三藏(出华严经?演义钞)
藏即含藏之义也谓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故名三藏。
【一大乘经藏】经法也常也谓华严等诸大乘经唯谈法界中道之理诠示大乘菩萨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大乘经藏。
【二大乘律藏】律即法也谓梵网等经唯制大乘菩萨所持之戒是名大乘律藏。
【三大乘论藏】论即论议谓起信等论唯决择诠辩大乘菩萨修证之法是名大乘论藏。
小乘三藏(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小乘经藏】谓阿含等经唯谈真空寂灭之理诠示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是名小乘经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小乘律藏】谓四分等律唯制小乘之人即声闻缘觉所持之戒是名小乘律藏(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
【三小乘论藏】谓俱舍等论唯决择诠辩小乘声闻缘觉修证之法是名小乘论藏(梵语俱舍华言藏谓有包含摄持之义也)。
三如来藏(出圆觉经略?)
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识名如来藏也(第八识者藏识也)。
【一隐覆藏】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识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三出生藏】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本遇缘熏习则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有情无情等法故名出生藏。
三藏诠三学(出四教义)
三藏经律论也三学戒定慧也三藏诠三学者诠具也谓三藏具说三学之事理也。
【一经诠定学】谓阿含等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又佛凡说经必先入定故云经诠定学(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
【二律诠戒学】谓毗尼律藏因事制戒专用防止身口恶法又戒是所诠之行律是能诠之教故云律诠戒学(梵语毗尼华言善治又言灭)。
【三论诠慧学】谓阿毗昙等论决择辩论一切法义皆以智慧分别故云论诠慧学(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三经通别(出法华玄义)
如来一代所说诸经之内无不具此教行理三无不以别而契于通以通而应于别通则通于诸经别则别有所以故教有通别依教明行行有通别从行显理理有通别也。
【一教经通别】教即圣人对机所说一切言教也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部部别异故名教别诸部虽异通是佛说故名教通所谓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也(部部者经教部类也)。
【二行经通别】行即依教修行亦进趣之义也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教既为门不同行则所入亦异所入之门虽异所契之理则同所谓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也(梵语泥洹亦云涅盘华言灭度)。
【三理经通别】理即一切言教所诠之义理也理则不二名字非一故智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或言实相或言法界等名异故别理一故通所谓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也。
法华三周(出法华经玄义)
法华三周者谓佛说法华经因声闻之人根有利钝悟有前后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义也。
【一法说周】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说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为中根之人于上法说周中不悟更作三车一车说初许三车是施权后等赐大车是显实即譬喻品中所谈是也(三车者羊车鹿车牛车也)。
【三宿世因缘周】宿世因缘周者佛为下根之人于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说宿世曾于大通智胜佛时同下一乘之种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谈是也。
莲华三喻(出法华玄义)
莲华三喻者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莲华则华果同时妙法则权实一体故取莲华以喻权实之法也。
【一为莲故花】为莲故花有二喻一喻为实施权谓莲以喻实花以喻权盖譬如来为一乘之实而施三乘之权故经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也二喻从本垂迹谓莲以喻本花以喻迹盖譬如来从久成佛之本而施今日设化之迹故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是也(三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梵语三菩提华言正道)。
【二花开莲现】花开莲现亦有二喻一喻开权显实谓华开喻开权莲现喻显实盖譬如来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故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也二喻开迹显本谓花开喻开迹莲现喻显本盖譬如来开今日近成之迹而显久远成佛之本故经云一切世间皆谓我今始得道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是也(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
【三花落莲成】花落莲成亦有二喻一喻废权立实谓华落喻废权莲成喻立实盖譬如来废弃三乘之权而建立一乘之实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也二喻废迹立本谓华落喻废迹莲成喻立本盖譬如来废今日近成之迹而立久远成佛之本故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是也。
三分科经(出法华经文句)
三分者分即分限谓诸经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晋道安法师判节诸经皆具三分尔后亲光论自西天传至此土果有三分之说是故诸经皆以三分而科节也(亲光论者谓亲光菩萨所造之论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别序者盖佛说经必有由致如楞严经由阿难遭摩登伽幻术之缘佛因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故说是经是名别序而言别者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也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二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盖佛说经必以正说为主又正明一经要义故也如楞严经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下徴心辨见分别真妄会万法归如来藏乃至说咒立坛远离魔事令阿难大众除惑证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阴知有涅盘不恋三界等此是一经正说故名正宗分(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流通分】流则不滞通则不壅谓正说既陈务传后世利益众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严经自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至作礼而去此乃较量持经福胜劝赞读诵流传无尽故名流通分(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亲光三分科经(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
三善(出法华文句)
法华经云初中后善盖言圆顿教中序正流通三分理致圆备故皆称善(三分者一序分谓序述一经之由二正宗分谓正说一经之旨三流通分谓流传此经使后世通行也)。
【一初善】初善者序分居初故名初善如经序品为序分是也。
【二中善】中善者正说分居中故名中善如经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为正说分是也。
【三后善】后善者流通分居后故名后善如经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后至经尽为流通分是也。
三轨弘经(出法华经并法华文句)
三轨弘经者弘传经教必湏具此三轨轨即轨范亦轨则也盖言弘经者当以慈悲忍辱法空三法为之范则故法华文句云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亡我为本能行三法庶可自利而利他也。
【一慈悲室】谓弘经之人当湏具大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以大慈故则能与众生之乐以大悲故则能?众生之苦慈悲覆物喻之如室故经云大慈悲为室也。
【二忍辱衣】谓弘经之人当行忍辱之行遮蔽一切众生恶障及烦恼等丑喻之如衣故经云柔和忍辱衣也。
【三法空座】谓弘经之人当了一切法空亦无我为能说若安心于空方能安他安他安已喻之如座故经云诸法空为座也。
三涅盘(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又云不生不灭。
【一性净涅盘】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盘(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惑染岂有法生不净即不灭者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
【二圆净涅盘】智极故名圆惑尽故名净?性而言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盘(惑智宛然者惑即所断之烦恼智即能断烦恼之智慧也)。
【三方便净涅盘】方便犹善巧也谓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盘(此生非生者谓机感即生心常寂灭也此灭非灭者谓缘尽即灭应用常兴也)。
三般若(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三般若体是圆常大觉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故名三般若。
【一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二观照般若】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一切智者谓能知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也)。
【三方便般若】方便犹善巧也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名为方便即道种智也(非寂而寂者寂谓寂静以寂静故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性本空寂以显方便之德也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一切众生善种故也)。
三大乘(出金光明经玄义)
【一理乘】谓理性虚通自然荷运诸法故名理乘(荷负也运动也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至极果故名运)。
【二随乘】谓智随理境如盖随函随理荷运故名随乘。
【三得乘】得者得果得机也谓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令他解脱故名得乘(得果者得妙觉极果得机者得所化之机众也)。
二菩提(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菩提(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三转法轮(出法华文句)
三转法轮者以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三番而说名为三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灭者涅盘寂灭之乐也)。
【二劝转】劝即劝勉也如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名劝转。
【三证转】证验也谓引己所证以验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己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是名证转。
三法印(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盘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着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盘印】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盘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盘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陀罗尼(出大智度论)
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谓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也又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
【一闻持陀罗尼】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语言诸法耳之所闻皆不忘失是名闻持陀罗尼。
【二分别陀罗尼】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三入音声陀罗尼】谓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众生恶言骂詈心不憎恨闻一切众生善言赞叹心不摇动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三无碍(出大宝积经)
【一总持无碍】谓菩萨获大总持于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种种恶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语诸法分别悉知皆不忘失无所挂碍是为总持无碍。
【二辩才无碍】谓菩萨获大辩才于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三道法无碍】谓菩萨获大智慧于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间种种语言文字悉能通达照了无碍是为道法无碍。
三德(出华严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德(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翻三染成三德(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翻即翻转之义三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三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三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若能观察五蕴本空不生不灭即成法身故名翻苦身成法身德(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翻烦恼成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于意根所起诸惑若能观察惑体本空自性不实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即成智慧故名翻烦恼成般若德。
【三翻结业成解脱德】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于身口所作诸业若能观察其性本空则无系缚之相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即成解脱故名翻结业成解脱德。
三解脱门(出法界次第)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盘故名三解脱门(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空解脱门】谓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若能如是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故名空解脱门(我者众生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我我所者众生妄执五阴之身及男女资生等物皆名我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无相解脱门】谓既知一切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是通达诸法无相即得自在故名无相解脱门。
【三无作解脱门】无作又云无愿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即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故名无作解脱门(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无为(出俱舍论)
无为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故名无为。
【一虚空无为】虚空即无碍之义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即证寂灭真空之理是名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故名非择灭无为。
律有三名(出大藏一览并华严经?)
【一毗尼】梵语毗尼华言善治谓能治贪瞋痴等恶也又言调伏谓能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止得谓能止恶得善也又名戒戒以防止为义以能防止身口意诸不善业故也。
【三波罗提木义】梵语波罗提木义华言解脱谓能远离惑业系缚而得自在也。
三论(各出本论)
【一百论】僧肇法师云佛入灭后八百余年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有提婆菩萨乃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论有百偈故名百论(梵语提婆华言天龙??弟子也)。
【二中论】中论即观论也僧睿法师云论有五百偈龙??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也盖因修行之人内心滞惑或生于倒见或执于偏悟故作此论折之以中道之理令二边之相即真俗之不二故名中论(二边者即空有二边也真俗者即真谛俗谛也)。
【三十二门论】十二门论亦龙??菩萨所造也而言十二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故始自观因缘门终至观门总有十二其中所明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理无不备故名十二门论(十二门因缘门有无果门缘门相门有无相门异门有无门性门因果门作门三时门生门也)。
三学(出翻译名义)
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学者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羙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德故依此而修者必证圣果也。
【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故名戒学。
【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谓能摄散澄神见性悟道故名定学。
【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谓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故名慧学。
三归依(出法界次第)
谓如来初成正觉因为提谓长者开受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道根本是故三乘行者修因证果皆以此为道也华严经?云三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生死苦得涅盘乐是名三归依(三乘者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也)。
【一归依佛】梵语佛陀华言觉自觉觉他故名佛也归者反还之义谓反邪师还事正师也依者凭也凭佛大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佛终不更归依其余外道天神也(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归依法】法即轨则之义谓佛所说若教若理可为众生修行轨则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也依者凭佛所说教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也。
【三归依僧】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出家三乘之人其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和合故名僧也归者反外道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也依者凭信出家正行之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外道也。
三三昧(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三昧(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湏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湏陀洹华言预流)。
三止(出止观)
【一体真止】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方便犹善巧也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是名方便随缘止。
【三离二边分别止】谓不分别生死涅盘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为三事故修奢摩他(出涅盘经)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即禅定也。
【一不放逸】谓修禅定而能止诸散乱调伏诸根恶不善法故心不放逸也。
【二庄严大智】谓修禅定既得离诸散乱则本性寂静之慧自然照朗内外洞澈于诸佛法无不通达此之智慧非定不发是为庄严大智也。
【三得自在】谓修禅定能灭一切烦恼散乱即得身心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挂碍是为得自在也。
觉观三种发相(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一向沉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