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网

相碍缘起

发布时间:2022-12-29 19:21:34作者:金刚经原文网

  问:什么是相碍缘起?

  答:相碍缘起是入不二法门的阶梯,不二法门是佛法的究竟。

  在相碍缘起中,将一切法都看成是在无限中成立。我们的心识受局限,外境一切事物也受局限,所以内外一切行相都是在适应局限的条件下成立,无有例外。

  由这样的适应局限而成立,佛都称为任运。任运并非任意运作,只是在任何局限中都能生起的意思,所以离相碍无所谓任运,说任运就承认了有相碍。

  问:为什么四重缘起中,相碍缘起是最高缘起,名为甚深缘起?

  答:相碍包括了相对,因为互相对待就是相碍,如轮回界与涅槃界相对,可以看成是轮回的局限妨碍了涅槃、湿槃的条件妨碍了轮回;又如阿赖耶与如来藏,像轮回与涅槃二界的情况一样。阿赖耶的状态不成为如来藏,如来藏的状态也不成为阿赖耶,即彼此相碍。

  相碍包括相依。因为事物彼此依存而成立,依存关系即事物生起的局限。

  心识与外境相依,也其实是相碍,心识对外境作分别,即须依外境而成分别的范围,因此限识只能分别形色,耳识只能分别声音。外境依心识而变现,所谓变现,便即是外境依人的心理状态而成立。

  相碍包括业因,因为在“因缘和合”中,因、缘与和合,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便是果法的局限。所以说一切法由“因缘和合”而生,实也可以说为一切法受因、缘与和合相碍。

  在四重缘起中,只有相碍缘起包含其他三重缘起,但这并不是承认其他三重缘起为有自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否定其缘起为有自性的实法。

  相依缘起包括业因有,在超越的同时否定了业因有有自性。修证相对缘起,主要是观修阿赖耶与如来藏的相对由相对否定相依有,所以说可离杂染相,所以才有可能去现证本初的清净心识,所以一切杂染,是相对而生起的染法。

  问:相对有中不能证成阿赖耶如来藏的实相,那么本来清净的心识一旦受杂染,心识是否因此改变了性质,不能再显现为清净相呢?这些杂染虽无自性,但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否定相依有,只是否定被染,到底是什么东西被染呢?

  答:在相对缘起中,这问题未得到解决,只是说,此中非有依在被染的体的染色,只是相对的状态(境界),因此无染可离(不须将看起来是被染的色遣除)。

  这是因为心识虽然受杂染,而其法尔清净的性质则从未改变,因此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所染的只是过客一般的尘垢,因此对本净的心性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因为所谓客尘有如月上的阴影、天上的云,阴历十五月影散去,我们便见到了光明圆月了,而暂时我们认为的杂染、阴影、浮云就是所谓相碍了,这里的杂染实并非是染,而是碍。所以见道上的修证,便不是“离诸杂染”,而只是认识这些暂时在我们认识上的相碍,此碍不必去除,因为本不存在,更无实际蔽障真如本性。

  见道所现证,即是不增不减。如《心经》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我们修行的实际问题是如何心识清净。起初,将问题归于业因(是因为众生俱先无明,执著能所二取相,造种种业,而不见本来真如佛性,生死轮回)一切是由业力为因而令我们心识不净;后是将问题归于杂染,令心识不净的是染(熏习)而不是有自性的业因有,接下来再将问题归于相碍,如幻影,就根本连遣除都不需要,因为光明生处、黑暗自然同时消失,须要现证的只是心性的光明,所以一切修证、非灭、非离、非断,只是现证心识的本净光明相。如同宁玛派大圆满的见、修、行、果的理趣是:“无修无证、无破无立、无取无舍”,“一切法在菩提心中本来具足圆满。”

  见道上的初地菩萨的初证真如,只是初证,只是初见圆明光,未许朗照,此时的阿赖耶识只是初初的安住,一时不起分别作用,一有风吹草动,无始劫来阿赖耶识的业力习气又会翻起。

  修道上九个地位的菩萨,所修称为“离碍”,即是修证如何恒许朗照的圆明光源头,即月光圆相,至佛地,就无所谓初一、十五之夜了。到了圆明光恒许朗照,由证智光明在法界光明中无余显现(穷尽光明显现),一切法大平等性无有分别、无有障碍,阿赖耶识转识成智、阿赖耶成如来藏,法身与法界一体无离合,大悲光辉周遍法界即如来藏,随缘众生利益有情,示现种种,同时成就报、化二身。

  菩萨离于相碍,实也无离于什么,因为阴影、浮云本无实性,实蔽障不住心性光明,所以若执碍为实碍,则菩萨反而不能离碍,因为执著就即是心识的障碍。

  问:最根本的相碍是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我们生存在一度时间的世界,时间的运动有如直线,因此时光一去永不回头,那么两度时间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呢?

  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打破一切有相执著,应多思考的。因为如果时间可以反转,时间与空间相依,我们今天看到的时间,如果是相对的,时间与空间就不是同步运动了,修持的观想、感悟又会是什么样呢?

  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了,对于你的修持解脱是有大帮助的,因为知道时空相碍为根本相碍,就明白为什么要建立相碍缘起了。若无此重缘起,见道上的修行者便始终受时空相碍,而不能现证如来藏周遍的境界,修道上的行人便更没有修行所依的基础。

  以上概略地介绍了一下四重缘起。下面我们依四重缘起再回来理解《心经》中的经文和观修般若,就会更进一步的深入了。

\

  学习观修般若须深入“大乘起信论”,特别是通过四重缘起。

  《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即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

  无生无灭,不是说一切法不生起,不坏灭,只是说一切法的相可以呈现出生灭现象,可是这些现象,其实是无相(并无所谓生灭相)。

  所以由决定“无相”来现证无生无灭,是加行道上行人的第一重寂止,又即无生法忍。

  问:什么是加行道的寂止,为什么必须寂止,而不是观呢?

  答:因为这时已得“空性无相”的决定,且以此决定为基础来修证,一切法都空性相,那就不必再加以分别(由分别而决定空性无相,是资粮道行人的修证)。

  在这个加行位上的修持,密乘中有“生起次第法”(包含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在这里不做具体介绍。加行道上行人的第二重寂止,是修证“无垢无离垢”。这一重寂止,已经超越相依缘起,进入相对缘起的层面。相对缘起称为深缘起法,所以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只须说明,在唯识学中,相对缘起也名依他,因为凡相对法都有自与他的分别。所以研究唯识学,不可将依他只看成是笼统的对待,因为对待也有不同的对待,若不知此差别,就很难理解一些经论。

  垢也是相,这些杂染与障碍,相对于本体而言,才可以称为垢。

  在相依缘起中,说众生的心识起作用时,恒常执持名言概念,这名言概念便是外加于事物的垢,也可以说是心识的垢。

  加行道上所修证的两重寂止,当修证“无生灭”时,主要以外境所缘,但当修证“无垢无离垢”时,主要的所缘境恰是我们自己的心识。

  由于“无垢无离垢”因此诸佛并非否定阿赖耶,肯定如来藏,更没有将如来藏看成是一个实体(具有真实体性)。同时,假如行者执持著“离垢”来修证,如行者执著于空性来修证,这种执空的心理便也是垢,因为空也无非是,外加于事物之上的概念(事物的实相无可说,是故才加一个空的概念去形容)。所以能够无垢无离垢,行者才可以说是证中道,也即既不偏向于垢的一边,也不偏于离垢的边来认识事物的本来。

  如来藏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心理状态,它只是自然而然的离垢心识,其中对离垢也不执持。加行道上的修行应修证的,便是现证这种心识境界。

  加行道上的行人开始进入这种境界,便开始登上一条漫长的旅途,其地便是,现证佛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原文网